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近代化学基础 上【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近代化学基础 上
  • 四川大学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ISBN:7040193183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419页
  • 文件大小:23MB
  • 文件页数:435页
  • 主题词:化学-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近代化学基础 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系1

1.1 微观粒子运动的特殊性1

1.1.1 氢原子光谱和原子轨道能级2

1.1.2 微观粒子运动的波粒二象性4

1.1.3 微观粒子运动的统计规律4

1.2 单电子体系核外电子运动的近代描述5

1.2.1 波函数和原子轨道5

1.2.2 概率密度和电子云6

1.2.3 原子轨道及电子云的角度分布图7

1.2.4 四个量子数9

1.3 多电子原子结构和周期表11

1.3.1 多电子原子轨道能级图11

1.3.2 核外电子排布15

1.3.3 原子的电子层结构与元素周期表19

1.4 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变化的周期性21

1.4.1 有效核电荷的周期性21

1.4.2 原子半径21

1.4.3 电离能23

1.4.4 电子亲和能24

1.4.5 元素的电负性25

思考题26

习题27

第二章分 子结构和晶体结构29

2.1 离子键和离子晶体29

2.1.1 离子键的形成和特征29

2.1.2 离子晶体30

2.2 共价键理论(Ⅰ):价键理论33

2.2.1 键参数33

2.2.2 共价键的形成和键的类型35

2.2.3 杂化轨道理论37

2.2.4 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42

2.3.1 分子轨道理论的要点45

2.3 共价键理论(Ⅱ):分子轨道理论45

2.3.2 分子轨道能级及其应用47

2.4 原子晶体和混合型晶体49

2.5 金属和金属晶体50

2.5.1 金属键的自由电子理论50

2.5.2 金属的分子轨道理论51

2.5.3 金属晶体53

2.6 晶体缺陷和非整比化合物54

2.6.1 整比缺陷(本征缺陷)54

2.6.2 非整比缺陷55

2.7.1 分子极性的量度——偶极矩56

2.7 分子间力和氢键56

2.7.2 分子间力的本质和类型57

2.7.3 氢键57

2.7.4 分子晶体和氢键型晶体59

2.8 离子的极化作用60

2.8.1 离子的极化力和变形性60

2.8.2 离子极化作用对化学键性质的影响62

2.8.3 离子极化作用对晶体结构的影响62

思考题63

习题63

3.1.1 配合物的定义和组成66

第三章 配位化合物的结构66

3.1 配合物的基本概念66

3.1.2 配体的类型67

3.1.3 配合物的命名68

3.2 配合物的价键理论68

3.2.1 价键理论的基本要点69

3.2.2 外轨型配合物与内轨型配合物69

3.2.3 配合物的空间构型和立体异构71

3.2.4 配合物的键型与磁性的关系73

3.3.3 分裂能及其影响因素74

3.3.2 八面体场中中心离子d轨道的分裂74

3.3.1 晶体场理论的基本要点74

3.3 配合物的晶体场理论74

3.3.4 高自旋和低自旋配合物及磁性77

3.3.5 晶体场稳定化能78

3.3.6 配合物的吸收光谱79

3.4 配合物的分子轨道理论简介81

3.4.1 中心离子与配体的σ键合81

3.4.2 中心离子与配体的π键合82

思考题83

习题83

4.1.1 物理量的表示及运算85

4.1 溶液及理想气体85

第四章 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85

4.1.2 溶液及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86

4.1.3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87

4.1.4 分压定律87

4.2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关系88

4.2.1 化学热力学的基本概念88

4.2.2 热力学第一定律90

4.2.3 化学反应热90

4.3 化学反应的方向95

4.3.1 自发过程95

4.3.2 熵96

4.3.3 吉布斯函数97

4.3.4 化学反应的等温方程100

4.4 化学反应的限度——化学平衡101

4.4.1 化学平衡101

4.4.2 平衡常数101

4.4.3 化学平衡的移动103

4.4.4 平衡组成和平衡转化率的计算106

4.5 化学反应速率106

4.5.1 化学反应速率的定义107

