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塑料工业手册 聚氯乙烯【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潘祖仁等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 ISBN:7502523669
- 出版时间:1999
- 标注页数:1007页
- 文件大小:60MB
- 文件页数:1051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塑料工业手册 聚氯乙烯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聚氯乙烯工业概述1
1.1 聚氯乙烯的特性与用途1
1.2 聚氯乙烯工业的重要性5
1.2.1 性能价格比优越的大宗塑料品种5
1.2.2 氯碱工业的支柱产品7
1.2.3 现代经济中优化资源配置的节能新材料8
1.3 国外的聚氯乙烯工业9
1.3.1 工业化萌芽阶段9
1.3.2 量的增长阶段10
1.3.3 技术进步阶段12
1.3.4 高性能化和高效化发展阶段13
1.4.1 发展简况15
1.4 中国的聚氯乙烯工业15
1.4.2 面临的问题与任务17
参考文献19
第二章 氯乙烯21
2.1 概述21
2.2 氯乙烯性质、用途、规格指标与贮运管理22
2.2.1 氯乙烯的物理化学性质22
2.2.2 氯乙烯的质量指标23
2.2.3 氯乙烯的用途23
2.2.4 氯乙烯的毒性与防护23
2.2.5 氯乙烯的贮运和管理24
2.3 氯乙烯工业生产方法及其技术发展趋势24
2.3.1 氯乙烯生产技术发展简况24
2.3.2.1 平衡氧氯化法制氯乙烯的反应原理25
2.3.2 平衡氧氯化法25
2.3.2.2 工业生产方法26
2.3.2.3 平衡氧氯化法生产氯乙烯的设备投资和经济效益分析30
2.3.3 电石乙炔法31
2.3.3.1 电石生产(第一步)31
2.3.3.2 乙炔生产(第二步)31
2.3.3.3 氯乙烯合成(第三步)32
2.3.4 天然气乙炔法34
2.3.4.1 概述34
2.3.4.2 天然气氧化裂解制乙炔的工艺过程35
2.3.4.3 各种氯乙烯生产方法的综合经济比较39
2.3.5 其他有希望工业化的新工艺40
2.3.5.1 直接氯化/氯化氢氧化法生产氯乙烯的新工艺40
2.3.5.2 乙烷直接氧氯化生产氯乙烯单体的新工艺41
2.3.5.3 二氯乙烷/纯碱工艺生产氯乙烯单体的新技术42
参考文献43
第三章 聚乙烯聚合45
3.1 概述45
3.1.1 氯乙烯聚合发展过程45
3.1.2 氯乙烯聚合方式及树脂用途46
3.1.3 氯乙烯聚合现状和发展趋势48
3.2 悬浮聚合49
3.2.1 悬浮聚合反应特征50
3.2.2 氯乙烯单体悬浮聚合方法及生产工艺过程51
3.2.2.1 氯乙烯单体悬浮聚合方法51
3.2.2.2 生产工艺过程52
3.2.3.1 链引发53
3.2.3 氯乙烯单体悬浮聚合反应机理53
3.2.3.2 链增长55
3.2.3.3 链终止56
3.2.3.4 链转移及链转移常数57
3.2.4 悬浮聚合反应动力学58
3.2.4.1 聚合反应动力学的影响因素58
3.2.4.2 聚合反应动力学的检测方法59
3.2.4.3 聚合速率及数模61
3.2.5 分子量及分布65
3.2.5.1 分子量及分布表示方法65
3.2.5.2 分子量测定方法及表示方法之间的换算关系66
3.2.5.3 分子量及分布的影响因素及控制66
3.2.6.1 化学缺陷结构68
3.2.6 化学结构68
3.2.6.2 化学结构预测和控制70
3.2.7 悬浮聚合成粒过程及影响因素71
3.2.7.1 液-液分散、合并和液滴形成的理论基础72
3.2.7.2 聚氯乙烯树脂颗粒结构与形态77
3.2.7.3 悬浮聚氯乙烯成粒过程78
3.2.7.4 聚氯乙烯树脂的颗粒特性82
3.2.7.5 颗粒特性的影响因素89
3.2.7.6 宏观成粒过程形成的树脂品种、性能和用途95
3.2.8 悬浮聚氯乙烯树脂品种、基本配方及肋剂104
3.2.8.1 悬浮聚氯乙烯树脂的品种和分类104
3.2.8.2 基本聚合配方106
3.2.8.3 水109
3.2.8.4 氯乙烯单体109
3.2.8.5 引发剂113
3.2.8.6 分散剂121
3.2.8.7 链转移剂141
3.2.8.8 链终止剂143
3.2.8.9 防粘釜剂144
3.2.8.10 其他助剂146
3.3 氯乙烯乳液聚合147
3.3.1 氯乙烯乳液聚合的特征148
3.3.1.1 氯乙烯乳液聚合的特点148
3.3.1.2 氯乙烯乳液聚合方法的类型及其产品用途149
3.3.2 氯乙烯乳液聚合机理149
3.3.2.1 乳胶粒生成阶段150
3.3.2.2 乳胶粒增长阶段152
3.3.2.3 聚合完成阶段153
3.3.2.4 氯乙烯乳液聚合的特殊性154
3.3.3 氯乙烯乳液聚合动力学155
3.3.3.1 氯乙烯乳液聚合动力学155
3.3.3.2 乳液种子聚合机理与动力学158
3.3.4 乳胶粒径大小及分布160
3.3.4.1 乳液粒大小及分布对糊性能的影响160
3.3.4.2 乳胶粒径单、双峰分布对糊粘度的影响163
3.3.4.3 次级粒子大小与结构164
3.3.5 氯乙烯乳液聚合物的分子结构164
3.3.6 种子乳液生产方法及工艺流程167
3.3.6.1 种子乳液生产方法167
3.3.6.2 工艺流程和操作法168
3.3.7 种子乳液聚合基本配方及助剂品种170
3.3.7.2 无离子水作用及特性参数171
3.3.7.1 基本配方171
