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警察百科全书 4 犯罪学与刑事政策【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警察百科全书 4 犯罪学与刑事政策
  • 张平吾编 著
  • 出版社: 中央警察大学出版社
  • ISBN:9578764960
  • 出版时间:2000
  • 标注页数:762页
  • 文件大小:401MB
  • 文件页数:804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警察百科全书 4 犯罪学与刑事政策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编 总论1

第一章 犯罪的概念&林东茂1

第一节 犯罪的核心意义1

第二节 犯罪是有刑罚制裁后果的行为2

第三节 犯罪的实有2

第四节 犯罪的流变3

第五节 犯罪成立的解释4

第六节 犯罪学研究者应如何看待犯罪概念5

第二章 犯罪学的起源与发展&张平吾7

第一节 犯罪学古典学派7

一、前言7

二、犯罪学古典学派思想的诞生与发展7

三、贝加利亚的生平及其学说8

四、边沁的生平及其学说9

五、综合犯罪学古典学派的基本思想10

六、犯罪学古典学派的成就与贡献11

七、犯罪学古典学派之评析11

第二节 犯罪学实证学派12

一、龙布罗梭的生平及其学说12

二、费利的生平及其学说16

三、加洛法洛的生平及其学说19

第三节 结语——犯罪学古典与实证学派的演进促进二十世纪犯罪学理论的发展20

第三章 刑事司法体系&周文勇22

第一节 系统与系统观念22

一、检视整体系统及其构成要素22

二、界定并瞭解运作目标23

三、目标应可被衡量23

四、数学模式和替代系统的发展24

第二节 刑事司法体系24

一、两个刑事司法体系24

二、我国刑事司法体系之构成要素25

三、功能要素之独特性与冲突26

四、刑事司法体系对犯罪之选择性反应27

五、正式与非正式之刑事司法体系28

六、刑事司法体系之漏斗效应29

七、刑事司法体系之模式观察32

第三节 结语35

第二编 犯罪测量37

第四章 犯罪及偏差行为的测量&许春金37

第一节 测量的目的及功用37

第二节 官方犯罪统计37

一、官方犯罪统计的特性37

二、官方犯罪统计的缺陷与限制38

第三节 自我报告犯罪及偏差行为统计39

一、自我报告犯罪及偏差行为统计之由来39

二、自我报告研究之重要发现39

三、自我报告研究法之缺陷40

第四节 犯罪被害者统计40

一、犯罪被害者统计之由来40

二、被害者研究之主要发现41

(一)犯罪数量41

(二)被害者之特性41

(三)犯罪者之特性41

(四)犯罪的特性41

三、我国的犯罪被害调查研究41

四、被害者调查之缺陷与限制42

第五章 犯罪黑数&黄富源44

第一节 前言44

第二节 犯罪统计与犯罪黑数44

第三节 犯罪黑数产生之原因45

一、社会大众之态度46

二、执法机关46

三、加害人及其关系人48

四、被害人与证人48

五、犯罪事件之本质48

第四节 犯罪黑数之研究方法51

一、对警察机关之随机抽样调查51

二、被害报案率之调查51

三、曾犯罪行之自陈报告调查51

第五节 我国犯罪统计与各国之比较52

第六节 减低犯罪黑数之措施52

一、培养社会正义感52

二、普及法律教育54

三、强化警察效率54

四、改善犯罪统计54

五、采取鼓励报案之各种方式55

六、加强犯罪统计与犯罪黑数之研究55

第七节 结语55

第三编 犯罪学理论56

第六章 犯罪生物学理论&许春金56

第一节 犯罪生物学之基本理念56

第二节 犯罪生物学之主要分枝56

一、身体外表的特徵决定了犯罪的倾向56

二、基因和遗传缺陷说58

三、现代犯罪生物学(Modern Criminology)和社会生物学(Sociobiology)61

第三节 犯罪生物学之贡献与缺失66

第七章 犯罪社会学理论&许春金67

第一节 社会控制理论67

一、涂尔干的社会迷乱学说67

二、雷克利斯之抑制理论68

三、赫胥的社会控制理论69

四、社会控制理论的新发展——一般化犯罪理论70

五、桑普森和劳伯的逐级年龄非正式社会控制理论72

六、玛札和西克斯的中立化技术理论73

第二节 犯罪副文化理论75

一、犯罪区位学研究75

二、雪林之文化冲突与犯罪76

