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长江三峡工程水文泥沙观测与研究【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长江三峡工程水文泥沙观测与研究
  • 曹广昌,王俊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030393920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963页
  • 文件大小:178MB
  • 文件页数:981页
  • 主题词:三峡水利工程-水库泥沙-水文观测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长江三峡工程水文泥沙观测与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绪论1

1.1 流域概况1

1.1.1 水系及地形地貌1

1.1.2 水文气象特征3

1.2 三峡工程概况5

1.2.1 三峡工程布局5

1.2.2 三峡工程水情特点6

1.3 水文泥沙观测与研究7

1.3.1 水文泥沙观测与研究的内容7

1.3.2 水文泥沙研究特色8

1.4 水文泥沙观测与研究的组织及管理9

1.4.1 工作组织9

1.4.2 质量保证体系11

1.4.3 项目策划11

1.4.4 项目管理12

1.4.5 主要技术标准13

第2章 三峡工程水文泥沙观测与研究布局14

2.1 观测与研究原则14

2.1.1 规划阶段14

2.1.2 论证和初步设计阶段15

2.1.3 建设阶段16

2.2 水文泥沙观测站网布设17

2.2.1 水文站网17

2.2.2 河道观测基本控制及固定断面23

2.2.3 水情自动测报站网系统25

2.2.4 水质监测断面27

2.3 观测范围与内容30

2.3.1 水库淤积测验30

2.3.2 进出库水文泥沙测验32

2.3.3 水库水位观测33

2.3.4 变动回水区河道演变观测33

2.3.5 坝区水文泥沙测验37

2.3.6 水库水环境监测41

2.3.7 坝下游河道冲淤观测43

2.3.8 坝下游重点河段河道演变观测46

2.3.9 坝下游水力泥沙观测56

2.3.10 专题观测57

2.4 研究范围与内容73

2.4.1 工程水文研究74

2.4.2 水情预报研究78

2.4.3 泥沙观测研究79

参考文献82

第3章 水文泥沙观测技术与应用87

3.1 水文泥沙观测87

3.1.1 雨量观测87

3.1.2 水位观测88

3.1.3 流量测验91

3.1.4 泥沙测验96

3.2 河道测绘100

3.2.1 控制测量技术101

3.2.2 陆上测绘107

3.2.3 水下地形测量115

3.2.4 河床组成勘测与调查120

3.2.5 水库淤积物干容重观测127

3.3 水质监测131

3.4 截流期水文观测135

3.5 资料整编136

3.5.1 水文资料整编136

3.5.2 河道成果整理139

3.5.3 水质资料整编140

3.6 水文泥沙信息分析管理系统140

3.6.1 系统开发模式141

3.6.2 数据流程141

3.6.3 系统总体结构与模块划分141

参考文献143

第4章 三峡工程水情自动测报及预报技术研究144

4.1 水情测报的任务与内容144

4.2 水情自动测报系统构成146

4.2.1 总体结构146

4.2.2 信息流程149

4.2.3 建设规模150

4.3 水情自动测报技术150

4.3.1 水情信息采集150

4.3.2 水情信息传输控制152

4.3.3 水情信息集成168

4.4 水情自动测报系统建设177

4.4.1 屏山-寸滩区间水情自动测报系统178

4.4.2 寸滩至宜昌区间水情自动测报系统186

4.4.3 宜昌以下河段水情自动测报系统189

4.5 水情预报技术研究191

4.5.1 施工期水文预报192

4.5.2 运行期水文预报200

4.5.3 三峡水库中小洪水预报调度研究218

参考文献229

第5章 三峡工程水文研究230

5.1 主要依据站水文资料分析与评价230

5.1.1 主要水文站资料分析230

5.1.2 水文观测资料评价233

5.2 径流234

5.2.1 径流特性234

5.2.2 年月径流计算238

5.2.3 枯季径流239

5.2.4 蓄水期径流分析240

5.3 设计洪水241

5.3.1 历史洪水重现期分析241

5.3.2 初设阶段坝址设计洪水242

5.3.3 坝址设计洪水复核244

5.3.4 入库设计洪水245

5.4 可能最大降水与可能最大洪水247

5.4.1 可能最大降水(PMP)247

5.4.2 可能最大洪水(PMF)248

5.4.3 上游干支流水库至三峡坝址区间可能最大洪水248

5.5 坝址水位流量关系249

5.5.1 初步设计阶段坝址水位流量关系249

5.5.2 坝址水位流量关系复核250

5.6 截流期水文分析计算251

5.6.1 大江截流水文分析计算251

5.6.2 明渠截流水文分析计算253

