图书介绍

教师教育概论【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教师教育概论
  • 李进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市:北京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1143759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633页
  • 文件大小:163MB
  • 文件页数:658页
  • 主题词:师资培养-师范大学-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教师教育概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前言 “教师教育学”研究概论1

基础篇3

第一章 百年师范与教师教育3

第一节 我国师范教育历经百年沧桑4

一、日本型教员养成模式4

二、美国型教师培养体制6

三、前苏联型师范教育制度7

第二节 当代学校面临的困惑与危机9

一、青少年身心健康问题9

二、素质教育前提与困惑15

三、信息时代为师者危机17

第三节 新世纪教师教育发展性课题19

一、反思传统型师资基准19

二、重塑新世纪教师形象23

三、教师教育发展性课题2

第二章 教育原理与教师教育29

第一节 教育原理研究与教师教育取向29

一、教育原理研究之历史嬗变30

二、教育原理—教师教育之基础与研究取向32

第二节 教师教育之教师个人教育哲学取向37

一、教师个人教育哲学概述37

二、教师个人教育哲学的内容与特点39

三、教师个人教育哲学的构建策略41

第三节 教师教育之教师社会化取向44

一、教师社会化概述44

二、影响教师社会化的环境因素分析46

三、有效促进教师社会化发展的策略51

第三章 教育史学与教师教育55

第一节 教育史学的产生与发展56

一、教育史学的产生56

二、教育史学的发展57

第二节 教育史的学科内容61

一、教育思想史61

二、教育制度史63

三、教育立法史65

第三节 教育史视野中的教师教育66

一、教育史是教师教育的基础学科67

二、教育史研究方法对于教师教育的意义69

三、教师教育制度的历史发展70

四、教师教育思想的历史发展73

第四章 比较教育与教师教育77

引言 比较教育视野中的教师教育77

第一节 从“师范教育”到“教师教育”79

一、发达国家“师范教育”向“教师教育”的转型79

二、我国“师范教育”向“教师教育”的转型84

第二节 教师培养模式比较86

一、美国的教师培养模式86

二、英国教师培养模式87

三、法国教师培养模式88

四、德国教师培养模式89

五、日本教师培养模式91

第三节 教师培养课程比较93

一、美国教师培养课程93

二、英国教师培养课程94

三、法国教师培养课程95

四、德国教师培养课程96

五、日本教师培养课程96

第四节 教师资格制度比较77

一、美国教师资格制度97

二、英国教师资格制度99

三、法国教师资格制度100

四、德国教师资格制度101

五、日本教师资格制度102

第五节 初任教师培训与在职教师进修制度比较104

一、初任教师培训制度104

二、教师的在职进修109

第六节 作为专门职业的教师112

一、专门职业112

二、“专业化”的教师职业113

小结116

第五章 课程教学与教师教育119

第一节 现代课程基本理论概述119

一、现代课程理论愿景与进展120

二、当代美国与中国课程改革123

三、中国课程管理体制的改革126

四、启示与思考127

第二节 现代课堂教学基本理念的确立130

一、现代课堂教学基本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130

二、现代课堂教学的价值追求:生命价值观131

三、现代课堂教学过程:播种知识与知识生成132

四、现代课堂教学师生关系的建构:共同参与、互相合作134

第三节 课程教学改革与教师教育的新思考136

一、对学科课程生命发展价值的再认识136

二、教师实施课程的素质和能力138

三、现代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基本过程139

制度篇145

第六章 学前教育与教师教育145

第一节 学前儿童的发展特点与学前教育146

一、学前儿童的发展特点146

二、幼小衔接与入学准备150

三、学前教育特点与原则152

第二节 学前教师的角色和专业发展154

一、学前教育教师的作用与角色154

二、学前教育教师的专业素养156

第三节 学前教育教师的培养159

一、学前教育教师的职前培养159

二、学前教育教师的专业发展161

第四节 发达国家的学前教师教育163

一、美国学前教师教育状况163

二、澳大利亚学前教师教育167

三、日本学前教师教育概述169

四、学前教师职前教育国际比较172

第七章 初等教育与教师教育177

第一节 我国初等教育的发展177

一、我国现代初等教育制度的嬗变178

二、建国后我国初等教育取得的成绩179

三、当前我国初等教育存在的问题182

第二节 初等教育教师专业素养研究183

一、世界各国对教师专业素养的研究184

二、我国教师专业素养研究处于起步阶段185

第三节 小学教师教育模式研究187