三、苏哲兰之差别接触理论77

四、艾克斯之差别强化理论79

五、米勒氏之犯罪副文化理论80

六、渥夫干与费洛库提之暴力副文化理论81

第三节 紧张犯罪理论82

一、墨尔顿之社会结构与乱迷82

二、柯恩之帮派副文化理论83

三、克劳渥和奥林的差别机会理论84

第八章 犯罪心理学理论与公式&马传镇87

第一节 人格心理学与差异心理学理论87

第二节 临床心理学与差异心理学理论--心理分析论89

一、情绪冲突论89

二、仿同论91

三、情绪控制论92

四、本能论93

第三节 发展心理学与认知心理学理论94

一、成熟论94

二、道德发展论94

第四节 谘商、社会与学习心理学理论96

一、家庭动力论96

二、归因论97

三、社会学习论97

第五节 犯罪心理学公式98

第九章 犯罪理论的整合&范国勇101

第一节 犯罪理论整合的回顾101

第二节 犯罪理论整合的意义101

第三节 犯罪学理论整合的分类101

第四节 犯罪理论整合重要理论的介绍102

一、艾略特等学者的社会、心理犯罪理论整合102

二、布烈斯怀德明耻整合理论103

三、宋贝利等学者偏差行为互动理论104

第五节 犯罪理论整合的未来104

第四编 犯罪类型学106

第十章 组织犯罪&周文勇106

第一节 组织犯罪之定义与特徵106

一、组织犯罪之定义106

二、组织犯罪之特徵108

第二节 组织犯罪之内部组织与权利结构109

一、美国109

二、日本112

三、香港113

四、台湾114

五、小结115

第三节 组织犯罪之成员与行为规范115

一、组织犯罪之成员115

二、组织犯罪之行为规范117

第四节 组织犯罪之活动119

一、美国120

二、日本121

三、香港122

四、台湾123

五、小结124

第五节 抗制组织犯罪之立法125

一、美国125

二、日本127

三、台湾130

第十一章暴力犯罪&谢文彦134

第一节 暴力:人类生活的一部分134

第二节 台湾地区暴力犯罪发生的概况135

第三节 暴力行为的本质与类型136

第四节 暴力犯罪理论139

第五节 暴力犯心理特质之文献探讨148

第六节 暴力犯罪的抗制与预防154

第七节 结论157

第十二章 女性犯罪&陈玉书160

第一节 台湾地区女性犯罪之现况与趋势分析160

一、女性犯罪趋势分析160

二、女性犯罪类型之分布与变化161

三、女性犯罪年龄之分布162

四、女性犯罪人教育与其职业之分布163

第二节 女性犯罪研究之发展164

一、早期研究164

二、战后研究165

三、晚近研究165

第三节 犯罪学理论与女性犯罪166

一、社会控制理论与女性犯罪166

二、紧张理论与女性犯罪167

三、权力控制理论与女性犯罪168

第十三章 电脑犯罪&廖有禄172

第一节 电脑犯罪的定义与特性172

一、电脑犯罪的定义172

二、电脑犯罪的特性172

第二节 电脑犯罪者的类型与特质173

一、电脑犯罪者的类型173

二、电脑犯罪者的特质173

第三节 电脑犯罪的种类与手法174

一、电脑犯罪的种类174

二、电脑犯罪的手法175

第四节 电脑犯罪的理论与类型论177

一、相关犯罪学理论177

二、犯罪类型论178

第五节 电脑犯罪与法律规范179

一、现有法律180

二、电脑犯罪之立法181

第六节 电脑犯罪的处置183

一、电脑犯罪的预防183

二、电脑犯罪的处理184

三、电脑犯罪的侦查184

四、电脑犯罪的起诉184

第十四章 少年犯罪&黄富源185

第一节 少年犯罪的定义185

第二节 我国少年犯罪的趋势与特徵185

一、多量化185

二、暴力化185

三、一般化186

四、再犯化186

五、女性少年犯增加186

六、年长少年犯增加186

七、少年窃盗犯仍居首位186

第三节 少年犯罪原因论187

一、解释少年犯罪的两种途径187

二、少年犯罪的家庭因素187

第四节 解释少年犯罪的理论189

一、传统犯罪心理学解释少年犯罪的相关理论189

二、传统犯罪社会学解释少年的相关理论192

三、整合型少年犯罪理论的兴起-以「明耻整合理论」193

四、明耻整合理论的内容193

第五节 少年犯罪的防治策略197

第六节 少年犯罪的防治计划的检视199

一、美国剑桥索马维计划199

二、纽约青少年委员会计划199

三、纽约市整体支援青少年计划199

四、波士顿中城计划200

五、哥伦比亚特区与俄亥俄州少年自我概念与犯罪预防计划200