3.3.7.3 氯乙烯杂质的影响172
3.3.7.4 乳化剂的特性、作用与选择174
3.3.7.5 引发剂的特性、作用与影响180
3.3.7.6 其他助剂(种类与作用)186
3.3.7.7 破乳现象及原因187
3.3.7.8 种子乳液聚合树脂品种及主要用途188
3.3.8 种子乳液聚合设备189
3.3.8.1 聚合釜189
3.3.8.2 乳胶浆料脱氯乙烯单体的装置190
3.3.9 胶乳干燥工艺及设备193
3.3.9.1 胶乳干燥工艺193
3.3.9.3 胶乳干燥生产过程的主要设备195
3.3.9.2 胶乳干燥操作195
3.3.9.4 喷雾干燥粉尘危害199
3.3.9.5 糊树脂干湿料粉碎工艺199
3.3.10 微乳液聚合200
3.3.11 氯乙烯乳液聚合方法发展动态202
3.4 微悬浮聚合203
3.4.1 微悬浮聚合特征203
3.4.1.1 用乳化剂稳定单体液滴203
(1)没有胶束形成203
(2)微液滴是聚合场所204
(3)乳化剂的作用与选择204
3.4.1.2 采用油溶性引发剂205
3.4.2.1 形成微小液滴的方法206
3.4.2 微悬浮聚合原理206
3.4.1.3 糊树脂热稳定性好206
3.4.1.4 糊性能好206
3.4.2.2 在微液滴内的聚合反应209
3.4.2.3 不存在乳液聚合209
3.4.2.4 多种体系的组合工艺209
3.4.3 微悬浮颗粒形成过程及影响210
3.4.3.1 宏观成粒过程210
3.4.3.2 乳胶粒径计算210
3.4.4 微悬浮生产方法及工艺流程211
3.4.4.1 微悬浮生产过程211
3.4.4.2 微悬浮工艺流程212
3.4.5.1 基本配方213
3.4.5.2 乳化剂特性参数及作用213
3.4.5 微悬浮基本配方、助剂及树脂品种213
3.4.5.3 引发剂的特性参数及其作用214
3.4.5.4 其他助剂特性参数及其作用215
3.4.5.5 微悬浮树脂品种与用途216
3.4.6 聚合设备及胶乳后处理220
3.4.6.1 聚合设备220
3.4.6.2 胶乳后处理221
3.4.7 其他微悬浮聚合方法221
3.4.7.1 混合微悬浮法222
3.4.7.2 混合微悬浮法的特点222
3.4.7.3 生产方法及工艺流程222
3.4.7.4 基本配方及助剂和树脂品种224
3.4.7.5 氯乙烯微悬浮法发展动态224
3.5.1.1 一步法工艺225
3.5 本体聚合225
3.5.1 概述225
3.5.1.2 两步法工艺226
3.5.2 本体聚合机理226
3.5.3 本体聚氯乙烯颗粒形态227
3.5.4 本体聚合工艺231
3.5.4.1 氯乙烯及其化学品231
3.5.4.2 工艺流程234
3.5.5 M-PVC树脂性能及应用239
3.5.5.1 M-PVC树脂性能239
3.5.5.2 质量标准240
3.5.5.3 M-PVC树脂的应用240
3.5.6.1 本体聚合与悬浮聚合工艺对比241
3.5.6 本体聚合法经济效果241
3.5.6.2 消耗定额及树脂成本估算242
3.5.7 本体法聚氯乙烯的现状和展望243
3.5.7.1 现状243
3.5.7.2 发展和展望244
3.6 其他聚合方法246
3.6.1 溶液聚合246
3.6.2 气相聚合246
3.6.3 定向聚合249
参考文献250
第四章 聚氯乙烯树脂结构与性能254
4.1 聚氯乙烯树脂结构特征254
4.1.1 链结构254
4.1.2 聚集态结构256
4.2 聚氯乙烯树脂颗粒特征257
4.2.1 悬浮树脂258
4.2.1.1 紧密型与疏松型悬浮PVC树脂258
4.2.1.2 球形聚氯乙烯树脂264
4.2.2 糊树脂268
4.2.2.1 乳液法聚氯乙烯糊树脂的颗粒形态268
4.2.2.2 微悬浮法聚氯乙烯糊树脂的颗粒形态270
4.2.2.3 聚氯乙烯糊树脂颗粒形态分类270
4.2.3 本体树脂270
4.3.2 力学性能271
4.3.2.1 拉伸性能271
4.3.1 物理性能271
4.3 聚氯乙烯树脂的性能271
4.3.2.2 冲击性能275
4.3.2.3 弯曲性能279
4.3.2.4 硬度279
4.3.3 热性能279
4.3.3.1 热转变温度279
4.3.3.2 耐热性281
4.3.4 加工流变性能282
4.3.4.1 流体行为分类282
4.3.4.2 剪切粘度的测量方法283
4.3.4.3 影响剪切粘度和流动曲线的因素286
4.3.4.4 熔体的弹性效应291
4.3.5 稳定性能291
4.3.5.1 化学结构、立体化学结构、分子量、支化与稳定性关系291
4.3.5.2 热、光、机械应力降解293
4.3.5.4 稳定剂的分类297
4.3.5.5 稳定性试验307
参考文献310
第五章 聚氯乙烯改性及其应用312
5.1 概述312
5.1.1 聚氯乙烯改性目的312
5.1.2 聚氯乙烯改性方法313
5.1.2.1 化学改性313
5.1.2.2 物理改性313
5.2 聚氯乙烯化学改性314
5.2.1 氯乙烯共聚合原理314
5.2.1.1 无规共聚315
5.2.1.2 接枝共聚322
5.2.2 氯乙烯无规共聚324
5.2.2.1 氯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325
5.2.2.2 氯乙烯-烯烃共聚331
5.2.2.3 氯乙烯-丙烯权酯共聚335
5.2.2.4 氯乙烯-马来酸酯类共聚336
5.2.2.5 氯乙烯-烷基乙烯基醚类共聚337
5.2.2.6 氯乙烯-偏氯乙烯共聚338
5.2.2.7 氯乙烯-丙烯腈共聚342
5.2.2.8 氯乙烯-N-取代马来酰亚胺共聚343
5.2.2.9 其他氯乙烯无规共聚345
