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解读台湾选举【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解读台湾选举
  • 史卫民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九州出版社
  • ISBN:7801955552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379页
  • 文件大小:22MB
  • 文件页数:390页
  • 主题词:地方政府-选举-研究-台湾省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解读台湾选举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台湾选举的演进1

第一节 初办“地方自治”的密集选举(1950~1954年)1

(一)直接选举范围的扩大2

(二)选举制度的变化6

(三)国民党政权迁台后的首次“总统”、“副总统”选举8

第二节 选举走向简约合并(1954~1968年)10

(一)50年代中后期的选举10

(二)第三任“总统”、“副总统”选举14

(三)被压制的党外助选活动15

(四)第四任“总统”、“副总统”选举18

(五)确立“公费选举”制度19

第三节 增加“中央民意代表”选举(1969~1974年)20

(一)1969年的“中央”和直辖市“民意代表”选举21

(二)第五任“总统”、“副总统”选举22

(三)“中央民意代表”增额选举23

第四节 蒋经国时代的选举(1975~1988年)26

(一)党外助选再起波澜26

(二)第六任“总统”、“副总统”选举28

(三)《选罢法》的颁行29

(四)“美丽岛事件”对选举的影响31

(五)第七任“总统”、“副总统”选举33

(六)政党竞争登上舞台34

第五节 选举的全面变化(1989~1995年)35

(一)解除戒严后的两次直接选举36

(二)第八任“总统”、“副总统”选举37

(三)“中央民意代表”全面直选38

第六节 “总统”直接选举的冲击(1996~2000年)42

(一)第九任“总统”、“副总统”和第三届“国大代表”选举42

(二)国民党渐失选举优势42

(三)第十任“总统”、“副总统”选举45

第七节 台湾选举的新局(2001~2006年)46

(一)“北蓝南绿”的格局46

(二)民进党继续执政下的选举49

第二章 台湾政党诸生态53

第一节 国民党——“老店换新颜”的艰难步履53

(一)两蒋时期建立和维系稳定的派系结构53

(二)“非主流派”与“主流派”之争55

(三)党内改造与建立政党合作关系58

(四)马英九带来的新气象60

(五)百年老党面临更严峻的选举形势63

第二节 青年党、民社党——淡出政坛的“老党”64

(一)不断分裂的青年党65

(二)民社党的没落66

第三节 民进党——“选举怪物”的历史变迁68

(一)民进党早期的派系结构68

(二)彰显“台独”与“派系共治”71

(三)由“派系共治”走向“一人独治”73

(四)“解散派系”的真正意图76

第四节 新党、亲民党——“深蓝”政党面临选择80

(一)新党的盛衰81

(二)亲民党的走向84

第五节 “建国党”、“台联党”——“深绿”政党的困局89

(一)未成气候的“建国党”89

(二)以“精神领袖”为中心的“台联党”90

第六节 非盟或无盟——无党籍人士的合作模式93

(一)三大联盟鼎立93

(二)无党团结联盟与“第三种势力”的生存空间94

第三章 选民的价值取向96

第一节 台湾选民数量的变化96

(一)人口数与选民数的关系97

(二)选民人数的“权重”排序98

第二节 选民投票率的差距100

(一)投票率由高到低的走势101

(二)高投票率与低投票率县市的划分103

(三)台湾最主要选举中的投票率排序105

第三节 影响投票率的主要因素108

(一)选举重要程度的影响108

(二)选举频率的影响110

(三)选民的投票动机111

(四)选民不投票的主要原因113

第四节 选民的投票取向115

(一)日益淡化的政见取向115

(二)被严重扭曲的候选人取向117

(三)部分选民存在的关系取向119

(四)不断强化的政党取向120

第五节 “中间选民”的走向124

(一)对“中间选民”的不同解释124

(二)“中间选民”标准的澄清126

(三)“中间选民”的作用128

第四章 “蓝绿对峙”的政治版图131

第一节 “中央民意代表”选举显示的各政党选民基础131

(一)国民党、民进党得票率的变化131

(二)新党、亲民党、“台联党”的得票率135

