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赛博空间的哲学探索【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赛博空间的哲学探索
  • 曾国屏等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 ISBN:7302057648
  • 出版时间:2002
  • 标注页数:305页
  • 文件大小:14MB
  • 文件页数:316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赛博空间的哲学探索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言1

一、赛博空间的兴起1

二、社会生活空间的延拓和塑8

第一章 赛博空间与虚拟现实20

一、世界信息化与赛博空间20

(一)控制、通信与赛博空间20

(二)信息“编码”和“客观知识世界”24

(三)赛博空间和全球化27

二、世界建构性与赛博空间32

(一)人类实践及其建构性33

(二)信息的传输隐喻和习俗隐喻36

(三)从“在世”到“在网”37

(四)在世的意向性空间38

三、交互主体性视角下的赛博空间41

(一)共在、交互主体性和共同体41

(二)网际共在:复制、虚拟和出位43

(三)网际交互主体性和赛博社群本质特征45

四、作为新的实践中介的虚拟现实49

(一)从仿真到虚拟现实49

(二)作为人工实在的虚拟现实52

(三)“虚拟”和“现实”55

五、从虚拟现实到虚拟实践58

(一)虚拟现实与“身——心”统一58

(二)隐会知识与虚拟体验63

(三)“交互”、“构想”与“创造”66

六、对虚拟现实的文化学追问71

(一)仿真、拟像和超真实71

(二)表征危机和对虚拟的文化批判74

(三)国内“虚拟”研究述略77

第二章 赛博空间的主体重塑85

一、不同的研究思路的比较85

(一)技术工具论的局限:将新事物纳入旧体系去解释85

(二)现象学思路:技术与人对于实在的建构88

(三)媒介理论:媒介对于人类心智结构的塑造92

二、电脑写作与主体重塑96

(一)电脑影响人类对心脑问题的思考97

(二)电脑与两种写作习惯:规划者与发现者98

(三)电脑写作的特点:符号的非物质化和文本的非个人化102

三、赛博空间中的自我和身份104

(一)赛博空间中的自我呈现104

(二)个人主页上的自我呈现106

(三)个人主页上自我呈现的类型和可供使用的元素107

(四)媒介比较分析:个人化的异步大众传播110

(五)网际身份虚拟的理论分析113

四、网际交往与身份:基于BBS的个案分析121

(一)戴着面具的互动122

(二)虚拟化身的人格特征:相对稳定的化名123

(三)网络互动与身体的缺席125

(四)虚拟化身和“真实”人格的关系128

五、网际身份认同:基于MUD的个案分析130

(一)MUD:屏幕上的虚拟生活130

(二)MUD的后现代语境:多元的、去中心的自我133

(三)MUD的心理效果差异135

第三章 以信息权利为基础的赛博伦理139

一、网络的知识权力结构分析139

(一)现代知识权力结构的形成139

(二)赛博权力结构的技术螺旋142

(三)赛博权力结构的市场螺旋144

(四)网络内外的相关利益群体145

二、赛博信息权利及其诸向度147

(一)权利和信息权利147

(二)网络信息访问权150

(三)网络信息发布权151

(四)知识产权154

(五)隐私权157

(六)信息安全权158

(七)保持文化多样性的权利159

三、网络信息权利的伦理考量159

(一)信息权利的现实价值取向160

(二)网络信息权利的伦理原则163

(三)网络信息权利的伦理协调170

四、赛博社群的自治伦理174

(一)赛博社群中的失序与伦理176

(二)由社群商谈建构自治伦理179

(三)赛博社群和谐的实现机制183

五、赛博空间的自我伦理187

(一)网络依赖与网际自我异化188

(二)自我生活时代的自我伦理194

(三)由自我调适达到自我幸福198

六、基于伦理的赛博文化战略203

(一)从乌托邦原则到责任原则204

(二)走出公共电子牧场的悲哀206

(三)适度保持虚实之间的张力208

(四)建构批判和反思性的文化210

第四章 赛博空间与未来生产模式212

一、对需要概念的再剖析214

(一)需要与生产活动214

(二)需要的类型217

(三)需要的特性220

二、“需要——生产”视野中的生产模式的沿革221

(一)手工生产模式223

(二)单件生产模式224

(三)福特生产模式225

(四)丰田生产模式229

三、信息、网络技术与制造234

(一)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235

(二)敏捷生产对批量生产的扬弃241

(三)以需求管理为核心的敏捷生产247

(四)不断创新的敏捷生产251

(五)敏捷生产的组织形式256

四、“需要——生产”结构的演变规律260

(一)需要与生产的同一261

(二)需要与生产的分离263

(三)需要和生产目的的抽象化268

(四)需要与生产经统一270

五、电子商务与供求关系的直接化272

(一)究竟何为电子商务272

(二)电子商务的两类应用274

(三)电子商务与终极市场278

六、走向自助经济时代280

(一)经济史脉络:从自足到自助280

(二)自助经济运行模式初探286

(三)未来的生产模式:自助生产290

(四)结论与启示291

参考文献295

后记30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