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新闻采访写作编辑案例教程【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新闻采访写作编辑案例教程
  • 白庆祥等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新华出版社
  • ISBN:7501155828
  • 出版时间:2003
  • 标注页数:443页
  • 文件大小:19MB
  • 文件页数:471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新闻采访写作编辑案例教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前言1

第一章 新闻采访1

第一节 素质的提高1

做客观事实的发现者1

一句话引出的一篇特写3

从闲谈中捕捉的新闻典型3

晨练中捡来的获奖新闻5

采访中辅之以恰如其分的思想工作6

勇于为人民伸张正义7

一片丹心揭丑恶8

“不向邪恶让寸分”的记者9

敢讲真话的记者9

写厕所的学问10

长征路上补发报道11

记者的声誉比生命重要12

坚持优良作风受赞许12

记者的洞察力是怎样炼就的13

记者的政策水平救了一个人13

兼听则明解疑团14

漏掉有价值的消息是什么原因15

真知灼见和正义感16

“求人”反得“线索奖”17

学识渊博的“记者之花”18

清廉的记者18

重人格的记者梁启超、范长江19

有国格的记者19

有骨气的记者高洁20

一身正气的记者林里21

靠专家报道沈阳新生儿死亡事件21

经济学者型的女记者24

拍照要“胸中有人”25

记者的人格26

人正笔直写新闻27

以“诚”换佳篇27

第二节 材料的积累28

在资料启示下产生的报道29

家常话里有素材29

靠材料积累的启示写成的通讯30

观察与积累的结合31

老记者徐铸成妙记笔记32

长期积累用于一时32

积累和灵感32

长期积累的丰厚资料34

郭超人的采访笔记35

用采访见闻和资料卡片写出的书35

采访笔记记录的真实新闻36

靠勤奋、积累获得成功的记者37

第三节 采访的准备37

事先准备使徐铸成获独家新闻38

田流采访前的思索准备39

艾泼斯坦采访西藏前的材料准备39

没有准备的采访漏掉精彩情节40

精彩的新闻照片源于事先准备41

斯诺采写《西行漫记》的准备41

美记者研究被采访者接受采访的特点42

准备工作使记者与被采访者建立良好关系42

采访前要有知识准备43

黄钢采访西藏的特殊准备44

两小时的采访准备了四个小时45

因事前看了徐迟照片才获采访机会46

先拟好提纲后采访周晓兰父母46

巧设开局采访外国显贵47

美记者采访曹禺做大量准备工作47

两次采访工程师的对比48

用“请教”打破僵局48

采访前的资料准备感动了被采访者49

谢晋对比中美记者的采访准备50

有准备与无准备的两次采访对比50

华莱士的采访准备51

精心准备访加利52

周密准备抢拍新闻照52

法拉奇战斗式的采访53

采访名人的技巧53

第四节 新闻敏感的增强54

大娘的自言自语给了记者新闻敏感54

美联社记者在中国的新闻敏感55

靠新闻敏感聊天中抓独家新闻56

给幼儿园送饮料引起的新闻警觉56

对比出的新闻敏感57

新闻敏感使她突击采访58

汽车上留心出新闻58

靠敏感马路上捡来好新闻59

田流与市委书记散步写出通讯60

餐桌上得到的新闻线索60

新闻警觉使消息获国际新闻奖61

睡觉睡出的好新闻62

牢骚话里出新闻62

说者无心,记者写出获奖新闻63

丰收诉愁引发的一篇好新闻64

记者靠什么发现张海迪65

独家新闻源出一句话66

没有采访任务的成功报道67

多方寻线索获“兵变”新闻67

史密斯的预见出新闻68

在笑声里听来的新闻68

取消演出背后有新闻69

八小时以外的新闻敏感69

