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文艺社会学史纲要【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文艺社会学史纲要
  • 周平远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 ISBN:7500072902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554页
  • 文件大小:29MB
  • 文件页数:568页
  • 主题词:文艺社会学-历史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文艺社会学史纲要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言1

一 文艺社会学与中外文论1

(一)文艺社会学与古代文论2

(二)文艺社会学与现代文论5

(三)文艺社会学与西方文论8

(四)文艺社会学与马克思主义文论11

二 文艺社会学与百年文论14

(一)文化启蒙语境中的科学批评14

(二)社会革命语境中的社会批评17

(三)全球化语境中的文化批评19

第一章 知识背景:从晚清到“五四”23

第一节 向西方寻找真理24

一 “今文经学”,撼正统儒学根基24

1.“援西入经”创中西合璧新儒学24

2.“多译西书”为中国自强第一策26

1.“始于学术,终于国家”:传统学术文化之反思28

二 “严译名著”,开一代西学新风28

2.“并无主张,只有公理”:方法论意识之自觉30

3.“物竞、天择二义”:令“中国民气为之一变”32

三 “新青年派”,兴现代文化思潮34

1.“立国”之本在于“立人”——个性解放34

2.“立人”之本在于“科学”——科学崇拜38

3.“科玄论战”——科学方法论大畅41

第二节 社会学成为显学45

1.社会学早期传播者与传播方式46

一 世纪之初的社会学传播46

2.“社会有机论”与“国民性”和“人学”问题的内在关联性49

二 社会学20年代成为显学53

1.社会学文献“汗牛充栋”54

2.方法论“点石成金”,调查法“非常时髦”56

3.社会学学界之分化与对峙59

第三节 社会学两大学派60

一 孔德与马克思62

1.孔德社会学理论的“改良”性质62

2.马克思社会学理论的“革命”性质66

二 唯物史观是一种“科学的社会学”69

1.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的观点70

2.中共在上海大学社会学系的实践77

第二章 文学语境: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81

第一节 文学革命82

一 文学革命的精神先导82

1.从“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到“小说界革命”82

2.新小说的核心理念:“教化”与“通俗”85

二 文学革命的社会目标90

1.“文学革命”的政治意识形态性90

2.“为人生而艺术”的文艺观92

3.“为艺术而艺术”的文艺观94

4.五四其他文学社团的文艺观98

三 文学革命的文化策略100

1.以“白话”为内核的新文体观念100

2.白话文体的社会意识形态性103

1.以“反映”为关键词的文学本质论105

四 文学革命的理论建构105

2.与文本、作者社会学相关的理论命题107

第二节 革命文学111

一 革命文学之缘起112

1.从“文学革命”到“国民革命”112

2.“不是到左边来,便是到右边去!”115

二 创造社“剧变”117

1.郭沫若:“我现在对于文艺的见解全盘变了”117

2.成仿吾:“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119

三 “革命文学”理论体系121

1.本质论:从“自我的表现”到“阶级的代言人”121

2.价值论:从“艺术的艺术”到“武器的艺术”125

3.创作论:从“灵感”到“留声机器”127

4.批评论:“时代性”与“阶级性”129

第三章 学理输入(一):欧美文艺社会学理论134

第一节 泰纳“科学的批评”136

一 “科学精神”与“科学批评”137

1.厨川白村的系统介绍137

2.本间久雄的专题介绍139

二 “科学派”的影响与评价143

1.厨川与茅盾的评价143

2.本间与傅雷的评价146

3.“内在的科学批评”概念及其学术原创性意义149

第二节 蒲克“社会的批评”151

一 以“活动”为中心的“宏大的文学概念”151

二 以“读者”为中心的“宏大的批评学说”152

一 “科学的批评”、“社会的批评”与“社会学的批评”155

第三节 卡尔佛登“社会学的批评”155

二 卡氏“社会学的批评”理念157

第四章 学理输入(二):日本文艺社会学理论161

第一节 本间久雄的《新文学概论》162

一 《新文学概论》的联动效应162

二 《新文学概论》的研究范式164

三 《新文学概论》的范式效应167