5.2.3 氯乙烯接枝共聚346
5.2.3.1 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与氯乙烯接枝共聚347
5.2.3.2 氯化聚乙烯与氯乙烯接枝共聚353
5.2.3.3 聚丙烯酸酯类与氯乙烯接枝共聚356
5.2.3.4 乙丙橡胶与氯乙烯接枝共聚358
5.2.3.5 热塑性聚氨酯与氯乙烯接枝共聚359
5.2.3.6 聚丙烯与氯乙烯接枝共聚363
5.2.3.7 其他聚合物与氯乙烯接枝共聚364
5.2.4 聚氯乙烯接枝共聚366
5.2.4.1 聚氯乙烯与乙酸乙烯酯接枝共聚367
5.2.4.2 聚氯乙烯与丁二烯接枝共聚368
5.2.4.3 聚氯乙烯与丙烯酸丁酯接枝共聚370
5.2.4.4 聚氯乙烯与甲基丙烯酸甲酯接枝共聚372
5.2.4.5 聚氯乙烯与甲基丙烯酸-2-羟乙酯接枝共聚374
5.2.4.6 聚氯乙烯与苯乙烯接枝共聚374
5.2.4.7 聚氯乙烯与(甲基)丙烯酸接枝共聚376
5.2.5.1 概述377
5.2.5.2 聚氯乙烯氯化技术377
5.2.5 聚氯乙烯氯化改性377
5.2.5.3 氯化聚氯乙烯的结构和性能379
5.2.5.4 氯化聚氯乙烯的加工及应用382
5.2.6 聚氯乙烯交联改性383
5.2.6.1 概述383
5.2.6.2 交联聚氯乙烯的制备384
5.2.6.3 交联聚氯乙烯结构与性能394
4.3.5.3 稳定技术和稳定机理395
5.2.6.4 交联聚氯乙烯加工和应用397
5.3 物理改性397
5.3.1 聚氯乙烯共混改性原理397
5.3.1.1 PVC共混物的相容性397
5.3.1.2 聚氯乙烯共混物的结构形态400
5.3.1.3 聚氯乙烯共混改性的目的及其原理401
5.3.2 聚氯乙烯增韧改性410
5.3.2.1 增韧剂的种类410
5.3.3 聚氯乙烯填充改性418
5.3.3.1 常用填料品种418
5.3.3.2 绢英粉421
5.3.3.3 透闪石421
5.3.3.4 盐泥422
5.3.3.5 氧化铝空心微珠和硅灰石422
5.3.3.6 金属填料和压电填料422
5.3.3.7 多组分填料423
5.3.4.1 玻璃纤维的性质424
5.3.4 聚氯乙烯玻璃纤维增强改性424
5.3.4.2 影响玻璃纤维增强聚氯乙烯塑料性能的因素425
5.3.5 其他物理改性方法426
5.3.5.1 添加剂改性426
5.3.5.2 明胶改性428
5.3.5.3 木粉改性429
参考文献430
第六章 聚氯乙烯塑料的配制及加工基本原理433
6.1 概述433
6.1.1 聚氯乙烯加工应用发展简史433
6.1.2 聚氯乙烯制品的应用领域、消费结构及发展趋势434
6.1.3 聚氯乙烯加工成型技术及发展动态436
6.2.1 聚氯乙烯树脂特性及聚氯乙烯塑料物料的组成439
6.2.1.1 聚氯乙烯树脂的分子结构与聚集态特征439
6.2 聚氯乙烯塑料的物料组成及添加剂的作用439
6.2.1.2 聚氯乙烯树脂分子量及分布对加工和制品性能的影响440
6.2.1.3 聚氯乙烯树脂的颗粒形态及其加工特性441
6.2.1.4 聚氯乙烯塑料物料的组成443
6.2.2 聚氯乙烯的稳定机理及稳定剂的特性443
6.2.2.1 聚氯乙烯的热应力降解理论444
6.2.2.2 热稳定剂的作用机理446
6.2.2.3 稳定剂的性能和选用448
6.2.3 聚氯乙烯的增塑原理及增塑剂的特性452
6.2.3.1 增塑机理452
6.2.3.2 增塑剂的分类与选用455
6.2.3.3 增塑剂对制品性能的影响459
6.2.4.1 填充剂463
6.2.4 其他添加剂及其作用与特性463
6.2.4.2 着色剂466
6.2.4.3 润滑剂467
6.2.4.4 发泡剂470
6.2.4.5 阻燃剂471
6.2.4.6 抗静电剂472
6.2.4.7 防霉剂472
6.2.4.8 聚合物型加工助剂472
6.3 聚氯乙烯塑料物料的配方原理及配方设计方法474
6.3.1 聚氯乙烯塑料物料的配方原理474
6.3.1.1 聚氯乙烯塑料配方的依据474
6.3.1.2 聚氯乙烯塑料制品的分类及特点475
6.3.2 聚氯乙烯塑料物料的配方设计方法476
6.3.2.1 硬质聚氯乙烯的配方设计476
6.3.2.3 聚氯乙烯塑料糊的配方设计479
6.3.2.2 软质聚氯乙烯塑料的配方设计479
6.3.3 聚氯乙烯塑料配方的表示方法及实例480
6.3.3.1 聚氯乙烯塑料物料配方表示方法480
6.3.3.2 聚氯乙烯塑料物料配方实例480
6.4 聚氯乙烯塑料物料的配混原理与配制过程483
6.4.1 物料的混合与分散原理484
6.4.1.1 混合的基本原理484
6.4.1.2 混合效果的评定484
6.4.2 主要混合设备485
6.4.2.1 预混设备485
6.4.2.2 混炼设备486
6.4.3 聚氯乙烯物料的配混工艺与过程491
6.4.3.1 原料准备491
6.4.3.2 预混493
6.4.3.3 混炼过程496
6.4.3.4 造粒497
6.5 聚氯乙烯及其配混物的流变性质及加工行为498
6.5.1 聚氯乙烯及其配混物的流变性质498
6.5.1.1 聚氯乙烯及其配混料的流变行为499
6.5.1.2 聚氯乙烯及其配混物流变性质的测定502
6.5.1.3 影响聚氯乙烯塑料物粒流变行为的因素503
6.5.2 聚氯乙烯及其配混物在加工设备中的流动行为516
6.5.2.1 聚氯乙烯物料在加工设备中的流动分析516
6.5.2.2 聚氯乙烯塑料熔体加工过程的粘弹行为523
6.6 聚氯乙烯塑料成型加工基础529
6.6.1 聚氯乙烯的热性质与加工成型的关系529
6.6.1.1 聚氯乙烯的主要热物理性质及温度的影响529
