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佛学概论【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蒋维乔著 著
- 出版社: 佛光出版社
- ISBN:957543028X
- 出版时间:1993
- 标注页数:155页
- 文件大小:32MB
- 文件页数:178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佛学概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绪论1
第一章 佛教以前印度之思想界3
印度之古宗教 四吠陀圣典3
优波尼沙土哲学 六大学派4
四姓之阶级5
婆罗门教之末流 宗教之革新6
第二章 原始佛教7
释迦之降生及出家 正觉之内容7
释迦之说法及入湼盘 佛教在印度之兴衰8
佛教之传播9
第三章 佛教之经典9
结集遗教 第一次结集 第二次结集 第三次结集 第四次结集 初期之佛典10
巴利语佛典 梵语佛典11
西藏之佛典12
蒙古语藏经 我国翻译经典 译经之初期 译经之第二时期13
译经之第三时期 旧译新译之不同 宋代始雕大藏经14
契丹之藏经 高丽之藏经 明之南北藏 清之龙藏15
日本之藏经16
第四章 佛教之分派16
大小二乘16
有空二论18
显密二教 教禅二宗20
第二篇 本论27
第一章 教理论29
考察宇宙之二方面 宇宙论之归结 佛教之宇宙论29
缘起论与实相论30
第一节 缘起论30
佛教之因果律 泛神论之结果31
(1)业感缘起论31
业力之所感召 惑业苦 断尽惑业证得湼盘32
(2)赖耶缘起论32
妙有论之二种倾向32
阿赖耶识为宇宙万有之根元 赖耶缘起之创设者33
种子与现行34
(3)真如缘起论34
真如为宇宙万有之第一原因34
一心二门 无明之生起35
真如门与生灭门之关系 染熏与净熏36
(4)法界缘起论36
真如缘起论与法界缘起36
能缘起与所缘起 一卽一切一切卽一 宇宙为缘起之一大系统 圣凡之别37
(5)六大缘起论38
法界缘起与六大缘起 人格的宇宙论 六大无碍常瑜伽38
卽身成佛 六大卽物心二元39
第二节 实相论39
佛教之实相论三分种40
(1)消极的实在论40
甲·普通消极说40
不能写象41
乙·特殊消极说41
空寂说 凝然不作41
(2)积极的实在论42
普通的写象 关系的写象42
内存的写象43
(3)理想的实在论44
因的实在与果的实在 理想实在之消极积极说44
第二章 解脱论45
佛教之解脱论45
佛教之解脱与他宗教之不同46
第一节 解脱之实质46
解脱之实质分两种47
(1)解脱之出发点47
大小共通之出发点 积极主义与消极主义47
(2)解脱之到着点48
与实在一致之观念 绝对的一元解脱48
第二节 解脱之形式48
形式方法之不同一 自力他力二门48
(1)自力论49
开发的解脱方式 时间的解脱方式49
(2)他力论49
归入的解脱方式 空间的解脱方式50
第三篇 各论53
第一章 绪言55
我国之十宗 佛教分显密二大部55
第二章 俱舍宗56
第一节 宗义57
俱舍宗之由来 俱舍宗之盛行57
第二节 七十五法57
有为法与无为法57
色法 心法 心所法 不相应行法59
择灭无为 非择灭无为 虚空无为60
第三节 四谛61
四谛之名称及意义 俱舍论之本旨61
第四节 十二因缘61
十二因缘之名称及意义62
十二因缘不出因果二种63
十二因缘与四谛之关系64
第五节 湼盘64
湼盘之境界64
小乘二种湼盘65
第六节 三乘之因果位65
声闻缘觉菩萨之因位果位65
七方便 四果 见思二惑67
第三章 成实宗68
第一节 宗义68
成实宗之由来 世界门及第一义门68
成实论之内容69
第二节 断二障69
烦恼障所知障 人空观法空观69
第三节 圣贤位阶70
二十七位 阿那含十一位70
有学位与无学位 罗汉九位71
见惑易断思惑难断73
第四节 八十四法75
八十四法与俱舍论有出入75
第四章 三论宗75
第一节 宗义75
性相二宗 百论中论十二门论 三论宗之由来 四论宗76
第二节 二藏及三法轮76
声闻藏菩萨藏 根本法轮 枝末法轮76
摄末归本法轮77
第三节 破邪显正77
本宗立论之大纲 破邪有四 显正之本意77
第四节 二谛及八不中道78
真谛俗谛 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一不异不断不常78
第五节 行位78
成佛之真俗二门 众生成佛迟速视根性利钝 五十二修行位79
第五章 法相宗79
第一节 宗义79
法相宗所依之经论 法相宗之由来 法相宗之盛行80
第二节 三时判教80
第一时有教 第二时空教 第三时中道教81
第三节 五位百法82
五位名义 合成百法82
心王84
心所 色法85
不相应行法 无为法86
第四节 种子及现行87
阿赖耶识含藏种子 有漏无漏 本有与新熏 种现相生87
第五节 四分及三境88
相分 见分 自证分 证自证分 性境88
独影境 带质境89
第六节 三性及三无性89
徧计所执性 依他起性89
圆成实性 百法分配三性 相无性 生无性90
胜义无性91
第七节 五重唯识观91
遣虚存实识 舍滥留纯识 摄末归本识91
隐劣显胜识 遣相证性识 相唯识与性唯识 转识成智92
第八节 四智93
成所作智 妙观察智 平等性智 大圆镜智93
第六章 天台宗93
第一节 宗义94
天台宗之由来 天台宗之大成94
第二节 五时八教94
华严时 阿含时 方等时 般若时 法华湼盘时95
顿敦 渐教 秘密教 不定教96
藏教 通教 别教 圆教 法华高出八教97
第三节 教相及观心98
