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现代卫生化学【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现代卫生化学
  • 许春向,邹学贤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ISBN:7117034661
  • 出版时间:2000
  • 标注页数:911页
  • 文件大小:50MB
  • 文件页数:939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现代卫生化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一、卫生化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1

第一篇 导论1

二、卫生化学发展简史2

三、卫生化学的内容2

四、卫生化学的发展趋势5

第二章 样品预处理技术8

第一节 概述8

一、样品预处理的目的8

二、样品预处理的地位8

三、样品预处理的评价依据8

一、样品的消化技术9

第二节 常用经典样品预处理技术9

二、样品的分离与富集技术11

第三节 样品预处理的新方法与技术16

一、微波溶样技术16

二、固相萃取法18

三、超临界流体萃取22

四、液膜萃取法24

五、加速溶剂萃取法26

第四节 样品预处理技术进展28

第三章 误差与分析数据处理30

第一节 误差的种类及来源30

一、系统误差30

二、随机误差31

三、粗大误差34

四、误差的传递34

第二节 误差的表示方法36

一、精密度36

二、准确度38

三、不确定度40

第三节 分析数据处理41

一、有效数字及其运算原则41

二、可疑数据的取舍42

三、平均值的置信区间45

四、分析数据的显著性检验46

五、标准曲线49

六、方法的灵敏度和检出限53

第四章 分析质量的保证55

第一节 分析数据的质量与检测报告的科学性,公证性和权威性55

一、分析数据的质量55

二、检测报告的科学性,公证性和权威性55

第二节 分析质量保证56

一、分析质量保证的意义56

二、实验室分析质量保证的内容56

第三节 样品的质量保证57

第四节 标准分析方法的确定和验证58

一、标准分析方法58

二、编制标准分析方法的组织和程序58

一、标准物质的定义59

第五节 标准物质59

二、溯源性概念60

三、化学成分量测定的溯源链60

第六节 检测数据的重量61

一、精密度61

二、偏性62

三、不确定度62

四、检测限63

第七节 分析质量控制67

一、实验室内部分析质量控制67

二、实验室间分析质量控制--质量评价75

一、计量78

第一节 基础知识78

第五章 计量认证78

二、质量管理79

三、认证81

第二节 国际实验室认证制度82

一、概况82

二、实验室认证本质与作用84

三、实验室认证制度84

四、实验室能力通用要求85

第三节 我国计量认证85

一、我国计量认证的特征86

二、我国计量认证法规体系86

三、计量认证管理87

四、我国计量认证技术考核规范88

五、计量认证程序89

第四节 质量管理手册90

一、编写原则91

二、编写内容91

第二篇 分子光谱分析法95

第六章 分子光谱分析法概论95

第一节 分子光谱分析发展简史95

第二节 分子光谱分析法分类96

第三节 分子光谱分析的应用与进展97

一、分子光谱分析理论进展97

二、分子光谱分析技术的应用与进展97

一、紫外可见吸收光谱104

第七章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104

第一节 基本原理104

二、Lambert-Beer定律108

三、偏离Lambert-Beer定律的因素109

第二节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112

一、主要部件112

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类型113

三、仪器的主要性能指标及测试115

四、分光光度计的进展117

第三节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的实验技术118

一、测量条件的选择118

二、显色反应条件的选择120

三、干扰及消除方法121

第四节 定性及定量分析方法122

一、定性分析122

二、定量分析123

第五节 多波长分光光度法125

一、双波长分光光度法125

二、三波长分光光度法128

三、多波长分光光度法的应用128

第六节 有机显色剂与光度分析130

一、无机反应对应原理130

二、无机光度分析中常用有机试剂130

一、催化动力学基础知识135

第七节 催化动力学分光光度法135

二、催化动力学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138

三、催化动力学分光光度法在卫生分析中的应用140

