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昨日之我与今日之我 当代史学的反思与阐释【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昨日之我与今日之我 当代史学的反思与阐释
  • 杨念群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3158348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413页
  • 文件大小:21MB
  • 文件页数:432页
  • 主题词:史学思想-研究-中国-现代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昨日之我与今日之我 当代史学的反思与阐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篇“理论旅行”的反省与批评3

美国中国学研究的范式转变与中国史研究的现实处境3

一、美国中国学思潮中的“世界观念”与国内史学的关系3

二、美国中国学研究中的“概念化”倾向9

三、身处后现代思潮中的“我们”——历史如何重新书写17

“理论旅行”状态下的中国史研究24

一、导言——理想主义还是现实主义24

二、由输入到输出——“理论旅行”的若干实例29

三、“理论回流”之后——对若干二元对立概念在中国的规范性运用引发的评述与思考41

四、结语——几点延伸的思考56

“后现代”思潮在中国58

一、中国“后现代”思潮的现代性表述形态59

二、中国何以不能出现真正的“保守主义”68

三、多学科聚焦视点下的“后现代”修辞80

儒学作为传统中国“意识形态”合法性的历史及其终结92

一、“意识形态”理论对中国历史研究的规范作用92

二、“意识形态”的构造过程——从上层“象征建构”到底层“文化实践”101

三、“制度成本”与儒家“意识形态”的形成过程——一个新的视角117

四、儒家意识形态的“象征建构”与“文化实践”之间的脱节及其后果131

中层理论与新社会史观的兴起146

一、叙事的变迁——政治与社会146

二、理论的横移——社会学与历史学151

三、历史呈现与划分对象153

四、理论的转换——悬置或者批判158

五、规范论证与范式迁升162

六、中层理论与一代悲剧的终结165

七、空间重设与普遍主权168

八、中层理论与自由的演进171

“应然态民主观”的现代范本176

一、历史逻辑的变相延续176

二、现实逻辑的历史投影185

“常识性批判”与中国学术的困境189

一、“识字”的常识性威力189

二、“后现代”批评真那么不合时宜吗192

防疫行为与空间政治196

一、慈善传统与医疗观念197

二、防疫行为与现代政治202

“市民社会”研究的一个中国案例206

一、冲出“韦伯式圈套”?206

二、冲突与控制——汉口的近代模式209

三、“公共领域”的适用限度212

下篇 跨学科入史的探索219

梁启超《过渡时代论》与当代“过渡期历史观”的构造219

一、《过渡时代论》表述框架中包含的内在紧张219

二、克服“文化认同”与“政治合法性”的焦虑——从“保教”到“保国”222

三、徘徊于“复古”与“蔑古”之间——重建传统道德与现代制度建设的关联性226

四、对西方“进步史观”的修正及其后果228

五、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过渡期历史观”234

“辜鸿铭现象”的起源与阐释——虚拟的想像抑或历史的真实242

一、文化哈哈镜下的辜鸿铭——学术宗师还是复古幽灵242

二、“自我东方化”——辜鸿铭与西方浪漫派的感应关系249

三、“国家主义”与“文化主义”的内在紧张————道德整体论的困局251

四、由西徂东——“理论旅行”的现代性意义258

“兰安生模式”与民国初年北京生死控制空间的转换263

一、从警察空间到医疗空间——生死控制过程如何深化263

二、从生到死——传统社区内的仪式表演266

三、“兰安生模式”与城市卫生示范区的建立270

四、“社区叠合”与生命的“档案化”274

五、北京的“街道政治”——抗拒与变迁278

六、结论287

民国初年北京地区“四大门”信仰与“地方感觉”的构造288

一、民间信仰、宇宙观和地方感觉”288

二、“四大门”宗教秩序的非身份化特征292

三、庙神的定期崇拜与“四大门”的喧宾夺主现象306

四、顶香看病的个体化特征与社会秩序的维系310

五、“四大门”与草泽铃医——传统乡村医生角色的模糊性317

六、“巫”与“医”的现代之争————个乡村医生的生活史325

七、社会控制机制的转变与“地方感觉”的城乡差异337

八、结论348

华北青苗会的组织结构与功能演变351

一、“青苗会”组织功能的双面性352

二、“青苗会”与乡村权力网络356

三、结论359

缠足由“美”变“丑”历史进程的身体政治学分析361

导论——反缠足运动的三种诠释方法及其修正361

一、从审美到卫生——反缠足话语的阶段性建构365

二、“缠足之美”与“缠足之痛”——传统与现代理解的错位378

三、介于现代国家控制与社会风化间的反缠足运动391

四、余论412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