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唐代刑事诉讼惯例研究【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唐代刑事诉讼惯例研究
  • 陈玺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030518408
  • 出版时间:2017
  • 标注页数:520页
  • 文件大小:57MB
  • 文件页数:549页
  • 主题词:刑事诉讼-研究-中国-唐代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唐代刑事诉讼惯例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总论3

第一章 总论3

第一节 缘起与研究意义3

一、缘起3

二、相关概念释义8

三、研究意义17

第二节 研究现状述评19

一、诉讼法制通论研究19

二、唐代诉讼专题研究23

三、唐代诉讼惯例研究28

四、唐代法律形式研究30

五、出土诉讼文书研究35

六、诉讼法律文化研究39

第三节 诉讼惯例之文化基础41

一、德本刑用43

二、一准乎礼46

三、得古今之平50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创新之处56

一、研究思路56

二、创新之处56

第五节 主要研究方法58

一、史料考订法58

二、二重证据法58

三、文史互证法59

四、统计分析法60

第六节 主要研究资料60

一、正史编年类61

二、政书典制类62

三、律令诏敕类62

四、类书类64

五、诗文稗史类64

六、出土文献类65

第二篇 特殊主体与诉讼惯例69

引言69

第二章 妇女71

第一节 代诉职能72

第二节 申诉职能76

第三节 参与诉讼81

一、刑事被告人82

二、被害人84

三、证人86

第四节 收孥女眷89

一、收孥历史渊源89

二、唐代没官制度91

三、收孥妇女放免96

第五节 配流安置99

一、配流99

二、安置102

本章小结106

第三章 奴仆108

第一节 贱口告主之立法演进109

第二节 私贱家人身份之解析114

第三节 私贱告主之罪名类型118

一、谋反118

二、谋叛118

三、间谍119

四、厌魅119

五、赃污120

六、谋杀120

七、其他121

第四节 贱口告主案件之处置121

一、贳主罚奴122

二、贳奴罚主122

三、杀奴罚主123

第五节 贱口告主现象之原因124

一、奴仆泄愤124

二、君主权谋125

三、朋党倾轧126

第六节 贱口告主立法之流变126

本章小结129

第四章 邻里130

第一节 邻伍相保制度131

第二节 邻伍救助义务134

第三节 邻伍举告义务135

第四节 邻人诉讼类型140

一、邻人举告141

二、邻人涉诉143

第五节 邻伍证明义务144

第六节 邻伍连带责任146

本章小结151

第三篇 告诉惯例研究155

引言155

第五章 告诉原则157

第一节 强制告诉原则157

一、谋反大逆随近密告157

二、尊亲被害限期告发158

三、被害之家及邻伍告发158

第二节 限制告诉原则159

一、身份限制159

二、程序限制162

第三节 禁止告诉原则163

一、禁止囚徒告举他事163

二、禁止以赦前事告164

三、禁止越诉165

四、禁止诬告166

第四节 告诉才处理原则167

本章小结168

第六章 弹劾169

第一节 弹劾惯例之演进169

第二节 弹劾程序之变迁172

一、专奏御前173

二、豸冠朱衣175

三、对仗弹劾176

第三节 弹劾案件之处置178

一、羁押179

二、审判179

三、杂按180

四、处置182

本章小结184

附录185

第七章 诣台诉事190

第一节 御史台受理词讼权力的获得190

第二节 御史台受事推案制度的完善193

第三节 台使外赴地方推案制度述略195

第四节 唐御史台诉讼审级地位检讨198

本章小结200

第八章 举告201

第一节 举告诉因203

一、检举203

二、仇隙204

三、陷害204

第二节 举告程序205

一、告诉205

二、羁押208

三、审判210

第三节 举告赏格211

一、金融犯罪214

二、财税犯罪217

三、其他犯罪218

本章小结220

第九章 告密222

第一节 告密制度之流变222

第二节 告密案件之管辖224

