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广东省天气预报技术手册【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广东省天气预报技术手册
  • 广东省气象局《广东省天气预报技术手册》编写组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气象出版社
  • ISBN:7502941436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526页
  • 文件大小:79MB
  • 文件页数:614页
  • 主题词:天气预报-气象资料-广东省-手册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广东省天气预报技术手册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1.1.1省境1

1.1.2行政区划与人口1

1广东地理概况1

1.1概况1

1.1.3资源物产与经济概况2

1.2.1地形地貌3

1.2地理环境特点3

1.2.2江河水库4

1.3.2南岭山脉对天气气候的影响7

1.3.1海陆分布对天气气候的影响7

1.3地理位置及地形对广东省天气气候的影响7

参考文献8

1.3.3其他地形对天气气候的影响8

2.1.3雨量丰沛、雨热同季、干湿季明显9

2.1.2夏长冬短9

2广东天气气候特点9

2.1气候概况9

2.1.1季风环流的影响9

2.1.6气象灾害频繁10

2.1.5气候资源优越10

2.1.4山丘起伏,立体气候显著10

2.2.1自然季节环流变化及其天气特征11

2.2环流特征11

2.2.2主要天气系统的影响12

2.3.1温度17

2.3气象要素特征17

2.3.2降水18

2.3.3风19

2.3.4湿度、云量和日照20

2.4.2干旱22

2.4.1暴雨22

2.3.5霜、冰、雪22

2.4主要灾害性天气22

2.4.3热带气旋23

2.4.4寒潮、强冷空气24

2.4.5春季低温阴雨25

2.4.7强对流天气26

2.4.6寒露风26

参考文献27

3.1.1热带气旋的时空分布特征29

3.1热带气旋气候概况29

3热带气旋29

3.1.2登陆热带气旋的统计特征32

3.2.1广东省热带气旋灾害的类型及特点36

3.2影响和登陆广东省热带气旋造成的灾害36

3.2.2广东省历史上重大热带气旋灾害37

3.3.1热带气旋形成的基本条件38

3.3热带气旋形成的条件及主要天气过程38

3.3.2热带气旋形成的理论39

3.3.3热带气旋形成的主要天气过程40

3.4.1热带气旋中心位置的确定42

3.4热带气旋中心位置和强度的确定42

3.4.2热带气旋登陆点的确定44

3.4.3热带气旋强度的确定45

3.5.1西太平洋热带气旋路径和强度特点46

3.5热带气旋路径和强度特点及其预报46

3.5.2影响热带气旋移动的因子及路径预报着眼点47

3.5.3热带气旋路径预报方法概述50

3.5.4影响热带气旋强度的主要因素及强度预报51

3.6.1南海热带气旋活动的特点52

3.6南海热带气旋的特点52

3.6.2南海热带气旋路径和结构特点53

3.6.3南海热带气旋形成条件及主要天气过程54

3.6.4南海热带气旋的预报55

3.7.1热带气旋疑难路径的诊断56

3.7特殊热带气旋的分析和预报56

3.7.2双热带气旋相互作用的诊断58

3.7.3“微型”热带气旋的诊断59

3.7.5“近海形成”热带气旋的分析及预报60

3.7.4“空心”热带气旋的诊断60

3.8热带气旋灾害性天气的成因及预报61

3.8.1热带气旋暴雨62

3.8.2热带气旋大风67

3.8.3热带气旋引发的风暴潮69

3.9常用热带气旋预报方法75

3.9.1SAPC方法76

3.9.2相似和最大概率方法78

3.9.3三层引导气流方法80

3.9.4其他客观业务预报方法简介81

参考文献83

3.9.5热带气旋数值业务模式简介83