第二节 平林初之辅《文学之社会学研究》170

一 平林《文学之社会学研究》的主要内容171

二 平林《政治的价值与艺术的价值》及“大争论”173

三 大宅壮一《文学的战术论》对平林的批判176

第三节 “纳普”派与藏原惟人的理论179

一 日本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及“纳普”派179

二 藏原“新写实主义”理论及其影响183

第五章 学理输入(三):苏俄文艺社会学理论187

第一节 译几部“有定评的”唯物史观的书187

一 鲁迅的思想探索与理论建树187

二 苏俄及马克思主义文论经典译介191

一 苏俄“文艺论战”及其文化语境196

第二节 “文艺政策”与卢那察尔斯基196

二 苏俄“文艺政策”及其“实际底指导者”201

第三节 普列汉诺夫的《艺术论》207

一 对普列汉诺夫的最初介绍207

二 《艺术论》的“社会学底美学”性质与意义210

1.关于艺术的社会本质210

2.关于艺术的社会价值211

1.《唯物史观艺术论——朴列汗诺夫及其艺术理论之研究》212

三 不读普著,“是不会理解马克斯主义的”212

2.对普列汉诺夫“中介论”思想的深刻感悟与传播213

第四节 弗里契的《艺术社会学》216

一 弗里契对艺术社会学的理论界定217

1.“艺术社会学”学科定义217

2.“艺术社会学”研究任务218

二 弗里契关于学科思想史的评述219

三 弗里契为艺术设定的13个社会学法则221

1.艺术“社会的机能”的社会学法则221

2.艺术“生产之形式”的社会学法则222

3.艺术“隆盛和颓废”的社会学法则222

4.“综合的艺术”转化为“个别化的艺术”的社会学法则222

5.何种艺术成为“支配的艺术”的社会学法则223

6.建筑艺术“三种样式”的社会学法则223

7.“线的绘画”和“色彩的绘画”的社会学法则223

9.“浮世画”中的社会学法则224

10.关于“运动”等问题的社会学法则224

8.“艺术主题”的社会学法则224

11.“肉体造型”和“观念造型”的社会学法则225

12.“色彩的型和谐调”的社会学法则225

13.“阶级的同化和阶级的分离”的社会学法则225

四 卢那察尔斯基等学者的赞誉226

五 胡秋原的庸俗社会学批判229

1.在学理层面深刻剖析之中国文坛第一人229

2.对普列汉诺夫批判之批判233

3.对《艺术社会学》“图式化”弊端之针砭235

第六章 学派分化(一):马克思主义学派239

第一节 左翼文学的“阶级话语”240

一 共产党创建“左联”240

1.左联的意义:“团结起来,共同运动”241

2.左联的性质:“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领导机关”243

3.左联的纲领:“我们的艺术不能不呈献给‘胜利不然就死’的血腥的斗争”245

4.左联的口号:“为苏维埃政权而斗争”247

二 苏区文学的战争文化规范250

1.文学观念:以“宣传”为目的251

2.文化体制:“宣传兵”与“俱乐部”制度254

3.文学活动:以“任务”为中心258

4.文学批评:以“效果”为标准260

第二节 抗战文学的“民族话语”263

一 中共文艺政策的调整264

1.“取消左联”,建立“统一战线”及其论争264

2.“统一战线”的制度化成就及其体制性意义269

3.延安“大量吸收知识分子”的文化政策272

二 文学的“大众化”方向276

1.“大众化”的两条路径276

2.“大众化”的两个维度280

3.“大众化”文体与“抗战八股”283

三 文学的“民族化”论争287

1.“民族化”、“民族形式”问题的提出287

2.关于“民族形式”与“民间形式”的论争290

一 《讲话》的理论贡献与实践意义293

1.《讲话》的历史语境293

第三节 延安文学的“党性话语”293

2.《讲话》的理论贡献296

3.《讲话》的实践意义299

二 “党性话语”的“一体化”运动304

1.知识分子“思想改造”问题304

2.为“建立强旺的思想主流”而开展的胡风批判309

第七章 学派分化(二):三民主义学派320

第一节 30年代的“文化剿匪”政策321

1.“民族主义文艺”的政治分析322

一 “民族主义文艺运动”322

2.“民族主义”话语的历史分析324

3.别具一格的《艺术社会学之是非》326

二 南京政府的“审查制度”329

1.查禁书刊:“中央图书杂志审查委员会”329

2.捕杀作家:“秘密活埋和枪杀”332

第二节 40年代的“三民主义文学”运动334

一 “三民主义文学理论”335

1.哲学基础:“民生史观”335

2.学术范式:“观念论批评与物质论批评的综合”336

3.价值取向:“服务三民主义”338

4.新文学观:“走向三民主义的中国文学”341

二 “三民主义文艺政策”344

1.政策依据:三民主义意识形态的“四条基本原则”345

2.三民主义文艺的“六不政策”347

3.三民主义文艺的“五要政策”348

三 三民主义文学的“一体化”运动351

1.“查禁制度”与“勘乱法令”351

2.“在三民主义旗帜下统一起来”352