6.6.1.2 聚氯乙烯的热稳定性与加工成型的关系532
6.6.2 聚氯乙烯的熔融性质与行为536
6.6.2.1 聚氯乙烯粒子的熔融过程537
6.6.2.2 硬质聚氯乙烯的熔融特性和影响因素538
6.6.2.3 增塑聚氯乙烯的熔融特性和影响因素544
6.6.2.4 聚氯乙烯熔融程度的测定550
6.6.3 加工过程聚氯乙烯配混物的形态变化及对性能的影响553
6.6.3.1 加工过程聚氯乙烯微晶区域的变化及添加剂的分散情况554
6.6.3.2 加工过程聚氯乙烯配混物的形态变化及形成机制558
6.6.3.3 加工中聚氯乙烯的取向和取向结构562
6.7 聚氯乙烯加工原理566
6.7.1 聚氯乙烯挤出成型原理570
6.7.1.1 聚氯乙烯的挤出成型过程及螺杆的基本结构570
6.7.1.2 挤出成型原理571
6.7.1.3 挤出过程分析及加工条件对性能的影响577
参考文献587
第七章 硬质聚氯乙烯制品加工成型与应用594
7.1 硬质聚氯乙烯制品生产概述594
7.1.1 硬质聚氯乙烯加工应用的发展概况594
7.1.2 硬质聚氯乙烯制品种类及其成型方法595
7.1.3 硬质聚氯乙烯塑料的基本组成及组分选择596
7.1.3.1 树脂596
7.1.3.2 稳定剂598
7.1.3.3 润滑剂600
7.1.3.4 高聚物型加工助剂603
7.1.3.5 改性剂605
7.1.3.6 填充剂607
7.1.3.7 着色剂及其他添加剂608
7.1.4 配方的设计原则611
7.1.5 加工过程611
7.1.5.1 加工流程611
7.1.5.2 配混料类型及其物理特性612
7.1.5.3 干混料的制备613
7.2 硬聚氯乙烯的加工特性617
7.2.1 剪切熔化特性617
7.2.2 热稳定性618
7.2.3 熔体粘度-温度特性618
7.2.4 熔体粘度-剪切特性619
7.2.5 熔体强度620
7.3.1 引言621
7.3 硬质聚氯乙烯的挤出加工和制品成型621
7.3.2 挤出制品和加工成型方法分类622
7.3.3 硬质聚氯乙烯挤出成型设备624
7.3.3.1 单螺杆挤出机625
7.3.3.2 双螺杆挤出机633
7.3.3.3 挤出机加入料的脱气638
7.3.4 硬质聚氯乙烯管材的挤出成型639
7.3.4.1 概述639
7.3.4.2 硬质聚氯乙烯实壁管640
7.3.4.3 硬质聚氯乙烯波纹管648
7.3.4.4 硬质聚氯乙烯芯层发泡管653
7.3.4.5 硬质聚氯乙烯新型管材成型技术662
7.3.5 硬质聚氧乙烯异型材的挤出成型664
7.3.5.1 概述664
7.3.5.2 硬质聚氯乙烯异型材的配方特点665
7.3.5.3 异型材的设计原则668
7.3.5.4 异型材口模成型特点及模具673
7.3.5.5 异型材的冷却定型和牵引680
7.3.5.6 挤出成型工艺683
7.3.6 硬质聚氯乙烯板材和片材的挤出成型686
7.3.6.1 板材和片材成型工艺687
7.3.6.2 板(片)材成型设备及装置689
7.3.6.3 波纹板的成型692
7.3.6.4 不正常现象、产生原因及解决办法692
7.4 硬质聚氯乙烯的挤出吹塑成型693
7.4.1 吹塑硬质聚氯乙烯性能693
7.4.2 吹塑用挤出机694
7.4.3 吹塑机头695
7.4.4 硬质聚氯乙烯的吹塑加工697
7.4.4.1 硬质聚氯乙烯吹塑料的配方特点697
7.4.4.2 中空容器的拉伸吹塑成型698
7.5 硬质聚氯乙烯的压延制品成型700
7.5.1 引言700
7.5.2 压延生产设备700
7.5.2.1 混炼机械701
7.5.2.2 压延机械703
7.5.2.3 辅助机械704
7.5.3 硬质聚氯乙烯压延制品及加工705
7.5.3.1 硬质聚氯乙烯压延透明片材705
7.5.3.2 半硬质聚氯乙烯压延制品706
7.5.3.3 硬质聚氯乙烯夹层塑料装饰板706
7.5.3.4 塑料地板707
7.6 硬质聚氯乙烯的注塑708
7.6.1 硬质聚氯乙烯注塑制品和成型方法分类708
7.6.1.1 硬质聚氯乙烯注塑制品分类709
7.6.1.2 注塑方法的类型709
7.6.2 硬质聚氯乙烯注塑料的类别及性质709
7.6.2.1 硬质聚氯乙烯注塑料的类型709
7.6.2.2 硬质聚氯乙烯注塑料的性质711
7.6.3 注塑设备及辅助系统713
7.6.3.1 往复螺杆式通用注塑机的基本结构713
7.6.3.2 注塑机的型号与主要技术参数721
7.6.3.3 注塑机专用装置和辅助系统722
7.6.3.4 聚氯乙烯用注塑机的技术要求723
7.6.4 普通制品的注塑725
7.6.4.1 硬质聚氯乙烯注塑料的基本配方原则和加工性质725
7.6.4.2 注塑工艺条件731
7.6.4.3 硬质聚氯乙烯干混(粉)料的注塑问题734
7.6.4.4 硬质聚氯乙烯注塑中的热分解问题及其处理方法735
7.6.5 发泡制品的注塑736
7.6.5.1 注射发泡成型方法原理及设备737
7.6.5.2 注塑发泡料配方原则741
7.6.5.3 注塑发泡成型工艺742
7.6.6 复合结构制品的注塑745
7.6.6.1 夹芯注塑746
7.6.6.2 层合制品注塑748
7.6.6.3 复合结构制品的材料选择751
7.6.6.7 其他注塑技术752
7.6.7.1 动力熔融注塑752
7.6.7.2 气体辅助注塑754
7.6.7.3 中空注塑成型758
7.6.8 硬质聚氯乙烯注塑制品造型与模具设计要点767
7.6.8.1 制品造型767
7.6.8.2 模具设计769
7.6.9 注塑工艺和产品质量控制771
7.6.9.1 工艺条件圣产品质量的影响771
7.6.9.2 质量控制及问题处理775
