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林业文苑 第22辑 半干旱黄土丘陵沟壑区人工林密度效应评价【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高艳鹏,赵廷宁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 ISBN:9787503865176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227页
- 文件大小:101MB
- 文件页数:240页
- 主题词:黄土高原-半干旱-丘陵地-沟壑-人工林-林分密度-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林业文苑 第22辑 半干旱黄土丘陵沟壑区人工林密度效应评价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概论1
第一节 林分结构研究1
第二节 物种多样性研究3
第三节 森林植被枯落物层水文效益研究7
第四节 森林土壤恢复效应研究12
一、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12
二、不同的森林植被类型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17
三、植被恢复演替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20
四、土壤颗粒组成研究22
第五节 存在的问题24
第二章 研究地区概况26
第一节 自然概况26
一、地理位置26
二、地形地貌27
三、气候27
四、土壤28
五、水文状况29
六、植被30
第二节 社会经济条件30
第三节 试验区概况31
第三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32
第一节 研究内容32
第二节 研究方法33
一、标准地设置33
二、地形因子调查35
三、植被调查35
四、生物量的测定35
五、多样性指数计算36
六、枯落物调查37
七、土壤调查38
八、数据处理39
第三节 技术路线40
第四章 不同林分结构特征分析41
第一节 不同林分直径分布42
一、直径结构分布43
二、林木直径Weibull分布48
第二节 不同林分树高分布54
一、刺槐林树高分布55
二、白榆林树高分布56
三、油松林树高分布57
四、侧柏林树高分布58
五、油松—刺槐混交林树高分布59
六、林分密度对树高的影响60
第三节 林分树高与直径的关系61
一、树高与胸径的相关性61
二、树高曲线方程62
第四节 密度对林分蓄积生长量的影响63
第五节 林分因子相关性分析65
第六节 小结66
第五章 林下植物多样性研究68
第一节 植物种数量组成及重要值分析69
一、灌木层69
二、草木层70
第二节 不同群落植物多样性72
一、林下植被物种组成及其差异72
二、林下植被群落结构特征78
三、植物多样性81
第三节 小结87
第六章 不同林分枯落物水文特性研究89
第一节 不同林分的枯落物蓄积量90
第二节 枯落物持水性能92
一、最大持水量和最大持水率92
二、枯落物持水过程95
三、枯落物持水速度98
第三节 枯落物对降水的拦蓄作用102
第四节 林分因子与枯落物涵蓄水分功能相关性分析104
第五节 小结105
第七章 不同林分土壤机械组成的分形规律107
第一节 分形模型108
第二节 刺槐林分109
第三节 白榆林分114
第四节 油松林分118
第五节 侧柏林分121
第六节 油松—刺槐混交林125
第七节 密度相同树种不同林分的分形维数128
第八节 小结129
第八章 不同林分土壤物理性质研究130
第一节 不同林分土壤容重的变化130
第二节 不同林分类型对土壤孔隙度的影响133
一、刺槐林分134
二、白榆林分137
三、油松林分138
四、侧柏林分139
五、油松—刺槐混交林141
六、密度相同树种不同的林分143
第三节 不同林分类型对土壤持水量的影响144
第四节 不同林分林地土壤蓄水能力151
第五节 相关性分析155
第六节 小结156
第九章 不同林分土壤化学性质研究158
第一节 土壤有机质158
第二节 土壤全氮162
第三节 土壤速效氮165
第四节 土壤速效磷168
第五节 土壤速效钾172
第六节 土壤pH值175
第七节 相关性分析178
第八节 土壤质量评价179
第九节 小结181
第十章 林分结构质量与生态效应综合评价183
第一节 评价方法183
一、主成分分析方法的原理184
二、评价指标体系185
三、评价步骤185
第二节 结果与分析186
第三节 小结192
第十一章 抗旱造林技术模式194
第一节 抗旱集水造林技术模式194
第二节 油松+刺槐针阔混交林模式197
第三节 刺槐+侧柏阔叶混交林建设模式198
第四节 集流高效灌木经济林模式200
第五节 陡坡坡面和沟坡林草带模式201
第六节 刺槐混交林建设模式203
第七节 低效灌木林改造模式204
附录植物拉丁名一览表211
参考文献212
热门推荐
- 2204845.html
- 1112209.html
- 1036773.html
- 2108392.html
- 3106011.html
- 3456788.html
- 934874.html
- 319853.html
- 2687292.html
- 248614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08936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89209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05876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99242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71971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28679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90812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50944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23760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3206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