4.1.1暴雨日数的季节变化86

4.1暴雨的气候特征86

4广东的暴雨86

4.1.2暴雨的地区分布87

4.1.5暴雨灾害89

4.1.4暴雨的极值89

4.1.3暴雨雨量占年雨量的比重89

4.2.1前汛期暴雨开始的环流形势特征90

4.2前汛期暴雨的环流形势90

4.2.2前汛期常见的几种暴雨环流形势91

4.3.1高空槽、副热带急流和南亚高压93

4.3暴雨的天气尺度系统93

4.2.3前汛期暴雨结束的环流特征93

4.3.3长波槽、东北低涡的活动与广东暴雨95

4.3.2副热带高压活动与广东暴雨95

4.3.4中纬短波槽和南支槽96

4.3.5低空急流、切变、低涡和边界层辐合线97

4.3.6地面系统98

4.3.7后汛期暴雨的热带和副热带天气系统99

4.4暴雨的中尺度系统100

4.4.2中尺度切变线101

4.4.1暴雨的中尺度特征101

4.4.4中尺度对流系统103

4.4.3中尺度低压(涡旋)103

4.4.6中尺度系统发生发展的大尺度条件104

4.4.5中尺度能量锋、露点锋104

4.5.1水汽条件的诊断分析106

4.5暴雨的诊断分析106

4.4.7易出现暴雨中尺度系统的地区106

4.5.2散度、涡度和垂直速度的诊断分析108

4.5.3大气层结稳定度的诊断分析110

4.5.4螺旋度112

4.5.5Q矢量分析113

4.6.1边界层对暴雨的作用114

4.6地形对暴雨的作用114

4.6.2地形对暴雨的增幅作用115

4.6.3海陆分布对暴雨的作用117

4.7暖区暴雨119

4.7.2回流暴雨120

4.7.1暖区暴雨的特点120

4.7.3高空槽和副热带急流造成的暖区暴雨123

4.7.4强西南季风爆发的暖区暴雨125

4.8.1暴雨预报的信号场——西南风起始场126

4.8常用暴雨预报方法126

4.8.2L指数及其他暴雨落区预报方法128

4.8.3动力相似法129

4.8.4大气结构预测方法132

4.9几次致洪暴雨的特点133

4.8.5数值预报产品在暴雨预报中的应用133

4.9.1“94·6”西江、北江流域致洪暴雨134

4.9.2“98·6”西江流域和西南部致洪暴雨137

4.9.3“05·6”西江、东江流域致洪暴雨139

4.9.4“82·5”北江流域致洪暴雨142

4.9.51997年5月8日特大暴雨145

参考文献150

5.1.2冷空气的源地和路径151

5.1.1冷空气的强度定义151

5影响广东的冷空气和海面强风151

5.1冷空气活动概况151

5.1.3南岭山脉对冷空气活动的影响152

5.1.4天气及灾害153

5.2.1气候概况154

5.2寒潮及强冷空气154

5.2.2寒潮和强冷空气的天气形势156

5.2.3寒潮和强冷空气过程的预报思路159

5.2.4寒潮的预报方法161

5.3.1气候概况163

5.3低温、霜冻163

5.3.3低温、霜冻的形成条件和天气形势165

5.3.2低温、霜冻的种类165

5.3.4低温、霜冻预报的经验方法167

5.4.1海面强风时空分布特点170

5.4海面强风的特点及环流形势特征170

5.4.2海面强风与冷空气的关系172

5.4.3地形对海面强风的影响173

5.4.4引发海面强风的主要环流形势及天气系统174

5.5海面强风业务预报技术177

5.5.1海面强风天气图预报方法简介178

5.5.2海面强风完全预报(PP)方法179

5.5.3沿海强东北季风的概率预报方法181

参考文献182

6.1.1干旱的基本概念183

6.1干旱概况183

6广东的干旱183

6.1.2干旱的空间分布特征184

6.1.3干旱的时间演变特征189

6.2.1干旱灾害的类型及特点194

6.2干旱造成的灾害194

6.2.2历史上重大干旱灾害195

6.3.2秋旱的气候成因197

6.3.1春旱的气候成因197

6.3干旱的成因分析与预测197

6.3.3汛期干旱的成因和预测198

参考文献201

7.1.1强对流天气的活动特征202

7.1广东省强对流天气的气候特征202

7强对流天气和短时天气预报技术202

7.1.2各地区的强对流天气203