六、芝加哥区域计划200

七、剌帕亚迪波斯社区计划201

八、青少年帮派解散计划201

九、波士顿、剑桥青少年就业计划202

十、纽泽西州罗威州立监狱少年觉知计划202

十一、加州沙加缅度转向计划202

第七节 少年犯罪的防治策略的检讨203

第八节 结语205

第十五章 性犯罪&黄富源211

第一节 前言211

第二节 近廿年来强、轮奸犯罪官方统计之概况212

第三节 近十年来强、轮奸犯罪民间调查之概况212

第四节 名词界定213

一、强、轮奸犯罪213

二、强奸创伤症214

第五节强、轮奸被害人官方统计人口变项特徵分析214

一、年龄214

二、教育程度215

三、职业216

第六节 有关强奸创伤症的文献探讨216

一、有关度量强奸创伤症的研究工具217

二、有关强奸创伤症的实务发现218

第七节 影响强、轮奸被害人复原因素的文献探讨219

一、影响强、轮奸被害人复原因素的研究模型与架构219

二、有关强、轮奸被害人创伤反应的理论220

三、有关强、轮奸被害人创伤复原相关因素的实证发现221

第八节 结语224

第十六章 窃盗犯罪预防&蔡田木230

第一节 窃盗案件的法律规定230

一、刑法的规定230

二、其他法律的规定231

第二节 窃盗案件的分析232

一、发生率及发生数232

二、窃盗案件发生地区分析232

三、窃盗(含汽车窃盗)案件发生场所分析233

四、窃盗案件嫌疑人犯罪方式分析233

五、窃盗案件发生时间分析233

六、窃盗案件损失及追回财物分析233

七、窃盗案件嫌疑人性别分析234

八、窃盗案件嫌疑人教育程度分析234

九、窃盗案件嫌疑人职业分析234

第三节 窃盗案件的原因分析234

一、在犯罪人方面234

二、在被害人原因方面235

第四节 窃盗案件的手段分析236

一、关于窃盗犯236

二、窃盗案件的手段236

第五节 窃盗案件的预防措施237

一、住宅防窃:237

二、工商场所防窃239

三、车辆防窃240

第十七章 纵火犯罪&陈金莲243

第一节 纵火的成因和动机243

一、纵火的成因243

二、纵火的动机249

第二节 纵火的类型250

一、人的类型250

二、事的类型252

三、时的类型255

四、地的类型255

五、物的类型256

第三节 纵火犯罪的特性257

一、恶质性257

二、便宜性257

三、破案率低258

四、恐怖性258

五、恐怖主义258

六、单独性258

七、普遍性258

第四节 纵火问题日益严重的原因259

一、纵火是一种都市病259

二、纵火是最易著手与成功的犯罪259

三、纵火是最难侦办的犯罪260

四、纵火是湮灭其他犯罪迹证之最佳手段261

五、纵火是掩护下一步罪行之最佳方法261

六、纵火是鼓动群众不安心理的最好策略261

七、纵火是本益比最高的犯罪261

八、某些特殊之犯罪除纵火外别无他法261

九、纵火是一种流行性的传染病261

十、纵火是体弱者唯一可能著手的泄恨行为261

第五节 台湾地区纵火问题之概况261

一、台湾地区因纵火而伤亡之人数超过寻常之比例262

二、台北市纵火问题剖析264

第十八章 毒品犯罪&骆宜安269

第一节 毒品犯罪定义界定269

第二节 毒品的种类与特性270

一、依毒品对人体中枢神经影响分类270

二、依化学结构及性质分类270

三、从法的立场分类271

第三节 人类使用毒品的历史274

一、鸦片274

二、可卡275

三、大麻276

四、吗啡与海洛英276

五、古柯鹼276

六、LSD277

七、甲基安非他命277

八、潘他新278

九、苯环利定(PCP)278

第四节 国际毒品走私管道278

一、产地分布278

二、运毒管道278

第五节 毒品犯罪所造成的国家危机279

一、对个人及家庭279

二、对整个国家及社会280

第六节 我国目前毒品犯罪情形280

一、毒品及其原料走私国内之主要途径280

二、国内毒品犯罪概况281

第七节 我国目前反毒措施289

一、民国八十三年反毒会议重要成果摘录289

二、目前反毒工作内容289

第八节 结语290

第十九章 白领犯罪&许春金293

第一节 白领犯罪之概念与演进293

第二节 机构犯罪294

一、诈欺与欺骗294

二、控制市场295

三、暴力性白领犯罪296

四、贿赂和贪污腐化297

第三节 职业上的犯罪行为298

一、商业部门298

二、政府部门299

