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通信原理与应用 系统案例部分【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通信原理与应用 系统案例部分
  • 曹志刚主编;谈振辉等主审 著
  • 出版社: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ISBN:9787040421996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1141页
  • 文件大小:179MB
  • 文件页数:1163页
  • 主题词:通信理论-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通信原理与应用 系统案例部分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移动通信3

案例一 第二代蜂窝移动通信系统GSM3

1.1 GSM概述3

1.2 GSM的网络结构5

1.3 GSM的工作频段7

1.4蜂窝覆盖9

1.4.1蜂窝小区模型9

1.4.2同频干扰10

1.4.3小区频率复用11

1.4.4多载波互调13

1.5 GSM中的时分多址14

1.6 GSM中的调制18

1.7 GSM中的编码22

参考文献23

案例二 第二代蜂窝移动通信系统IS-9525

2.1 IS-95概述25

2.2正交多址及扩频码26

2.3 IS-95中的码分多址29

2.3.1前向链路29

2.3.2反向链路32

2.4扩频调制34

2.4.1前向链路34

2.4.2反向链路38

2.5信道编码41

2.6语音编码43

2.7 RAKE接收44

2.8多址干扰45

2.8.1多址干扰的概念45

2.8.2远近效应47

2.8.3软容量47

2.8.4闭环功率控制47

参考文献48

案例三 第三代蜂窝移动通信系统WCDMA50

3.1WCDMA概述50

3.2 UMTS/WCDMA标准总体介绍51

3.2.1 UMTS/WCDMA标准的网络体系51

3.2.2 UMTS/WCDMA标准的空中接口协议53

3.2.3从WCDMA到HSPA+的后续演进55

3.3 WCDMA物理层设计原理56

3.3.1物理层设计的基本问题与解决思路57

3.3.2 WCDMA的物理信道设计58

3.4 UMTS/WCDMA标准的关键技术61

3.4.1扩频序列设计61

3.4.2功率控制技术65

3.4.3软切换过程65

3.4.4小区搜索过程66

3.4.5信道纠错码方案67

3.4.6 AMR语音编码69

3.5 WCDMA呼叫工作流程70

3.5.1 WCDMA呼叫总体流程71

3.5.2 UE发起呼叫的流程72

参考文献73

案例四 第三代蜂窝移动通信系统cdma200075

4.1 cdma2000标准及演进75

4.2 cdma2000 EV-DO概述77

4.3时分多址和码分复用结合的前向链路78

4.3.1多码模式的信道结构79

4.3.2时分多址80

4.3.3多用户包(包分多址)81

4.4前向链路的速率控制81

4.4.1自适应调制编码和高阶调制81

4.4.2混合ARQ(HARQ)83

4.4.3快速调度84

4.5反向链路概况及其速率控制86

4.5.1基于状态转移的速率控制方案87

4.5.2基于令牌桶的速率控制方案88

4.6多载波EV-DO89

参考文献89

案例五 第三代蜂窝移动通信系统TD-SCDMA91

5.1 TD-SCDMA概述91

5.2伪随机码及正交码93

5.2.1扩频技术93

5.2.2扰码技术94

5.3同步码分多址96

5.3.1同步帧和同步码97

5.3.2训练序列98

5.3.3上行同步98

5.4信道编码99

5.4.1循环冗余校验99

5.4.2传输块的级联和分段101

5.4.3信道编码102

5.4.4交织技术103

5.5调制技术104

5.5.1 QPSK调制105

5.5.2 8PSK调制105

5.5.3 16QAM调制106

5.6智能天线107

5.6.1到达角估计108

5.6.2波束成形109

5.7信道估计和联合检测110

5.7.1单小区信道估计算法111

5.7.2单小区联合检测算法112

5.8动态信道分配113

5.8.1慢速动态信道分配技术115

5.8.2快速动态信道分配技术116

参考文献118

案例六 第三代蜂窝移动通信系统WiMAX119

6.1 WiMAX概述119

6.2 WiMAX网络结构121

6.3 IEEE 802 16标准122

6.4多载波调制124

6.4.1多径信道124

6.4.2多载波并行传输127

6.4.3 OFDM128

6.4.4 OFDMA131

6.4.5子载波上的数字调制133

6.5多天线技术134

6.5.1 MIMO信道134

6.5.2空时码135

6.5.3空时发送分集136

6.5.4空间复用137