7.6.10.1 影响产品总成本的主要因素777
7.6.10 硬质聚氯乙烯注塑制品生产的经济性分析777
7.6.10.2 生产管理778
7.6.10.3 硬质聚氯乙烯注塑制品的经济性问题781
7.7 其他硬质聚氯乙烯制品的成型加工783
7.7.1 硬质聚氯乙烯板材的层压成型783
7.7.1.1 片材制备783
7.7.1.2 聚氯乙烯硬板层压成型工艺786
7.7.2 硬质聚氯乙烯泡沫板材的压制成型788
7.7.3 硬质聚氯乙烯填充制品层压成型788
7.7.4 硬质聚氯乙烯泡沫制品的模压成型790
7.7.5 聚氯乙烯粉料的模塑成型和涂层加工791
参考文献793
8.2.2 用于聚氯乙烯软制品的添加剂801
8.2.1 用于软制品的聚氯乙烯树脂801
8.2.2.1 增塑剂的品种801
8.1 概述801
第八章 软质聚氯乙烯制品加工与应用801
8.2 原料选用及配方设计原理801
8.2.2.2 增塑剂在聚氯乙烯中的性能802
8.2.2.3 其他添加剂803
8.2.3 软质聚氯乙烯制品配方设计原理803
8.2.3.1 发泡配方设计803
8.2.3.2 交联配方的设计804
8.2.3.3. 根据产品性能要求设计配方804
8.3.1.1 润滑理论与凝胶理论805
8.3.1.3 塑化性能的研究方法805
8.3.1.2 四步增塑理论805
8.3.1 增塑理论与塑化性能研究方法805
8.3 聚氯乙烯软制品的基本理论与研究配方805
8.3.2 软制品共混的基本理论与研究方法806
8.3.2.1 共混组分的相容性806
8.3.2.2 第三组分在两相间的分配806
8.3.2.3 高聚物共混组分的竞争增塑806
8.3.2.4 共混体系的研究方法806
8.3.3 增塑剂迁移与挥发的基本理论及研究方法806
8.3.3.1 增塑剂迁移与挥发过程的基本理论807
8.3.3.2 减少增塑剂迁移与挥发的方法807
8.3.3.3 增塑剂迁移与挥发过程的研究方法807
8.4 主要成型方法及配料过程简介807
8.4.1 主要成型方法807
8.5.1.1 压延设备的结构808
8.5.1 压延机及辅机系统808
8.5 压延成型及其制品应用示例808
8.4.2 配料过程简介808
8.5.1.2 压延设备的性能参数809
8.5.2 软质聚氯乙烯的压延工艺810
8.5.2.1 基本工艺路线810
8.5.2.2 压延成型工艺条件810
8.5.3 软质聚氯乙烯压延产品示例810
8.5.3.1 压延法壁纸811
8.5.3.2 复合地板革811
8.5.3.3 压延法化学压花地板革812
8.5.3.4 煤矿用风简革813
8.6 挤出与注塑成型制品应用示例813
8.6.1 设备简介813
8.6.2.2 辐射交联聚氯乙烯热收缩套管814
8.6.2.1 纤维增强聚氯乙烯软管814
8.6.2 挤出成型软制品示例814
8.6.3 注塑法应用示例(软质聚氯乙烯凉鞋)815
参考文献816
第九章 聚氯乙烯热塑性弹性体817
9.1 概述817
9.2 聚氯乙烯热塑性弹性体的结构与性能818
9.2.1 聚氯乙烯热塑性弹性体基体树脂的合成818
9.2.1.1 高聚合度聚氯乙烯818
9.2.1.2 化学交联聚氯乙烯819
9.2.1.3 含不饱和羧酸的聚氯乙烯819
9.2.2 聚氯乙烯热塑性弹性体的结构819
9.2.2.1 高聚合度聚氯乙烯类热塑性弹性体819
9.2.3.1 聚氯乙烯热塑性弹性体的共性820
9.2.3 聚氯乙烯热塑性弹性体的性能820
9.2.2.4 共混类聚氯乙烯热塑性弹性体820
9.2.2.2 化学交联类聚氯乙烯热塑性弹性体820
9.2.2.3 离子交联类聚氯乙烯热塑性弹性体820
9.2.3.2 影响聚氯乙烯热塑性弹性体性能的主要因素821
9.3 聚氯乙烯热塑性弹性体的加工原理822
9.3.1 聚氯乙烯热塑性弹性体的加工性能823
9.3.2 影响聚氯乙烯热塑性弹性体的加工流变性能的因素823
9.3.2.1 聚氯乙烯的分子结构823
9.3.2.2 加工配方824
9.3.2.3 加工条件对加工性能的影响825
9.4 聚氯乙烯热塑性弹性体的成型加工技术825
9.4.1 注塑825
9.4.4 压延成型826
9.5 聚氯乙烯热塑性弹性体的应用826
9.4.3 吹塑成型826
9.4.2 挤出成型826
9.6 聚氯乙烯热塑性弹性体的发展动向827
参考文献827
第十章 聚氯乙烯糊制品加工与应用829
10.1 概述829
10.1.1 聚氯乙烯悬浮树脂和聚氯乙烯糊树脂不同加工方法的比较829
10.1.2 聚氯乙烯增塑糊用各种加工方法生产的产品举例829
10.2 聚氯乙类糊树脂830
10.2.1 聚氯乙烯糊树脂的颗粒形态对加工性能的影响832
10.2.2 聚氯乙烯糊树脂共聚成分对加工性能的影响835
10.2.3 聚氯乙烯糊树脂所用表面活性剂对加工性能的影响835
10.3.1 聚氯乙烯掺混树脂发展概况836
10.3 聚氯乙烯掺混树脂836
10.3.2 掺混树脂颗粒形态及对糊加工的影响837
10.3.3 聚氯乙烯掺混树脂技术要求及规格841
10.3.4 掺混树脂制备方法841
10.3.5 国内外掺混树脂牌号及质量指标843
10.3.6 使用掺混树脂进行糊加工的参考示例847
10.4 增塑剂849
10.4.1 增塑剂的分类849
10.4.2 增塑剂的性能850
10.4.2.1 增塑剂的基本性能850
10.4.2.2 增塑剂的加工性能850
10.4.3 增塑剂的选择851
10.5.1 增塑糊的流变性能852
10.5 增塑糊852
10.5.2 增塑糊的塑化性能859
10.5.2.1 增塑糊的凝胶-熔融过程859
10.5.2.2 影响增塑糊凝胶化的因素859
10.5.2.3 影响熔融塑化的因素861