三、专业上的犯罪行为300

第四节 白领犯罪的原因解释301

第五节 白领犯罪的执法问题302

第六节 结论302

第五编 犯罪矫治304

第二十章 少年及成人观护制度&黄政吉304

第一节 观护制度之演进304

第二节 观护制度意义及性质306

一、观护制度之意义306

二、观护制度之性质306

第三节 观护制度之对象307

第四节 观护制度之执行机关307

第五节 受观护者应遵守之条件310

第六节 监督辅导与援助工作311

第七节 观护制度之期间313

第八节 结论314

第二十一章 少年辅育制度&黄政吉316

第一节 少年辅育制度之演进316

第二节 各国之少年辅育制度317

一、英国之少年辅育制度317

二、美国之少年辅育制度317

三、日本之少年辅育制度318

四、我国之少年辅育制度322

第三节 结论327

第二十二章 机构性处遇&林健阳329

第一节 机构性(监狱)处遇的概念329

第二节 机构性(监狱)组织与结构功能329

一、组织结构方面:329

二、功能职掌方面:330

第三节 监狱现行处遇措施331

一、调查分类331

二、宗教教诲332

三、文康活动332

四、教诲与教育333

五、作业与技能训练333

六、心理辅导334

第四节 机构性(监狱)处遇的矫治理念335

一、犯罪控制理念335

二、感化处遇或教育刑理念335

三、司法不干预理念335

四、适法程序理念336

五、公正处罚理念336

第五节 机构性(监狱)处遇的管理模式336

一、责任模式336

二、调和模式336

三、控制模式336

第六节 机构性处遇的专业分级管理型态337

一专业性的管理型态337

二、戒护安全性的管理型态339

三、分区式的管理型态340

第七节 机构性累进处遇制度341

一、责任分数341

二、假释制度342

三、眷属同住343

四、返家探视344

五、缩短刑期344

第二十三章 社区处遇&蔡德辉346

第一节 前言346

第二节 社区处遇之发展背景346

一、二次大战退伍军人回归社会辅导的援引346

二、心理卫生医疗模式的启发346

三、标籤理论的催化346

四、对刑事司法体系的不满347

五、「大社会」观念的后援347

六、超部会刑事司法机构之设立,蔚为学术研究焦点347

七、中庸制裁措施兴起,有取代传统社区处遇之势347

八、未来几年之刑事政策仍以中庸制裁之社区处遇为主348

第三节 社区处遇相关词之释义348

一、除罪化、除刑罚化、除机构化348

二、开放处遇制度349

三、中庸制裁措施349

四、社区矫正与以社区为基础的矫正措施349

五、社区处遇350

六、小结350

第四节 社区处遇之理论基础351

一、标籤理论351

二、激进不干预理论351

三、不同接触理论352

四、社会结构理论352

五、正义模式353

六、小结353

第五节 社区处遇之目标353

一、再整合353

二、社区防卫353

三、中庸制裁措施354

四、符合经济原则之制裁设施354

第六节 社区处遇之型态354

一、监督方案354

二、居留方案355

三、释放方案355

四、观护制度356

五、社区监督与控制方案357

第七节社区处遇计画范例简介及其评估357

一、社区处遇计画实际范例简介357

二、社区处遇之优点及限制358

第六编 犯罪预防364

第二十四章 犯罪预防&邓煌发364

第一节 概论364

一、犯罪预防之定义364

二、预防犯罪之重要性366

三、刑事司法体系与犯罪预防367

四、犯罪预防模式与对策368

五、结语371

第二节 家庭与犯罪预防371

一、家庭性质与结构371

二、家庭功能374

三、家庭社会化377

四、家庭稳定性378

五、结语380

第三节 学校教育与犯罪预防381

一、学校教育之角色与功能381

二、问题学生之鉴别与处理382

三、标籤化之省思384

四、学校犯罪预防计画385

五、结语387

第四节 社区与警察互动之犯罪预防388

一、刑罚制裁之角色388

二、社区在预防犯罪工作上所扮演的角色392

三、警民合作促进犯罪预防393

四、警察预防犯罪勤务作为394

五、警察社区计画398

六、预防犯罪宣导399

七、结语403

第五节 人身犯罪预防404

一、犯罪预防措施之演进404

二、生活型式与日常活动理论405

三、杀人伤害之预防407

四、窃盗之预防408