6.6信道编码139

6.6.1卷积码139

6.6.2级联码140

6.6.3 Turbo码140

6.6.4 LDPC142

参考文献143

案例七 第四代蜂窝移动通信系统TD -LTE/TD-LTE-Advanced144

7.1 LTE概述144

7.1.1 LTE的产生背景及发展现状144

7.1.2 LTE的系列版本145

7.1.3 LTE的设计目标及实现技术146

7.2 LTE的设计思路与总体架构147

7.2.1信道自适应的多用户调度技术147

7.2.2双工方式与帧结构149

7.2.3基于OFDMA的下行优化设计152

7.2.4基于SC-FDMA的上行优化设计153

7.2.5 LTE中的多天线MIMO技术155

7.2.6 LTE的网络架构与协议栈159

7.3 LTE的物理层设计162

7.3.1 LTE的物理资源块162

7.3.2 LTE的物理信道163

7.3.3 LTE的物理信号164

7.3.4 LTE的调制技术与信道编码168

7.3.5小区搜索过程170

7.3.6随机接入过程171

7.4 LTE-Advanced标准的增强技术172

7.4.1载波聚合(CA)172

7.4.2 MIMO增强技术174

7.4.3多点协作传输(CoMp)175

7.4.4中继技术176

7.5 TD-LTE与LTE FDD的区别176

7.5.1帧结构不同带来的差异176

7.5.2 MIMO传输模式上的差异177

7.5.3与TD-SCDMA系统共存178

参考文献178

第二篇 光 通信183

案例八 光纤传输183

8.1光纤传输概述183

8.2光纤光缆184

8.2.1光纤光缆的优点184

8.2.2光纤结构和种类185

8.2.3光纤传输基本知识188

8.2.4光纤的基本特性189

8.2.5光缆结构和种类197

8.3光源199

8.3.1激光原理的基础知识200

8.3.2半导体激光器201

8.3.3半导体发光二极管206

8.4光检测器208

8.4.1光电检测器工作原理208

8.4.2 PIN光电二极管210

8.4.3雪崩光电二极管211

8.5数字光纤传输系统213

8.5.1光发送端机214

8.5.2光接收端机216

8.6光纤传输典型应用实例217

8.6.1光纤到家(FTTH)217

8.6.2光纤混合光纤/同轴电缆(H FC)网络218

参考文献219

案例九 数字复接体系221

9.1数字光纤传输系统221

9.1.1数字光纤传输系统概述221

9.1.2数字复接与PDH速率等级225

9.1.3码速调整227

9.2同步数字体系(SDH)229

9.2.1 SDH/SONET技术的产生229

9.2.2 SDH速率等级和技术特点230

9.3数字通信系统的性能指标233

9.3.1误码233

9.3.2抖动与漂移235

9.3.3可用性236

参考文献236

案例十 波分复用技术238

10.1波分复用技术概述238

10.1.1空分复用(SDM)238

10.1.2时分复用(TDM)239

10.2波分复用(WDM)系统原理239

10.3工作方式241

10.3.1双纤双向传输241

10.3.2单纤双向传输241

10.3.3光信号分出和插入242

10.4 WDM的主要特点242

10.5技术规范243

10.5.1集成式系统243

10.5.2开放式系统244

10.5.3光接口分类245

10.5.4光接口参数245

10.5.5光监控通路(OSC)要求246

10.6光纤放大器246

10.6.1掺铒光纤放大器(EDFA)247

10.6.2光纤拉曼放大器250

10.7波分复用器件252

10.7.1光栅型波分复用器252

10.7.2介质膜滤波器型波分复用器254

10.7.3阵列波导光栅(AWG)型波分复用器254

10.8光分插复用器255

10.8.1非重构型OADM的结构256

10.8.2可重构型OADM的结构257

10.9 WDM保护技术257

10.10 WDM典型应用实例260

参考文献262

案例十一 多载波射频光通信系统264

11.1多载波射频光通信系统概述264

11.2系统组成与调制形式266

11.3系统载噪比(CNR)268

11.4多载波射频光通信系统268

11.4.1系统组成268

11.4.2谐波失真和交调失真269

11.5光正交频分复用(O-OFDM)系统271

11.5.1光正交频分复用(O-OFDM)系统概述271

11.5.2 OFDM原理273

11.5.3 OFDM的离散傅里叶变换实现274

11.5.4光域的线性与非线性映射276

11.5.5直接检测光OFDM系统277

11.5.6相干检测光OFDM系统278

11.5.7峰值平均功率比279

11.5.8频偏与相位噪声280

11.6典型案例280

11.6.1 CATV系统280

11.6.2超大容量OFDM光纤传输系统281

参考文献282

案例十二 自由空间光通信284

12.1自由空间光通信概述284

12.2光发送设备285