10.5.3 增塑糊的发泡性能863
10.5.3.1 增塑糊的机械发泡863
10.5.3.2 增塑糊的物理发泡863
10.5.3.3 增塑糊的化学发泡864
10.6 聚氯乙烯糊制品的加工方法及配方参考例869
参考文献872
第十一章 聚氯乙烯功能材料与应用874
11.1 概述874
11.2 聚氯乙烯功能化原理与加工方法874
11.3 医用聚氯乙烯功能材料875
11.3.1 医用内增塑聚氯乙烯876
11.3.2 医用(PVC/羟乙基甲基丙烯酸酯)接枝共聚物876
11.3.3 医用PVC/PU接枝共聚物878
11.4 抗静电聚氯乙烯材料878
11.5 导电聚氯乙烯材料879
11.6 聚氯乙烯磁性材料881
11.7 聚氯乙烯离子交换膜材料882
11.8 聚氯乙烯功能材料技术发展动态885
参考文献886
12.1.3 聚氯乙烯其他材料加工的溶剂选择887
12.1.2 聚氯乙烯其他材料所用树脂的品种887
12.1.1 聚氯乙烯其他材料的范围887
12.1 概述887
第十二章 聚氯乙烯其他材料的加工与应用887
12.1.4 其他加工助剂888
12.1.5 粘附机理889
12.2 聚氯乙烯涂料889
12.2.1 聚氯乙烯溶剂型涂料889
12.2.1.1 聚氯乙烯溶剂型涂料的品种、性能和用途889
12.2.1.2 聚氯乙烯溶剂型涂料的加工891
12.2.1.3 聚氯乙烯溶剂型涂料加工应用示例891
12.2.2 聚氯乙烯水乳型涂料892
12.2.2.1 聚氯乙烯水乳型涂料的特性和用途892
12.2.3 聚氯乙烯粉末涂料893
12.2.3.1 聚氯乙烯粉末涂料的特性和用途893
12.2.2.2 聚氯乙烯水乳型涂料的加工893
12.2.2.3 聚氯乙烯水乳型涂料加工应用示例893
12.2.3.2 聚氯乙烯粉末涂料的加工894
12.2.3.3 聚氯乙烯粉末涂料加工应用示例894
12.3 聚氯乙烯油墨895
12.3.1 聚氯乙烯油墨的特征和用途895
12.3.2 聚氯乙烯油墨的加工895
12.4 聚氯乙烯胶粘剂896
12.4.1 聚氯乙烯胶粘剂的加工和用途896
12.4.2 聚氯乙烯胶粘剂加工应用示例896
12.6 聚氯乙烯纤维897
12.6.1.1 聚乙烯均聚物的纺丝方法897
12.6.1 氯乙烯均聚物纤维897
12.5.2 聚氯乙烯密封剂加工应用示例897
12.5.1 聚氯乙烯密封剂的加工与用途897
12.5 聚氯乙烯密封剂897
12.6.1.2 氯乙烯均聚物纤维的性能和用途898
12.6.2 过氯乙烯纤维898
12.6.2.1 过氯乙烯的纺丝方法898
12.6.2.2 过氯乙烯纤维的性能和用途898
12.6.3 偏氯乙烯/氯乙烯共聚物纤维899
12.6.3.1 偏氯乙烯/氯乙烯共聚物的纺丝方法899
12.6.3.2 偏聚乙烯/氯乙烯共聚物纤维的性能和用途899
12.6.4 氯乙烯/丙烯腈共聚物纤维899
12.6.4.1 氯乙烯/丙烯腈共聚物的纺丝方法899
12.6.4.2 氯乙烯/丙烯腈共聚物纤维的性能和用途900
12.6.5 氯乙烯/乙酸乙烯共聚物纤维900
参考文献900
13.4.3.1 粘数(GB3401-87)902
第十三章 聚氯乙烯的测试与标准化902
13.1 概述902
13.2.3 酸碱性试验903
13.2.4 显色试验903
13.2 聚氯乙烯材料的一般鉴定903
13.2.2 溶解性试验903
13.2.1 燃烧试验903
13.2.5 元素分析(氯的定性检定)904
13.2.6 氯含量定量分析904
13.2.7 共聚物组分分析904
13.2.8 仪器鉴定法904
13.3 聚氯乙烯分子特性的测定904
13.3.1 综述904
13.3.2.2 色谱法在高聚物中的应用905
13.3.2.1 色谱分析法分类905
13.3.2 色谱法905
13.3.2.4 高效液相色谱(HPLC)、凝胶渗透色谱(GPC)906
13.3.2.5 反相气相色谱906
13.3.2.6 气相色谱与其他仪器的联用906
13.3.2.3 裂解气相色谱906
13.3.3 质谱法(MS)907
13.3.4 红外光谱(IR)和拉曼光谱法908
13.3.5 核磁共振波谱(NMR)和电子自旋共振波谱(ESR)法909
13.3.5.1 抗磁共振波谱(NMR)法909
13.3.5.2 电子自旋共振波谱(ESR)法911
13.3.6 热分析法911
13.3.6.1 热重分析(TG)913
13.3.6.3 联用式热分析仪914
13.3.6.2 差热分析(DTA)和示差扫描?热法(DSC)914
13.3.6.4 热机械分析(TMA,DMA和膨胀系数仪)915
13.3.7 电子显微镜法(SEM,TEM,EPA)917
13.3.8 其他仪器(X射线衍射、散射及表面能谱等)919
13.4 聚氯乙烯树脂性能的测定919
13.4.1 综述919
13.4.2 分子量920
13.4.3 粘数,K值和?920
13.4.3.2 K值(GB5761-93)920
13.4.5 增塑剂吸收量(GB/T3400 93)921
13.4.4 表观密度(GB/T3402-94,附录A)921
13.4.3.3 平均聚合度?(GB5761 93附录A)921
13.4.6 挥发物(包括水)含量(GB2914 87)922
13.4.7 筛余物(GB/T2916 1997)922
13.4.8 “鱼眼”(GB/T4611-93)922
13.4.9 电导率(GB2915-87,正修订)922
13.4.10 杂质粒子数(GB9348-88)922
13.4.11 残留氯乙烯含量(GB4615-87)922
13.4.12 白度(GB15565-1995)922
13.4.19 加工流变性及塑化时间923
