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汽车性能与使用技术【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汽车性能与使用技术
  • 刁立福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 ISBN:9787508469577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309页
  • 文件大小:133MB
  • 文件页数:315页
  • 主题词:汽车-性能-高等学校:技术学校-教材;汽车-使用-高等学校:技术学校-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汽车性能与使用技术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汽车发动机工作过程与性能评定1

1.1 汽车发动机的换气过程1

1.1.1 四行程汽车发动机的换气过程1

1.1.2 四行程汽车发动机的充气效率及其影响因素5

1.1.3 改善四行程汽车发动机换气过程(充气效率)的措施8

1.2 汽油发动机的燃烧过程11

1.2.1 过量空气系数与空燃比11

1.2.2 汽油发动机的正常燃烧11

1.2.3 汽油发动机的不正常燃烧13

1.2.4 汽油发动机燃烧过程的影响因素17

1.3 柴油发动机的燃烧过程20

1.3.1 柴油发动机的燃烧过程20

1.3.2 柴油发动机燃烧过程存在的主要问题22

1.3.3 柴油发动机燃烧过程的影响因素23

1.4 汽车发动机的性能指标29

1.4.1 指示性能指标29

1.4.2 有效性能指标31

1.5 汽车发动机特性33

1.5.1 发动机的速度特性33

1.5.2 发动机的负荷特性35

1.5.3 发动机的万有特性37

本章小结39

习题140

第2章 汽车动力性46

2.1 汽车动力性评价指标46

2.1.1 汽车的最高车速46

2.1.2 汽车的加速时间47

2.1.3 汽车的最大爬坡度47

2.2 汽车驱动力47

2.2.1 汽车驱动力的产生47

2.2.2 汽车驱动力图49

2.3 汽车行驶阻力50

2.3.1 滚动阻力50

2.3.2 空气阻力53

2.3.3 上坡阻力55

2.3.4 加速阻力56

2.4 汽车行驶条件56

2.4.1 汽车行驶的驱动条件56

2.4.2 汽车行驶的附着条件57

2.4.3 汽车行驶的驱动附着条件60

2.5 汽车动力性分析60

2.5.1 汽车驱动力平衡60

2.5.2 汽车动力平衡64

2.5.3 汽车功率平衡67

2.6 汽车动力性的影响因素69

2.6.1 发动机性能参数69

2.6.2 汽车结构参数70

2.6.3 汽车使用因素72

本章小结72

习题274

第3章 汽车燃料经济性78

3.1 汽车燃料经济性的评价指标78

3.1.1 等速行驶百公里燃料消耗量79

3.1.2 循环行驶试验工况百公里燃料消耗量79

3.2 汽车燃料经济性计算82

3.2.1 汽车等速行驶工况燃料消耗量的计算82

3.2.2 汽车等加速行驶工况燃料消耗量的计算83

3.2.3 汽车等减速行驶工况燃料消耗量的计算84

3.2.4 汽车怠速停车工况燃料消耗量的计算85

3.2.5 整个循环工况百公里燃料消耗量的计算85

3.3 改善汽车燃料经济性的措施85

3.3.1 汽车结构措施85

3.3.2 汽车使用措施87

3.3.3 汽车节能与营运管理91

本章小结91

习题392

第4章 汽车环境友好性93

4.1 汽车排放污染物93

4.1.1 汽车排放污染物来源93

4.1.2 汽车排放污染物的形成与危害94

4.1.3 汽车排放污染物的影响因素96

4.1.4 汽车排放污染物的控制措施100

4.2 汽车噪声106

4.2.1 汽车噪声的度量与评价106

4.2.2 汽车噪声的产生与控制措施110

4.3 汽车车内空气污染113

4.3.1 汽车车内空气污染分析113

4.3.2 汽车车内空气污染控制114

本章小结115

习题4116

第5章 汽车制动性117

5.1 汽车制动时车轮的受力118

5.1.1 汽车地面制动力118

5.1.2 汽车制动器制动力118

5.1.3 汽车地面制动力、制动器制动力与附着力的关系119

5.2 汽车制动效能119

5.2.1 汽车制动距离120

5.2.2 汽车制动减速度122

5.3 汽车制动效能的恒定性123

5.3.1 汽车制动效能的热衰退123

5.3.2 汽车制动效能的水衰退124

5.4 汽车制动时的方向稳定性124

5.4.1 汽车制动跑偏124

5.4.2 汽车制动侧滑125

5.5 汽车制动器制动力的轴间分配128

5.5.1 前、后车轮的法向反力128

5.5.2 制动器制动力分配曲线与同步附着系数129

5.5.3 汽车在不同附着系数路面上制动过程分析131

5.5.4 具有变化值的前、后制动器制动力分配特性133

5.6 汽车理想的制动系统135

5.6.1 滑动率135

5.6.2 防抱死制动装置137

5.6.3 辅助制动装置138

本章小结138

习题5139

第6章 汽车操纵稳定性141

6.1 汽车纵向与横向稳定性141

6.1.1 汽车行驶的纵向稳定性141

6.1.2 汽车行驶的横向稳定性143

