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竞争的基础:制度选择 企业制度分析与构造【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竞争的基础:制度选择 企业制度分析与构造
  • 谢志华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
  • ISBN:7800876594
  • 出版时间:2003
  • 标注页数:510页
  • 文件大小:30MB
  • 文件页数:526页
  • 主题词:企业-经济制度-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竞争的基础:制度选择 企业制度分析与构造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言1

第一章 企业变迁:演义民企发展六部曲3

一、兄弟型企业:极端均衡的权力结构4

二、集权型企业:独享的权力结构4

三、分权型企业:授权与受权5

四、协调型企业:权力的内部配置6

五、合伙型企业:产权的清晰与流动9

六、股份型企业:产权的社会化11

一、两权分离——国企形成起点16

第二章 分析国企:探究历史起点差异16

(一)国企与民企起点比较17

(二)两权分离的效率实现:建立对经营者的激励约束机制19

二、国企发展——体制掣肘众多20

(一)产权主体缺位,产权制度不完善20

(二)经营主体权责不清,经营管理制度不完善22

三、结论:弥合国企民企起点差异25

第三章 深化国企改革:开辟新的路径27

一、国有企业改革的逻辑程序28

(一)政资分开:政企分开的起点28

(二)政企分开:两权分离的前提29

(三)产权主体代表及对经营者激励约束机制建立:政企分开的要求30

二、解析国有企业改革思路31

(一)政资分开的原因及目标31

(二)政企分开的原因及目标33

(三)明确产权主体的原因及目标40

第四章 是非功过:回首国企改革43

一、国企改革已经实现的目标43

(一)政企分开,国有企业经营权已经基本到位43

(二)政企分开,国有企业基本实现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市场运作模式44

(三)两权分离下,国家逐步对国有企业建立了激励和约束机制44

(四)政资分开,国家逐步在构造国有产权主体,独立行使国有产权权利45

二、国企改革仍然存在的焦点问题46

(一)政资不分、以政代资的问题尚未根本解决46

(二)政企分开依然存在的问题59

(三)独立行使国有产权权利的主体尚未形成62

第五章 突破传统:创新两权分离理论73

一、两权分离的动因——对资本的重新认识73

(一)资本是选择人才的机制73

(二)资本选择人才机制下的经济协调76

二、两权分离的内容——对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重新认识79

(一)终极所有权与法人所有权的分离79

(三)法人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82

(二)终极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82

(四)法人所有权与部分经营权的分离83

三、经营权的理论诠释——资本经营和资产经营、商品经营的比较84

(一)资本经营84

(二)资产经营96

(三)商品经营97

四、两权分离的前提——理论与现实分析98

(一)两权分离的收益性前提与约束性前提98

(二)两权分离的前提对实践的意义103

(一)激励约束机制:决定企业成败的关键因素109

一、所有制:国企问题的一个错误解释109

第六章 超越桎梏:反思所有制理论109

(二)起点不同:国企整体效益不如民企的原因所在111

二、财产所有权、生产资料所有权、企业所有权、法人所有权的区别112

(一)对几个概念的认识误区112

(二)对几个概念的正确认识114

三、所有者形式上的行为能力和实质上的行为能力的区别122

(一)两个需待探讨的观点123

(二)所有者形式上的行为能力与实质上的行为能力125

(三)所有者的行权能力——国家和自然人殊途同归129

四、出资者对经营者约束的历史形式129

(二)中介或市场间接约束131

(一)自然人直接约束131

(三)国家约束136

(四)三种约束的关系137

五、结论:重塑国有产权代表138

第七章 改革基础:重塑国有产权主体代表142

一、产权主体与产权主体代表142

(一)谁是产权主体142

(二)政府与国有产权主体代表144

(三)产权主体并非必然委托代理147

二、国有产权主体代表构造148

(一)产权主体代表构造的回顾148

(二)公司化改造中仍存在国有产权主体代表问题149