敦相观心二门 佛法根本思想全在自己之心98
第四节 十界十如98
六凡四圣 一界具余九界 吾人心识亦具余九界99
十如是100
百界千如101
第五节 一念三千101
一念三千之法数 依正二报之构成101
理具与事造102
第六节 三谛圆融102
空假中三谛 三谛圆融无碍自在102
第七节 三惑103
见思惑 尘沙惑 无明惑10
第八节 一心三观103
空假中三观 一切智 道种智 一切种智 法身德 般若德 解脱德104
第七章 华严宗105
第一节 宗义105
华严经之由来105
华严宗之要义 六十华严 八十华严106
第二节 三时五教106
先照时 转照时106
还照时 小教 始教 终教 顿教 圆教107
第三节 十宗109
小乘六宗 大乘四宗109
第四节 四法界111
一真法界 事法界 理法界 理事无碍法界 事事无碍法界111
第五节 十玄缘起112
同时具足相应门 一多兼容不同门 诸法相印自在门112
因陀罗网境界门 微细相容安立门 秘密隐显俱成门 诸藏纯杂具德门113
十世隔法异成门 唯心回转善成门 托事显法生解门114
第六节 六相圆融115
六相之由来 总相 别相 同相 异相 成相 坏相115
圆融门与行布门116
第七节 法界观116
法界观所依之体 法界唯依后三界 真空观 理事无碍观117
周徧含客观118
第八章 律宗119
第一节 宗义119
戒为佛教之法典 南山宗 宝华山重兴此宗119
第二节 分部119
根本律藏 分部之由来 四律五论120
第三节 四分律所以独盛之故120
律之传入中国120
四分律之应机121
第四节 止持及作持121
止作二门 比丘二百五十戒121
五篇之区分 六聚及七聚122
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戒123
二十犍度124
第五节 通戒及别戒125
通戒有三 别戒无量125
第六节 四位五类及七众126
五戒 八斋戒 十戒 六法 四位 五类126
出家五众在家二众127
第七节 四科127
戒法 戒体 戒行 戒相128
第八节 五义及二致128
四分律通大乘有五义128
化制二教129
第九章 禅宗130
第一节 教外别传130
教与禅之分 所以名教外别传 禅宗印最上乘禅130
第二节 源流131
正法眼藏 禅宗之成立 北渐南顿131
第三节 禅法132
调身调心二法 坐禅与参禅132
第四节 悟道境界132
所谓悟道境界 禅法通于各宗 本来面目133
第十章 净土宗133
第一节 宗义134
难行易行门 三经一论 慧远始创念佛法门134
第二节 弥陀行愿135
阿弥陀佛之名义 四十八愿135
第三节 净土136
净土之意义 四种净土136
第四节 信、愿、行137
信愿行三者不可缺137
次信明愿 修行以持名为最方便138
第五节 念佛法门138
觉性念138
观相念 持名念 和缓念 追顶念 禅定念139
参究念140
第十一章 密教 真言宗140
第一节 宗义140
真言宗特重事相140
真言宗之得名 中国有真言宗之始 真言宗独盛于日本 西藏之密教 东密与藏密141
第二节 两部曼荼罗142
金刚界与胎藏界 金胎二界之意义 卽身成佛142
第三节 四种曼荼罗142
大曼茶罗142
三昧耶曼茶罗 法曼茶罗 羯磨曼茶罗 四曼之广说 四曼不离143
第四节 六大五智五佛144
六大为宇宙之根本 色心分属金胎两界 识大分为五智 五智分配五佛144
第五节 三密加持145
身密 语密 意密145
加持之意义146
第六节 三种成佛146
理具成佛 加持成佛 显得成佛146
第七节 二教十住心147
横判教 竖判教 异生羝羊心 愚童持斋心 婴童无畏心 唯蕴无我心147
拔业因种心 他缘大乘心 觉心不生心 如实一道心 极无自性心 秘密庄严心148
第十二章 结论149
各宗不外空有二门 佛教一贯之原理149
热门推荐
- 947178.html
- 3440898.html
- 1506391.html
- 1785644.html
- 2211589.html
- 1293398.html
- 730803.html
- 2780652.html
- 3898072.html
- 38851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37127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69895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60184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51853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41625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09652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60659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72107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61653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3935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