第八章 学派分化(三):自由主义学派355

第一节 “新月派”理论代表梁实秋357

一 “新月派”的文学观357

1.新月派所崇尚的美学原则357

2.梁实秋所坚执的文化立场359

二 梁实秋的文学理论批评361

1.梁实秋美学理想的古典主义性质361

2.梁实秋的文艺观及“文艺政策”观365

第二节 “京派”代表作家沈从文371

一 沈从文的文学理想372

1.关于“文学的功利主义”373

2.作为小说家与批评家的双重人格与文风376

二 沈从文的批评实践378

1.沈从文的“海派”批判379

2.沈从文的文学政治观与“文艺政策”观382

3.沈从文对文学与“商业制度”关系之检讨385

一 庸俗社会学概念使用389

第一节 关于庸俗社会学的一般考量389

第九章 文艺社会学与庸俗社会学389

1.胡风对庸俗社会学概念的使用390

2.周扬对庸俗社会学概念的使用391

3.庸俗社会学概念的隐匿与凸显392

二 庸俗社会学学理分析394

1.庸俗社会学的认识论根源394

2.庸俗社会学的政治意识形态根源396

3.庸俗社会学是否只存在于马克思主义学派397

4.马克思主义文论史早期的庸俗社会学399

第二节 建国后庸俗社会学的逐步泛滥403

一 以“阶级斗争”为内核的《文艺学方法论》(1950)405

二 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1950~1951)407

三 对肖也牧创作倾向的批评(1951)409

四 对《红楼梦研究》及“资产阶级唯心论”的批判(1954~1955)411

五 对胡风“集团”的批判(1953~1955)413

1.1946~1949:“小资产阶级的文艺思想”和“‘小资产阶级的革命’文艺理论”413

2.1952年6月~1953年2月:从“文艺小集团”到“反马克思主义”413

3.1954年12月~1955年1月:从“胡风先生”到“反党反人民”415

4.1955年5~6月:从“反党集团”到“反革命集团”418

5.“平反”和“进一步平反”422

6.对“胡风事件”的反思423

六 “反右派”斗争(1957~1958)427

1.“双百”方针的提出427

2.从“整风”到“反右”429

1.两个“批示”(1963~1964)436

七 从两个“批示”到部队文艺《纪要》436

2.部队文艺《纪要》(1966)439

第十章 学科重建:1979~1999442

第一节 对庸俗社会学的彻底清算443

一 文艺界的“拨乱反正”443

1.批判“文艺黑线专政”论和平反“冤假错案”444

2.呼唤“艺术民主”,追寻“艺术规律”446

1.“为文艺正名”449

二 历史清算和理论清算449

2.“歌德”与“缺德”的大论争451

3.第四次文代会与党的“文艺政策”的调整453

4.庸俗社会学批判的主要著述456

第二节 重建文艺社会学理论实绩457

一 国外文艺社会学理论译介概况458

1.1985年以前的重要译介459

2.1985年以后的重要译著467

二 国内文艺社会学研究重要著作480

1.刘崇顺等《文艺社会学概说》480

2.司马云杰《文艺社会学论稿》481

3.滕守尧《艺术社会学描述》482

4.“文艺社会学研究丛书”483

5.花建、于沛《文艺社会学》483

6.李益荪《马克思主义文学社会学原理》486

7.姚文放《现代文艺社会学》487

8.程正民、童庆炳《文艺社会学:传统与现代》489

9.童庆炳等《文学艺术与社会心理》490

11.其他相关著作491

10.曾遂今《音乐社会学概论》491

三 “文艺社会学”词条释义举要492

1.《当代新学科手册》(1985)493

2.《新知识词典》(1987)494

3.《文艺学新概念辞典》(1990)495

4.《新时期新名词大辞典》(1992)497

5.《〈世界知识大辞典〉修订本》(1998)498

四 学界若干理论问题之歧见499

1.关于文艺社会学的学科定位499

2.关于文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502

3.关于文艺社会学的研究方法507

4.关于文艺社会学的学科独立509

第三节 文学研究的“文化转向”513

一 “文化研究”的接受与本土化过程516

1.作为“后现代主义”或文学的“外部研究”(1985)517

2.作为“文学社会学”领域的“拓展”(1987)518

3.作为“自律”与“他律”相融合的“艺术文化学”(1988)522

4.作为“跨文化、跨学科”的比较文学研究范式(90年代中期)525

5.中国文学理论的“文化转向”(90年代末)526

二 关于“重建文艺社会学”的若干思考531

1.令人眼花缭乱的文艺“新学科”531

2.文化研究与文艺社会学与文化诗学的关系533

3.文化诗学和文艺社会学在方法论上无高下之分535

4.文艺社会学学科性质再认识538

5.建设“多维论”的文艺社会学现代形态542

参考文献547

后记55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