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医学术思想史【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中医学术思想史
  • 薛凤奎,刘海起,任翼等编 著
  • 出版社: 辽宁中医学院
  • ISBN:
  • 出版时间:1981
  • 标注页数:160页
  • 文件大小:54MB
  • 文件页数:172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医学术思想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医学起源1

第一节 原始社会的生活和自发的卫生保健活动1

一、原始社会的发展历程和医药的起原1

二、原始人群的体质、寿命和自发的卫生保健活动3

第二节 卫生保健和医药活动的开始6

一、火的利用与卫生保健6

二、制陶业与饮食卫生7

三、谷物种植促进了药物的萌芽8

四、原始社会的生活特点和经验医学的起源9

第三节 医药知识和经验医学的发展10

一、酒的药用10

二、伊尹作汤10

三、医有分工11

第四节 氏族公社时期原始宗教对医学发展的影响12

第五节 巫对医的控制13

第六节 从巫书中看朴素唯物主义对医药学发展的影响15

一、《山海经》中的药议15

二、甲骨文中疾病的名称16

三、《易经》朴素的阴阳论16

第七节 关于医学起源的传说18

第二章 中医理论的萌芽(春秋战国时期的医学)20

第一节 朴素唯物主义和自发辩证法思想促进了中医理论的萌芽20

一、中医理论萌芽的社会和科学基础20

二、无神论思想的活跃,促进了病因学的进步21

三、朴素唯物主义的形成,中医理论的萌生22

第二节 中医理论的哲学基础24

一、解释世界构成的阴阳论24

二、承认世界是物质的五行说25

第三节 精、气、神与中医理论28

第四节 中医理论的萌芽30

一、精神情志与健康和疾病30

二、自然环境与健康和疾病30

三、预防为主医学思想的萌芽31

四、用整体观认识和治疗疾病的开始34

第三章 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秦汉时期的医学)34

第一节 唯物主义的发展和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34

一、阴阳学说的系统化34

二、唯物主义的形神论35

三、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与医学的发展36

(一)诊籍、医案与淳于意36

(二)《神农本草经》36

1.《神农本草经》的成书年代36

2.《神农本草经》的内容37

(三)华佗对医药学发展的贡献37

第二节 从《黄帝内经》的成书年代论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38

第三节 《内经》中的五运六气学说41

第四节 《内经》的整体观43

一、人体的统一43

二、形神的统一43

三、诊治与客观环境的统一44

四、正邪标本的辩证统一44

第五节 张仲景对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贡献45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医学47