闪电般拍出好照片70

相同乐曲中发现新闻70

在新闻敏感中发掘新闻价值的吕晓琦71

一句话里定新闻71

范敬宜的新闻敏感72

赖斯顿的新闻嗅觉73

受一句童言启示的一篇文章74

无心插柳出佳篇74

抓活鱼,靠敏感75

拿簸箕引出活素材76

从厨子嘴里判断出的新闻77

送上门的独家新闻78

一句话得来个好点子78

深入与敏感是写好新闻的诀窍80

新闻敏感与考古奇迹81

眼睛敏锐识“新闻”82

开启灵感的闸门83

第五节 采访的心理83

拒绝采访有原因84

一同劳动消除隔阂84

调工启事拉出报道线索85

贴近被采访者的情感86

要尊重被采访者的习性87

“情绪扩散网”中有真货88

沟通感情才能消除顾虑89

心理活动要注意90

关心理解是打开心扉的钥匙91

开挖真实深刻的心理素材92

注意自己的心理症结93

心理沟通铺平路94

诚意感动大学者94

让采访对象放松自己95

以亲近心态采访获得珍贵镜头96

第六节 执著与勇敢97

由印刷学徒到新闻记者的马克·吐温98

轮椅记者写“硝烟”98

在战火硝烟中采访99

“其耳目随处警备”99

陆诒抢着去前线100

穷乡僻壤有宝藏101

在海上漂流6天6夜的采访101

桌子底下进行采访102

化装职员西北行103

拍下萨达特遇枪击的场面104

丘吉尔死里逃生的采访104

法拉奇,何以受人瞩目105

到前线采访苏德战争的中国女记者105

对着枪口按快门的记者106

辛劳会多活些年107

为找事实翻垃圾107

拼命采写的新闻参评普利策奖108

勇报险情的女记者拉多斯108

不顾生命危险揭黑社会内幕109

不怕邪恶的记者110

用生命谱写篇章的记者110

充满艰辛与危险的50天采访111

不畏艰辛受人称道的记者111

冲破障碍报冤案112

火海中不惧危险的采访113

穷追不舍必有果114

不畏权贵的女记者彭子冈114

用新闻智斗白崇禧的记者严怪愚115

为获“独家”抛重金116

蹲在宴会桌边采访的日本记者117

不到火山口不死心117

把生死置之度外的记者伊斯麦特118

屡遭冷遇不灰心119

不屈不挠的女记者松井耶依119

耐性很重要120

丈夫陪伴夜里采访的女记者121

获机密新闻的布洛威茨122

记者在战火中接受考验123

冒险“卧底”7个月125

用隐语发电稿的记者顾执中125

磕磕碰碰别在乎126

“闭门羹”也吃得126

千里采访获稿多128

战火中抢新闻的新华社记者128

风口浪尖见胆识129

锲而不舍的记者130

压倒邪恶的记者周晓瑾130

摄影记者要不怕苦与死131

爱好与热情使他成了业余名记者132

以新闻为第一生命133

用生命录下历史瞬间133

1854年的随军记者134

探险式采访135

现代新闻史上的“哥伦布”135

敢于揭底的记者136

第七节 新闻的时效137

奥运会上抢新闻137

里根遇刺一分钟内138

在只有一条海底电线的情况下138

同步报道是棵“长青树”139

争分夺秒传消息139

靠实效 赚大钱139

及时与真实是新闻的生命140

同一新闻的多角度报道140

见缝插针式的采访141

电话抢发“第一块金牌”新闻142

在海中完成的采访142

一篇改变巴恩斯一生的新闻报道143

抢发十三届一中全会公报第一人144

重现美国最大空中悲剧145

扮成医生抢新闻145

《大公报》捡来的独家报道146

肯尼迪遇刺的新闻时效147

不失时机进行采访148

追踪亚运会的新闻记者149

《朝日新闻》和《每日新闻》的争夺战150

五分钟的独家采访150

讲究时效抓新闻151

第八节 访问的艺术151

顾行的聊天采访法152

李尚志的勾推采访法153

“见缝插针”采访李政道154

等着了撒切尔摔跟头155

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155

采访中的“对症下药”156

唠家常其实是采访156