12.3光接收设备286

12.4空间光学信道289

12.4.1自由空间光学信道289

12.4.2大气光学信道289

12.5背景辐射291

12.6对准、捕获和跟踪293

12.6.1光学对准294

12.6.2光束捕获294

12.6.3光束跟踪296

12.7典型案例297

参考文献300

案例十三 无源光纤接入网302

13.1在光接入网中为什么采用PON302

13.2 PON的概念和分类304

13.3无源光接入网络中的关键技术305

13.3.1光分配网络(ODN)306

13.3.2光网络单元(ONU)和光线路终端(OLT)中的光收发器311

13.3.3光纤317

13.3.4前向纠错(FEC)317

13.3.5 EPON交互通信319

13.4 EPON应用实例321

参考文献322

第三篇 卫星通信327

案例十四 固定业务卫星通信327

14.1卫星通信概述327

14.1.1基本概念327

14.1.2卫星轨道328

14.1.3工作频率329

14.1.4卫星通信系统的分类和通信业务330

14.1.5卫星通信的特点330

14.2卫星通信系统的组成、网络结构和运行330

14.2.1系统的组成330

14.2.2卫星通信网络的结构335

14.2.3卫星通信链路的建立336

14.3通信体制336

14.3.1多址接入方式336

14.3.2信道分配方式339

14.3.3调制编码方式340

14.4固定业务卫星通信的实现343

14.4.1采用FDMA预分配的固定业务卫星通信343

14.4.2采用TDMA预分配的固定业务卫星通信344

14.5卫星通信线路计算345

14.5.1卫星通信参数345

14.5.2基本链路方程348

14.5.3卫星通信链路方程349

14.5.4卫星通信链路分析计算举例351

参考文献353

案例十五VSAT卫星通信354

15.1 VSAT卫星通信概述354

15.1.1VSAT的概念354

15.1.2 VSAT的特点355

15.1.3 VSAT的发展历史355

15.2 VSAT系统组成和工作原理356

15.2.1VSAT卫星通信系统组成356

15.2.2 VSAT网络结构358

15.2.3 VSAT组网与应用360

15.3 VSAT系统多址方式及分配制度362

15.4 VSAT系统常用通信体制365

15.4.1选择通信体制的原则365

15.4.2常用通信体制举例366

15.5 VSAT网络通信协议369

15.5.1分层网络结构369

15.5.2相关通信协议370

15.6 VSAT系统网络管理371

15.6.1网络结构管理372

15.6.2计费管理和设备管理373

15.6.3安全管理373

15.6.4运行管理373

15.7典型系统简介374

15.7.1窄带VSAT网——ISBN375

15.7.2窄带VSAT网——Skystar Advantage375

15.7.3宽带VSAT网——SkyWan376

15.7.4宽带VSAT网——LinkStar377

15.7.5基于卫星路由器的VSAT网379

参考文献380

案例十六 卫星广播电视381

16.1卫星广播电视概述381

16.1.1基本概念381

16.1.2卫星广播电视系统组成382

16.1.3频段划分384

16.1.4卫星广播电视发展概况384

16.2卫星数字广播标准386

16.2.1 DVB-S标准386

16.2.2 DVB-S2标准387

16.2.3 ABS-S标准389

16.3卫星广播电视的调制和编码技术391

16.3.1调制技术391

16.3.2编码技术394

16.3.3可变编码调制技术395

16.4系统举例397

16.4.1中星9号直播卫星397

16.4.2系统组成398

16.4.3用户接收终端398

参考文献400

案例十七 宽带卫星通信401

17.1宽带卫星通信概述401

17.2星上有效载荷403

17.2.1通信转发器403

17.2.2多波束天线406

17.3多址方式与带宽分配方式408

17.3.1多址方式408

17.3.2带宽分配方式409

17.4传输体制411

17.4.1上行链路412

17.4.2下行链路413

17.5典型标准和系统概况415

参考文献417

案例十八 同步轨道卫星移动通信418

18.1卫星移动通信概述418

18.1.1卫星移动通信的产生418

18.1.2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的定义和组成419

18.1.3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的网络结构422

18.1.4卫星移动通信中的链路423

18.1.5卫星移动通信中的链路计算424

18.2卫星移动通信发展概况426

18.2.1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展阶段426