6.2 汽车轮胎侧偏特性145

6.2.1 轮胎坐标系与术语145

6.2.2 轮胎的侧偏现象146

6.2.3 轮胎的侧偏特性147

6.3 汽车稳态转向特性与瞬态响应150

6.3.1 汽车稳态转向特性150

6.3.2 汽车瞬态响应156

6.4 汽车稳态转向特性的影响因素157

6.4.1 汽车质量在轴间的分配157

6.4.2 轮胎157

6.4.3 汽车驱动方式157

6.4.4 侧倾时左、右车轮垂直载荷的重新分配158

6.5 汽车转向轮的摆振与稳定效应159

6.5.1 汽车转向轮的摆振159

6.5.2 汽车转向轮的稳定效应161

6.6 提高汽车操纵稳定性的电子控制系统163

6.6.1 电控助力转向系统(EAS)163

6.6.2 四轮转向系统(4WS)164

6.6.3 稳定性控制系统(VSC)164

6.6.4 巡航控制系统(CCS)165

本章小结166

习题6166

第7章 汽车舒适性168

7.1 人体对振动的反应与平顺性的评价169

7.1.1 人体对振动的反应169

7.1.2 汽车行驶平顺性的评价方法171

7.2 汽车振动系统的简化与单质量系统的振动分析173

7.2.1 汽车振动系统的简化173

7.2.2 汽车车身单质量振动系统分析175

7.3 影响汽车行驶平顺性的结构因素177

7.3.1 悬挂结构177

7.3.2 轮胎180

7.3.3 悬挂质量180

7.3.4 非悬挂质量180

7.3.5 座椅181

7.4 汽车车内噪声181

7.4.1 汽车车内噪声的产生182

7.4.2 汽车车内噪声的控制182

7.5 空气调节与居住性183

7.5.1 空气调节183

7.5.2 居住性184

本章小结184

习题7185

第8章 汽车通过性187

8.1 汽车通过性的评价指标187

8.1.1 汽车牵引支承通过性的评价指标188

8.1.2 汽车几何通过性的评价指标188

8.2 提高汽车通过性的主要措施191

8.2.1 改进汽车结构191

8.2.2 合理选择和使用轮胎193

8.2.3 提高驾驶技术194

本章小结194

习题8195

第9章 汽车运行材料及其使用196

9.1 汽车燃料及其使用196

9.1.1 车用汽油及其使用196

9.1.2 车用柴油及其使用202

9.1.3 石油代用燃料208

9.2 汽车润滑剂及其使用210

9.2.1 发动机油及其使用210

9.2.2 车辆齿轮油及其使用219

9.2.3 汽车自动变速器油及其使用224

9.2.4 汽车润滑脂及其使用231

9.3 汽车特种液及其使用237

9.3.1 汽车制动液及其使用237

9.3.2 汽车冷却液及其使用242

9.4 汽车轮胎及其使用244

9.4.1 汽车轮胎的分类244

9.4.2 汽车轮胎的规格246

9.4.3 汽车轮胎的正确使用248

本章小结250

习题9251

第10章 汽车在特定条件下的使用253

10.1 新车的选配与使用253

10.1.1 新车的选配253

10.1.2 新车的使用255

10.2 汽车在低温条件下的使用258

10.2.1 汽车在低温条件下的使用特点258

10.2.2 改善汽车低温使用性能的主要措施260

10.3 汽车在高温条件下的使用262

10.3.1 汽车在高温条件下的使用特点263

10.3.2 提高在高温条件下汽车使用性能的主要措施264

10.4 汽车在高原和山区条件下的使用266

10.4.1 汽车在高原山区条件下的使用特点266

10.4.2 改善高原山区条件下汽车性能的主要措施268

10.5 汽车在坏路和无路条件下的使用271

10.5.1 汽车在坏路和无路条件下的使用特点271

10.5.2 汽车在坏路和无路条件下使用时采取的主要措施273

本章小结275

习题10276

第11章 汽车技术状况变化与等级评定277

11.1 汽车技术状况变化的原因与影响因素277

11.1.1 汽车技术状况变化的原因277

11.1.2 汽车技术状况变化的影响因素278

11.2 汽车技术状况的变化规律281

11.2.1 汽车技术状况的函数变化规律281

11.2.2 汽车技术状况的随机变化规律282

11.3 汽车技术等级与评定283

11.3.1 汽车技术等级的标准沿革283

11.3.2 汽车平均技术等级292

本章小结293

习题11293

第12章 汽车使用寿命与更新报废294

12.1 汽车使用寿命及其分类294

12.1.1 汽车使用寿命294

12.1.2 汽车使用寿命分类294

12.2 汽车的损耗与更新296

12.2.1 汽车有形损耗296

12.2.2 汽车无形损耗296

12.2.3 汽车综合损耗297

12.2.4 汽车更新297

12.3 汽车经济使用寿命的确定方法299

12.3.1 低劣化数值计算法299

12.3.2 应用现值及投资回收系数计算法301

12.3.3 面值计算法302

12.4 汽车报废标准303

12.4.1 汽车折旧制度303

12.4.2 1986年制定的汽车报废标准303

12.4.3 1997年修订的汽车报废标准及标准调整情况303

12.4.4 2001年制定的农用运输车报废标准305

12.4.5 2006年的机动车强制报废标准(征求意见稿)305

本章小结307

习题12308

参考文献30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