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无冕元帅 一个真实的粟裕【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张雄文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010105994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409页
- 文件大小:80MB
- 文件页数:429页
- 主题词:粟裕(1907~1984)-生平事迹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无冕元帅 一个真实的粟裕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战绩最大的野战军——华东野战军1
一、缩短战争进程的关键,在于歼灭国民党军的有生力量。毛泽东说:“国民党的命根是他的军队。”“消灭了他的力量,也就算打倒他了。”1
二、非主力部队发展而来的方面军。粟裕说:“我们华东野战军,本来是一支数量不大的军队。”6
三、纵横全国主战场。华东: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中原:谁想统一中国,谁就要控制中原。11
四、屡屡超额完成任务的方面军。四大野战军里歼敌数量最多的一个方面军。毛泽东说:“三野的仗打得好!”19
第二章 华东野战军的代表——粟裕35
一、当选第三野战军代表团首席代表。第四个为人民英雄纪念碑铲土奠基的人。35
二、华东野战军战役指挥员。陈毅说:“华东军事指挥主要靠他。”39
三、华东野战军(三野)代司令员兼代政委。人民解放军将帅中第四个集大方面军党政军最高职务于一身的将领。48
四、第三野战军暨华东军区工作的实际主持者。继续担负野战军全面领导责任。52
五、选择一个战略区的领导人主要是选择军事指挥员。刘华清、张震:在战役指挥上,粟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56
六、陈毅、粟裕多长时间在一起?郭化若说:由于工作需要,陈、粟之间有分有合,而且分多合少。59
第三章 毛泽东为何授予粟裕华东野战军战役指挥权?69
一、战役指挥与战役指挥权。粟裕行使华东野战军的战役指挥权,是中共中央做出的不同寻常的组织决定。69
二、先内线作战还是立即外线作战?粟裕说:哪里好消灭敌人就在哪里打仗!73
三、两淮保卫战之争。粟裕建议和恳请山东野战军主力迅速南下参战,“否则淮阴难保”。86
四、战略出击方向和出击时机之争。毛泽东深感欣慰:决心在淮北打仗,甚慰。95
第四章 华东地区战史,没有粟裕就不成章(上)105
一、苏中首战,七战七捷,毛泽东大喜过望:“希望各区仿照办理。”105
二、宿北周旋,还是倚重粟裕,毛泽东殷殷叮嘱:“望粟即日北返,部署沭阳作战。”113
三、鲁南田猎,继续关注战役的组织指挥,毛泽东询问:“粟及一师是否已至鲁南与你们在一起?”117
四、莱芜角逐,“示形于南,击敌于北”。战果之大,在中国战史上是空前的。华东野战军指战员充满信心地说:“再难打的仗,有502指挥,胜利就有把握。”121
五、血战孟良崮,以中央突破对付敌人的中央突破。毛泽东对粟裕说:“有两个人没想到,一是蒋介石,一是我毛泽东本人。”127
第五章 华东地区战史,没有粟裕就不成章(下)135
一、沙土集鏖兵,粟裕还会指挥敌人。毛泽东传令嘉奖:对于整个南线战局之发展有极大意义!135
二、豫东逐鹿,奏响气势恢弘的战争交响乐,志在改变中原战局,毛泽东交代:“粟裕全权指挥。”138
三、虎啸泉城,揭开战略决战序幕。毛泽东重申:“全军指挥,由粟裕担负!”145
四、百万雄师过大江,围歼逃敌于郎广。张震深有感触:与粟裕同志机断行事的优秀指挥素质分不开。153
五、战上海,犹如瓷器店里抓老鼠。周恩来说:“是毛主席亲自交给粟裕同志的任务。”161
第六章 淮海战役第一功臣(上)169
一、中原战局形成反复拉锯的僵持状态。战略构想的最早起源:粟裕“子养电”——集中更大兵力打更大规模的歼灭战。169
二、一个改变历史进程的重大战略。淮海战役的最初蓝图:粟裕再次建议:集中兵力在中原黄淮地区打大歼灭战。173
三、淮海战役名称的由来:粟裕建议“即进行淮海战役。”——唯一由战区领导人命名的中国命运大决战。177
四、从小淮海到大淮海,粟裕再次提出关键性的战略建议:抑留敌人于徐州及其周围,而后分别削弱与逐渐消灭之。181
第七章 淮海战役第一功臣(下)191
一、机断专行,提前两天发起战役。徐州“剿总”惊叹:“未料共军行动这样迅速!”悍将黄百韬终于找到了归宿。191
二、钳制、阻击南北两线五个兵团。粟裕主动给刘、陈、邓再派援兵。黄维的士兵惊呼:共军军装变了!枪声也变了!198
三、瓮中之鳖,军政并用。雨雪霏霏,四面楚歌,名将杜聿明束手就擒。208