用细微的目光去挖掘157

调查研究切中时弊159

松弛、顺应160

以柔克刚访拳王160

他这样采访童第周161

打开心灵的闸门靠什么162

利用对方的谦虚163

不要哪壶不开提哪壶164

在激烈竞争中抢抓独家新闻164

旗帜鲜明亮出自己的观点165

抓住对方话柄166

具体,再具体167

不同对象的因人而问168

先这样问169

让对方开口169

各个侧面都采访到170

引起对方共鸣171

穷追不舍是办法172

选择好“初问”172

诱发提问很灵173

“将他一军”173

“复原”当时情景174

事后访问用“回忆激励复原法”175

包抄加迂回176

回忆加归纳176

类比·联想·回忆177

抓住“题外话”177

一连串提问追细节178

选择好采访地点178

这样采访名人180

怀着强烈的感情采访180

“话里有话”要揣摩181

抽上一支烟182

“老鹰抓鸡”扎下去182

采访也有机遇183

融入,调动184

提倡“过电影”184

望闻问切识真闻185

让名人接受采访185

以小引大采访法186

入情入理的激将采访法187

顾雷和许仲英的一次激将采访187

追踪采访法188

借用“话头”巧提问189

追踪采访象棋大师190

一次笼统提问与具体提问的对比191

用叙旧法使周谷城产生谈兴192

李尚志的聊天采访法192

冷静面对冷遇193

成功的迂回采访194

用潜问法采访丁玲194

采访对象认“本家”195

喝酒喝对味了196

找准“关节点”196

采访中的借问197

采访中的质问197

采访中的偏问198

追问,再追问199

恰到好处的提问199

采访中寻找共同点200

用责任感和激情的采访200

记者采访时聆听的艺术201

做一个合格的对话者202

挖空心思访黄植诚203

找个别的理由去采访203

先在思想感情上接近204

电话采访体育新闻205

吃小亏占大便宜205

利用ICQ采访206

利用电子邮件采访207

利用互联网采访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207

善于抓拍的布列松208

聊天发现了好线索208

交心带来的新闻效益209

从“自我暴露”开始209

体验感受式的采访210

第九节 体验的方法210

体验掏粪的采访211

体验新闻事实使记者获普利策奖212

体验大兵生活的记者获普利策奖213

艾伦死里逃生写现场新闻213

黄宗英到海拔两千多米高山体验生活214

体验南极的记者金涛214

装疯采访精神病院的美国女记者215

波列伏依在飞机上体验新闻事实215

日本记者百百信夫在海上体验70天216

与牧民一起放牧守圈的记者217

沿着英雄的足迹采访218

乔扮旅客抓新闻218

腿勤的好处219

腿懒的教训220

夏衍化装采写《包身工》221

三下引水隧洞获实情222

攀太白山采访的记者贺俊文222

体验邮路辛苦的记者223

第十节 现场的观察224

报道黑人世界的白人224

阎吾淮海战场的观察采访225

毛主席纪念堂的灯和柱知多少?225

目睹比耳闻更深刻226

瞄准记者出新闻226

采访高士其时的观察227

杰克·伦敦化装深入观察获佳篇227

亲历百万雄师过大江228

假扮清洁工进入机场采访228

记者察言观色见真功229

只有深入采访才有深度的报道230

情从真中来,文章自精彩231

记者:往往靠眼睛记录瞬间231

亲临现场免失实232

深入采访《我爱你,中国》诞生的地方233

亲临现场采访写出感人报道233

斯诺:细致观察积累资料234

锐利的采访武器——眼睛234

化装采访觅内情235

“全感采访”细腻感人236

眼睛里的艺术237

细心观察得细节237

纪希晨巧妙入敌营采访238

喜欢第一现场的女记者汤姆斯239

要善于用眼睛观察239

深入出佳篇240

用眼睛写作的人240

折服采访对象的一次采访242