5.7 主汛期及汛末洪水258

5.7.1 暴雨分布与天气形势258

5.7.2 主汛期与汛末洪水时间划分260

5.7.3 汛末设计洪水264

5.7.4 特殊汛末洪水265

5.8 蓄水运用后对长江中下游水文情势影响270

5.8.1 对长江中下游干流沿程水位影响270

5.8.2 对三口分流影响272

5.8.3 对洞庭湖及湘江尾闾影响273

5.8.4 对鄱阳湖及赣江尾闾影响275

5.9 水质277

5.9.1 蓄水前水质状况277

5.9.2 蓄水后水质状况278

参考文献284

第6章 长江上游主要河流泥沙变化及调查研究285

6.1 长江上游泥沙特性285

6.1.1 泥沙输移比285

6.1.2 泥沙地区组成287

6.1.3 年际年内变化290

6.1.4 水沙关系295

6.1.5 泥沙颗粒级配303

6.2 长江上游主要河流输沙量时间序列的跃变303

6.2.1 跃变分析方法306

6.2.2 跃变点的检验方法308

6.2.3 主要河流输沙量时间序列的跃变309

6.3 长江上游降雨(径流)变化对河流泥沙变化的影响318

6.3.1 降雨对河流输沙的影响318

6.3.2 主要支流降雨(径流)变化对输沙量的影响321

6.3.3 长江上游降雨变化对河流输沙量的影响340

6.4 长江上游水库拦沙对河流泥沙变化的影响341

6.4.1 长江上游地区水电开发概况342

6.4.2 水库淤积典型调查343

6.4.3 水库拦沙作用350

6.4.4 水库拦沙对河流输沙量的影响358

6.5 长江上游水土保持工程对河流泥沙变化的影响371

6.5.1 金沙江流域374

6.5.2 嘉陵江流域380

6.5.3 乌江流域390

6.5.4 三峡库区393

6.5.5 长江上游水土保持工程减蚀减沙作用393

6.6 长江上游河道采砂对河流泥沙变化的影响394

6.7 长江上游主要河流泥沙变化调查与研究的主要认识395

参考文献398

第7章 三峡水库进出库及坝下游水沙特性402

7.1 三峡水库入库水沙特性402

7.1.1 径流量和悬移质输沙量402

7.1.2 推移质输沙量410

7.2 三峡水库库区水沙特性411

7.2.1 库区主要水文站411

7.2.2 三峡水库蓄水期泥沙特性417

7.3 峡水库出库水沙特性451

7.4 三峡水库坝下游水沙特性454

7.4.1 长江中下游干流水沙特性454

7.4.2 荆江三口分流分沙460

7.4.3 洞庭湖区水沙特性492

7.4.4 鄱阳湖区水沙特性499

7.4.5 长江中下游床沙沿程变化506

7.4.6 蓄水运用后坝下游枯水水面线及枯水位变化512

第8章 三峡水库泥沙淤积524

8.1 三峡水库库区河道概况524

8.1.1 河道概况524

8.1.2 河床边界条件526

8.1.3 三峡水库蓄水前后库区河道水力要素变化534

8.2 三峡水库泥沙淤积特性539

8.2.1 围堰发电期540

8.2.2 初期蓄水期548

8.2.3 175 m试验性蓄水期550

8.2.4 水库泥沙淤积特性550

8.2.5 库区泥沙淤积物干容重与粒径556

8.2.6 水库排沙比562

8.3 三峡水库重点河段河道演变571

8.3.1 土脑子河段571

8.3.2 兰竹坝河段582

8.3.3 皇华城河段583

8.3.4 铜锣峡至涪陵河段586

8.3.5 重庆主城区河段599

8.4 三峡工程坝区泥沙特性642

8.4.1 坝区水流泥沙特性643

8.4.2 近坝区河床冲淤654

8.4.3 引航道泥沙淤积672

8.4.4 电厂厂前区域685

8.4.5 过机泥沙695

8.4.6 坝区泥沙淤积机理研究698

8.5 三峡水库汛期中小洪水调度对水库淤积的影响710

8.5.1 2010年汛期中小洪水调度对水库淤积的影响710

8.5.2 2011年汛期中小洪水调度对水库淤积的影响714

8.5.3 2012年汛期中小洪水调度对水库淤积的影响716

8.6 三峡水库库尾河段减淤调度试验719

8.6.1 库尾泥沙冲淤特性719

8.6.2 2011年汛前库尾减淤调度试验719

8.6.3 2012年汛前库尾减淤调度试验720

8.6.4 铜锣峡至涪陵河段冲淤变化影响因素研究723

8.6.5 河床冲刷条件初步研究733

参考文献735

第9章 三峡水库坝下游河道演变736

9.1 三峡—葛洲坝两坝间河段河床冲淤变化736

9.1.1 葛洲坝水利枢纽独立运行期737

9.1.2 三峡和葛洲坝水利枢纽联合调度期739

9.2 长江中游河段河道演变745

9.2.1 宜昌至枝城河段745

9.2.2 荆江河段763

9.2.3 城陵矶至汉口河段870

9.2.4 汉口至湖口河段912

9.2.5 三峡水库蓄水运用后长江中游河床演变主要特点947

参考文献954

第10章 主要认识与展望955

10.1 主要认识955

10.1.1 水文泥沙观测955

10.1.2 工程水文计算955

10.1.3 工程泥沙观测研究956

10.2 展望960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