四、毛泽东说:不考虑几百万人的吃饭穿衣,就不是战略家。粟裕将军事上精于筹算的特长发挥在了后勤上。214
五、斯大林在记事本上写道:“奇迹,真是奇迹!”毛泽东平静地说:“淮海战役,粟裕同志立了第一功!”218
第八章 抗美援朝第一司令员人选229
一、杜鲁门悍然出兵朝鲜。中国主要战略方向由东南转到东北。毛泽东再次点将粟裕。229
二、百战之将终于病倒。周恩来建议:“粟、萧、萧去后,再成立新的边防军司令部。”242
三、高岗焦虑:建议指挥部队的统帅早日来东北。毛泽东无奈,粟裕之外,又加林彪为司令员人选。252
四、林、粟均有病,出兵援朝万分火急!毛泽东说:“我的意见还是请彭老总出马。”258
五、“五虎上将”,各有千秋。毛泽东为何青睐粟裕、林彪?262
六、一为南线爱将,一为北线爱将,两人毛泽东都曾破例亲自出门迎接过,却为何首选粟裕?267
第九章 人民解放军“最优秀的将领”275
一、毛泽东对英国元帅蒙哥马利说:“我的战友中,数粟裕最会打仗。”——领袖、战友、敌手眼中的战神。275
二、建树战役指挥的众多军史之最。高超的军事才能和不败的纪录,在中国战争史上写下了极为精彩的一页。281
三、全局性、战略性建议最多的将领。粟裕说:“一个指挥员对战略问题有了较深刻的理解,有了清醒的头脑,才能运筹自如地指挥作战。”286
第十章 丰富和发展毛泽东军事思想297
一、游击战的高手。长期的游击战争实践,造就了粟裕高超的游击战指挥艺术。297
二、指挥大兵团作战的奇才。迟浩田说:“粟裕用兵,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304
三、中国军事科学事业的主要奠基人。粟裕说:“一成不变的军事原则和作战方法是没有的。”316
第十一章 在人民军队建设中的独创性贡献325
一、没有武装则没有一切。发展强大的野战军。325
二、指导部队总结政治工作的三把钥匙,成为华东野战军越打越多、越战越强的重要保证。333
三、粟裕建议:统一全国之建军思想,使无地域与界限之分,打破本位主义。人民军队正规化、现代化建设中的独特贡献。339
第十二章 毛泽东:粟裕可以领元帅衔347
一、元帅军衔授予标准之一:领导战役军团作战、立有卓越功勋的高级将领,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黄炎培说:“粟裕是可以当元帅的。”347
二、只争工作、不争职务,只争重担、不争荣誉。毛泽东说:“解放战争中,谁人不晓得华东粟裕呀!”355
三、再让元帅。毛泽东对粟裕说:“你是担的大将衔,而干的却是元帅的任务!”365
第十三章 三十六年是与非373
一、毛泽东激动地说:“我们的英雄回来了!欢迎你,粟裕同志!”曾极受毛泽东信任的方面军级将领之一。373
二、调入总部工作,朴实无华的处事和待人原则,显示出不适应的一面。杨尚昆说:“元帅们当时对粟(裕)有些意见。”377
三、山雨欲来风满楼。粟裕忍受着屈辱和痛苦,在大小会上做检讨8次,却始终通不过。384
四、粟裕:我相信自己几十年的革命实践足够说明自己。战将陶勇感慨地说:“粟老总的胸怀,装得下整个海洋啊!”392
五、艰难而漫漫的申诉之路。不白之冤36年后才最终昭雪。397
三版后记407
热门推荐
- 2782499.html
- 721403.html
- 2752034.html
- 773391.html
- 755036.html
- 2044540.html
- 3294441.html
- 1098459.html
- 314522.html
- 213886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40505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04458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07281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88668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77947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50891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52781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40181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8688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7516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