五、强奸之预防411

六、结语一兼论犯罪情境之作为与不作为413

第六节 居家犯罪预防414

一、犯罪机会与预防414

二、个人被害感受性415

三、阻绝物与犯罪预防415

四、一般居家安全之预防措施419

五、结语422

第七节 工商场所之犯罪预防422

一、前言422

二、犯罪风险与成本效益之评析423

三、企业场所之选择与建筑设计424

四、员工人事查核与训练426

五、安全管制措施427

六、硬体保全措施428

七、恐怖主义之预防429

八、结语438

第二十五章 犯罪预测&马传镇439

第一节 犯罪预测之涵义、类型与功用439

一、涵义439

二、类型与功用439

第二节 行为科学研究法440

一、行为科学之涵义440

二、行为科学研究法441

第三节 犯罪预测研究之方法与程序441

一、犯罪预测研究之程序441

二、研究工具之信度与效度考验442

三、犯罪预测之计分给点方法442

四、犯罪预测研究之非加权计分方式443

五、预测效率之检定方法444

第四节 犯罪预测研究之早期发展446

一、初期之萌芽446

二、犯罪预测研究之诞生446

三、各类犯罪预测之兴起447

第五节 晚近少年犯罪预测之发展447

一、少年犯罪预测之发展447

二、少年犯罪量表之编制研究452

第六节 欧洲、日本及我国之发展453

一、欧洲之发展453

二、日本之发展453

三、我国之发展454

第七节 成年犯之再犯预测法455

一、布尔杰斯之再犯预测技术455

二、格鲁克夫妇之再犯预测技术456

三、希得之再犯预测技术457

四、欧林之再犯预测技术458

五、台大法律所之再犯预测技术460

第八节 少年犯之再犯预测465

一、缅汉与威尔金二氏之少年犯之再犯预测法465

二、福雷氏之再犯预测466

第九节 格鲁克夫妇之少年早期预测法466

一、理论基础467

二、研究目的467

三、研究方法467

四、研究设计467

五、统计方法467

六、研究程序467

七、研究结果468

八、效度检定结果468

第七编 被害者学473

第二十六章 被害者学的起源与发展&张平吾473

第一节 被害者学之诞生473

一、被害者角色之变迁473

二、被害者学学科产生前之相关研究474

第二节 被害者学之发展现况475

一、世界各国发展趋势475

二、台湾地区发展现况476

第三节 被害者学是否为一门独立学科477

第四节 被害者学相关概念477

一、何谓被害477

二、何谓被害者478

三、何谓被害者学478

第五节 被害者学之研究任务、困境与展望480

一、被害者学之研究任务480

二、被害者学面临之困境482

三、被害者学之贡献及展望483

第二十七章 犯罪被害之指标&张平吾485

第一节 犯罪率与被害率485

第二节 犯罪被害统计来源485

一、官方犯罪统计485

二、自陈报告486

三、被害调查486

四、混合式调查487

五、犯罪指标调查487

第三节 被害风险评估487

一、被害类型:不同犯罪类型之被害风险487

二、国际间比较489

三、渐增之被害风险:估计一生中被害发生之可能性490

四、被害趋势:犯罪波之研究491

第四节 被害统计解析491

一、解释模型:弱点及风险491

二、弱点决定因素491

三、降低风险:什么样之安全才算足够492

第五节 犯罪黑数及被害黑数493

第二十八章 被害成本评估&张平吾496

第一节 犯罪被害结果496

一、被害者身体创伤496

二、被害者财产损失497

三、被害者精神创伤497

四、不同犯罪类型被害者之反应498

第二节 初次被害:犯罪被害者499

第三节 二次伤害:刑事司法体系参与结果502

第四节 被害者与目击证人管理计画502

第五节 被害者与目击证人保护制度503

第二十九章 被害者与犯罪者&张平吾504

第一节 被害者与犯罪者关系504

一、视被害现象为一种社会现象504

二、被害者与犯罪者之人际关系504

三、被害者与犯罪者之相互关系505

第二节 被害者与犯罪者特性505

一、暴力犯罪之被害者与犯罪者特性505

二、财产犯罪之被害者与犯罪者特性507

第三节 被害者与犯罪者责任507

一、被害者与犯罪者责任问题之文献研究507

二、被害者与犯罪者责任分担类型及程度507

第三十章 被害者与刑事司法体系&张平吾509

第一节 被害者与刑罚509

一、被害者被害后之态度509

二、刑罚之意义与目的509