18.2.2对地静止轨道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发展概况427

18.3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的特点及需解决的关键技术429

18.3.1卫星移动通信信道的传播特点429

18.3.2卫星移动通信的技术特点及关键技术430

18.4卫星移动通信的工作频率431

18.4.1工作频率的选择原则431

18.4.2用户链路的频率选择431

18.4.3馈电链路的频率选择432

18.4.4星间链路的频率选择432

18.5卫星移动通信的技术体制432

18.5.1多址方式433

18.5.2调制方式435

18.5.3信源编码方式435

18.5.4信道编码方式436

18.5.5复用及双工方式437

18.5.6信道分配方式438

18.6 INMARSAT BGAN系统简介438

参考文献442

案例十九 星座卫星移动通信443

19.1星座卫星移动通信系统概述443

19.1.1星座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的提出443

19.1.2星座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的定义及特点444

19.1.3星座卫星移动通信的发展应用概况445

19.2轨道与星座450

19.2.1有关人造卫星运行轨道的基本概念450

19.2.2卫星星座的类型及表示方法451

19.3星间通信452

19.3.1星间通信的基本概念452

19.3.2星间链路天线指向捕获跟踪技术453

19.3.3星间通信协议454

19.4星上处理与交换455

19.5铱系统简介455

19.5.1铱系统概况455

19.5.2铱系统的组成及主要功能456

19.5.3卫星星座及主要技术参数456

19.5.4系统控制段457

19.5.5铱信关站457

19.5.6铱系统用户单元458

19.5.7铱系统通信体制459

19.5.8铱系统的呼叫处理过程460

19.5.9铱系统的链路预算460

参考文献464

案例二十 卫星测控465

20.1卫星测控的基本概念465

20.1.1遥测466

20.1.2遥控467

20.1.3跟踪测量468

20.2卫星测控系统的组成469

20.3卫星测控的发展历史471

20.3.1分离测控时期471

20.3.2统一载波测控时期472

20.3.3测控通信融合时期472

20.4 USB测控473

20.4.1侧音测距技术473

20.4.2测速技术475

20.4.3 USB测控系统478

20.5扩频测控482

20.5.1伪随机码测距技术482

20.5.2测速技术486

20.5.3扩频测控系统487

20.6天基测控489

20.6.1跟踪测轨业务490

20.6.2前向和反向数传业务491

20.6.3天基测控的特点493

参考文献494

案例二十一 卫星导航495

21.1卫星导航系统概述495

21.1.1卫星导航系统的发展历程496

21.1.2卫星导航系统的主要特点496

21.2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发展进程497

21.2.1北斗卫星导航试验系统497

21.2.2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区域服务499

21.2.3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全球服务499

21.3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组成和主要功能500

21.3.1空间星座500

21.3.2地面控制设施501

21.3.3用户终端部分501

21.4 BDS导航信号501

21.4.1 BDS导航信号种类501

21.4.2信号成分503

21.4.3信号结构503

21.4.4二进制偏移载波(BOC)调制504

21.4.5导航电文506

21.5定位原理509

21.5.1原始观测量509

21.5.2利用观测量进行定位512

21.6用户终端515

21.6.1用户终端基本结构515

21.6.2用户终端工作原理516

21.7北斗导航系统的性能520

21.7.1性能指标520

21.7.2定位误差521

21.7.3测量误差来源522

21.8其他卫星导航系统524

21.8.1发展现状524

21.8.2 GPS524

21.8.3 GLONASS528

21.8.4 Galileo530

21.8.5其他530

21.9卫星导航系统的应用531

21.9.1位置、速度、时间信息应用531

21.9.2其他应用532

参考文献532

案例二十二 深空通信534

22.1深空探测概述534

22.2深空通信的概念及面临的主要难点536