一、发达国家小学教师教育模式187

二、我国小学教师教育模式探索189

三、小学教师教育模式发展趋势191

第四节 小学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构建193

一、各国小学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构建193

二、我国小学教师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构建196

三、我国小学教师教育课程改革路向199

第八章 高等教育与教师教育203

第一节 高等教育发展史中的教师教育模式与制度演变204

一、中世纪大学与基础教育的教师204

二、中小学教师的女性化205

三、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化207

四、高等教育与现代教师教育模式209

第二节 大学通识教育与教师教育模式210

一、大学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210

二、大学通识教育与教师素质212

三、中小学教师培养模式214

第三节 高等教育与走向开放的教师教育制度215

一、从封闭走向开放215

二、教师专业发展学校220

三、未来教师教育制度222

第九章 成人教育与教师教育225

第一节 成人教育的发展225

一、我国成人教育的起源与发展226

二、国外成人教育发展简述228

第二节 成人教育的基本理论230

一、成人教育的内涵和属性230

二、成人教育的功能和特征231

三、成人教育结构体系类别234

四、成人教育研究重点问题237

第三节 成人教育与教师继续教育242

一、终身学习背景下的教师继续教育242

二、教师专业化与教师继续教育的目标内容243

三、实践取向的教师继续教育的模式246

四、教师继续教育的课程与学习248

五、教师继续教育的评价与管理250

第十章 职业教育与教师教育253

第一节 职业教育与职业教育学253

一、职业教育的基本概念与界定253

二、职业教育发展与职业教育学254

三、中国职业教育与职业教育学256

第二节 职业教育与教师教育259

一、我国职业教育教师制度简要概况259

二、发达国家职业教育教师教育制度264

第三节 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发展269

一、职业教育特点及对教师的要求269

二、我国职业教育教师培养模式270

三、我国职业教育教师的专业发展273

学科篇279

第十一章 语文教育与教师教育279

第一节 我国现代语文教育的发展历程279

一、传统语文教育的解体279

二、语文教育的独立设科281

三、现代语文教育的学科体系形成282

四、建国后语文教育的曲折发展283

五、新世纪的语文课程改革286

第二节 新世纪语文教师的专业素质290

一、语文教师专业素质的总体描述290

二、语文教师专业素质的简要解析292

第三节 语文教师专业素质与教师教育298

一、改革职前课程,夯实专业素质基础298

二、改革职后培养模式,促进专业发展301

第十二章 数学教育与教师教育307

第一节 中国数学教育的历史与现状307

一、中国数学教育的历史308

二、中国数学教育的现状311

第二节 数学教师的知识结构316

一、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316

二、数学教师的知识结构318

三、新课程与教师学科知识320

第三节 数学教师的能力结构321

一、国外数学教师能力结构的研究概述322

二、国内数学教师能力结构的研究概述322

第四节 数学教师的专业成长324

一、教师专业的成长历程324

二、优秀数学教师的标准325

第十三章 外语教育与教师教育329

第一节 外语教育的发展与政策沿革329

一、1911年前的初始阶段329

二、1911—1949年的成型阶段331

三、1949—1976年的变革阶段332

四、1976年至今的发展阶段333

第二节 语言学习、外语学习与外语教学方法335

一、第一语言习得336

二、第二语言习得337

三、外语教学方法339

第三节 外语教师的知识和能力结构341

一、交流知识和能力342

二、科研知识和能力344

三、接受教育与寻求发展345

第十四章 教育技术与教师教育347

第一节 时代发展对教师职业的教育技术能力要求347

一、信息化对当代教育的影响347

二、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状况348

三、教师教育的技术能力标准353

第二节 信息化教育资源和工具在教学中的使用359

一、教育资源的获取与处理360

二、信息技术工具在教学中的使用367

三、教育信息资源的合理使用379

第三节 信息时代的教学设计382

一、信息化教学设计介绍382

二、信息化教学的问题导向设计384

三、信息化教学的评价量规设计387

第四节 信息时代的课程设计389

一、课程管理系统/学习管理系统389

二、信息化课程设计的基本要素393

三、信息化课程设计的普及与评价394

心理篇399

第十五章 教育心理学与教师教育399

第一节 教育心理学概述400

一、教育心理学的对象、任务和内容400

