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西夏社会 上【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西夏社会 上
  • 史金波著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 ISBN:7208069441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418页
  • 文件大小:61MB
  • 文件页数:458页
  • 主题词:中国-古代史-西夏(1038~1227)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西夏社会 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第一节 党项、西夏历史五百年1

一、举族北上—党项族长途迁徙1

二、抗宋自立—党项政权的巩固3

三、裂土分疆—西夏的建国5

四、后族专权—西夏的发展6

五、重文偃武—西夏的繁荣9

六、内忧外患—西夏的衰亡9

第二节 国名和年号11

一、大夏国和西夏11

二、大白高国和白高大夏国13

三、番国和梅那国15

四、年号16

第三节 复杂的自然条件21

一、地形—黄原、黄沙和平原21

二、河流—黄河的中段与内陆河23

三、气候—干旱少雨多日照23

第一章 民族25

第一节 王朝的主体—番族(党项)26

一、番族、党项和弥药26

二、番族和鲜卑29

三、番姓32

第二节 文化先进的民族—汉族37

一、汉族和?37

二、汉族的地位39

三、汉姓41

第三节 笃信佛教的民族—吐蕃44

第四节 善牧善商的民族—回鹘47

第五节 契丹、女真及其他50

第二章 农业53

第一节 耕地—与宋朝反复争夺53

第二节 技术—向汉族传统学习57

一、继承当地的农耕传统57

二、粮食的生产59

第三节 灾害—困扰农业的幽灵60

一、农业自然灾害60

二、救灾62

第四节 灌溉—农业的命脉64

一、灌溉渠道64

二、渠道管理66

第五节 管理—完善的机构和制度69

一、农业管理机构69

二、土地管理70

三、生产管理73

四、土地租税的缴纳75

第六节 粮食—精心地保存和加工85

一、粮食的保存85

二、粮食的加工87

第三章 畜牧业和狩猎业89

第一节 传统的畜牧业89

第二节 畜牧业的延续和发展93

第三节 严格的畜牧业管理96

第四节 有特色的狩猎业102

第四章 手工业107

第一节 陶瓷业—日用器皿和建筑构件108

第二节 铸造业—金银器、铜器和铁器115

一、金银器116

二、铜器119

三、铁器125

第三节 纺织业—绢帛、毡褐和白叠129

一、丝织品129

二、毛、麻织品133

三、棉织品135

第四节 酿酒业—制曲和酿酒136

一、管理机构136

二、管理方法137

第五节 制盐业—青盐和白盐142

第五章 商业和借贷147

第一节 买卖、契约和榷禁147

一、买卖147

二、买卖契约151

三、榷禁154

第二节 度量衡155

一、度156

二、量157

三、衡159

四、面积160

第三节 钱币、物价和税收162

一、钱币162

二、物价171

三、买卖税178

第四节 典当、借贷和偿还183

一、典当183

二、借贷185

三、偿还194

第五节 对外贸易和管理200

一、对外贸易200

二、外贸管理207

三、对外禁卖208

第六章 社会结构211

第一节 贵贱分明的社会阶层211

一、皇族211

二、王公贵族214

三、农主和牧主217

四、使军与奴仆221

五、商人和工匠227

第二节 社区组织和家庭结构230

一、社区组织230

二、家庭结构232

第三节 家庭和亲属239

一、节亲239

二、家庭观念和礼仪241

第七章 法律244

第一节 有创意的皇朝法典《天盛律令》244

一、编纂的时间和编纂者245

二、《律令》的形式特点248

三、《律令》的内容和特点252

第二节 苛刻的刑法259

一、时代和民族特点259

二、与宋朝刑律的比较262

三、与辽、金刑律的比较265

第三节 严密的诉讼法267

一、举告268

二、搜查和审讯270

三、刑讯拷打272

第四节 细致的民法273

一、经济法273