三、刑事司法体系511

第二节 被害者与警察512

一、报案512

二、调查513

三、逮捕嫌疑犯513

第三节 被害者及检察官515

第四节 被害者与法院515

一、服务处人员516

二、法官516

三、书记官517

第三十一章 被害者学理论&张平吾518

第一节 生活方式暴露理论518

第二节 日常活动理论519

第三节 个人被害因素理论520

第四节 暴力循环论520

一、暴力行为发生之三个阶段521

二、暴力行为循环阶段521

第五节 无助学习理论521

第六节 一般系统理论522

第七节 特质论522

第八节 防卫空间理论522

一、领域感523

二、自然监控523

三、建筑物外观与环境523

四、邻接区域之安全性523

第三十二章 被害赔偿与补偿&张平吾524

第一节 犯罪被害者补偿之理论基础524

一、国家责任论524

二、宿命论524

三、社会福利论524

四、社会契约论524

五、政治利益论524

六、社会防卫论525

七、司法改革论525

第二节 被害赔偿525

一、人身及财产上之损害赔偿525

二、非财产上之损害赔偿526

三、其他法律之特别规定526

第三节 被害补偿527

一、被害补偿缘起527

二、被害补偿立法原则528

第三十三章 被害预防与被害服务&张平吾531

第一节 被害预防:犯罪预防之另类思考531

一、被害预防:犯罪预防之转向531

二、三层次被害预防531

三、犯罪预测及被害预测532

第二节 被害服务532

一、被害者服务机构532

二、被害者感情支持532

三、被害者医疗服务532

四、被害者经济救助533

五、被害者心理谘询及服务533

六、被害者法律服务533

七、其他相关服务措施533

第八编 刑事政策与刑罚之基础理论535

第三十四章 刑事政策之概念&谢瑞智535

第一节 刑事政策概念之起源535

第二节 刑事政策之研究对象及其相关科学537

一、犯罪学与刑事政策537

二、犯罪学与刑事法学538

三、刑事政策与刑事法学538

四、刑事学之范畴538

第三节 刑事政策之意义539

一、刑事政策之概念应以犯罪之观念为前提539

二、刑事政策系以犯罪之防制与镇压为目的539

三、刑事政策以刑罚或各种类似制度来矫正犯罪人539

四、刑事政策,除了矫治犯罪人以外,并以解消因犯罪而产生之社会的矛盾冲突为目的539

五、刑事政策系国家或自治或公共团体之政治上措施540

六、刑事政策藉法律制度予以具体化540

第三十五章 刑事政策之国际性&谢瑞智541

第一节 犯罪之国际化541

一、国际犯罪与跨国犯罪541

二、国际犯罪之类型541

第二节 刑事政策之国际性组织542

第三十六章 刑罚理论&谢瑞智547

第一节 刑罚之意义与本质547

一、刑罚之意义547

二、刑罚之本质547

第二节 刑罚之功能549

一、一般预防功能549

二、特别预防功能550

三、刑罚之社会功能550

第三节 适度之刑罚及其界限550

一、偏向于严刑峻罚之所以无效550

二、法令之规定须符合经济上边际效用始能发挥效力551

第四节 刑罚之种类553

一、依能否独立科处而分类553

二、依被剥夺的法益而分类553

第九编 刑罚与保安处分555

第三十七章 死刑论&谢瑞智555

第一节 死刑之变迁555

一、欧陆死刑之变迁555

二、我国死刑之变迁557

第二节 我国刑法对死刑之规定558

一、绝对死刑之罪558

二、相对死刑之罪558

第三节 死刑之执行561

一、各国执行死刑之方法561

二、死刑执行原则与各国之规定563

三、我国死刑之执行564

第四节 世界各国死刑存废之立法566

一、全面废止死刑之国家566

二、只对一般刑法废止死刑之国家568

三、事实上废止死刑之国家569

四、目前仍有死刑之国家570

第五节 死刑存废论572

一、死刑废止论572

二、死刑存置论573

第六节 对死刑存废论之批判574

一、对废止论之批判574

二、对存置论之批判575

第七节 死刑之刑事政策效果的实证探讨576

第八节 代替死刑之制度576

一、代替死刑之方式576

二、死刑之缓期执行577

第九节 结论578

第三十八章 自由刑&谢瑞智580

第一节 自由刑之概念580

一、自由刑之起源580

二、自由刑之本质581

第二节 世界重要国家之自由刑582

一、欧洲国家之自由刑582

二、日本之自由刑583