第八节 导数分光光度法143

一、基本原理143

二、导数光谱的测定方法144

三、获得导数光谱的常用技术145

四、异数分光光度法在卫生检验中的应用146

第九节 其它分光光度法简介147

一、离子交换吸光光度法147

二、示差吸光光度法148

三、速差动力学分光光度法149

第一节 荧光分析法基本原理152

一、荧光的产生152

第八章 分子荧光和磷光分析法152

二、物质结构与荧光的关系154

三、激发光谱与荧光光谱155

四、荧光强度与溶液浓度的关系156

第二节 环境条件对荧光测定的影响157

一、温度157

二、溶剂158

三、溶液酸度158

四、表面活性剂159

五、荧光熄灭160

六、散射光的影响160

一、荧光计的主要部件161

第三节 仪器与技术161

七、激发光源161

二、荧光计的类型162

第四节 荧光分析方法163

一、常规荧光分析法163

二、同步荧光分析164

三、胶束增敏荧光分析165

四、其它荧光分析法165

第五节 磷光分析法165

一、磷光的产生及低温磷光分析165

二、室温磷光分析166

三、磷光强度与溶液浓度的关系168

四、磷光分析仪器168

一、无机化合物的荧光分析169

第六节 分子荧光及磷光分析法的应用169

二、有机化合物的荧光分析170

三、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170

第九章 化学发光分析法172

第一节 基本原理172

一、化学发光反应及激发态分子的产生172

二、发光强度与浓度的关系174

三、化学发光的影响因素175

第二节 化学发光测量仪175

一、化学发光仪的主要部件175

二、化学发光仪的类型177

第三节 化学发光分析技术177

一、发光剂的选择178

二、测定条件的选择180

三、定量分析方法180

四、化学发光体系的特殊颜色181

第四节 化学发光分析的特点及应用182

一、化学发光分析的特点182

二、化学发光分析的应用182

三、展望183

第五节 生物发光分析简介184

一、生物发光原理185

二、超微弱发光186

三、生物发光分析的应用及前景186

一、红外光谱及其表示方法189

第一节 概述189

第十章 红外分光光度法189

二、红外光度法的特点和应用190

第二节 基本原理190

一、 红外吸收光谱的产生191

二、 分子的振动方式191

三、红外吸收峰的位置和强度193

四、基团频率和特征吸收峰197

第三节 红外分光光度计200

一、色散型红外分光光度计200

二、傅里叶变换红外分光光度计202

三、其它红外光度计203

一、样品的制备204

第四节 红外分析操作技术204

二、仪器校正205

第五节 定性和定量方法207

一、定性分析207

二、定量分析210

第六节 红外分光光度法的特点及其进展210

一、红外分光光度法特点210

二、红外光谱技术进展211

第十一章 激光分子光谱分析法214

第一节 概述214

一、激光的产生214

二、激光器215

四、激光分子光谱分析法的特点217

三、激光的特性217

五、激光分子吸收光谱分析的基本装置218

第二节 激光分子荧光光谱分析法218

一、基本原理218

二、实验装置219

三、激光分子荧光分析技术与应用219

第三节 激光拉曼光谱分析法222

一、基本原理222

二、激光拉曼光谱分析实验装置223

三、激光拉曼光谱分析实验技术223

四、激光拉曼光谱分析法在卫生检验中的应用225

第四节 激光光声光谱分析法225

二、光声光谱分析仪器226

一、光声效应和光声光谱226

三、激光光声光谱分析法的应用228

第五节 激光光热光谱分析法229

一、激光热透镜光谱分析法229

二、激光光热偏转光谱分析法233

三、其它激光光热光谱分析法233

第三篇 原子光谱分析法235

第十二章 原子光谱分析法概论235

第一节 原子光谱分析法发展简史235

第二节 原子光谱分析的现状236

一、原子吸收光谱分析236

二、原子荧光光谱分析238

三、原子发射光谱分析239

第一节 概述241

一、历史的回顾241

第十三章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241

二、目前的状况242

三、存在的问题242

第二节 基本原理242

一、原子化过程基态与激发态原子的分布242

二、光吸收定律243

三、积分吸收系数与原子浓度的关系243

四、峰值吸收系数与原子浓度的关系244

五、定量分析方法247

六、评估方法的分析能力248

一、光源系统249

第三节 仪器结构249

二、原子化系统251

三、光学系统254

四、信号检出与读出系统255

五、多元素原子吸收分析257

第四节 火焰原子化分析技术258

一、火焰原子化原理258

二、火焰的分类260

三、提高火焰原子吸收灵敏度的技术263

第五节 石墨炉原子化分析技术267

一、石墨炉原子化原理267

二、升温程序270

三、等温平台石墨炉272

四、石墨炉原子吸收分析技术的发展279

第六节 化学蒸气发生原子化分析技术285