二、教育心理学的发展402

第二节 教育心理学研究405

一、学习心理研究405

二、教学心理研究413

第三节 教育心理学对教师教育的促进421

一、有助于揭示教师教育规律422

二、有助于丰富教师教育内容423

三、有助于革新教师教育范式424

四、有助于优化教师教育过程425

第十六章 发展心理学与教师教育427

第一节 发展心理的理论427

一、发展心理学理论问题428

二、主要的发展心理理论429

第二节 儿童发展的过程433

一、儿童的认知发展434

二、儿童的情绪与个性发展436

三、儿童的道德与社会性发展440

第三节 教师教育与儿童发展445

一、教师角色功能与儿童发展445

二、教师专业行为与儿童发展446

第十七章 应用心理学与教师教育4

第一节 应用心理学概述4

一、应用心理学:概念及主要分支449

二、应用心理学:特征与功能452

第二节 应用心理学的理论流派与研究主题453

一、心理学五大理论流派453

二、应用心理学十大研究主题457

第三节 应用心理学在中国460

一、应用心理学在中国的历史演变460

二、应用心理学在中国的现状与发展态势464

第四节 应用心理学与教师教育465

一、学校管理心理学:为优化教育管理拓展思路465

二、学校心理测量学:为师生科学评估提供利器466

三、学校心理辅导学:为学生身心健康保驾护航467

第十八章 基础心理学与教师教育471

第一节 基础心理学概述471

一、基础心理学概述471

二、当代基础心理学的核心—认知心理学472

第二节 认知心理学视野下脑与心智关系的研究474

一、大脑的功能定位471

二、脑发育及关键期477

三、学习与脑可塑性478

第三节 基于脑与心智关系的教师教育482

一、脑研究对教育教学观的启示482

二、对教学策略的启示与促进485

第十九章 自我心理学与教师教育491

第一节 自我概念491

一、自我的结构492

二、自我与文化492

三、自我的发展493

第二节 自我认知与自我的行为控制495

一、自我认知495

二、自尊497

三、自我的行为表现500

四、行为控制特征503

五、自我认知的利己倾向504

第三节 自我心理学与教师教育505

一、自我认知能力与教师专业发展506

二、自我认知与教师人格塑造508

三、自我认知特征与师生关系509

四、基于自我心理学研究的教师拓展性培训510

发展篇515

第二十章 专业发展与教师教育515

第一节 教师专业化发展与教师教育的新理念515

一、教师专业化发展516

二、教师教育的新理念517

三、教师专业发展与实践521

第二节 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师教育改革527

一、教师教育模式的创新527

二、教师教育课程的改革529

三、教师教育培养方法更新530

第三节 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师教育前景536

一、国际教师教育的发展趋势536

二、美、日、英教师教育的发展趋势537

三、教师专业发展的未来取向538

第二十一章 在职研修与教师教育541

第一节 教师在职研修的探索与尝试541

一、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541

二、在职研修与教育硕士培养543

三、教育硕士与教师专业发展543

第二节 影响教师在职研修的不利因素554

一、先天不足—来自学员方面的不利因素554

二、目标偏差—培养院校的认识不清晰556

三、被动应付—相关部门责任意识淡化558

第三节 教师在职研修的规范与健全559

一、加强宣传力度,落实培养目标559

二、重视教学管理,打造学位品牌561

三、扩展研修途径,变革研修方式563

四、完善管理机制,加强制度建设565

五、推进理论研究,加快学科建设567

第二十二章 学校文化与教师教育569

第一节 文化与学校合理性的理解569

一、从文化角度反思学校教育570

二、回应多元文化的教育难题574

三、文化赋予学校的教育价值580

第二节 文化与学校文化建构立场583

一、和谐整体地建构学校文化583

二、把握与开发学校文化功能586

三、开放宽容的学校文化心态587

第三节 学校文化与教师教育实现589

一、学校文化期待理想的教师589

二、“尊德性、道问学”的时代价值590

三、创新性建设教师成长环境592

第二十三章 艺术修养与教师教育595

第一节 艺术是什么595

一、艺术的界定596

二、艺术的分类597

三、艺术的属性598

第二节 艺术素养与教师教育601

一、艺术对人的作用601

二、艺术与其他学科的关联605

三、艺术素养与教师教育608

第二十四章 公民身份与教师教育613

第一节 公民身份概述613

一、公民的概念与历史渊源614

二、公民身份理论历史考察概括615

三、当代国外的公民身份理论研究618

四、中国社会变迁与公民身份问题619

第二节 公民社会及公民素质教育621

一、公民社会的社会主义形态621

二、公民身份与公民社会的成长623

三、公民社会中的公民素质教育624

第三节 教师公民与教师教育625

一、教师公民的特质625

二、以教师公民为对象的教育627

后记63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