7.2.1强对流天气的大尺度环流特征206

7.2珠江三角洲强对流天气的大尺度背景场特征206

7.2.2急流系统210

7.2.3强对流天气区的物理量场特征211

7.3.1茂名地区强对流天气的大尺度环流特征213

7.3其他地区强对流天气的大尺度背景场特征213

7.3.2潮汕地区强对流天气的大尺度环流特征214

7.4.1飑线216

7.4珠江三角洲中尺度对流系统216

7.3.3潮汕地区强对流天气的物理量场特征216

7.4.2中尺度对流云团218

7.5.1珠江三角洲强对流天气卫星云图特征219

7.5强对流天气的卫星云图和雷达回波特征219

7.5.2珠江三角洲强对流天气雷达回波特征220

7.6.1对流性天气的预报着眼点224

7.6强对流天气短时预报方法224

7.6.3强对流天气预报指标227

7.6.2强对流天气的预报着眼点227

7.6.4早春强对流天气中期预警方法228

7.6.5前汛期0~12h强对流天气预报方法229

7.6.6潮汕地区0~12h强对流天气预警指标234

参考文献237

8.1.2高影响天气类型及危害238

8.1.1高影响天气概念238

8广东省的高影响天气238

8.1高影响天气概况238

8.2.1高温的定义及时空分布239

8.2高温239

8.2.2导致高温天气的天气形势和系统240

8.2.3高温天气的气候特征242

8.2.4高温天气的预报244

8.3.1雾及其与天气因子的关系245

8.3雾245

8.3.2雾的预报248

8.3.5雾的监测252

8.3.4雾的数值模拟研究252

8.3.3人工消雾252

8.4.1灰霾天气的气候特征253

8.4灰霾253

8.4.2灰霾与大气污染255

8.4.3灰霾天气的监测与预警探讨256

8.4.4正确识别雾与霾257

8.5.1国内外火险预测、预报系统应用现状258

8.5城市、森林火险258

8.5.2火险气象要素分析259

8.5.3火险天气预报260

参考文献261

9.1.2我国中期天气预报的发展263

9.1.1中期天气预报的回顾263

9中期天气预报技术263

9.1中期天气预报的历史发展及一般思路263

9.1.3中期天气预报的一般思路264

9.2.2中期天气过程模式266

9.2.1中期天气过程特征266

9.2中期天气过程的预报266

9.2.3中期天气过程预报267

9.3.1天文周期272

9.3广东省中期业务预报常用方法简介272

9.3.2灰色预测273

9.3.3相似预报274

9.3.4均生函数275

9.3.5最优气候均态模型276

9.3.6降水的概率回归预报277

9.3.8连续暴雨的动力相似预报278

9.3.7温度的动力统计释用——卡尔曼滤波278

9.3.9登陆或严重影响广东省热带气旋的动力相似预报280

参考文献282

10.1.1气候变化的原因284

10.1短期气候预测简介284

10短期气候预测284

10.1.3气候预测发展的四个阶段285

10.1.2气候预测的含义285

10.2.2短期气候预测的主要思路286

10.2.1短期气候预测研究286

10.2短期气候预测主要思路和方法286

10.2.3短期气候预测方法287

10.3.1场相关分析289

10.3常用的统计预报技术289

10.3.2回归分析290

10.3.5谱分析291

10.3.4灰色系统291

10.3.3时间序列分析模型291

10.3.6均生函数分析292

10.3.9聚类分析293

10.3.8判别分析293

10.3.7相似分析293

10.4.2短期气候预测研究简介294

10.4.1短期气候预测业务基本情况294

10.3.10车贝雪夫多项式展开294

10.4广东省短期气候预测业务和研究294

参考文献297

11.1.2数值预报发展史299

11.1.1引言299

11数值预报、评价和释用299

11.1数值预报模式简介299

11.1.3我国现有业务模式介绍300

11.1.4广州区域气象中心数值预报业务模式简介301

11.2.1基本控制方程组303

