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液液萃取化工基础【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液液萃取化工基础
  • 戴猷元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 ISBN:9787122239068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319页
  • 文件大小:109MB
  • 文件页数:334页
  • 主题词:液液萃取-化工过程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液液萃取化工基础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概述1

1.1液液萃取过程1

1.2液液萃取技术的发展和应用2

1.3液液萃取中的基本概念4

1.3.1分配定律和分配常数4

1.3.2分配系数6

1.3.3萃取率6

1.3.4相比和萃取因子7

1.3.5萃取分离因数7

1.3.6物理萃取与化学萃取8

1.4液液萃取技术的研究内容及方法9

参考文献10

第2章 物质的溶解特性及常用萃取剂11

2.1物质溶解过程的一般描述11

2.2物质在溶剂中的溶解特性12

2.2.1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特性12

2.2.2物质在有机溶剂中的溶解特性14

2.3物质萃取的各种影响因素15

2.3.1空腔作用能和空腔效应15

2.3.2被萃溶质亲水基团的影响17

2.3.3溶质与有机溶剂相互作用的影响21

2.4常用的萃取剂22

2.4.1萃取剂选择的一般原则22

2.4.2中性络合萃取剂23

2.4.3酸性络合萃取剂26

2.4.4胺类萃取剂28

2.4.5螯合萃取剂30

参考文献33

第3章 金属萃取的基本原理34

3.1金属离子配合物34

3.1.1金属离子的水合34

3.1.2金属离子配合物的形成及稳定性35

3.2中性络合萃取过程36

3.2.1中性金属配合物的萃取36

3.2.2金属配阴离子加合阳离子的萃取过程37

3.3酸性络合萃取过程及螯合萃取过程38

3.3.1酸性络合萃取过程38

3.3.2螯合萃取过程39

3.4离子缔合萃取过程40

3.4.1阴离子萃取过程41

3.4.2阴离子交换过程41

3.4.3阳离子萃取过程41

3.5金属萃取过程的影响因素42

3.5.1萃取剂特性的影响42

3.5.2金属离子成键特性的影响45

3.5.3萃合物特性及其形成条件和存在环境的影响46

3.6协同萃取过程49

3.6.1酸性萃取剂和中性萃取剂的协同萃取50

3.6.2肟与酸性萃取剂的协同萃取51

3.6.3螯合萃取剂和中性萃取剂的协同萃取51

3.6.4其他协同萃取体系51

参考文献51

第4章 有机物萃取的基本原理52

4.1简单分子萃取52

4.2有机物络合萃取过程52

4.2.1有机物络合萃取的过程描述52

4.2.2有机物络合萃取体系的基本特征53

4.2.2.1分离对象的特性53

4.2.2.2络合剂的特性53

4.2.2.3稀释剂的选择55

4.2.3有机物络合萃取的高效性和高选择性55

4.3有机物络合萃取过程的机理分析56

4.3.1络合萃取的作用机制56

4.3.2络合萃取的萃合物结构57

4.3.3络合萃取的历程58

4.3.3.1中性磷氧类络合剂络合萃取有机羧酸的历程58

4.3.3.2胺类络合剂络合萃取有机羧酸的两种历程58

4.3.3.3胺类络合剂络合萃取苯酚的两种历程60

4.3.3.4酸性磷氧类萃取剂络合萃取有机胺类的两种历程60

4.4有机物络合萃取的特征性参数61

4.4.1分离溶质的疏水性参数IgP61

4.4.2分离溶质的电性参数pKa62

4.4.3络合剂的表观碱(酸)度63

4.4.3.1络合萃取剂表观碱(酸)度的定义64

4.4.3.2络合萃取剂表观碱(酸)度的测定方法65

4.4.3.3络合萃取剂表观碱(酸)度的影响因素66

4.4.4络合剂相对碱(酸)度67

4.4.4.1以被萃溶质为对象的络合萃取剂相对碱(酸)度的定义68

4.4.4.2络合萃取剂相对碱(酸)度的测定方法69

参考文献69

第5章 液液萃取相平衡71

5.1物理萃取相平衡71

5.1.1物理萃取相平衡的一般性描述71

5.1.2弱酸或弱碱的萃取相平衡72

5.1.3萃取相溶质自缔合的萃取相平衡74

5.1.4混合溶剂物理萃取的相平衡76

5.2化学萃取的相平衡76

5.2.1化学萃取相平衡的一般性描述76

5.2.2萃合物化学组成的确定78

5.2.3络合萃取相平衡的质量作用定律分析方法80

5.3萃取相平衡的图示方法81

5.3.1完全不互溶体系直角坐标图82

5.3.2三角形相图82

5.3.2.1三角形相图中的组成表示法83

5.3.2.2杠杆法则83