13.4.18 干流性923
13.4.16 糊树脂筛余物(水筛法)(GB/T13455.1-92)923
13.4.17 增塑糊刮板细度(GB/T 12004.5-92)923
13.4.15 糊树脂杂质粒子数(GB12004.1-89)923
13.4.14 增塑糊的糊粘度测定923
13.4.13 标准增塑糊的制备方法(GB12004.2-89)923
13.5 聚氯乙烯塑料性能的测试924
13.5.1 综述924
13.5.2 力学性能测试925
13.5.2.1 拉伸性能925
13.5.2.2 压缩性能926
13.5.2.3 弯曲性能926
13.5.2.5 冲击性能927
13.5.2.4 剪切性能927
13.5.2.6 耐撕裂性928
13.5.2.7 硬度928
13.5.2.8 摩擦与磨耗性能928
13.5.2.9 其他力学性能(?变、疲劳等)929
13.5.3 热性能929
13.5.3.1 尺寸稳定性929
13.5.3.2 线膨胀系数(GB1036-89)929
13.5.3.3 热变形温度(热崎变温度)(GB1634-79)929
13.5.3.4 维卡软化点(GB1633-79,8802-88)929
13.5.3.5 马丁耐热温度(GB1035-70)929
13.5.3.9 流动性930
13.5.3.8 脆化温度(GB/T5470-85)930
13.5.3.10 热分解温度930
13.5.3.6 热导率(GB/T3399-89)930
13.5.3.7 玻璃化转变温度TS(GB/T11998-89)930
13.5.4 燃烧性能931
13.5.4.1 炽热棒法(GB2407-89)931
13.5.4.2 水平燃烧法(GB2408-89)931
13.5.4.3 垂直燃烧法(GB4609-84)931
13.5.4.4 氧指数法(GB/T2406-93)931
13.5.5.2 电阻率(GB1410-89)932
13.5.5.6 相比漏电起痕指数(CTI)和耐漏电起痕指数(PT1)(GB4207-84)932
13.5.5.5 耐电弧性(GB1411-78)932
13.5.5.3 介电强度(GB1408-89)932
13.5.5.4 介电常数和介质损耗角正切(GB1409-88)932
13.5.5.1 绝缘电阻率(GB12064-88)932
13.5.5 电性能932
13.5.4.6 闪点、自燃点和着火温度(GB9343-88,GB4610-84)932
13.5.4.5 烟密度法(GB8323-87)932
13.5.5.7 静电性(GB/T14447-93)933
13.5.6 老化性能933
13.5.6.1 自然大气老化试验(GB3681-89、GB/T14519-93,GB/T15596 1995)933
13.5.6.2 热老化箱试验(GB7141-92)933
13.5.6.3 长期受热后时间-温度极限测定(GB7142-86)933
13.5.6.4 湿热老化试验(GB12000-89)934
13.5.6.5 实验室光源暴露试验(GB/T14522-93)934
13.5.6.6 真菌和细菌作用下老化行为的测定(ISO846-1978)934
13.5.7 耐化学药品性能(GB11547-89)934
13.5.8 光学性能934
13.5.8.1 透光率和雾度(GB2410-89)934
13.5.9.2 透湿性(GB1037-88)935
13.5.9.1 透气性(薄膜、膜片)(GB1038-70)935
13.5.9.4 制品表面糙度(JES K7140-84)935
13.5.9.5 镜面光泽(GB8807-88)935
13.5.9.3 吸水性(GB1034-86,GB8810-88,GB9645-88)935
13.5.8.4 白度(GB2913-89)935
13.5.8.3 折射率(ISO489-1983)935
13.5.8.2 黄色指数(GB2409-89)935
13.5.9 其他物理性能935
13.5.10.5 重金属和溶出物试验936
13.5.11.1 热原试验936
13.5.10.7 助剂使用量规定936
13.5.10.6 残留氯乙烯和二氯乙烷含量测定936
13.5.11 生物性能试验(GB/T14233.2-1993)936
13.5.10.3 高锰酸钾消耗量936
13.5.10.2 蒸发残渣的测定936
13.5.10.1 浸泡液的制备936
13.5.10 卫生性试验(GB5009-60)936
13.5.10.4 脱色试验936
13.5.11.6 溶血试验937
13.6.1 聚氯乙烯均聚与共聚物命名(GB/T3402-92)937
13.6 聚氯乙烯树脂标准937
13.5.11.7 细胞毒性试验937
13.5.11.5 短期肌肉植入试验937
13.5.11.4 皮肤致敏试验937
13.5.11.3 皮内刺激试验937
13.5.11.2 急性毒性试验937
13.6.2 悬浮法PVC树脂标准941
13.6.2.1 悬浮法通用型树脂国家标准(GB5761-93)941
13.6.2.2 几种典型引进装置的企标941
13.6.2.4 低聚合度悬浮PVC树脂(企业标准举例)942
13.6.2.3 高聚合度PVC树脂(企业标准举例)942
13.6.2.5 蓄电池隔板专用树脂(企业标准举例)943
13.6.3 本体法聚氯乙烯树脂(企业标准举例)943
13.6.4 糊用聚氯乙烯树脂943
13.6.4.1 糊用聚氯乙烯树脂国家标准943
13.6.4.2 乳液连续聚合法聚氯乙烯树脂(企标举例)945
13.6.4.3 种子乳液法树脂(企标举例)945
13.6.4.4 微悬浮法树脂(企标举例)946