第一节 中国封建社会四分五裂时期的哲学思想47

一、动乱时期的科技发展概况47

二、反玄学的斗争对医学发展的促进48

三、一场围绕“神”的大论战与医学发展49

第二节 唯物主义思想促进了临床医学的空前大发展50

一、魏晋南北朝医学发展的特点50

二、脉学与针灸学的进展51

三、药学与营养学的进展52

第三节 炼丹术与药物化学的发展53

一、一代俗习——服石与炼丹53

二、药物化学的先驱——葛洪53

第四节 中外医学广泛的交流54

一、中印医药交流55

二、与日朝的医学交流55

第五章 隋唐时期的医学57

第一节 封建社会全盛时期的科技文化57

一、国民经济全面发展的时期57

二、医学的发展和哲学领域里的斗争58

第二节 隋唐医学的辉煌成就59

一、隋唐医学的特点59

二、临床医学的成就60

三、药物学的成就61

第三节 完整的医疗机构和初具规模的医学教育62

一、医疗机构的完善62

二、世界最早最大的医学院62

第四节 中外医学交流63

一、中国医学对外国医学的影响63

二、外国医学对我国医学的影响64

第六章 医学的全面发展与学术争鸣(宋金元医学)65

第一节 政治、经济形势与医学65

一、政治、经济特点65

二、医生社会地位的提高与医学队伍的扩大66

第二节 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医学的全面发展67

一、活字印刷发明后医著的大量印行67

(一)古医籍的搜集、整理和刊行68

(二)医方的裒集、方书的出版68

二、药物学的新成就及饮食卫生学的发展70

三、基础医学的发展71

(一)三因致病说的确立71

(二)丰富多采的诊断技术72

(三)解剖学的最新成果73

四、蓬勃发展的临床医学74

(一)内科学的不断发展74

(二)外伤科学的飞跃发展75

(三)以陈自明为代表的妇产科学76

(四)儿科学专家~~钱乙学术思想及影响77

(五)针灸铜人的铸造与针灸科学的发展77

(六)宋慈~~宋代法医学权威78

第三节 哲学论战对医学的影响80

一、王安石变法促进了医学教育的发展81

二、沈括对医学的研究与贡献83

三、从“理”与“气”的论争看宋代“运气学说”的盛行85

第四节 医学理论的发展与学术争鸣86

一、《伤寒论》的研究87

(一)庞安时《伤寒总病论》87

(二)朱肱《南阳活人书》87

(三)许叔微《伤寒论著三种》88

(四)成无己《注解伤寒论》88

(五)郭雍《伤寒补亡论》89

二、金元医家的学术争鸣90

(一)刘完素与“寒凉派”90

(二)张从政与“祛邪论”92

(三)易水学派的创始人张元素93

(四)李杲及其“温补论”94

(五)朱震亨的“养阴说”96

第七章 明清时期的医学发展99

第一节 明清两代社会基本情况及其对医学发展的影响99

第二节 明清医家对古典医籍的研究和注释100

一、对《内经》的全面注解和分类选编100

(一)马莳的全面注解和对灵枢的重视100

(二)张介宾的分类编篡和全面阐释101

(三)李中梓的择要选编102

(四)张志聪的集体注疏102

(五)汪昂的类篡约注103

(六)薛雪的删述104

二、明清医家对《难经》的研究105

(一)张世贤绘图加注105

(二)徐大椿以经释《难》106

(三)丁锦的再编纂106

三、明清医家关于《伤寒论》的研究106

(一)方有执首倡《伤寒》“错简”说107

(二)喻昌尚论三百九十七法108

(三)张遂辰对成无己注的补充109

(四)张志聪对官定本《伤寒论》及其注家的意见109

(五)张锡驹的几种见解110

(六)以方类证,闯出自己研究道路的柯琴111

四、明清医家对《金匮要略》的注释112

(一)徐彬的论注112

(二)尤怡及其《金匮要略心典》112

第三节 百花齐放的临证医书114

一、医学著作大量出现的社会因素114

二、丰富多彩的明清医著115

(一)综合编写的医著115

(二)分科编写的医著118

(三)针灸学的成熟期118

(四)诊断学的新阶段118

第四节 温病学说在斗争中发展119

一、吴有性创造性的温疫学说120

(一)病原学方面120

(二)疫邪传入人体后首先作用于什么部位121

(三)论治121

二、在吴氏以后蔚然兴起的温病学家122

(一)叶桂的卫、气、营、血辨证122

(二)吴瑭的三焦辨证说124

第五节 李时珍的药学著作及其治学精神127

一、《本草纲目》丰富而严整的内容127

二、李时珍的治学精神和学术想思128

三、李时珍著作的贡献129

第六节 不同学术思想的论争129

一、补益派向河间学派的挑战130

(一)惯用六味、八味的赵献可130

(二)注重阳气、提倡温补的张介宾130

(三)首倡温补诸家的特点、学术渊源及其流派131

二、清代反对温补派的医家132

(一)徐大椿的《医贯砭》132

(二)陈修园的《景岳新方砭》134

三、清代独树一帜的经方派136

(一)经方的两种不同含义136

(二)徐灵胎的“经方”说137

(三)陈修园对“经方”、“时方”的畛阈之分137

第八章 近代中国医学学术思想的发展139

第一节 中国近代思想战线上“新学”与“旧学”的对垒139

第二节 西医的传入和中西两种医学对峙局面的形成140

第三节 中西医汇通派的产生及其在医学发展中的作用144

第九章 正确认识两种不同体系医学,坚持中西医结合方向,加速实现我国医学现代化149

第一节 西医学术思想发展概况149

第二节 两种医学体系的形成及其特点154

第三节 中西医结合与医学现代化156

第四节 关于中西医结合的若干认识问题15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