11.2数值预报模式动力框架303

11.2.3资料同化304

11.2.2静力平衡与非静力平衡系统304

11.2.4三维变分同化(3D-Var)305

11.2.5四维变分同化(4D-Var)306

11.2.7模式物理过程参数化307

11.2.6人造台风技术307

11.3.1大气湍流运动的复杂性309

11.3可预报性问题309

11.3.2大气混沌现象310

11.4.1差分格式311

11.4数值预报产品的误差分析311

11.4.4舍入误差和差分近似的稳定性312

11.4.3截断误差和差分格式的收敛性312

11.4.2差分格式的相容性312

11.5数值预报形势场业务评价方法313

11.4.5混淆误差和非线性计算不稳定313

11.5.1“马赛克化”314

11.5.2不确定度的概念315

11.5.3模式实时业务评价316

11.5.4统计结果317

11.6.2相似预报方法318

11.6.1PP方法和MOS方法318

11.6数值预报产品的释用方法318

11.6.4几种常用统计模型319

11.6.3动力释用方法319

11.7.2集合预报及其产品323

11.7.1集合预报系统的研究背景323

11.7集合预报系统及其产品应用323

11.7.3集合预报输出的处理及统计解释325

11.7.4国外应用集合预报的情况326

参考文献327

11.7.6集合预报(系统)的发展趋势327

11.7.5有关的观点327

12.2.1雷达系统的主要构成329

12.2CINRAD—SA多普勒天气雷达系统简介329

12多普勒天气雷达探测和应用329

12.1天气雷达发展简史329

12.2.2雷达数据采集子系统(RDA)330

12.2.3雷达产品生成子系统(RPG)331

12.2.4主用户处理器(PUP)333

12.2.5雷达二级终端334

12.3.1散射理论和雷达气象方程336

12.3多普勒天气雷达的探测原理336

12.3.2多普勒天气雷达的工作原理338

12.3.3距离折叠和去折叠339

12.3.4速度模糊现象和退模糊技术341

12.3.5地物杂波抑制342

12.4.4γ中尺度(2~20km)风场速度图像343

12.4.3大尺度不连续风场速度图像343

12.4多普勒速度图像分析343

12.4.1多普勒速度图像分析的基本知识343

12.4.2大尺度连续风场速度图像343

12.5.1对流单体的一般特征及其环境影响344

12.5多普勒天气雷达探测对流性天气344

12.5.2强风暴的雷达反射率因子特征346

12.5.3超级单体风暴的多普勒速度特征348

12.5.4多普勒天气雷达探测弱龙卷和冰雹349

12.5.5多普勒天气雷达探测下击暴流和飑线350

12.6.1多普勒天气雷达探测热带气旋351

12.6多普勒天气雷达探测热带气旋和暴雨351

12.6.2多普勒雷达探测暴雨353

12.7.1Z-I关系法354

12.7雷达定量估测降水354

12.7.2雨量计实时校准法355

12.7.3雷达估测降水误差356

12.8.3部分产品的算法357

12.8.2速度产品357

12.8CINRAD—SA多普勒天气雷达产品357

12.8.1反射率产品357

12.8.4雷达组网拼图基本原理和产品358

参考文献359

13.1.1极轨气象卫星的现状和发展360

13.1气象卫星的现状和发展360

13卫星资料在预报业务中的应用360

13.1.2地球静止气象卫星的现状和发展362

13.2.1卫星图像分析的基本原理364

13.2卫星图像的识别和分析364

13.2.2云与地表的识别366

13.2.3卫星云图上常见的云型和云系367

13.2.4一些重要天气系统的云型特征368

13.3.1ITCZ和热带云团373

13.3热带天气系统373

13.3.2TUTT和东风波375

13.3.3热带气旋376

13.4.1水汽探测基本原理378

13.4水汽图像的应用简介378

13.4.3一些水汽图像的重要边界特征379

13.4.2水汽图像的基本特征379

13.4.4水汽图像的应用380

13.5.1射出长波辐射(OLR)382