13.6.4.5 种子微悬浮法树脂(企标举例)947
13.6.4.6 化学膨胀微悬浮聚合法树脂(企标举例)948
13.6.4.7 混合法糊树脂(企标举例)949
13.6.4.8 聚氯乙烯掺混树脂951
13.7.2 食品容器、包装材料用助剂(GB9685-94)952
13.7.1 食品容器、包装材料用聚氯乙烯树脂(GB4803-94)952
13.7 卫生级聚氯乙烯树脂、助剂与制品标准952
13.7.3 食品包装用聚氯乙烯成型品(GB14944-94,GB9681-88)954
13.7.4 给水用硬聚氯乙烯管材与管件955
13.7.5 医用软聚氯乙烯管材(GB10010-88)955
13.7.6 聚氯乙烯热收缩薄膜、套管955
13.8 硬质聚氯乙类塑料制品标准(典型产品示例)956
13.8.1 聚氯乙烯门窗(含密封条)956
13.8.2 硬质聚氯乙烯挤出板材(GB/T18520-92)958
13.8.3 玻璃纤维增强聚氯乙烯板材958
13.8.4 室内装饰用硬聚氯乙烯挤出型材(QB/T2133-95)958
13.8.5 化工用硬聚氯乙烯管材与管件(GB4219,4220-84)958
13.8.8 硬聚氯乙烯踢脚板(ZBY 28006-88)959
13.8.9 低发泡聚氯乙烯挂镜线专业标准959
13.8.6 薄壁硬聚氯乙烯管材959
13.8.7 硬质聚氯乙烯泡沫塑料板材959
13.9 软质聚氯乙烯塑料制品标准(典型产品示例)960
13.9.1 软聚氯乙烯管(输送流体)960
13.9.2 软聚氯乙烯管(电线绝缘用)960
13.9.3 聚氯乙烯塑料波纹电线管961
13.9.4 软聚氯乙烯吹塑薄膜961
13.9.5 软聚氯乙烯压延薄膜961
13.9.6 聚氯乙烯壁纸962
13.9.7 聚氯乙烯尼龙布基人造革962
13.9.10 聚氯乙烯塑料地板卷材963
13.9.12 带基材的聚氯乙烯卷材地板963
13.9.11 半硬质聚氯乙烯塑料块状地板963
13.9.9 聚氯乙烯微孔塑料拖鞋963
13.9.8 软聚氯乙烯装饰膜(片)963
13.9.13 聚氯乙烯防水卷材964
13.10 其他(特殊)制品965
13.10.1 铅酸蓄电池用聚氯乙烯微孔隔板965
13.10.2 聚氯乙烯离子交换膜965
参考文献965
第十四章 聚氯乙烯废弃物的处理967
14.1 概述967
14.2 废弃聚氯乙烯的来源和回收967
14.3 废弃聚氯乙烯的鉴别与分选968
14.3.1 鉴别方法968
14.3.2 分选方法970
14.4 废弃聚氯乙烯的直接再生利用971
14.5 废弃聚氯乙烯的改性再生利用973
14.6 废弃聚氯乙烯的化学再生利用975
14.6.1 分解方法简述975
14.6.1.1 油化法热分解975
14.6.1.2 气化法热分解975
14.6.1.3 炭化法热分解975
14.6.1.4 化学分解法975
14.6.1.5 热分解实例976
14.6.2 热分解技术进展977
14.6.2.1 热分解机理研究977
14.6.2.2 油化技术979
14.6.2.3 脱氯技术980
14.6.2.4 炭化技术982
14.7.1 焚化与热能利用983
14.7 废弃聚氯乙烯的焚化983
14.7.2 焚化与HCI污染984
14.7.3 焚化与二噁英污染985
14.7.3.1 二噁英性质985
14.7.3.2 二噁英主要来源985
14.7.3.3 二噁英去除方法986
14.8 废弃聚氯乙烯其他再生利用987
14.9 废弃聚氯乙烯掩理处理988
参考文献988
附录990
附录1 1998年中国PVC树脂企业及其生产能力990
附录2 世界主要PVC树脂生产企业(1995年)992
附录3 世界氯乙烯生产消费情况993
附录4 PVC树脂和塑料制品的相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国际标准目录996
附录5 部分PVC-TPE产品的性能1005
热门推荐
- 991653.html
- 3554293.html
- 894721.html
- 3314815.html
- 848473.html
- 3375587.html
- 59872.html
- 3321337.html
- 743776.html
- 121118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97438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49547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6612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08699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88526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52545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80871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4091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36236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3891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