第三节 告密方式之演进228

一、书状告密228

二、言词告密230

第四节 告密案件之审理232

一、羁押与刑讯232

二、鞫问与杂按233

第五节 告密规则之特征235

一、默许越级直诉235

二、受理奴婢告主236

三、特许逾制告密236

本章小结237

第十章 上诉239

第一节 逐级上诉239

第二节 临刑诉冤245

第三节 亲识代诉253

一、代诉案件管辖权诸司分掌254

二、代诉者实质拥有越诉特权257

三、代诉时效及终审尚无限制261

本章小结263

第四篇 审判惯例研究267

第十一章 杂治267

第一节 杂治规则演进历程267

第二节 杂治三省地位变迁270

第三节 杂治与三司之关系275

第四节 杂治程序运行特点280

一、群臣杂治主导唐代会审280

二、御史台杂治地位优越282

三、中晚唐杂治地位渐衰283

本章小结287

第十二章 集议288

第一节 疑罪集议289

一、罪与非罪290

二、此罪与彼罪291

第二节 量刑集议293

一、死刑293

二、从坐296

三、赦宥298

四、八议299

第三节 礼法集议302

一、改谥302

二、禁婚303

三、私忌304

四、复仇305

第四节 造法集议312

一、政策议定312

二、律文疏解313

三、个案辩驳314

第五节 集议程序315

一、启动途径315

二、参议人员317

三、集议方式320

本章小结324

第十三章 复审326

第一节 复审程序之历史源流326

第二节 唐代复审程序之完善329

第三节 刑部复审之主导地位332

一、依律复审334

二、原情复审335

三、疑狱复审337

第四节 州司复审之监督职能338

第五节 遣使复审之再覆职能342

一、御史复审342

二、三司复审343

三、特使复审344

本章小结346

第十四章 昭雪348

第一节 昭雪之发展脉络348

第二节 昭雪之实际运行355

一、神龙昭雪355

二、运行程序358

三、冤案问责365

第三节 昭雪制度之异化366

本章小结370

第五篇 执行惯例研究375

引言375

第十五章 笞刑377

第一节 笞罚施用范畴之界定378

第二节 中古笞刑地位之升降382

一、秦至汉初382

二、文景至魏初383

三、两晋至隋384

第三节 唐代笞刑之实施类型385

一、正刑385

二、附加刑388

三、行政处罚390

四、笞杀391

第四节 笞刑施用规则392

本章小结396

第十六章 加役流398

第一节 唐代加役流之确立398

第二节 本罪直接以加役流量刑402

一、依据特定行为方式直接量刑403

二、特定主体结合行为方式量刑404

第三节 比照他罪减死科加役流407

一、以阑入论,减死科加役流407

二、以斗杀伤论,减死科加役流408

三、以驿使稽程论,减死科加役流411

四、以枉法论,减死科加役流411

五、以乏军兴论,减死科加役流413

六、以窃盗论,减死科加役流413

七、以强盗论,减死科加役流414

八、以故入人罪论,减死科加役流414

第四节 加役流适用规则之变迁416

第五节 两宋加役流之变化420

一、加役流在经济犯罪领域之适用421

二、加役流在职务犯罪领域之适用422

本章小结424

第十七章 长流426

第一节 唐代长流之创制427

第二节 长流之放逐区域434

第三节 长流之施行程序439

一、除名439

二、决杖440

三、发遣441

四、锢身442

五、程粮443

六、著籍444

第四节 长流人犯之处置445

一、长流政策之变迁445

二、长流人叙用转迁447

三、流人滞留与赐死449

第五节 唐代长流之影响452

本章小结455

第十八章 赐死456

引言456

第一节 唐代赐死执行程序458

一、发布敕令458

二、宣诏监刑460

三、行刑方式462

第二节 赐死规则实质要件464

一、赐死场所464

二、临刑优崇466

三、奉敕安葬467

第三节 唐代赐死涉案罪名469

一、十恶重罪469

二、经济犯罪472

三、其他犯罪475

第四节 唐代赐死规则之特征488

一、赐死与唐代政治密切相关488

二、赐死对死刑规则多有变通490

三、唐代赐死对后世影响深远491

本章小结493

结语494

一、规则继受与变迁494

二、规则创制与适用494

三、诉讼制度与惯例495

参考文献496

索引517

鸣谢520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