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职业教育“双证书”课程开发论【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职业教育“双证书”课程开发论
  • 龚雯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3119141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280页
  • 文件大小:70MB
  • 文件页数:290页
  • 主题词: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教学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职业教育“双证书”课程开发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发展1

一、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发展趋势——“双证书”课程1

(一)“双证书”课程定义1

(二)“双证书”课程的特征2

(三)“双证书”课程的任务4

二、“双证书”课程发展背景5

(一)背景之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6

(二)背景之二——经济全球化的挑战6

(三)背景之三——职业技术的快速发展7

三、影响“双证书”课程开发的因素9

(一)社会的影响9

(二)学习者的影响11

(三)知识的影响13

四、“双证书”课程对教育资源的要求13

(一)对教师的要求13

(二)对教材和教学设施的要求15

(三)对实施环境的要求17

五、国外职业资格证书教育的发展17

(一)英国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17

(二)美国的国家职业技能标准19

(三)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的“双证书”制度20

(四)日本的职业资格和技能认定制度21

(五)澳大利亚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21

第二章 “双证书”教育课程体系23

一、课程哲学的变革23

(一)要素主义23

(二)进步主义24

(三)永恒主义24

(四)存在主义24

二、“双证书”课程中的哲学关系24

(一)科学内容与技术内容的关系——如何建立课程知识表达体系25

(二)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从认识论角度看实践与理论谁为第一位27

(三)基本职业能力与关键能力的关系——特殊性能力与普遍性能力培养的处理28

三、“双证书”课程价值观31

(一)课程设置应追求对社会人才需求的价值最大化31

(二)课程价值评价主体多元化32

四、影响“双证书”课程体系建构的因素33

(一)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34

(二)教育资源和技术的影响35

五、“双证书”教育课程体系模型38

(一)“双证书”教育课程体系特征38

(二)“双证书”教育课程体系模型40

第三章 国家职业标准解析43

一、国家职业标准简介43

(一)国家职业标准的作用43

(二)国家职业标准的特征44

(三)国家职业标准的发展趋势44

二、相关基本概念45

(一)职业、工种与岗位45

(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45

(三)职业院校学生职业技能鉴定46

(四)职业资格等级46

三、国家职业标准的制定47

(一)国家职业标准的指导思想47

(二)国家职业标准的编写原则48

(三)国家职业标准的制定程序49

四、国家职业标准解析50

(一)国家职业标准的基本结构50

(二)职业能力类别划分52

(三)国家职业标准中的知识类型54

五、“双证书”课程开发中国家职业标准分析方法55

(一)国家职业标准分析工作的基本内容55

(二)国家职业标准的课程系统化处理57

(三)国家职业标准的课程化转化58

第四章 “双证书”课程开发理论和工作体系62

一、职业教育课程开发规范化发展现状62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62

(二)“双证书”课程开发现状63

二、“双证书”课程模式67

(一)职业教育课程观67

(二)当代职业教育的主要课程模式68

三、“双证书”课程开发理论基础74

(一)“双证书”课程开发基础论74

(二)“双证书”课程开发主体论79

(三)“双证书”课程开发模式研究85

(四)“双证书”课程学习模式88

四、“双证书”课程开发工作体系96

(一)“双证书”课程开发过程96

(二)规范的“双证书”课程开发方法——建立课程开发技术标准98

(三)课程开发技术标准总体结构99

(四)课程开发工作体系100

第五章 专业课程开发技术标准的制定102

一、制定课程开发技术标准的意义及可行性102

(一)制定课程开发技术标准的意义102

(二)制定课程开发技术标准的可行性103

二、课程标准的类别与工作程序104

(一)标准级别及分类104

(二)制定课程开发技术标准的工作程序106

三、课程开发技术标准编写规范107

(一)编写标准的基本要求107

(二)标准的主要构成及其内容108

(三)编写标准的其他规定113

四、课程开发技术标准115

(一)课程开发技术标准的管理115

(二)课程开发技术标准的结构与内容116

(三)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技术标准样本116

第六章 “双证书”课程开发技术170

一、成立课程开发工作小组170

二、行业调研171

(一)调查范围171

(二)调研内容171

(三)调研人员选用172

(四)调研方法172

三、职业能力需求分析172

(一)调研资料分析172

(二)国家职业标准分析173

(三)第一次实践专家研讨会175

(四)预期成果177

四、课程设计177

(一)工作任务177

(二)第二次实践专家研讨会177

(三)预期成果178

五、基础阶段工作评价(评价一)178

六、编制课程标准178

(一)课程定义179

(二)课程标准结构及各部分内容179

七、课程内容设计181

(一)知识组织181

(二)教学单元设计183

(三)预期成果183

八、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183

(一)教材及辅助教学资料的开发184

(二)教学案例的编写184

(三)讲义或课本的编写方法186

(四)课程学习指导文件开发187

(五)其他教学资源开发189

(六)预期成果190

九、课程开发质量评价(评价二)190

十、课程实施190

(一)教学组织190

(二)教学设计191

(三)教师工作步骤193

(四)预期成果195

十一、课程实施评价(评价三)195

十二、背景标准——关于教师、学生、教学设备、教学环境等标准195

(一)教师标准195

(二)学生标准196

(三)教学实施条件标准196

十三、课程开发文件标准196

(一)教学指导文件196

(二)课程基础文件(资料)198

第七章 课程开发质量评价200

一、课程评价200

(一)课程评价的发展历史200

(二)课程评价方法的发展201

(三)课程评价的特性202

(四)课程评价发展趋势203

二、“双证书”课程开发质量评价的内涵204

(一)课程价值评价204

(二)课程内容的评价204

(三)课程内容与实际需求的吻合度评价205

(四)课程设计的评价206

(五)课程实施性的评价207

(六)课程开发过程的规范性评价207

三、课程评价方法与技术208

(一)量化评价方法与质性评价方法208

(二)课程评价技术的选用209

(三)常用的质性课程评价技术211

四、“双证书”课程评价方法与技术216

(一)评价原则216

(二)评价模式218

(三)人才培养方案评价219

(四)课程体系评价221

(五)课程标准评价221

五、课程开发质量后期评价(课程实施后)方法示例222

(一)档案袋评定222

(二)苏格拉底式研讨法233

第八章 课程开发质量评价体系240

一、课程开发质量评价主体240

(一)评价主体范围240

(二)主要评价主体的职责240

二、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结构241

(一)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指导思想242

(二)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设计243

三、评价指标设计244

(一)评价指标筛选方法245

(二)评价指标层次设计247

(三)评价指标权重设计248

四、权重确定方法249

(一)专家排序法249

(二)特尔斐法249

(三)层次分析法(AHP法)251

五、课程开发质量评价实例254

(一)确定评价对象254

(二)研读分析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规格255

(三)研读分析课程标准255

(四)初步拟定评价指标258

(五)确定指标权重261

(六)设计评价标准265

(七)《机械制造工艺与装备实训》课程评价体系265

参考文献276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