一、氢化物发生原子化技术285

二、汞蒸气原子化技术291

第七节 光谱干扰及背景校正292

一、光谱线干扰292

二、背景吸收294

三、背景校正296

第八节 非光谱干扰及其消除303

一、化学因素303

二、物理因素306

第一节 概述308

第十四章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308

第二节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焰炬309

一、ICP焰炬309

二、ICP焰炬的结构310

三、ICP焰炬的光谱性质311

四、ICP焰炬放置形式311

第三节 样品导入312

一、溶液进样312

二、气化进样314

三、固体粉末进样314

一、信息接收315

二、二维色散315

第五节 信息的接收与数据处理315

一、光栅315

第四节 光学和色散系统315

二、数据处理317

第六节 干扰与排除318

一、非光谱干扰318

二、光谱干扰319

第七节 ICP-AES应用简介320

一、环境和水质分析320

二、生物材料及临床分析320

三、食品和农业分析321

二、原子荧光光谱法的特点322

一、原子荧光光谱与原子荧光分析322

第一节 概述322

第十五章 原子荧光光谱法322

第二节 原子荧光光谱分析的基本原理323

一、原子荧光的类型323

二、原子荧光定量分析的基本关系式325

三、分析校正曲线326

四、饱和荧光327

第三节 仪器装置327

一、仪器基本构造与类型327

二、激发光源328

三、原子化器330

四、分光和检测系统331

五、多道原子荧光光谱仪332

二、光谱干扰333

第四节 原子荧光分析中的干扰和消除333

一、原子荧光的猝灭333

三、物理干扰和化学干扰334

第五节 原子荧光光谱法与原子吸收及原子发射光谱法的比较335

一、检出限335

二、精密度336

三、仪器结构336

四、应用范围336

第六节 原子荧光光谱法的应用336

一、冷蒸气原子荧光法(CVAFS)及其应用337

二、原子荧光法在环境样品分析中的应用337

三、原子荧光法在生物样品分析中的应用338

第七节 原子荧光光谱分析进展338

一、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338

二、等离子体原子荧光光谱法339

三、激光诱导原子荧光光谱法340

第一节 基本原理342

一、连续X射线谱和特征X射线谱342

第十六章 X射线荧光分析342

二、俄歇效应344

三、荧光产额345

四、X射线的吸收与散射345

第二节 X射线荧光分析仪347

一、波长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仪347

五、X射线衍射347

二、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仪351

三、全反射X射线荧光分析仪352

第三节 基体效应354

一、一次、二次、三次荧光的含义354

二、吸收效应354

三、增强效应355

四、物理效应355

四、火焰形状和外光路系统的影响355

第四节 样品的制备356

一、粉末压片356

二、熔融法357

三、液体样品的制样方法357

四、固体样品357

二、内标法358

三、散射线内标法358

第五节 定量分析方法358

一、外标法358

四、稀释法359

五、增量法359

六、薄样法359

第六节 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的特点及应用360

一、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的特点360

二、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在预防医学中的应用360

第四篇 电化学分析法367

第十七章 电化学分析法概论367

第一节 电化学分析法及其主要类别367

二、化学修饰电极368

第二节 电化学分析法的新技术和发展趋势368

一、电化学生物传感技术368

三、液相色谱/电化学369

四、微电极技术369

第十八章 电位分析法371

第一节 基本原理371

一、电位分析用的电池371

二、电池电动势371

第二节 指示电极--离子选择电极372

一、晶体膜电极373

二、非晶体膜电极374

三、敏化离子电极377

二、仪器直读法378

一、标准曲线法378

第三节 直接电位法的定量方法378

三、标准加入法379

四、二次标准加入法379

五、格氏作图法380

六、分析误差380

第四节 电位滴定法381

一、滴定终点的确定381

二、自动电位滴定382

第五节 直接电位法的现状、进展及应用382

一、离子选择电极382

二、自动分析385

四、离子选择电极的应用386

三、在色谱分析中的应用386

第十九章 极谱分析和伏安分析法389

第一节 极谱分析的基本原理389

一、经典极谱仪的结构389