22.2.1深空通信的概念536

22.2.2深空通信面临的主要难点536

22.3深空通信中的关键技术538

22.3.1通信频段优选539

22.3.2信道编码539

22.3.3调制方式545

22.3.4测距体制548

22.3.5中继传输549

22.3.6地面多天线组阵550

22.4星载通信系统组成552

22.5深空站通信系统组成553

22.6典型深空通信系统简介553

22.6.1我国“嫦娥二号”探月卫星通信系统553

22.6.2美国“黎明号”探测器通信系统554

参考文献561

第四篇 宽带接入565

案例二十三 以太网接入565

23.1以太网技术概述565

23.2随机多址接入控制567

23.2.1控制机制567

23.2.2算法描述568

23.2.3性能分析569

23.3十兆以太网的信道编码571

23.3.1曼彻斯特码编码器571

23.3.2曼彻斯特码解码器571

23.3.3时钟同步572

23.4百兆以太网(100BASE-TX)信道编码573

23.4.14b5b编码573

23.4.2 MLT-3编码574

23.4.3 100BASE-TX编解码575

23.5千兆以太网信道编码576

23.5.1物理线路结构576

23.5.2扰码处理577

23.5.3网格纠错编码578

23.5.4接收机功能结构579

23.6以太网物理层的自适应580

23.6.1自动协商(AutoNeg)580

23.6.2自动交叉(AutoMDI)582

参考文献583

案例二十四 无线局域网584

24.1无线局域网概述584

24.1.1无线局域网的结构及特点584

24.1.2无线局域网的典型应用586

24.1.3无线局域网的发展历程586

24.2无线局域网主要标准587

24.2.1 IEEE 802.11588

24.2.2 IEEE 802.11b590

24.2.3 IEEE 802.11a592

24.2.4 IEEE 802.11g593

24.2.5 IEEE 802.11n595

24.2.6IEEE 802.11ac599

24.2.7 IEEE 802.11ad600

24.3无线局域网安全技术601

24.3.1 MAC过滤和SSID匹配601

24.3.2 WEP协议602

24.3.3 WPA602

24.3.4 WPA2603

24.3.5 WAPI603

24.4无线局域网的发展趋势604

24.4.1新标准的广泛采用604

24.4.2 W LAN与蜂窝网的融合605

参考文献606

案例二十五 无线城域网607

25.1无线城域网概述607

25.1.1无线城域网的发展历程607

25.1.2无线城域网的典型应用608

25.2 McWiLL标准609

25.2.1 McWiLL 网络架构609

25.2.2 McWiLL空口协议架构610

25.3 McWiLL物理层611

25.3.1物理层流程611

25.3.2调制和信道编码612

25.3.3 CS-OFDMA符号613

25.3.4帧和时隙614

25.3.5子信道616

25.3.6物理信道分类616

25.4 McWiLL数据链路层617

25.4.1数据链路层子层618

25.4.2逻辑信道619

25.5 McWiLL关键技术619

25.5.1智能天线技术620

25.5.2 CS-OFDMA622

25.5.3自适应调制编码626

25.5.4动态信道分配628

25.5.5 MIM O和SDMA629

25.5.6 QoS和GoS630

25.6 McWiLL系统功能631

25.6.1宽带和窄带融合业务631

25.6.2灵活的业务提供方式632

25.6.3移动性支持636

25.6.4端到端安全机制637

参考文献638

案例二十六 电话线接入639

26.1电话线宽带接入网xDSL的分类639

26.2 xDSL宽带接入网的组成642

26.3几种典型的xDSL设备645

26.3.1 A DSL645

26.3.2 ADSL2+648

26.3.3 VDSL648

26.3.4典型U DSL产品652

参考文献653

案例二十七 有线电视网接入654

27.1Cable Modenm在有线电视HFC网上的应用情况654

27.2 Cable Modem分类655

27.3有线电视HFC网中上、下行信道频谱的划分656

27.4 Cable Modem在HFC中接入实现657

27.5 Cable Modem内部结构及工作原理659

27.6 Cable Modem标准660

27.6.1欧洲DVB/DAVIC Cable Modem标准的制定情况661

27.6.2美国DOCSIS标准制订情况662

27.7 QPSK/MQAM数字调制技术分析665

参考文献669

案例二十八 数字微波传输与宽带接入670

28.1数字微波通信技术670

28.1.1中继方式671

28.1.2波道及频率配置672

28.1.3备份与切换675

28.1.4监控与勤务信号675

28.2数字微波传输系统676