(三)专家代理人:国有产权主体代表的必然选择151

(四)国有产权主体代表应具备的特征151

(五)国有产权运作体系和国有产权代表的构造157

三、政府职能的重新界定172

(一)政府职能的转变172

(二)重新界定政府职能173

第八章 明确权责:强化政企分开184

一、政企不分:原因回顾与症结所在184

(一)政企不分的原因回顾185

(二)责任划分与落实——政企分开的关键所在185

(一)政府的成本责任、目标与方式189

二、政府、所有者、经营者及员工成本责任分析189

(二)所有者的成本责任、目标与方式192

(三)经营者的成本责任、目标与方式194

(四)雇员的成本责任、目标与方式195

三、成本责任界定:政企分开的路径选择196

(一)政府与所有者的成本管理责任界定196

(二)政府与企业的成本管理权限界定196

(三)所有者对企业或经营者行使成本控制权的界定197

(四)真正实现企业经营权和经营责任的对等198

第九章 两权分离:重构激励机制201

(一)关于政府参与企业收益分配的理论和方法203

一、企业收益分配的主体架构及现存分配理论和方法203

(二)关于所有者参与企业收益分配的理论和方法208

(三)关于经营者参与企业收益分配的理论和方法211

(四)关于员工参与企业收益分配的理论和方法217

二、两权分离后经营者激励机制的构造——亚按资收益分配的理论和方法228

(一)经营者的亚按资收益分配理论230

(二)“亚按资分配”在企业中的应用234

三、财务资本与知识资本的区别及其对经营者收益分配的决定245

(一)对知识资本的正确认识245

(二)知识资本与财务资本的区别246

(三)科学激励机制——使经营者从知识资本所有者向财务资本所有者转变250

第十章 公司治理:建立有效内部约束251

一、经营者约束与公司内部治理结构251

(一)内部治理——对经营者的有效约束252

(二)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的基本框架253

二、构建有行权能力的股东大会257

(一)专家性和公正性:构建股东大会的目标选择257

(二)构建理性的控制权股东或其代表——机构投资者258

(三)构造有控制权但又相互控制的股权结构265

三、构建科学的公司内部组织治理结构276

(一)公司内部治理的组织框架体系设立276

(二)公司内部组织治理的权责分割286

四、构建科学的公司内部决策治理结构287

(一)公司决策科学化的前提288

(二)引入独立董事288

(三)设立专家委员会294

五、设计有效的公司内部控制制度297

第十一章 加强监督:构建出资者财务体系300

一、出资者财务理论的提出300

(一)出资者财务的理论起源301

(二)出资者财务形成的现实基础303

(三)出资者财务的特点306

(一)确定经营者的责任目标309

二、出资者财务体系的构建309

(二)确定投资企业的发展战略327

(三)确认投资企业的预算328

(四)掌握投资企业的现金流量状况330

(五)确定投资企业的资本性筹资的规模和负债性筹资的比例335

(六)确定投资企业资产使用的主体、方向、规模338

(七)确定投资企业成本费用开支的范围和标准340

(八)参与并确定收入分配343

(九)确定资本增加以及资本结构的调整347

(十)确定企业合并、分立、组织变更、解散、重组、清算348

(十二)确定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349

(十一)确定企业的会计政策349

(十三)确定企业的审计制度350

第十二章 管理整合:形成预算为基础的实现路径352

一、预算——企业管理整合的最优选择352

(一)整合管理353

(二)预算整合管理353

二、预算体系与预算思想356

(一)人本思想356

(二)系统思想363

(三)民主思想367

(四)战略思想371

(一)预算机制及其特征375

三、预算体系与预算机制375

(二)预算体系的机制作用378

四、预算体系与管理整合383

(一)整合管理——21世纪的必然趋势384

(二)管理整合的前提386

(三)以预算管理为中心的企业内部全面管理整合运行模式388

(四)解决传统管理的两难困惑——预算整合390

五、以预算管理为中心的企业内部管理全面整合的基本思路397

(一)战略分析397

(二)企业内部组织设计398

(三)岗位设计400

(四)流程设计403

(五)预算体系405

(六)薪酬设计411

(七)信息体系设计414

第十三章 几个制度实例417

母公司对子公司的出资者财务管理通则417

附件1:期股激励管理制度490

附件2:股票期权设计方案493

附件3:公司高管人员薪酬方案504

后记50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