4.5.2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107

习题112

思考题112

第五章 酸碱反应115

5.1 酸碱理论115

5.1.1 酸碱电离理论115

5.1.2 酸碱质子理论115

5.1.3 酸碱电子理论118

5.2 酸碱平衡118

5.2.1 溶剂的质子自递反应118

5.2.2 弱酸和弱碱的解离反应120

5.2.3 中和反应126

5.2.4 水解反应126

5.3.1 分布系数128

5.3 酸碱平衡的计算128

5.3.2 溶液平衡的基本关系式130

5.3.3 酸碱水溶液中[H+]的计算132

5.4 缓冲溶液136

5.4.1 缓冲溶液的组成136

5.4.2 缓冲作用原理137

5.4.3 缓冲溶液的计算138

5.4.4 缓冲容量和缓冲范围140

5.4.5 缓冲溶液的用途141

思考题141

习题142

6.1.1 沉淀-溶解平衡144

第六章 沉淀反应144

6.1 溶度积144

6.1.2 溶度积145

6.2 沉淀的生成和溶解147

6.2.1 溶度积规则147

6.2.2 沉淀的生成148

6.2.3 沉淀的溶解149

6.3 沉淀的转化和分步沉淀150

6.3.1 沉淀的转化150

6.3.2 分步沉淀152

6.4.1 溶解度153

6.4 影响沉淀-溶解平衡的因素153

6.4.2 同离子效应和盐效应154

6.4.3 酸效应156

6.4.4 水解效应157

6.4.5 配位效应158

6.5 沉淀分离法简介158

6.5.1 沉淀的形成159

6.5.2 影响沉淀纯度的因素160

6.5.3 沉淀条件的选择161

6.5.4 应用示例163

思考题165

习题166

第七章 配位反应168

7.1 路易斯电子理论与配位反应168

7.1.1 酸碱定义168

7.1.2 酸碱反应168

7.1.3 软硬酸碱原则171

7.2 配合物的稳定常数172

7.2.1 稳定常数172

7.2.2 逐级稳定常数173

7.2.3 累积稳定常数173

7.2.4 EDTA及其螯合物174

7.2.5 螯合物的稳定常数176

7.2.6 配合物的稳定性177

7.2.7 配合物的分布系数177

7.3 配位反应的副反应180

7.3.1 主反应与副反应180

7.3.2 条件稳定常数183

7.4 配位平衡的移动184

7.4.1 配离子之间的平衡184

7.4.2 配位平衡和氧化还原平衡185

7.4.3 配位平衡和沉淀平衡185

思考题187

习题188

第八章 氧化还原反应190

8.1 基本概念190

8.1.1 氧化数190

8.1.2 氧化还原反应191

8.2 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192

8.2.1 氧化数法192

8.2.2 离子-电子法192

8.3 原电池和电极电势193

8.3.1 原电池193

8.3.2 电极电势194

8.3.3 标准电极电势195

8.4 影响电极电势的因素197

8.4.1 能斯特方程197

8.4.2 溶液浓度的影响199

8.4.3 溶液酸度的影响199

8.4.4 沉淀反应的影响200

8.4.5 配位反应的影响201

8.5 电极电势的应用202

8.5.1 标准电动势和标准平衡常数202

8.5.2 条件电极电势和条件平衡常数203

8.5.3 氧化还原反应的方向和次序204

8.5.4 元素电势图及其应用206

8.6 电解和化学电源简介208

8.6.1 电解208

8.6.2 化学电源209

思考题211

习题211

第九章 化学分析214

9.1 重量分析法214

9.1.1 重量分析法的分类214

9.1.2 重量分析法对沉淀形式和称量形式的要求214

9.2.1 滴定分析法的基本概念215

9.2 滴定分析法概述215

9.1.3 重量分析法结果的计算215

9.2.2 滴定分析法的分类和对反应的要求216

9.2.3 基准物质和标准溶液217

9.2.4 滴定分析的计算218

9.3 滴定分析原理219

9.3.1 滴定曲线219

9.3.2 影响滴定突跃的因素221

9.3.3 滴定终点的确定224

9.3.4 滴定误差和直接滴定条件226

9.4.1 酸碱滴定法的应用228

9.4 滴定分析法的应用228

9.4.2 配位滴定法的应用231

9.4.3 氧化还原滴定法的应用233

9.4.4 沉淀滴定法的应用235

思考题235

习题236

第十章 化合物结构表征238

10.1 紫外光谱(UV)238

10.1.1 与紫外光谱相关的电子跃迁239

10.1.2 紫外光谱与有机化合物的分子结构240

10.2 红外光谱(IR)241

10.2.1 红外光谱原理及特性241

10.2.2 有机化合物中常见官能团的特征吸收频率242

10.2.3 无机化合物中常见基团的特征吸收频率246

10.3 核磁共振波谱(NMR)248

10.3.1 化学位移(δ)248

10.3.2 峰面积与磁核数目251

10.3.3 峰的裂分(n+1规律)252

10.3.4 核磁共振谱在结构鉴定中的应用举例253

10.4 质谱(MS)254

10.4.1 质谱基本原理254

10.4.2 质谱的应用255

思考题256