第三节 我国之自由刑584

一、无期徒刑584

二、有期徒刑584

三、拘役585

第四节 自由刑之单一化问题586

一、自由刑单一化之起源586

二、各国之立法例586

三、单一刑论之理论基础586

第五节 短期自由刑之修正587

一、短期自由刑之问题587

二、「短期」之意义588

三、短期自由刑之利弊分析589

四、短期自由刑之实证研究590

五、我国执行短期自由刑之情形591

六、改善短期自由刑之制度591

第六节 不定期刑593

一、不定期刑之概念593

二、不定期刑之种类594

三、不定期刑之立法沿革595

四、不定期刑之赞成与反对论597

五、不定期刑之适用598

第三十九章 财产刑&谢瑞智600

第一节 财产刑之概念600

第二节 罚金刑600

一、罚金刑之本质600

二、改进罚金刑制度601

三、罚金之额数及执行606

四、罚金刑之种类607

第三节 没收607

一、没收之本质607

二、没收之立法主义及其方法609

第四十章 名誉刑&谢瑞智610

第一节 名誉刑之概念610

第二节 名誉刑之赞同与反对论610

一、赞同说610

二、反对说610

第三节 名誉刑之种类611

一、耻辱刑611

二、权利剥夺刑612

第四十一章 保安处分论&谢瑞智615

第一节 保安处分之概念615

第二节 保安处分之沿革615

第三节 刑罚与保安处分之一元化与二元化619

一、二元化之理由619

二、一元化之理由620

第四节 保安处分之刑事政策意义620

一、保安处分之存置论620

二、保安处分之反对论621

第五节 保安处分之本质621

一、保安处分之法律性质621

二、保安处分与刑罚之异同623

三、保安处分与行政处分之异同625

第六节 保安处分之一般分类625

一、依处分之对象而区分625

二、依处分之目的或手段而区分625

三、依对象之年龄而区分628

第七节 我国保安处分之分类628

一、感化教育处分628

二、心神丧失人、精神耗弱人及瘖哑人之监护处分629

三、吸用烟毒人及酗酒人之禁戒处分烟毒禁戒酗酒禁戒630

四、常习犯或游荡懒惰之劳动场所的强制工作处分631

五、花柳病与痲疯病人之强制治疗处分632

六、保护管束处分633

七、驱逐出境处分635

第八节 保安处分与法人635

第九节 结论635

第十编犯罪者之司法处理637

第四十二章 起诉裁量主义&谢瑞智637

第一节 起诉裁量主义之概念637

第二节 各国起诉裁量主义之法律规定637

第三节 我国起诉裁量主义之法律规定638

一、不起诉之原因638

二、不起诉之裁量事项639

第四节 我国实施起诉裁量主义之概况640

一、普通刑法犯及特别刑法犯不起诉概况640

二、检察官依职权不起诉实行之绩效640

第五节 起诉裁量主义之管制方式641

一、防止检察官滥用不起诉处分641

二、对不起诉案件声请再议时如何仿照他国制度补救642

第四十三章 刑之量处&谢瑞智644

第一节 量刑之重要性644

第二节 量刑之意义644

第三节 量刑之基准645

一、责任与行为者责任之综合与量刑基准645

二、刑罚理论与量刑基准645

三、各国之立法例646

四、我国之量刑基准646

第四节 我国之量刑政策与判决情形647

一、量刑政策647

二、我国判决情形649

第五节 结论650

第四十四章 宣告犹豫制度&谢瑞智652

第一节 宣告犹豫制度之概念652

第二节 宣告犹豫制度之沿革652

一、英国之发展过程653

二、美国之发展过程654

第三节 宣告犹豫制度之赞成与反对论654

一、赞成论655

二、反对论655

第四节 宣告犹豫制度之法律构成655

一、一般论说656

二、日本之改正刑法准备草案之规定656

第五节 结论657

第四十五章 刑之执行犹豫&谢瑞智658

第一节 刑之执行犹豫的概念658

一、缓刑之沿革658

二、刑之执行犹豫之刑事政策作用659

第二节 刑之执行犹豫之法律要件659

一、日本之执行犹豫659

二、德国之执行犹豫660

三、我国执行犹豫之法定要件660

第三节 缓刑期间与保护管束661

一、宣告缓刑之期间661

二、缓刑期间之保护管束662

第四节 缓刑制度之运用663

一、缓刑实施政策663

二、缓刑期间及原判决情形664

第五节 缓刑宣告之撤销666

一、缓刑宣告撤销之原因666

二、缓刑宣告之撤销667

第六节 缓刑宣告之效力667