5.3.2.3液液平衡关系在三角形相图上的表示法84

5.3.2.4液液相平衡在直角坐标上的表示法87

5.4萃取相平衡的模型预测方法88

参考文献90

第6章 扩散及相间传质过程92

6.1分子扩散及涡流扩散92

6.1.1分子扩散92

6.1.2扩散系数94

6.1.3单相中的稳态分子扩散96

6.1.3.1等摩尔反向扩散97

6.1.3.2单向扩散98

6.1.4涡流扩散99

6.2相间传质99

6.2.1对流传质100

6.2.2相间传质模型101

6.2.3分传质系数103

6.2.4总传质系数103

6.3界面现象及其影响104

6.3.1 Marangoni效应105

6.3.2 Taylor不稳定性106

6.3.3表面活性剂的影响106

6.4液滴传质特性107

6.4.1液滴和液滴群的运动107

6.4.2液滴和液滴群的传质109

6.4.2.1液滴生成阶段的传质109

6.4.2.2液滴自由运动阶段的传质110

6.4.2.3液滴凝并阶段的传质112

6.4.2.4考虑液滴内外传质的总传质系数112

参考文献114

第7章 逐级接触液液萃取过程的计算116

7.1单级萃取过程及其计算117

7.1.1溶剂部分互溶体系117

7.1.2溶剂不互溶体系119

7.2多级错流萃取过程及其计算120

7.2.1溶剂部分互溶体系120

7.2.2溶剂不互溶体系123

7.3多级逆流萃取过程及计算124

7.3.1溶剂部分互溶体系125

7.3.1.1三角形坐标图求理论级数125

7.3.1.2直角坐标图求理论级数127

7.3.2溶剂不互溶体系128

7.3.3多级逆流萃取过程的最小萃取剂用量129

7.3.3.1溶剂部分互溶体系129

7.3.3.2溶剂不互溶体系131

7.3.4两相完全不互溶体系的多级逆流萃取过程计算132

7.4复合萃取133

7.4.1完全不互溶体系的萃取率和去污系数134

7.4.2完全不互溶体系的物料衡算和操作线134

7.4.3双溶质组分分离的操作条件选择原则135

7.4.4多级逆流复合萃取过程的图解法136

7.4.5多级逆流复合萃取过程的公式解法136

参考文献138

第8章 微分接触连续逆流萃取过程的计算139

8.1柱塞流模型139

8.2萃取柱内流动的非理想性142

8.2.1非理想流动和停留时间分布142

8.2.2萃取柱内的轴向混合及其影响145

8.3考虑萃取柱内轴向混合的计算模型146

8.3.1级模型146

8.3.2返流模型及其求解方法147

8.3.2.1返流模型的建立147

8.3.2.2线性平衡关系时返流模型的求解方法148

8.3.2.3非线性平衡关系时返流模型的求解方法151

8.3.3扩散模型及其求解方法151

8.3.3.1扩散模型的建立152

8.3.3.2线性平衡关系时扩散模型方程的解析解及其简化153

8.3.3.3分散单元高度及其近似计算156

8.3.4前混现象158

8.4萃取柱轴向混合参数的实验测定159

8.4.1扰动响应技术及其数据处理方法159

8.4.1.1扰动响应法及模型方程159

8.4.1.2扩散模型方程160

8.4.1.3几种主要的模型参数求取方法161

8.4.1.4几种数据处理方法的比较165

8.4.2稳态浓度剖面法166

8.4.2.1基于扩散模型的单变量估值法167

8.4.2.2基于返流模型的多变量估值法168

8.4.3动态响应曲线法169

参考文献171

第9章 液液萃取设备的分类及特点173

9.1液液萃取设备的基本条件和主要类型173

9.2液液萃取设备的性能特点174

9.2.1液液萃取设备的特点174

9.2.2液液萃取设备的液泛流速和比负荷175

9.2.3萃取设备的传质速率和总传质系数177

9.3液液萃取设备的选择179

参考文献180

第10章 混合澄清器181

10.1混合澄清器及其类型181

10.2箱式混合澄清器的特点185

10.3混合澄清器的设计186

10.3.1混合室的设计187

10.3.2澄清室的设计188

10.4混合澄清器的操作189

参考文献190

第11章 柱式萃取设备192

11.1柱式萃取设备的类型和特点192

11.1.1喷淋萃取柱192

11.1.2填料萃取柱192

11.1.3筛板萃取柱193

11.1.4脉冲筛板萃取柱和脉冲填料萃取柱194

11.1.5振动筛板萃取柱195

11.1.6转盘萃取柱(RDC)196

11.1.7混合澄清型萃取柱197

11.2填料萃取柱的设计计算198

11.2.1液滴平均直径dp的计算199

11.2.2特性速度和液泛流速计算200

11.2.3总传质系数的计算201

11.2.4柱高的计算201

11.3筛板萃取柱的设计计算201

11.3.1液滴平均直径的计算201

11.3.2特性速度和液泛流速计算202

11.3.3筛板萃取柱传质性能计算204

11.4脉冲筛板萃取柱的设计计算205

11.4.1液滴平均直径的计算205

11.4.2特性速度和液泛流速计算206

11.4.3脉冲筛板萃取柱的操作特性207