二、极谱图390

三、扩散电流方程式391

四、定性、定量测定方法391

第二节 催化极谱波392

一、平行催化波392

二、氢催化波393

三、催化极谱法的应用395

二、单扫描极谱法的极谱图和定量关系396

一、概述396

第三节 单扫极谱法396

三、单扫描极谱法的特点和应用397

第四节 脉冲极谱法397

一、概述397

二、常规脉冲极谱法397

三、示差脉冲极谱法398

四、脉冲极谱法的应用399

第五节 有机极谱法简介400

一、能用极谱法测定的有机物401

二、有机极谱分析的一般特点402

一、在体伏安法403

第六节 在体伏安法和伏安免疫法简介403

三、有机极谱分析的应用403

二、伏安免疫法404

第二十章 溶出分析法407

第一节 概述407

第二节 溶出分析法的主要类别407

一、阳极溶出伏安法407

二、电位溶出分析法409

三、吸附溶出伏安法410

四、阴极溶出伏安法412

五、修饰电极预浓缩伏安法412

第三节 溶出分析法的实验装置和试剂413

一、电极413

三、试剂414

二、溶出分析仪414

第四节 溶出分析法的定量方法及应用415

一、干扰问题及其消除415

二、定量分析方法415

三、溶出分析法的应用416

第二十一章 库仑分析法418

第一节 库仑分析法的基本原理418

第二节 控制电位库仓法419

一、控制电位库仓法分析过程419

二、控制电位的选择420

三、控制电位库仑分析的仪器装置421

五、控制电位库仑法的特点和应用423

第三节 恒电流库仓法(库仓滴定)423

一、库仑滴定法的仪器和方法424

二、库仓滴定的类型和特点425

第四节 微库仑法426

一、微库仑仪的工作原理426

二、微库仑滴定池428

第五节 库仑分析在环境监测方面的应用429

一、二氧化硫的测定430

二、氮氧化物的测定430

三、环境中其它物质的库仑法测定431

一、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定义433

第一节 概述433

二、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基本组成和结构433

第二十二章 电化学生物传感器433

三、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分类434

四、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发展史434

五、生物传感器的特点435

一、吸附法436

二、包埋法436

第二节 生物材料的固定化技术436

三、交联法438

四、活化载体-共价结合法438

五、其它新固定化法439

第三节 酶传感器440

一、酶传感器的分类440

二、酶传感器的工作原理441

三、酶传感器的实例及应用442

第四节 微生物传感器444

一、微生物传感器的特点444

二、微生物传感器的工作原理445

三、微生物传感器的分类445

四、微生物传感器的实例及应用446

第五节 免疫传感器448

一、免疫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分类448

二、免疫传感器的应用和实例450

二、生物组织膜传感器的分类451

一、生物组织膜传感器的特点451

三、生物组织膜电极研制条件选择451

第六节 生物组织膜传感器451

四、生物组织膜传感器的实例及应用452

第七节 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进展453

一、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微型化453

二、微阵列电极在生物传感器中的应用454

三、电化学基因传感器455

第一节 色谱分析法的发展概况457

第二十三章 色谱分析法概论457

一、色谱法的历史457

第五篇 色谱分析法457

二、色谱法的分类458

三、色谱法的发展趋势459

一、色谱法的基本步骤460

二、色谱分离过程460

第二节 色谱法的基本原理460

三、分配系统、分配比与保留值461

第三节 色谱法与基它分离、分析方法的比较462

一、与化学分析法比较462

三、与精密分馏法比较463

四、与萃取分离法比较463

二、与光谱、质谱分析法比较463

第一节 柱色谱法464

一、吸附柱色谱法464

第二十四章 液相色谱法464

二、分配柱色谱法468

三、离子交换色谱法469

四、柱色谱法的实验技术470

五、柱色谱法的应用实例470

第二节 平面色谱法471

一、薄层色谱法471

二、薄层扫描法473

三、高效薄层色谱法475

四、绝色谱法475

第三节 凝胶色谱法476

一、概述476

五、平面色谱法应用示例476

二、基本原理477

三、固定相--凝胶478

四、仪器及其进展479

五、实验技术简介480

六、分析数据的处理及应用实例480

一、气相色谱发展简史482

第一节 概述482

二、气相色谱法的分类482