(三)三次“立法委员”选举显示的两大阵营选民基础变化137

第二节 各政党在地方主要“民意代表”选举中的得票率139

(一)各政党在台北市、高雄市议员选举中得票率的变化140

(二)各政党在县市议员选举中得票率的变化141

(三)各政党和两大阵营在“民意代表”选举中得票率的综合走势145

第三节 单一席次选举呈现的“蓝”、“绿”支持率146

(一)县市长选举两大阵营得票率的变化146

(二)台湾省长与直辖市长选举两大阵营的得票率150

(三)“总统”选举两大阵营在各县市的得票率151

第四节 “北蓝南绿”政治版图的解读156

(一)台湾政治版图的变化156

(二)不同选举选民支持取向能否保持一致159

(三)地方执政者的影响161

(四)省籍对选民的影响164

第五章 选举的策略与技术要素170

第一节 候选人的选择170

(一)政党提名候选人制度的变化170

(二)候选人提名权限划分与“中央决定”的影响171

(三)协商提名机制的作用173

(四)“封闭式初选”与“开放式初选”175

(五)干部评鉴与民意调查178

(六)不分区、侨选等“立法委员”候选人提名方式的不同180

(七)政党协商提名候选人的发展181

(八)候选人提名的策略要素183

第二节 选举的攻防方略188

(一)选举的总体目标188

(二)文宣策略及其成效190

(三)“天王”辅选的变化197

(四)应对“抹黑”、“抹黄”的成功范例202

第三节 选举的技术操作205

(一)竞选机构和人员205

(二)选举经费的筹措207

(三)竞选技巧的应用210

(四)民意调查的作用211

(五)“配票”与“弃保”213

第六章 影响选举的重要因素216

第一节 选举议题的主导性功能216

(一)持续发酵的“统独”议题216

(二)常流于空谈的“安定”与“改革”议题219

(三)愈演愈烈的“蓝绿之争”223

第二节 选举中的“行政中立”问题227

(一)政务官辅选问题227

(二)选举机构能否保持中立229

(三)选择性办案和“调查局”收集选情231

第三节 “黑金”与“查贿”组成的政治游戏233

(一)民进党主导的大规模“查贿”行动233

(二)“查贿”效果的综合评估235

(三)“查贿”的双面刃功能238

第四节 选举中媒体的作用243

(一)台湾的主要媒体及其政治倾向243

(二)媒体介入选举的方式245

(三)媒体的“守法”和“中立”问题247

(四)媒体的可信度250

第五节 地方派系的变局251

(一)台湾的主要地方派系251

(二)地方派系在选举中作用的变化256

第七章 “立法委员”选举的技术性比较258

第一节 各政党得票数的变化258

(一)2001年和2004年“立委”选举各政党的得票258

(二)两大阵营得票数的变化262

第二节 候选人人数与当选席次的关系264

(一)候选人“蓝多绿少”的结果265

(二)“总量控制”与“扩张性提名”对决272

(三)“超额提名”与“满额提名”的分析278

第三节 “配票”的作用280

(一)2001年的“配票”奇迹280

(二)2004年的“配票”平局284

第四节 民调结果的应用与比较288

(一)2001年政党民调大比拼288

(二)2001年《联合报》与《中国时报》民意调查结果比较291

(三)2004年各政党与学者对席位分布的预测293

(四)2004年四大媒体民意调查结果比较297

第五节 “席次红利”分析300

(一)国民党的进步300

(二)民进党的退步302

(三)亲民党、“台联党”的稳定状态304

(四)“席次红利”的综合比较306

第六节 新选区划分对“立法委员”选举的影响309

(一)台北市与高雄市“北蓝南绿”309

(二)北部六县市“蓝强绿弱”311

(三)中部七县市“蓝弱绿强”314

(四)南部七县市凸显“南绿”318

(五)第七届“立法委员”席次分布的各种预测322

第八章 县市长、直辖市长选举策略比较324

第一节 2001~2006年县市长、直辖市长选举情况324

(一)北部六县市324

(二)中部七县市333

(三)南部七县市344

(四)澎湖、金门、连江三县354

(五)台北市和高雄市357

第二节 县市长选举与直辖市市长选举的综合比较360

(一)“两党竞争”的影响360

(二)两大阵营整合的效果评估362

(三)“弃保”的作用367

(四)其他选举策略的比较368

(五)“换党执政”分析370

结语:台湾选举的未来走势373

(一)向“两党政治”生态过渡373

(二)选举议题的走向374

(三)候选人提名策略的调整375

(四)竞选策略的延续376

(五)创新选举技术377

(六)争夺“中间选民”378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