28.2.1双工器677

28.2.2波道滤波器677

28.2.3微波收信机677

28.2.4微波发信机678

28.2.5调制与解调678

28.3数字微波在宽带接入中的应用683

28.3.1多路微波分配系统(MMDS)683

28.3.2本地多点分配系统(LMDS)689

参考文献694

案例二十九 电力线通信695

29.1电力线通信的起源、基本概念和应用695

29.2电力线信道的基本特点和电磁兼容697

29.3窄带电力线通信系统699

29.3.1概述699

29.3.2 G3-PLC标准概述700

29.3.3 G3-PLC标准方案小结709

29.4宽带电力线通信系统710

29.4.1帧结构711

29.4.2帧结构设计714

29.4.3控制信令设计714

29.4.4资源分配715

29.4.5 MAC协议716

29.4.6 IEEE 1901标准方案小结718

参考文献719

第五篇 短距离无线通信723

案例三十射频识别系统723

30.1 RFID系统概述723

30.1.1发展历史723

30.1.2系统构成725

30.1.3工作原理730

30.1.4工作频段731

30.1.5 RFID技术与物联网731

30.2 RFID通信协议733

30.2.1通信模型733

30.2.2能量传输方式733

30.2.3数据传输方式734

30.2.4数据编码738

30.2.5数据的完整性738

30.3 RFID标准与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738

30.3.1 RFID标准738

30.3.2 RFID标准存在的问题741

30.3.3发展趋势745

30.4基于RFID技术的应用系统746

30.4.1公交卡系统746

30.4.2 ETC收费系统750

参考文献752

案例三十一 蓝牙754

31.1蓝牙技术概述754

31.1.1蓝牙技术发展概况754

31.1.2蓝牙技术的特点755

31.1.3蓝牙系统组成756

31.2蓝牙包结构及发送和接收处理757

31.2.1包的一般格式757

31.2.2包的类型758

31.2.3发送和接收处理759

31.3蓝牙的语音编解码759

31.4蓝牙包的差错控制760

31.4.1纠错方案760

31.4.2包的错误校验761

31.5蓝牙的调制技术762

31.6蓝牙的工作状态763

31.7蓝牙的扩频调制764

31.7.1跳频选择方案765

31.7.2查询和查询扫描状态的跳频方案765

31.7.3连接状态的跳频方案766

31.7.4跳频选择内核767

31.8蓝牙系统的组网原理768

31.8.1蓝牙微微网与信道划分768

31.8.2物理链路769

31.9蓝牙系统的安全性770

31.10蓝牙应用举例772

31.10.1蓝牙耳机772

31.10.2蓝牙车载免提776

31.10.3无线个域网语音通信系统777

参考文献779

案例三十二ZigBee781

32.1 ZigBee概述781

32.1.1 ZigBee网络结构781

32.1.2 ZigBee技术特点783

32.1.3 ZigBee联盟和IEEE标准协会783

32.1.4 IEEE 802.15.4c和LR-WPANGB/T 15629.15785

32.2 GB/T 15629.15 ——2010物理层技术786

32.2.1物理层服务规范786

32.2.2工作频段和信道划分787

32.2.3调制方式与传输速率789

32.2.4 MPSK790

32.2.5 OQPSK792

32.3 ZigBee应用例794

32.3.1 ZigBee技术主要应用领域794

32.3.2零售服务系统中超市采购应用例794

32.3.3医疗健康监控中慢性疾病的监控应用例796

32.3.4城市轨道交通公共安全防范系统中的ZigBee接入应用例796

参考文献798

案例三十三 超宽带通信800

33.1超宽带技术体制概述800

33.2脉冲体制超宽带无线通信系统801

33.2.1IR-UWB信号形式801

33.2.2 IR-UWB调制方法805

33.2.3时间反转技术807

33.2.4 IR-UWB的应用808

33.3 ECMA368载波体制超宽带无线通信系统809

33.3.1频带划分与使用809

33.3.2帧结构812

33.3.3系统模型815

33.3.4信道编码和交织816

33.3.5双载波调制DCM818

参考文献819

案例三十四 无线体域网821

34.1无线体域网概述821

34.1.1无线体域网概念821

34.1.2无线体域网展望822

34.2无线体域网物理层823

34.2.1工作频段823

34.2.2信道模型824

34.2.3调制编码技术825

34.2.4其他物理层关键技术826

34.3无线体域网MAC层828

34.3.1无线体域网MAC协议的设计要求828

34.3.2无线体域网MAC协议829

34.4无线体域网拓扑控制和安全机制830