第二十五章 气相色谱法482

三、气相色谱仪及分析流程483

四、气相色谱法常用术语483

第二节 气相色谱基本理论485

一、分配平衡485

二、塔板理论486

三、速率理论490

第三节 气相色谱分离条件的选择491

一、总分离效能指标491

一、固体固定相493

第四节 气相色谱固定相493

二、液体固定相493

二、分离条件的选择493

第五节 气相色谱检测器500

一、检测器的性能指标501

二、气相色谱常用检测器502

第六节 气相色谱定性和定量分析506

一、定性分析506

二、定量分析508

第七节 毛细管柱气相色谱法511

一、毛细管柱色谱法的基本原理511

二、毛细管色谱柱515

三、毛细管柱色谱系统517

第八节 顶空气相色谱法518

一、顶空气相色谱法的基本原理518

二、顶空气相色谱分析装置及实验技术519

四、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521

五、顶空气相色谱法的应用521

三、提高分析灵敏度的方法521

第九节 超临界流体色谱法522

一、超临界流体色谱法的特点523

二、超临界流体色谱的装置和一般流程523

三、超临界流体电谱操作条件的选择524

四、超临界流体色谱的应用525

第十节 样品的化学衍生方法526

一、样品化学衍生的目的527

二、衍生化方法527

三、化学衍生法的应用530

第十一节 气相色谱法的特点和应用533

第二十六章 高效液相色谱法535

第一节 概述535

第二节 高效液相色谱法的理论基础536

一、柱内展宽536

二、柱外展宽538

第三节 高效液相色谱仪538

一、高压输液系统539

二、进样器541

三、色谱柱542

四、检测器543

第四节 固定相与流动相548

一、固定相548

二、流动相552

第五节 化学衍生技术554

一、紫外衍生反应555

二、荧光衍生反应556

三、电化学衍生反应557

四、固相化学衍生法557

一、在无机分析中的应用558

第六节 高效液相色谱法的特点及应用558

二、在生物化学中的应用558

五、固定化酶反应器558

三、在食品分析中的应用559

第七节 色谱专家系统560

一、概述560

四、在环境分析中的应用560

二、色谱专家系统的构成562

三、气相色谱专家系统562

四、高效液相色谱专家系统567

第二十七章 离子色谱法573

一、离子交换树脂的类型和性能574

二、选择性系数574

第一节 基本概念574

第二节 离子色谱仪575

一、分离柱576

二、抑制柱576

三、检测器579

第三节 常用的洗脱液580

第四节 影响色谱峰扩张的因素581

二、纵向扩散对塔板高度的贡献Hd582

三、固定相内传质阻力对塔板高度的贡献Hs582

一、偶合项对塔板高度的贡献HA582

第五节 离子色谱法的类型583

一、高效高子色谱法583

四、静态流动相对塔板高度的贡献Hsm583

二、高效离子排斥色谱法586

三、流动相离子色谱法586

第六节 色谱条件的选择588

一、树脂的选择588

二、洗脱液的选择589

三、流速的选择590

第七节 定性、定量分析及其应用590

第一节 概述593

第二节 毛细管电泳的分离分析方法593

第二十八章 毛细管电泳分析法593

一、毛细管区带电泳594

二、胶束电动力学毛细管色谱(MECC)599

三、毛细管凝胶电泳(CGE)600

四、毛细管等电聚焦(CIEF)601

五、毛细管等速电泳(CITP)602

第三节 毛细管电泳仪及其操作603

一、分析流程603

二、毛细管电泳仪的基本结构及操作技术604

第四节 毛细管电泳分析法的应用606

一、血清中碘的测定606

二、有机酸测定607

三、电中性物质的分离607

四、鸦片类毒品的分离608

第六篇 其它分析方法和技术611

第二十九章 免疫化学分析法611

第一节 概述611

一、免疫化学分析法的类别和特点611

二、抗原和抗体简介612

第二节 人工抗原的合成612

一、半抗原的衍生化613

二、人工抗原的制备613

第三节 抗体的制备616

一、多克隆抗体的制备616

二、单克隆抗体的制备617

三、抗体的纯化和特异性的鉴别617

第四节 放射免疫测定法618

一、基本原理618

二、测定方法619

第五节 酶免疫测定法620

一、基本原理和方法类型620

三、放射免疫测定法的应用和评价620

二、酶免疫测定法的技术要点623

第六节 荧光免疫测定法625

一、均相荧光免疫测定法625

三、酶免疫测定法的特点及其应用625

第七节 免疫亲和色谱法626

一、亲和柱的制备626

二、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测定法626

二、亲和色谱法的应用627

第三十章 联用分析技术629

第一节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629

一、气质联用中的质谱法基础630

二、气质联用中的色谱法基础632

三、气质联用的分析技术633

四、气质联用在卫生检验中的应用635

