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艾滋病与药物滥用【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艾滋病与药物滥用
  • 李燕,陆林主编;李建华,张建萍,贾曼红副主编 著
  • 出版社: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222108578
  • 出版时间:2014
  • 标注页数:289页
  • 文件大小:65MB
  • 文件页数:303页
  • 主题词: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医学院校-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艾滋病与药物滥用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艾滋病流行病学1

第一节 HIV的基本生物学特点1

一 形态与结构1

二 培养特性2

三 抵抗力2

第二节 艾滋病的传染源、传播途径和人群易感性2

一 传染源2

二 传播途径2

三 非传播途径3

四 人群易感性3

第三节 全球艾滋病的流行状况4

第四节 中国艾滋病的流行状况5

一 艾滋病流行状况5

二 艾滋病的主要流行因素7

第五节 云南省艾滋病的流行状况7

第六节 艾滋病流行的影响9

一 艾滋病对个人的影响9

二 艾滋病对家庭的影响9

三 艾滋病对社会经济的影响9

第二章 艾滋病与社会性别12

第一节 社会性别与社会性别关系12

一 社会性别的概念12

二 社会性别观念的形成是一个社会化过程13

三 社会性别关系运作模式15

四 社会性别敏感与倡导社会性别主流化16

第二节 从社会性别视角分析妇女艾滋病问题19

一 感染艾滋病病毒的性别差异19

二 社会性别与艾滋病感染的易感性与脆弱性19

三 在艾滋病防治中的社会性别分析工具23

四 现实性社会性别利益和战略性社会性别利益24

第三章 艾滋病健康教育27

第一节 概述27

一 健康教育的概念27

二 艾滋病健康教育的意义28

三 艾滋病健康教育的对象28

四 艾滋病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28

第二节 艾滋病健康教育的策略与措施29

一 艾滋病健康教育实施原则29

二 信息传播31

三 社会教育与培训34

四 社区发展与资源的开发利用39

五 倡导与社会动员40

第三节 公众艾滋病健康教育的主要对象、内容、方法41

一 对普通公众的艾滋病健康教育41

二 对党政领导干部的艾滋病健康教育46

三 对医护人员的艾滋病健康教育49

四 对青少年的艾滋病健康教育50

第四节 艾滋病健康教育的策划与实施过程55

第四章 艾滋病咨询检测58

第一节 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概述58

一 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58

二 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的目的58

三 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的作用59

四 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原则59

五 自愿咨询检测应遵循的伦理原则60

六 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服务程序61

第二节 艾滋病咨询的要求和技巧61

一 咨询员的素质和价值观61

二 咨询技巧62

第三节 HIV抗体检测前咨询67

一 HIV抗体检测前咨询的基本内容67

二 咨询中的危险评估68

三 危险评估的目的69

四 评估某种行为感染HIV的可能性69

五 危险评估应注意事项69

六 HIV抗体检测前咨询注意事项69

第四节 HIV抗体检测后咨询的基本内容71

一 HIV抗体检测后咨询的基本内容71

二 HIV抗体检测阴性结果告知71

三 HIV抗体检测阳性结果告知71

四 HIV抗体检测后咨询注意事项72

五 获知HIV阳性结果后常见的心理反应72

第五节 医疗卫生机构医务人员主动提供艾滋病检测咨询76

一 概述76

二 PITC的服务对象和实施单位78

三 PITC的基本原则79

四 PITC工作内容和流程80

第五章 高危人群行为干预85

第一节 行为干预的基本理论85

一 行为改变理论85

二 行为干预的基本概念87

三 影响行为改变的因素87

第二节 艾滋病高危行为88

一 风险行为的概念与分级88

二 艾滋病高危行为88

三 高危人群90

第三节 高危人群的行为干预92

一 艾滋病高危行为干预应遵循的原则92

二 女性性工作者行为干预93

三 吸毒人群行为干预102

四 男男性行为人群行为干预104

五 流动人口行为干预107

第六章 艾滋病监测112

第一节 艾滋病疫情报告112

一 疫情报告定义113

二 疫情报告目的113

三 责任报告单位和报告人113

四 报告病例种类及标准113

五 疫情报告内容113

六 疫情报告方式和时限114

七 报告数据统计和分析114

八 疫情资料的保存115

九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疫情报告中的职责115

十 疫情报告的优缺点115

第二节 艾滋病哨点监测115

一 哨点监测定义115

二 哨点监测目的115

三 哨点监测人群116

四 哨点设置原则116

五 监测内容116

六 监测方法116

七 哨点监测的优缺点117

第三节 艾滋病专题流行病学调查117

一 定义117

二 目的117

三 调查对象117

四 样本量及抽样方法117

五 调查内容118

六 调查的优缺点118

第七章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的综合服务与关怀120

一 目的120

二 原则120

三 措施120

第八章 艾滋病的临床与治疗126

第一节 艾滋病的发病机制126

一HIV损伤CD+4T淋巴细胞126

二 其他免疫细胞功能异常127

第二节 艾滋病临床表现与分期127

一 急性期127

二 无症状期128

三 艾滋病期128