11.4.4脉冲筛板萃取柱的传质特性计算209

11.4.5脉冲筛板萃取柱的设计计算举例210

11.5转盘萃取柱的设计计算211

11.5.1液滴平均直径的计算211

11.5.2特性速度和液泛流速计算212

11.5.3转盘萃取柱的操作特性214

11.5.4转盘萃取柱的传质特性计算215

11.5.5转盘萃取柱的设计计算步骤215

11.6柱式萃取设备的性能比较216

参考文献220

第12章 离心萃取设备223

12.1离心萃取器及其类型223

12.1.1离心萃取器的分类223

12.1.2连续接触离心萃取器224

12.1.3逐级接触离心萃取器225

12.2离心萃取器的关键参数228

12.2.1离心分离因数α228

12.2.2离心萃取器的压力平衡和界面控制229

12.2.2.1离心力场条件下的流体静力学方程229

12.2.2.2转筒式离心萃取器的界面控制229

12.2.3离心萃取器的分离容量231

12.2.4离心萃取器的级效率232

参考文献233

第13章 萃取过程的强化234

13.1单元操作和单元过程234

13.2“场”、“流”分析的一般性概念235

13.2.1“场”、“流”的定义及特征235

13.2.2“场”、“流”分析的基本内容236

13.2.2.1“流”和“场”的存在是构成分离过程或反应过程的必要条件236

13.2.2.2“流”和“场”按不同方式组合可以构成不同的过程237

13.2.2.3调控“流”和“场”的作用可以实现过程强化238

13.2.2.4多种“流”和多种“场”的组合可以产生新的过程239

13.2.3常用分离过程的“场”、“流”分析241

13.3从基本原理出发强化萃取过程242

13.3.1提高过程的传质推动力242

13.3.2增大相际总传质系数251

13.3.3增加相间传质面积254

13.4耦合技术及过程强化255

13.4.1过程耦合技术255

13.4.1.1同级萃取反萃取耦合过程255

13.4.1.2萃取发酵耦合过程260

13.4.1.3膜技术与过程耦合263

13.4.2化学作用对萃取分离过程的强化264

13.4.3附加外场对萃取分离过程的强化266

参考文献268

第14章 新型萃取分离技术271

14.1概述271

14.2液膜技术272

14.2.1概述272

14.2.2液膜技术的构型和操作方式274

14.2.2.1乳状液膜过程274

14.2.2.2支撑液膜过程275

14.2.2.3封闭液膜过程276

14.2.3液膜分离过程的传质机理及促进传递277

14.2.3.1液膜分离过程的传质机理277

14.2.3.2液膜分离过程的促进迁移278

14.2.4乳状液膜280

14.2.4.1乳状液膜体系的组成280

14.2.4.2乳状液膜分离工艺282

14.2.4.3乳状液膜体系的渗漏及溶胀283

14.2.5支撑液膜体系284

14.2.6封闭液膜体系285

14.3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287

14.3.1概述287

14.3.2超临界流体及其性质287

14.3.3超临界流体萃取工艺291

14.3.3.1超临界流体-固体萃取工艺291

14.3.3.2液体的超临界流体逆流萃取工艺292

14.3.3.3溶剂循环293

14.3.3.4溶质和溶剂的分离294

14.3.4超临界流体萃取设备294

14.4双水相萃取技术295

14.4.1概述295

14.4.2双水相体系的形成295

14.4.3双水相体系的主要参数297

14.4.4双水相萃取的特点及两相分配298

14.4.4.1双水相萃取的特点298

14.4.4.2影响双水相萃取分配的因素298

14.4.5亲和双水相萃取技术300

14.5膜萃取技术300

14.5.1概述300

14.5.2膜萃取的研究方法及数学模型301

14.5.2.1膜萃取的研究方法301

14.5.2.2膜萃取过程的传质模型301

14.5.3膜萃取的影响因素304

14.5.3.1两相压差Δp的影响304

14.5.3.2两相流量的影响304

14.5.3.3相平衡分配系数与膜材料的浸润性能的影响304

14.5.3.4体系界面张力和穿透压305

14.5.4中空纤维膜萃取的过程设计306

14.5.4.1分传质系数关联式306

14.5.4.2中空纤维膜器中流动的非理想性306

14.5.4.3中空纤维膜萃取过程强化的途径307

14.5.4.4中空纤维膜萃取器的串联和并联308

14.6胶团萃取技术和反胶团萃取技术308

14.6.1概述308

14.6.2胶团的结构及性质309

14.6.3胶团萃取310

14.6.4聚合物胶团萃取311

14.6.5浊点萃取311

14.6.6反胶团的结构及性质313

14.6.7反胶团体系的增溶及溶质传递315

14.6.8蛋白质的反胶团萃取研究316

参考文献31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