第二节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638

一、LC-MS接口639

二、离子源644

第三节 流动注射分析技术646

一、FIA基本原理646

二、仪器装置649

三、FIA实验技术652

四、FIA的应用657

第一节 化学计量学简介660

一、化学计量学的兴起和发展660

第三十一章 化学计量学和现代卫生化学660

二、化学计量学的任务和特点661

三、化学计量学的基本内容661

第二节 化学因子分析667

一、抽象因子分析668

二、目标因子分析676

三、多组分同时测定679

第三节 化学试验设计与优化684

一、基本概念684

二、试验设计和优化方法分类686

三、并行试验设计686

四、序贯优化方法691

第四节 化学计量学与卫生化学中的应用示例696

一、化学计量学的卫生分析化学各研究领域中的应用696

二、化学计量学在卫生化学中的应用697

一、定义和分类700

第一节 概述700

二、痕量分析的发展700

第三十二章 痕量分析中的沾污控制700

三、痕量分析的特点702

四、沾污控制在痕量分析中的重要性703

五、沾污来源703

第二节 痕量分析对环境的要求704

一、实验室704

六、影响因素704

二、试剂708

三、容器和材料711

第三节 常规分析操作中的沾污控制715

一、取样中的沾污及控制715

四、分析人员715

二、试样分解中的沾污及控制718

三、其它操作中的沾污及控制718

四、空白试验719

第一节 概述721

一、现代分析化学与计算机技术721

第三十三章 计算机技术在卫生化学中的应用721

二、分析仪器与计算机结合的形式722

四、控制电位库仑分析的新技术722

三、分析仪器中的信息变换723

四、计算机化的分析仪器系统725

第二节 分析仪器中的计算机系统727

一、计算机系统的硬件727

二、计算机与分析仪器的接口728

三、程序软件729

第三节 分析过程的计算机控制730

一、样品采集和处理的计算机控制731

二、确定分析方案与专家系统731

三、分析仪器操作的计算机控制733

四、显示分析结果734

一、分析数据的采集735

第四节 分析数据的计算机处理735

二、数据处理方法736

三、波形数据的处理过程737

第七篇 主要化学污染物及检测方法739

第三十四章 金属类元素及其化合物739

第一节 汞739

一、理化性质739

二、卫生学意义741

三、测定方法742

第二节 铅745

一、理化性质745

二、卫生学意义746

三、测定方法747

第三节 镉751

一、理化性质751

二、卫生学意义752

三、测定方法756

第四节 铬759

一、理化性质759

二、卫生学意义759

三、测定方法760

第五节 砷763

一、理化性质763

二、卫生学意义763

三、测定方法765

二、卫生学意义768

第六节 铍768

一、理化性质768

三、测定方法769

第三十五章 非金属类元素及其化合物774

第一节 氟774

一、理化性质774

二、卫生学意义774

三、测定方法776

第二节 硼780

一、理化性质780

二、卫生学意义781

三、测定方法783

二、卫生学意义787

第三节 二氧化硫787

一、理化性质787

三、测定方法789

第四节 氮氧化物791

一、理化性质791

二、卫生学意义791

三、测定方法792

第五节 一氧化碳797

一、理化性质797

二、卫生学意义797

三、测定方法798

一、理化性质803

第一节 有机氯农药803

第三十六章 农药残留803

二、卫生学意义805

三、测定方法807

第二节 有机磷农药809

一、理化性质809

二、卫生学意义810

三、测定方法814

第三节 菊酯类农药816

一、理化性质816

二、卫生学意义819

三、测定方法820

第四节 氨基甲酸酯农药822

一、理化性质823

二、卫生学意义825

三、测定方法828

第三十七章 芳烃类有机物832

第一节 苯、甲苯、二甲苯832

一、理化性质832

二、卫生学意义832

三、测定方法833

第二节 硝基苯840

一、理化性质840

二、卫生学意义841

三、测定方法841

二、卫生学意义845

一、理化性质845

第三节 苯胺845

三、测定方法846

第四节 苯酚850

一、理化性质850

二、卫生学意义850

三、测定方法851

第三十八章 化学致癌物856

第一节 多环芳烃类856

一、理化性质856

二、卫生学意义861

三、测定方法864

一、理化性质870

第二节 N-亚硝基类化合物870

二、卫生学意义871

三、测定方法873

第三节 多氯联苯876

一、理化性质876

二、卫生学意义876

三、测定方法878

第四节 黄曲霉毒素884

一、理化性质884

二、卫生学意义886

三、测定方法888

附录 我国法定计量单位894

汉英名词对照89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