第三节 艾滋病的诊断标准128

一 诊断原则128

二 成人和青少年WHO HIV感染临床分期体系129

三 儿童/婴幼儿WHO HIV感染临床分期体系131

第四节 艾滋病抗反转录病毒药物治疗132

一 治疗目标132

二 开始ART的指征和时机132

三 成人及青少年几种推荐用药方案133

四 治疗失败的确定134

五 婴幼儿和儿童抗反转录病毒治疗的指征和时机135

第五节 中国现有抗艾滋病反转录病毒药物138

第六节 艾滋病抗病毒治疗常见药物副反应和推荐处理方法142

一 常见药物副反应和推荐处理方法142

二 一线抗病毒治疗方案的潜在毒性和WHO推荐的替换用药143

第七节 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的依从性143

第八节 艾滋病抗病毒治疗失败的原因与二线治疗方案144

一 抗病毒治疗失败的原因144

二 判断治疗失败后的二线药物更换标准及方案146

三 成人/青少年二线治疗方案146

四 其他注意事项148

五 婴幼儿和儿童治疗失败的判断148

第九节 艾滋病常见机会性感染的诊治与预防149

一 肺孢子菌肺炎(PCP)149

二 结核病150

三 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150

四 巨细胞病毒(CMV)视网膜脉络膜炎151

五 弓形虫脑病151

六 真菌感染152

第十节 艾滋病免疫重建综合征153

一 免疫发病机制153

二 流行病学154

三 临床表现154

四 诊断要点154

五 治疗原则155

六 预防措施155

第九章 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159

第一节 艾滋病母婴传播与危险因素159

一 艾滋病母婴传播的概念159

二 HIV母婴传播的危险因素160

第二节 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161

一 预防婴幼儿HIV感染综合策略161

二 为艾滋病感染孕产妇及所生儿童提供的干预措施165

第三节 HIV感染孕产妇及所生儿童的保健服务173

一HIV感染或感染结果不明孕产妇保健173

二HIV感染孕产妇所生儿童保健175

第四节 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服务职业防护与消毒隔离措施179

一HIV职业防护179

二 消毒隔离措施及要求179

第十章 艾滋病职业暴露183

第一节 HIV职业暴露的危险183

一 发生职业暴露常见的职业183

二HIV职业暴露常见的情况183

三HIV职业暴露的风险184

四 不会导致HIV感染的暴露184

第二节 HIV职业暴露的预防185

一 普遍性防护原则185

二HIV的消毒185

三 如何避免职业暴露186

第三节 HIV职业暴露后的处理186

一HIV职业暴露发生后应遵循的处理原则187

二HIV职业暴露评估及操作188

第十一章 药物滥用概述198

第一节 药物的概念和分类198

一 与药物相关的重要概念198

二 药物的分类199

第二节 药物滥用的危害201

一 药物滥用对健康的危害201

二 药物滥用所致社会问题204

第三节 依赖的神经生理和神经心理机制206

一 快感—戒除反应理论206

二 条件化理论206

三 诱因—易感化模型207

第十二章 药物依赖的流行病学209

第一节 药物依赖的历史209

第二节 全球药物依赖流行情况210

一 阿片类药物210

二 苯丙胺类兴奋剂212

三 可卡因213

四 大麻214

第三节 中国药物依赖流行态势214

一 阿片类214

二 苯丙胺类兴奋剂216

第十三章 药物依赖的社会心理学原因218

第一节 药物依赖的理论解释218

第二节 药物依赖的个人原因219

一 心理和精神因素219

二 生活技能缺乏220

三 行为及其他原因221

第三节 药物依赖的家庭特征222

一 家庭缺少管理222

二 父母、家庭成员使用药物222

三 家庭关系紧张、冲突,负性的沟通模式223

四 家庭不良教养方式223

第四节 药物依赖的社会环境224

一 药物的可获得性224

二 社会生活的变迁224

三 社会对药物具有宽容性225

四 缺医少药225

第十四章 药物滥用的应对策略227

第一节 减少供应、减少需求和减少危害227

一 减少供应227

二 减少需求227

三 减少危害230

第二节 药物滥用的社会心理康复及预防复发233

一 药物滥用的社会心理康复概述233

二 预防复发235

第十五章 药物滥用与艾滋病247

第一节 药物滥用人群中易感染艾滋病病毒的高危险行为247

一 注射使用毒品、共用注射器247

二 不安全性行为248

第二节 药物滥用人群行为相关疾病249

一 性传播疾病249

二 丙型肝炎病毒250

三 艾滋病病毒250

第十六章 减少危害的有效措施253

第一节 药物替代维持治疗253

一 美沙酮维持治疗253

二 其他药物维持治疗259

第二节 清洁针具交换260

一 清洁针具交换的定义260

二 清洁针具交换的目的260

三 清洁针具交换项目的类型260

四 清洁针具交换的步骤261

五 清洁针具交换的效果261

第三节 安全套促进使用262

一 安全套促进使用项目的目的262

二 实施安全套促进使用项目的步骤262

三 安全套的可及性262

第十七章 减少和消除艾滋病社会歧视与耻辱266

第一节 与艾滋病相关的社会歧视与耻辱266

一 艾滋病社会歧视与耻辱的定义266

二 艾滋病社会歧视与耻辱产生的原因269

三 卫生保健领域艾滋病社会歧视与耻辱的表现271

第二节 尊重和维护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病人的合法权益274

一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病人与健康相关的权利274

二 侵害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病人权益的法律责任277

三 减少和消除社会歧视与耻辱,维护艾滋病人合法权益的策略与建议278

附录一 艾滋病预防与控制的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282

附录二 英汉名词对照表284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