34.4.1拓扑控制830

34.4.2安全机制831

34.5无线体域网标准进展834

34.5.1国际标准IEEE 802.15.6834

34.5.2国内无线体域网标准838

34.6无线体域网应用839

参考文献841

第六篇 广播与多媒体通信845

案例三十五 调幅和调频广播845

35.1中、短波双边带调幅广播845

35.2中波同步广播848

35.3短波单边带广播848

35.4调频广播850

35.5立体声调频广播851

35.6多路声调频广播854

35.7数据调频广播856

35.8调频同步广播857

参考文献857

案例三十六 模拟电视广播859

36.1模拟电视广播概述859

36.2黑白电视广播861

36.3彩色电视广播863

36.4电视信号传输867

36.5图文电视广播869

36.6双伴音/立体声电视广播871

36.7数字伴音电视广播872

参考文献875

案例三十七 视频压缩编码877

37.1数字视频信号877

37.1.1视频信号数字化877

37.1.2彩色亚采样878

37.1.3数字视频格式879

37.1.4数字电视基本参数和图像格式879

37.2数字视频压缩编码882

37.2.1帧内编码882

37.2.2帧间编码887

37.3数字视频编码标准890

37.3.1MPEG-2.891

37.3.2 H.264/AVC898

37.3.3 AVS901

37.3.4 MEPG-2、H.264/AVC、AVS比较905

37.3.5视频编码技术和标准的发展历程905

参考文献907

案例三十八 有线电视909

38.1有线电视概述909

38.1.1有线电视的定义909

38.1.2我国有线电视的发展历程909

38.1.3有线电视的频谱划分911

38.1.4有线电视标准911

38.1.5有线电视展望912

38.2有线电视系统912

38.2.1有线电视节目传输流程912

38.2.2有线电视系统的组成913

38.3有线电视信源系统913

38.4有线电视总前端系统914

38.4.1编码与调制系统915

38.4.2存储播出系统918

38.4.3复用加扰系统918

38.4.4网络管理系统919

38.4.5用户管理系统919

38.4.6条件接收系统919

38.4.7混合器920

38.4.8光发射机920

38.4.9光放大器920

38.5有线电视光传输系统920

38.5.1传输网网络拓扑921

38.5.2传输网的组成922

38.5.3光传输系统923

38.6有线电视电缆分配系统925

38.6.1电缆分配网的组成925

38.6.2电缆分配网实例925

38.7用户终端系统926

38.7.1用户终端系统的组成926

38.7.2数字机顶盒926

参考文献927

案例三十九 视频会议技术928

39.1视频会议技术概述928

39.1.1视频会议的发展历程928

39.1.2视频会议的分类和功能929

39.1.3视频会议的标准930

39.2 H.320协议930

39.2.1 H.320视频会议的网络结构930

39.2.2视频会议的建立过程931

39.2.3 H.320协议堆栈931

39.2.4 H.221帧结构932

39.3 H.320系统的实现935

39.3.1 H.320会议终端系统935

39.3.2 MCU系统936

39.4 H.323协议940

39.5互联网视频会议941

39.5.1网络结构942

39.5.2视频编码942

39.5.3研究动向943

参考文献943

案例四十地面数字电视广播945

40.1地面数字电视广播概述945

40.1.1数字电视的历史背景945

40.1.2数字电视的全球发展现状946

40.1.3数字电视组织和国际标准946

40.2 DTMB标准947

40.2.1 DTMB标准概述947

40.2.2随机化949

40.2.3前向纠错编码949

40.2.4星座映射950

40.2.5交织951

40.2.6帧体数据处理(OFDM调制)952

40.2.7组帧及系统帧结构952

40.2.8基带后处理954

40.2.9正交上变频956

40.3香港地区实施案例956

40.3.1参数选择956

40.3.2单频网网络结构956

40.3.3干扰分析和网络增益957

40.3.4香港应用实例958

参考文献960

案例四十一 数字音频压缩与数字音频广播961

41.1数字化音频信号的码率压缩961

41.1.1音频压缩概述962

41.1.2音频信号码率压缩方法965

41.1.3 M P3音频压缩技术特点970

41.1.4杜比AC -3音频压缩特点973

41.1.5主要音频感知编码的技术特点对比976

41.2数字音频广播概述977

41.3 Eureka-147 DAB系统978

41.3.1 DAB发展历程978

41.3.2 DAB系统的技术特点979

41.3.3 DAB信源编码980

41.3.4 DAB信道编码调制特点980