13.5气象卫星的其他应用382

13.5.3雾的监测简介383

13.5.2云迹风(CloudMotionWind)简介383

参考文献384

13.5.5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卫星产品简介384

13.5.4火险、干旱和洪涝的监测简介384

14.1.2影响空气污染物散布的主要因子385

14.1.1空气污染问题385

14城市环境气象预报技术385

14.1绪论385

14.2.1湍流扩散的统计理论386

14.2大气边界层污染物扩散理论386

14.2.3湍流扩散的梯度输送理论(K理论)387

14.2.2湍流扩散的相似理论387

14.3.2城市空气污染特征388

14.3.1城市边界层微气象学特征388

14.3城市空气污染气象特征388

14.4.2城市空气污染预测系统(CAPPS)介绍389

14.4.1基本概念389

14.4空气污染潜势预报与空气质量预报389

14.4.3天气分型预报方法391

14.5.3人体舒适度393

14.5.2空气污染气象条件393

14.5环境气象指数及预报393

14.5.1紫外线指数393

14.5.4穿衣指数394

14.5.7风寒指数395

14.5.6中暑指数395

14.5.5霉变指数395

14.6.1广州市空气污染指数的月际特征396

14.6广州市空气污染指数的分布特征396

14.5.8火险指数396

14.6.2广州市一例大气严重污染的天气特征397

参考文献400

15.1.1双线偏振天气雷达技术401

15.1天气雷达新技术401

15大气探测新技术及应用401

15.1.2双(多)基地天气雷达技术403

15.1.3相控阵天气雷达技术(PhasedArrayRadar)404

15.1.4激光天气雷达技术405

15.1.5多普勒雷达(WSR—88D)的技术更新406

15.2.1闪电定位系统的工作原理407

15.2大气闪电定位系统407

15.3风廓线雷达的探测原理与应用408

15.2.2闪电定位资料在天气预报中的应用408

15.3.2风廓线雷达资料在天气预报中的应用409

15.3.1风廓线雷达的探测原理409

15.4.1GPS/MET的探测原理411

15.4GPS/MET的探测原理与应用411

15.4.2GPS/MET资料在天气预报中的应用412

参考文献413

16.1.1意义414

16.1概述414

16预报检验和服务评估414

16.1.4预备知识415

16.1.3现状415

16.1.2历史415

16.2二值事件预报和检验416

16.2.5空报概率417

16.2.4空报率417

16.2.1准确率417

16.2.2偏差417

16.2.3命中率417

16.3多级事件的预报和检验418

16.2.7公正TS评分418

16.2.6威胁指数(关键成功指数)418

16.4连续型要素预报和检验419

16.3.2Heidke技巧评分419

16.3.1准确率419

16.4.3平均误差420

16.4.2直方图420

16.4.1散点图420

16.5空间场预报和检验421

16.4.7距平相关系数421

16.4.4平均绝对误差421

16.4.5均方根差421

16.4.6相关系数421

16.5.3时间上的平均422

16.5.2时间和空间的平均422

16.5.1肉眼识别法(图形法)422

16.5.4面向对象的方法423

16.6.1可靠度图424

16.6概率预报和检验424

16.7气象服务评估425

16.6.4分级概率评分425

16.6.2BS评分425

16.6.3Brier技巧评分425

16.7.2层次分析法426

16.7.1专家判别法426

16.7.4模糊数学评判法427

16.7.3主成分分析法427

16.7.6“3S”技术在服务评估中的应用428

16.7.5模式识别法428

参考文献429

17.1广东省气象台预报业务系统概况430

17广东省预报业务系统简介430