二、婚姻法275

第五节 详备的行政法275

第六节 备受重视的军事法279

一、《天盛律令》中的军事法280

二、专门的军事法——《贞观玉镜统》282

第八章 职官286

第一节 官—贵族的身份和等级286

一、《官阶封号表》287

二、《天盛律令》的“官”和官阶288

三、“官”的类别290

四、“蕃官”与“汉官”297

第二节 职—行政管理的职司298

一、政府职司299

二、职事官的派设303

三、“官”与“职”305

四、兼职与“差遣”307

第三节 官印和职司印308

一、规格308

二、形制309

第九章 军队311

第一节 尚武的传统311

第二节 军队建制、兵种和数量314

一、建制314

二、兵种318

三、数量320

第三节 有特色的军抄和溜322

一、军队和抄322

二、溜和抄326

三、首领和首领印329

第四节 优良的军事装备332

一、官兵装备333

二、武器装备的规格和质量335

第五节 高超的战略和战术340

第十章 文化教育346

第一节 语言、文字和文献346

一、番语—西夏语346

二、番书—西夏文的创制352

三、西夏文的使用361

四、西夏文文献364

五、汉语文、藏语文和回鹘语文367

六、书籍装帧样式374

第二节 治国之本—儒学381

一、以儒治国382

二、儒学著述386

第三节 多层次的教育394

一、官吏的培养—学校和科举394

二、民间教育—蒙书397

第四节 脍炙人口的文学404

一、文章405

二、诗歌408

三、谚语415

第十一章 艺术419

第一节 多姿多彩的绘画419

一、壁画419

二、卷轴画427

三、木刻版画432

四、木板画及其他438

第二节 赏心悦目的书法440

一、西夏文书法440

二、汉文书法445

三、藏文和回鹘文书法446

四、书法家和写经手448

第三节 古雅纯美的雕塑451

一、石雕451

二、泥塑453

三、木雕和竹雕457

第四节 音乐、舞蹈和戏曲459

一、音乐460

二、舞蹈、戏曲和杂技466

第五节 西夏艺术特点470

一、浓烈的民族性470

二、对汉族艺术的学习和继承470

三、广泛的多民族性471

四、综合的艺术性471

五、反映生活的多层次性472

六、地域的局限性472

七、展示民族特点的创造性472

八、在中国艺术史上的重要性473

第十二章 科学技术474

第一节 天文和历法474

一、天文474

二、历法477

三、历书480

第二节 印刷术489

一、雕版印刷的机构和场所489

二、雕版印刷品494

三、雕版、刻工和雕版技术500

四、活字印刷及其管理机构505

五、活字印刷实物及印刷技术509

六、西夏活字印刷的意义521

第三节 纸、笔、墨、砚的制作523

一、纸的制作523

二、笔、墨、砚的制作528

第四节 建筑530

一、居室和城市建筑530

二、陵园建筑534

三、寺庙、佛塔建筑537

第十三章 宗教信仰546

第一节 佛教的传播和发展546

一、早期传播546

二、发展时期547

三、译校佛经557

第二节 佛教政策和管理机构560

一、佛教政策560

二、管理机构564

第三节 僧人和度牒570

一、僧人的民族成分570

二、僧人的数量572

三、僧人度牒和簿籍576

第四节 封号、官位和赐衣579

一、帝师和上师580

二、国师及其他师号585

三、官位590

四、赐衣591

第五节 佛教宗派和藏传佛教592

一、佛教宗派593

二、藏传佛教599

第六节 佛经603

一、西夏文佛经603

二、汉文佛经606

三、藏文佛经和回鹘文佛经607

第七节 佛教寺庙609

一、兴庆府—贺兰山中心609

二、凉州—甘州中心612

三、敦煌莫高窟—安西榆林窟中心614

四、黑水城中心616

第八节 佛教法事619

第九节 道教624

一、道教政策和管理625

二、入教和赐衣627

三、道教的经典和绘画628

第十节 自然崇拜和神鬼信仰630

一、自然崇拜630

二、神鬼信仰631

第十四章 饮食634

第一节 饮食资源和结构634

一、粮食食品634

二、肉乳类食品638

三、蔬菜和水果641

四、调味品642

五、酒和茶643

第二节 饮食方式和饮食器皿646

一、加工、饮食方式646

二、饮食器皿648

第三节 各阶层的饮食生活651