第十一编 犯罪者之处遇669

第四十六章 监狱与受刑人&谢瑞智669

第一节 近代监狱之诞生669

一、劳役场之设置669

二、劳役场之普及670

第二节 狱政革新671

一、英国之监狱改革运动671

二、美国之新监狱671

三、我国现代监狱行刑制度之建立与革新运动672

第三节 受刑人之法律地位674

一、行刑之意义674

二、受刑人之特别权力关系的理论675

三、受刑人权利之界限676

四、受刑人权利被侵害之救济677

第四十七章 善时制度&谢瑞智679

第一节 善时制度之概念与起源679

一、善时制度之意义679

二、各国善时制度之起源679

第二节 我国之善时制度680

一、外役监条例之善时制度680

二、行刑累进处遇条例之善时制度680

第三节 善时制度之性质681

一、善时制度之作用681

二、善时制度之优劣点681

三、善时制度与假释681

第四节 善时制度之适用682

一、要件682

二、对象682

三、效果682

第四十八章假释&谢瑞智683

第一节 假释之概念683

第二节 假释之沿革683

一欧美各国之假释制度的演进683

二、日本假释制度之发展685

三、我国假释制度的演进685

第三节 假释之本质686

一、假释是一种恩赦或一种权利686

二、刑罚之个别化686

三、累进处遇之最终阶段说686

四、假释制度寓有不定期刑之性质686

第四节 假释之赞成与反对论686

一、假释之赞成论686

二、假释之反对论687

第五节 假释之法定要件688

一、外国立法例688

二、我国假释之法定要件与各国之比较690

第六节 假释之撤销691

一、外国立法例691

二、我国之撤销假释规定692

第七节 假释之效力693

一、外国立法例693

二、我国刑法之规定693

第八节 假释与保护管束694

一、外国立法例694

二、我国刑法之规定694

第九节 考验期间之运用694

一、考验期间之概念694

二、外国立法例695

第十节 我国办理假释情形695

一、办理假释应行注意事项695

二、办理假释实况697

第十一节 结论698

第四十九章 更生保护&谢瑞智699

第一节 引言699

第二节 更生保护之概念699

第三节 更生保护之理论基础699

一、就刑罚经济原理言699

二、基于教育刑论之观点700

三、依据累进处遇之原理700

四、基于事实上的需要700

五、基于社会适应700

第四节 各国更生保护及其沿革700

一、英国之更生保护700

二、美国之更生保护700

三、日本之更生保护700

第五节 我国之更生保护701

一、我国更生保护之沿革701

二、更生保护之对象702

三、更生保护之程序703

四、更生保护之方式703

五、更生保护之经费704

六、台湾更生保护会705

七、台湾更生保护之实施情形705

第六节 结论707

一、组织方面707

二、直接保护方式之加强708

三、社会观念之加强708

第十二编 未来刑事政策发展新趋势&许福生709

第五十章 两极化刑事政策之发展新趋势&许福生709

第一节 前言709

第二节 我国犯罪趋势之分析710

一、犯罪统计之概念710

二、台湾地区历年犯罪率710

三、近十年台湾地区判决确定有罪人数711

四、我国与诸国犯罪概况比较711

五、小结716

第三节 从刑罚理论论之718

第四节 从民众意向论之719

第五节 从诸国动向论之721

第六节 从社会层面论之722

第七节 从政治层面论之723

第八节 从经济层面论之723

第九节 结论724

第五十一章 两极化刑事政策之概念&许福生726

第一节 前言726

第二节 两极化刑事政策之犯罪对象与主体726

一、严格刑事政策之犯罪对象与主体726

二、宽鬆刑事政策之犯罪对象与主体726

第三节 严格刑事政策之理论依据726

一、教育刑思潮之反动726

二、重大犯罪与组织犯罪持续升高729

三、慢性习惯犯之发现730

第四节 宽鬆刑事政策之理论依据730

一、标籤理论730

二、考量成本效率732

三、转向处分732

四、单面责任主义733

第五节 结论733

附录一 性侵害犯罪防治法735

附录二 家庭暴力防治法737

附录三 犯罪被害人保护法743

附录四 犯罪被害人保护法施行细则746

人名及名词索引74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