17.2.2广州市“小涡旋”系统(粤港合作项目)431

17.2.1广州市短时定量降水估测系统431

17.2短时天气预报业务系统431

17.3.1台风预报业务系统432

17.3短期天气预报业务系统432

17.2.3雷达拼图业务432

17.3.3动力相似暴雨预报系统435

17.3.2暴雨预报业务系统435

17.3.5森林火险预报系统436

17.3.4冬季沿海强风PP法预报系统436

17.4.1寒潮预报业务系统437

17.4中长期天气预报业务系统437

17.3.6数值预报集成显示系统437

17.3.7广州市城市环境预报系统437

17.4.2短期气候监测预测业务系统438

17.5.1新一代天气预报系统构造方式439

17.5新一代天气预报业务流程439

17.4.3中期连续暴雨业务系统439

17.5.2主要功能440

17.6.1短期天气预报图形化制作分发系统442

17.6天气预报制作分发系统442

17.6.2面雨量预报发布平台444

17.7.1GRADS简介445

17.7气象常用软件和数据格式445

17.6.3地质灾害预报发布平台445

17.7.3Vis5D的使用447

17.7.2SURFER的使用447

17.7.4NetCDF和GRIB数据格式448

17.8.1概况449

17.8数值预报产品449

17.8.2热带海洋研究所数值预报产品450

17.8.4其他数值预报产品451

17.8.3T213产品451

参考文献452

18.1.1气象通信网络系统453

18.1广东省气象信息网络系统453

18广东省气象通信网络及数据处理453

18.1.2主要业务计算机系统460

18.1.4海量存储共享系统466

18.1.3高性能计算机系统466

18.2.1广东省气象台计算机网络467

18.2广东省气象台计算机网络及数据处理系统467

18.1.5视频会商系统467

18.2.2MICAPS数据处理流程468

18.2.3常规气象报文处理469

18.2.4GRIB码数据处理470

18.2.7卫星接收系统471

18.2.6数值预报资料处理471

18.2.5云图和传真资料处理471

18.2.9自动站的接收处理474

18.2.8多普勒天气雷达接收处理474

18.3.1气象网站概况479

18.3气象网站479

18.3.2广东省气象局业务网480

18.3.4气象应急网481

18.3.3广东省气象局机关网481

18.3.7全国气象业务服务信息网482

18.3.6数据共享平台482

18.3.5基于GIS的业务辅助平台482

18.3.8全国气象情报与灾情网483

18.3.10广东省气象公众网484

18.3.9广东农网484

18.3.11广东省省委省政府气象网485

18.3.12广东省气象台网站486

参考文献487

19.1.2发展的条件488

19.1.1发展的动力488

19业务天气预报技术及发展趋势简介488

19.1业务天气预报技术发展的基础和特点488

19.1.3发展的特点490

19.2.1业务现状491

19.2我国业务天气预报技术491

19.2.2发展过程492

19.2.3存在的差距493

19.3.1大气探测技术494

19.3业务天气预报技术的发展趋势494

19.3.2数值天气预报技术495

19.3.3天气预报业务平台496

19.4.1暴洪预警技术497

19.4国外主要业务天气预报技术简介497

19.4.2定量降水监测和预报技术498

19.4.3临近预报技术500

19.4.4短期气候预测技术504

19.4.5热带气旋预报业务进展和面临的难题505

参考文献506

附录一 台风委员会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热带气旋命名表注释508

附录二 风雨级别、风球信号、预报分片等定义511

附录三 常用气象专业术语解释517

附录四 常用物理要素521

附录五 气象常用网站524

参考文献52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