41.3.5 DAB系统的传输框架特点981

41.3.6 DAB系统的数据结构特点982

41.3.7 DAB接收机983

41.4 DRM984

41.4.1 DRM发展历程984

41.4.2 DRM系统的信源编码方案985

41.4.3 DRM系统传输框架986

41.4.4 DRM传输模式987

41.4.5 DRM信道编码调制方案988

参考文献989

案例四十二 语音编码及应用991

42.1语音编码概述991

42.1.1语音编码的应用991

42.1.2语音编码的分类992

42.1.3语音编码的评价994

42.1.4语音编码的硬件与系统997

42.1.5语音编码标准与发展趋势997

42.2移动通信语音编码998

42.2.1 RPE-LTP999

42.2.2 AMR(3G)1001

42.2.3 AMR-WB与AMR-WB+1003

42.3低速率语音编码算法1004

42.3.1MELP(北约军用语音编码)1004

42.3.2 MBE(IMBE、AMBE)(国外数字对讲机语音编码)1006

42.3.3 SELP、ASELP(国内数字对讲机语音编码)1008

参考文献1010

第七篇 其他无线通信1015

案例四十三 短波通信1015

43.1短波通信概述1015

43.1.1短波通信发展历程1015

43.1.2短波信道特点与模型1016

43.1.3短波数字通信系统1021

43.2短波数字调制解调技术1024

43.2.1短波数字调制解调器设计1024

43.2.2短波调制解调器性能评价1026

43.2.3短波调制解调器发展趋势1027

43.3多载波并行波形1029

43.3.1波形传输格式1029

43.3.2基本参数与实现考虑1031

43.4单载波串行波形1032

43.4.1波形传输格式1033

43.4.2基本参数与实现考虑1035

43.4.3波形性能对比1036

参考文献1037

案例四十四 超短波通信1038

44.1超短波通信概述1038

44.1.1电波传播1039

44.1.2信道特点1040

44.1.3信道模型1040

44.2超短波通信系统1043

44.2.1系统组成1043

44.2.2体系结构1046

44.2.3调制解调1047

44.3窄带CPM波形1048

44.3.1CPM信号1048

44.3.2调制指数设计1053

44.3.3传输格式1055

44.3.4跳频CPM的考虑1057

参考文献1058

案例四十五 数字集群电话1060

45.1数字集群电话系统概述1060

45.2数字集群通信系统的组网1062

45.3数字集群通信系统的组呼业务1065

45.3.1组呼业务空中接口的单方向功能1065

45.3.2语音压缩技术1065

45.3.3信道编码技术1067

45.3.4调制1069

45.4数字集群通信系统的特点1070

参考文献1075

案例四十六 无线对讲机1076

46.1无线对讲机概述1076

46.1.1无线对讲机发展1076

46.1.2无线对讲机种类1080

46.2模拟无线对讲机1081

46.2.1模拟无线对讲机原理1081

46.2.2模拟无线对讲机组成1082

46.2.3模拟无线对讲机标准1082

46.3数字无线对讲机1083

46.3.1数字无线对讲机原理1083

46.3.2数字无线对讲机组成1090

46.3.3数字无线对讲机标准1091

46.4无线对讲机功能和应用1094

46.4.1无线对讲机功能1094

46.4.2无线对讲机应用1095

参考文献1099

案例四十七 流星余迹通信1100

47.1流星余迹通信概述1100

47.1.1流星余迹通信的基本原理1100

47.1.2流星余迹通信的发展1101

47.1.3流星余迹通信的特点1102

47.2流星余迹通信信道模型1103

47.2.1流星余迹的形成1103

47.2.2流星余迹的分类1103

47.2.3流星余迹的基本特点1104

47.2.4流星余迹信道模型1106

47.3流星余迹通信物理层传输关键技术1108

47.3.1流星余迹通信的同步1108

47.3.2信道与来波方向估计1111

47.3.3调制解调1112

47.3.4信道编译码和自适应传输1113

47.4流星余迹通信链路层传输技术1116

47.4.1链路结构及链路规程操作1116

47.4.2链路层差错控制1117

47.4.3链路传输性能参数1118

47.5流星余迹通信的发展趋势1122

参考文献1123

案例四十八 水声通信1124

48.1水声通信概述1124

48.1.1水声通信系统的发展1124

48.1.2水声通信信道特性1126

48.1.3水声换能器1130

48.1.4水声通信系统的结构1132

48.2水声通信的调制技术1134

48.3水声通信实例1136

48.3.1实例一:水声二次定位系统1136

48.3.2实例二:水声调制解调器1138

参考文献1140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