第十一节 应变的能力242

会应变者获奖,不会应变者挨打243

随机应变的采访244

灵活取胜采访李健吾244

顾迈南“还债”写华罗庚245

金凤不要“规定”的一次成功采访245

跟踪新线索出佳篇246

从实际出发写出的稿子247

顺应实际写稿受表扬248

会场外的采访248

改变采访计划写佳篇249

第二章 新闻写作250

第一节 真实性的原则250

在赞许中揭穿骗局250

范长江订正谬误251

不能光听人说252

眼见未必真可靠253

补充采访核事实254

“大概”要不得254

不轻信考代尔·赫尔死了的记者255

不是2003头猪,而是256

合众社失实信誉落256

纽约派人来华核对解疑窦257

别听一面之词写批评稿258

“情况属实”也有漏洞258

有些采访需突然袭击259

不写也罢260

厨房、住房有区别261

到底写不写李月华261

看账看出个假模范262

“养猪能手”的猪在哪里?263

为了一个细节264

早该打几个问号265

沙里淘金出新闻266

第二节 选材与炼题266

多维角度立体思维267

灵活与死板268

胆识与好新闻268

一张新闻照片的价值269

把重要的事实写重要270

选好角度使新闻更有价值271

老典型也有新意义272

老题材也有含金量273

摄影记者应聚焦生活274

要写出主人公的精神和追求274

火眼金睛抓本质275

在一般新闻里提炼重大事件275

既写“什么事”,又写“为什么”276

“立体”报道,反映事物的本来面貌276

独到的眼光和独具的勇气277

小中见大写精神277

由浅入深提炼主题278

细致采访、深入挖掘279

掌握共性和个性的关系279

第三节 写作的技巧280

巧设悬念280

抑是为了扬281

曲曲直直起波澜282

善用巧合妙趣生283

文似观山不喜平284

若断还连285

新闻的含蓄286

反衬的妙用287

正反相求288

对比烘托法289

动静相间呼欲出290

夸饰为新闻添彩291

幽默诙谐增情趣291

对比衬托292

画龙点睛全文活293

夹叙夹议写新闻294

放得开,收得拢294

曲折迂回味道浓295

扑朔迷离写奇文295

注重新闻意境296

点化之妙296

蒙太奇式装配法297

平行式连接法297

用提问连接上下文298

靶子法与逆效法298

用特定的物件连接全文299

悬念的吸引作用299

寓讽刺批评于诙谐之中300

背景材料的穿插镶嵌300

从生活的角度写出情趣和人物个性301

联想给新闻插上翅膀302

片段画面组接302

浓缩更饱满303

虚实结合文增色304

张弛交错写法活305

用画面说话306

比喻打破新闻的沉闷307

引语式新闻说服力强307

采用对话使层次清晰308

新闻的独辟蹊径309

新闻的反仿写作310

学会“掐尖”310

注重画面,绘声绘色311

写活语言文章活312

抓细节、投真情、感读者313

新闻越短越难攻314

以小见大写新闻315

挖掘有特色的语言316

写好人物语言316

以自己的感情牵动读者的感情317

会议消息也能写得有声有色318

写通讯要调动感情319

同样容量,越短越沉320

用顶天立地细节写就通讯的记者320

写新闻要简洁扼要321

第四节 写作与修养322

博采众长,下笔如神323

吕兴臣的写作冲动与“好八连”的报道323

巧妙设计,宣传一绝324

知识对写新闻的作用324

抓住真实性格325

新闻写作要追求“这一个”326

巧于发现的抗洪报道327

快速采写“王秀芝”327

要写清重要的新闻要素328

事实是记者惟一的发言权329

写新闻一定要听不同意见330

从“有感就发”中增长才干331

写“适销对路”的新闻331

做两手准备332

好事不要说过头332

第五节 写作的艰辛与执著333

记者的使命和作品的价值333

马克思恩格斯撰稿讲文德334

无业青年获普利策新闻奖334