一、贵族、官员的饮食651

二、百姓的饮食655

三、僧人、道士的饮食657

第四节 饮食特点与饮食养生658

一、多民族的饮食特点658

二、饮食养生660

第十五章 服饰663

第一节 严格的服饰制度663

一、党项族的传统服饰663

二、立国后的服饰制度665

三、中后期的服饰制度666

第二节 服制形式和穿着方法668

一、皇帝和后妃的服饰669

二、贵族、官员及其眷属的服饰671

三、平民的服饰675

四、僧人的服饰677

第三节 发式、冠饰与鞋袜679

一、秃发和披发679

二、发式和冠饰681

三、饰物和化妆685

四、鞋袜688

第四节 婚服、丧服和军服689

一、婚服和丧服689

二、军服691

第十六章 居室693

第一节 皇帝、贵族的居室693

第二节 民居697

第三节 建筑物的装饰和居室用具698

一、建筑物的装饰699

二、居室用具702

第十七章 行政区划和交通行旅705

第一节 行政区划705

一、京师与边中706

二、经略司与其他地方机构707

三、地方机构特点708

第二节 陆路和水路交通709

一、陆路交通710

二、水路交通716

第三节 行旅风尚718

一、行旅饮食719

二、出行占卜和拜佛烧香719

第十八章 婚姻722

第一节 婚姻观念722

一、重视婚姻722

二、德行和美丑724

三、宽容非婚生子女725

第二节 婚姻形式726

一、包办婚姻726

二、买卖婚姻727

三、姑舅表婚盛行729

四、一夫一妻与一夫多妻731

五、抢婚732

六、婚外性生活733

七、族际婚姻736

第三节 婚姻程序737

一、媒人说合738

二、行聘订婚738

三、结婚礼俗740

第四节 离婚与改嫁741

一、离婚742

二、改嫁743

第十九章 妇女745

第一节 妇女的地位和风貌745

一、男尊女卑745

二、妇女的权益746

三、女性的社会风貌748

第二节 各阶层妇女750

一、贵族妇女和命妇制度750

二、平民妇女752

三、女尼和女信众753

四、使军和奴仆妇女756

五、寨妇756

六、女艺人758

第三节 妇女参政与崇佛759

一、皇太后干政759

二、妇女崇佛762

第二十章 生育和医疗保健764

第一节 生育764

一、生育观念764

二、孕妇保健765

三、生产风俗765

四、取名766

五、育儿观念和方法768

六、成年礼俗772

第二节 医疗和药方774

一、以巫治病和以医治病774

二、医书、医方和医疗776

三、医药及保管781

第三节 卫生保健和敬老783

一、卫生保健783

二、敬老785

第二十一章 丧葬787

第一节 丧葬观念和礼仪787

一、重视丧葬787

二、厚葬和薄葬790

第二节 丧葬形式791

一、火葬791

二、土葬793

第三节 皇室、贵族的葬法794

一、皇陵794

二、陪葬墓799

三、其他官员墓葬801

第四节 僧人、平民墓葬803

第五节 葬具、随葬品和葬事804

一、葬具804

二、随葬品805

三、葬事807

第二十二章 礼仪风俗810

第一节 番礼和汉礼810

第二节 巫术和禁忌814

一、巫术814

二、禁忌818

第三节 节日和交际820

一、传统节日820

二、交际822

第四节 称谓和避讳825

一、称谓825

二、避讳831

第二十三章 西夏后裔834

第一节 蒙、元时期的西夏后裔834

一、协助蒙军灭夏的西夏人834

二、参与攻金、宋的西夏后裔837

三、元代西夏故地与西夏后裔844

四、西夏后裔保卫元朝848

五、西夏后裔在元朝的地位852

第二节 明代的西夏后裔864

一、明代西夏文刻经和刻石864

二、明代的党项族后裔870

第三节 现代西夏后裔875

一、安徽合肥、安庆的西夏后裔875

二、河南濮阳、浚县的西夏后裔882

三、四川、云南的西夏后裔883

四、西夏皇族后裔886

结语890

第一节 西夏社会的基本特征890

一、势力大体均衡的多民族社会890

二、带有前封建社会残余的封建社会891

三、具有创造性的多元复合文化社会891

第二节 西夏社会的影响和历史作用893

附录一 西夏纪年表895

附录二 引注和参考著述目录903

综合索引927

人名索引962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