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摄论学派研究 上【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圣凯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 ISBN:780123796X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309页
- 文件大小:15MB
- 文件页数:327页
- 主题词:唯识宗-研究-中国-南北朝时代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摄论学派研究 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一、问题的提出1
引论:研究史与方法论1
二、研究史的回顾3
三、“综合式研究方法”和“解脱诠释学”14
第一章 传承历史与文献考证18
第一节 真谛的生平与译著18
一、真谛的生平18
二、真谛的译著20
一、摄论学派第一代弟子群30
第二节 摄论学派传承史30
二、北地摄论师与地论学派33
第三节 摄论学派现存文献47
一、道基《摄论章》47
二、灵润的著作50
三、智凝与《摄论章》卷第一(S.2048)51
四、敦煌写本中的其他文献54
第四节 结语59
一、认识作用与认识主体61
第二章 识体与八识61
第一节 一种七现与八识现行61
二、名异体同与名异体异63
三、诸识差别与八识现行64
四、一心论与一意识论66
第二节 阿陀那识与末那识72
一、阿陀那与执受72
二、染污意与结生识77
三、染污意与无间灭意81
四、阿陀那识与末那识82
五、心体第三与意体第一84
第三节 阿黎耶识的成立——具有认识论意义的存在论88
一、能藏、所藏与执藏90
二、因相、果相与自相95
三、异熟与无覆无记98
四、缘识与用识100
第四节 种子与熏习106
一、种子六义与生死种子107
二、种子假实与相续111
三、本有与新熏116
第五节 真妄与心识——摄论师的心识思想118
一、大小乘心识差别119
二、三识与一心二门121
三、真妄与心识129
第六节 结语132
第三章 无相唯识与有相唯识135
一、识与了别136
第一节 唯识无境与虚妄分别——以概念史与语言学的考察为中心136
二、唯识与唯表138
三、显现与虚妄分别140
第二节 识转变与因果同时、异时147
一、识转变——存在论向认识论层面的转化148
二、因转变与果转变154
第三节 无相唯识与有相唯识169
一、显现与二取170
二、显现与变异176
三、一分说与三分说186
第四节 结语191
第四章 方便唯识与真实唯识195
第一节 三性思想的诠释——语言论、认识论与存在论的视角197
一、情事理门——语言与存在198
二、尘识理门——认识与存在203
三、染净通门——存在与心识216
第二节 方便唯识与真实唯识235
一、方便唯识与真实唯识235
二、性相融即与性相永别246
三、三性之非一非异250
四、三性与五法254
第三节 唯识与中观257
一、自性空与他性空258
二、三性三无性与空性263
三、三性与二谛276
第四节 体用真妄与两重唯识观——摄论师的三性思想282
一、三性与真妄283
二、三性三无性与依遣290
三、两重唯识观296
第五节 结语305
第五章 解性黎耶与阿摩罗识311
第一节 “界”之诠释与解性黎耶313
一、“界”之诠释313
二、心性清净与真如325
三、解性黎耶与如来藏334
第二节 智慧种子与道后真如359
一、智慧种子与四德种子360
二、三烦恼与三真如364
一、九识与有垢真如369
第三节 阿摩罗识与本觉369
二、智如无差别与自性清净心376
三、阿摩罗识与本觉386
第四节 结语401
第六章 五性各别与一性皆成406
第一节 佛性与种性——以概念史与语言学的考察408
为中心408
一、佛性与buddha-dhātu409
二、如来藏与tathāgata-garbha411
三、种性与gotra413
第二节 五性各别与理佛性、行佛性415
一、无漏种之本有与新熏416
二、五性各别与理佛性、行佛性427
第三节 一性皆成与佛性、如来藏434
一、存在与过程——三因佛性、三种佛性、三藏义所彰显的“性修不二”434
二、如来藏与“悉有佛性”——《佛性论》与《宝性论》的比较研究440
三、阐提有性与三信455
四、理佛性与如来藏——有关《佛性论》的现代论争459
第四节 方便与真实——瑜伽行派的一乘思想462
一、佛性与一乘463
二、三乘真实与究竟一乘——瑜伽行派的一乘思想468
第五节 三种佛性与真实胜乘——摄论师的佛性、一乘思想475
一、三种佛性与正因佛性476
二、本有与始有481
三、究竟一乘与真实胜乘488
第六节 结语490
第七章 转依与涅槃493
第一节 转依与种子、真如495
一、转依与如来藏496
二、转依与种子、阿黎耶识499
三、转依二义——以概念史与语言学的考察为中心501
第二节 所依转变与转变所依514
一、转依二义与唯识古学、今学515
二、转依四道与六分转依524
第三节 转依与涅槃528
一、真如离障与四种涅槃528
二、二分依他与有为道果538
三、转识成智与三身四智546
第四节 结语549
第八章 摄论学派与中国佛教553
第一节 三法轮与四教——摄论学派的判教思想554
一、三法轮与转、照、持554
二、四教与顿渐558
三、二藏与四宗559
第二节 摄论学派与隋唐佛教561
一、摄论学派与天台宗562
二、摄论学派与三论宗576
三、摄论学派与华严宗586
四、摄论学派与唯识宗609
五、摄论学派与净土宗611
第三节 民国年间新旧唯识之论争617
一、梅光羲与太虚618
二、守培与印顺625
第四节 结语631
一、文献的发现与方法论的创新634
结论:比较与诠释——以唯识古今学、如来藏与唯识交涉为中心634
二、唯识古学与今学的比较635
三、唯识与如来藏——经验立场与超越立场的不同641
四、从唯识走向如来藏——摄论学派的中国化644
五、“批判佛教”与“解脱诠释学”的诠释647
六、摄论学派的现代诠释648
参考文献650
专家推荐678
后记一683
后记二686
热门推荐
- 1301873.html
- 311677.html
- 2320792.html
- 952544.html
- 673559.html
- 2491267.html
- 1064158.html
- 998203.html
- 1125166.html
- 39837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54343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47757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76267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32018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78575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20332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74286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86894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02187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7955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