习题257

第十一章 元素、单质及合金260

11.1 元素260

11.1.1 元素的自然资源260

11.1.2 元素的分类261

11.1.3 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状态262

11.1.4 元素的价电子构型及氧化态263

11.1.5 镧系元素269

11.2 单质的结构272

11.2.1 单质的分子及晶体结构272

11.2.2 单质的同素异形体273

11.3.1 熔点、沸点及硬度277

11.3 单质的物理性质277

11.3.2 导电性和超导性278

11.3.3 磁性279

11.4 单质的化学性质279

11.4.1 金属的还原性及催化性279

11.4.2 非金属单质的氧化还原性280

11.5 单质的制备方法282

11.5.1 物理分离法282

11.5.2 化学制备法282

11.6 氢能源287

11.7 合金287

11.7.1 合金的基本结构类型288

11.7.2 新型合金材料289

思考题290

习题291

第十二章 二元化合物292

12.1 二元化合物的组成及键型292

12.2 氢化物292

12.2.1 氢化物的类型及性质293

12.2.2 硼烷、硅烷296

12.2.3 氨、联氨及羟氨298

12.2.4 过氧化氢301

12.2.5 硫化氢及多硫化氢303

12.3 硼化物、碳化物及氮化物304

12.3.1 分类305

12.3.2 制备306

12.3.3 性质及用途307

12.4 氧化物308

12.4.1 分类308

12.4.2 氧化物的性质递变规律308

12.4.3 氧化物的制备及用途313

12.4.4 过氧化物、超氧化物、臭氧化物及低氧化物314

12.5.1 硫化物316

12.5 硫化物及多硫化物316

12.5.2 多硫化物318

12.6 卤化物319

12.6.1 氧化还原性319

12.6.2 水解性321

12.6.3 溶解性323

12.6.4 光解性323

12.6.5 卤化物的制备324

12.6.6 卤化物用途简介325

思考题326

习题327

13.1.1 含氧酸的类型329

13.1 含氧酸及其盐的类型和结构329

第十三章 氢氧化物、含氧酸及其盐329

13.1.2 简单含氧酸及其盐的结构330

13.1.3 其他含氧酸及其盐的结构333

13.2 含氧酸及其盐的制备335

13.3 氧化物水合物的酸碱性及含氧酸强度的判断337

13.3.1 氧化物水合物的酸碱性337

13.3.2 R—O—H规则339

13.3.3 鲍林规则340

13.4 氢氧化物、含氧酸及其盐的稳定性341

13.4.1 金属氢氧化物的热稳定性341

13.4.2 含氧酸及其盐的热稳定性343

13.4.3 含氧酸及其盐热分解反应的类型346

13.5 氢氧化物、含氧酸及其盐的氧化还原性350

13.5.1 氢氧化物350

13.5.2 含氧酸及其盐351

13.6 氢氧化物、含氧酸及其盐的溶解性357

13.6.1 金属氢氧化物及含氧酸357

13.6.2 含氧酸盐358

13.7 含氧酸盐的水解360

13.7.1 弱酸根水解360

13.7.2 阳离子水解361

13.8 含氧酸盐的水合物362

13.7.3 弱酸弱碱盐的水解362

思考题363

习题363

第十四章 配合物366

14.1 配合物的制备366

14.2 简单配合物368

14.2.1 水合物368

14.2.2 羟基合物369

14.2.3 氢合物370

14.2.4 氨合物371

14.2.5 卤合物373

14.2.6 氰合物及硫氰合物375

14.2.7 混配配合物377

14.3 配合物的反应特征379

14.3.1 氧化还原反应379

14.3.2 取代反应中的反位效应380

14.3.3 光化学反应380

14.4 螯合物382

14.5 多核配合物384

14.6 大环配合物385

思考题386

习题386

附录Ⅰ 国际单位制(SI)387

附录387

附录Ⅱ 一些物理和化学的基本常数(1986年国际推荐值)388

附录Ⅲ 某些物质的标准生成焓,标准生成吉布斯函数,标准熵及热容(25℃)389

附录Ⅳ 某些有机化合物的标准燃烧焓(25℃)392

附录Ⅴ 弱酸和弱碱的解离常数393

附录Ⅵ 难溶化合物溶度积常数(291~298 K)394

附录Ⅶ 金属配合物的稳定常数395

附录Ⅷ 金属离子与氨羧配位剂形成的配合物的稳定常数(1gKMY)397

附录Ⅸ 一些金属离子的1gaM(OH)值398

附录Ⅹ 标准电极电势(298 K)398

附录Ⅺ 条件电极电势EΘ′405

附录Ⅻ 国际原子量表(1995,IUPAC)406

附录ⅩⅢ 一些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407

附录ⅩⅣ 指数加法表409

附录ⅩⅤ 指数减法表409

附录ⅩⅥ 预处理时常用的试剂410

附录ⅩⅦ 常用的指示剂411

附录ⅩⅧ 金属离子氢氧化物开始沉淀和沉淀完全时的pH413

附录ⅩⅨ 配位滴定中常用的掩蔽剂414

部分习题参考答案416

主要参考文献41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