墨西哥记者的揭“丑”新闻335

美国记者敢写“内幕新闻”336

写作也要充分准备336

戈宝权用资料为写作做准备337

忘我的境界337

搜集整理材料的重要性338

“对真实的过分的爱”338

深入扎实地了解采访对象339

苏少泉的成功秘诀:热爱+专注+拼搏339

背着瘫儿拼搏写佳作340

在时代的风口浪尖上写报道341

童心使他的新闻保持青春342

红柳精神的感召力342

在枪林弹雨中采写巴黎战事报道343

着魔似地投入写作343

第三章 新闻编辑345

第一节 编辑的素质345

“做厨子不易”346

编辑的“读破一卷”346

恪守职业道德的编辑347

“补白”大王347

编辑的运筹能力349

编辑的点评能力349

编辑的参谋能力350

编辑的鉴识能力350

编辑应是多面手351

高尔基做编辑351

多一点科学知识就不会受骗352

在“没有新闻”中发现新闻的编辑353

总编辑不容忍以权谋私353

政策水平和分析能力很重要354

编辑需要新闻敏感和开拓意识355

编辑也需要追踪思维356

李普曼的独特见解356

人格的魅力与办报357

第二节 编辑的胆识358

以正办报,以奇竞争359

当编辑也勇敢的冯英子359

准确预测赢得读者360

奇闻逸事上头条361

《燕京新闻》对沈崇事件的连续报道363

“新闻冲击波”是捡来的365

《北京日报》一次连续报道的编辑367

《解放日报》打开一扇天窗368

组织开掘的深度报道370

编辑要看出新闻稿件的价值371

为了一个精确数字而不惜坐牢373

第三节 “甘做嫁衣”的精神373

甘为他人“做嫁衣”的好编辑374

编辑的心血与作者的成长375

和作者心连心376

“老师”和诊病医生378

报道奥运会的无名英雄——编辑378

编辑为无名者扬名379

和作者真心交朋友的编辑381

编辑的兴奋使稿件主题升华382

当过记者、通讯员的编辑对稿件更亲切383

珍惜来稿,沙里淘金384

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编辑385

第四节 编辑的艺术385

剪裁组合废变宝386

删改连缀出新篇387

稿件的精心选择387

时稿件的核实388

小专栏的神奇作用390

旧新闻翻新,平淡见奇的招数391

专版鲜活靠百花391

从“由头”入手393

旧闻出新有专招393

给读者以选择余地394

编辑的两把“尺子”395

《画戏·话戏》专栏的开辟396

让“小事”登上“大雅之堂”396

大幅新闻照片引起的效应397

《中国工商时报》漫画上头条398

只言片语,就地升华399

对一封批评来信的处理400

以少胜多显真功402

变废稿为好稿的组合式编辑法403

编辑使记者稿件高出一筹404

通讯员、记者、编辑联手捞“活鱼”405

编辑的提炼和升华407

最后一块版面是如何处理的408

奇妙的编排引起的联想411

范敬宜谈背景意识411

反面稿件的正面效应412

题目活泼风趣耐人读414

标题一声吼,大地抖三抖414

题目是新闻的亮点415

数字的活用416

借名入题417

酸甜苦辣话编辑418

编辑的命题能力419

标题不厌千回改419

让标题有血有肉有生命421

水灵灵的标题惹人爱422

制作标题的苦与乐424

制作短标题425

制题,要寻求突破426

画龙点睛费思量429

文题的再加工431

以通俗见长433

确定主题精编稿433

第五节 编辑的失误与作风434

压稿造成的失误434

炮制假新闻的《申报》435

编稿不慎使稿件失实435

两个晚报竞争的闹剧438

《底特律新闻》抢新闻酿大错438

《华盛顿邮报》后悔439

“抢”出来的假新闻439

在小地方干出大名堂440

主编扮乞丐441

编辑记者的眼睛更要善于发现441

后记44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