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塑料改性技术【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塑料改性技术
  • 王经武编著 著
  •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材料科学与工程出版中心
  • ISBN:7502549374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833页
  • 文件大小:46MB
  • 文件页数:850页
  • 主题词:塑料-改性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塑料改性技术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部分 塑料共混改性1

目录1

第1章 概论2

1.1 共混改性塑料的类型2

1.2 共混改性塑料的表示方法4

第2章 共混改性塑料的形态结构6

2.1 共混改性塑料形态结构的基本类型6

2.1.1 非结晶(性)聚合物/非结晶(性)聚合物体系7

2.1.1.1 单相连续结构7

2.1.1.2 两相互锁或交错结构9

2.1.1.3 相互贯穿的两相连续形态结构10

2.1.2 结晶(性)聚合物/非结晶(性)聚合物体系10

2.1.2.1 相态结构10

2.1.2.2 结晶形态12

2.1.3 结晶(性)聚合物/结晶(性)聚合物体系14

2.1.3.2 分别结晶的聚合物共混物15

2.1.3.1 非结晶的结晶(性)聚合物共混物15

2.1.3.3 共晶的聚合物共混物16

2.1.3.4 其他类型的聚合物共混物16

2.2 共混改性塑料的界面层17

2.2.1 界面层的形成17

2.2.2 界面层的厚度及所占比例18

2.2.3 界面层中组分间相互作用力19

2.2.4 界面层的特性22

2.3 共混改性塑料形态结构的研究方法22

2.3.1 光学显微镜法23

2.3.2 电子显微镜法27

2.3.2.1 扫描电子显微镜的制样方法28

2.3.2.2 透射电子显微镜的制样方法28

2.3.3 玻璃化转变法33

2.3.4 荧光光谱法36

3.1 聚合物间相容性的热力学分析39

3.1.1 聚合物间相容的必要、充分条件39

第3章 聚合物间的相容性对形态结构的影响39

3.1.2 影响聚合物间热力学相容性的因素42

3.1.2.1 分子量43

3.1.2.2 异种聚合物大分子间的相互作用49

3.1.2.3 无规共聚物的组成58

3.1.2.4 高分子的聚集态结构59

3.1.2.5 共混物的组成59

3.1.2.6 溶剂60

3.1.2.7 温度61

3.1.3 聚合物间相容性的判断63

3.1.3.1 溶度参数63

3.1.3.2 Huggins-Flory作用参数x170

3.1.4 聚合物间的相容性与共混物形态结构的关系70

3.2 共混改性塑料的增容作用74

3.2.1 增容作用的类型及增容作用的物理本质74

3.2.1.1 增容作用的类型74

3.2.2 增容作用的研究方法75

3.2.1.2 增容作用的物理本质75

3.2.3 不同类型增容剂的增容作用77

3.2.3.1 嵌段共聚物微相分离型增容剂77

3.2.3.2 接枝共聚物微相分离型增容剂87

3.2.3.3 均相型增容剂89

3.2.3.4 反应型增容剂93

3.2.4 增容剂对不相容共混物界面的增强机理94

3.2.4.1 增容剂在界面区的定位94

3.2.4.2 增强机理97

3.2.5 增容作用与共混体系的相形态98

3.2.6 含结晶(性)聚合物共混物的增容作用99

3.2.7 增容剂的制备方法101

3.2.7.1 非反应型增容剂的制备方法101

3.2.7.2 反应型增容剂的制备方法122

第4章 制备方法和工艺条件对共混改性塑料形态结构的影响140

4.1 共混改性塑料的制备方法140

4.1.1 物理共混法140

4.1.1.1 粉料共混140

4.1.1.3 溶液共混141

4.1.1.2 熔体共混141

4.1.1.4 乳液共混142

4.1.2 共聚-共混法142

4.1.2.1 乳液接枝共聚-共混法142

4.1.2.2 乳液接枝共聚-乳液共混法142

4.1.2.3 乳液接枝共聚-树脂共混法143

4.1.2.4 乳液-悬浮接枝共聚-共混法143

4.1.2.5 乳液-本体接枝共聚-共混法143

4.1.2.6 本体-悬浮接枝共聚-共混法144

4.1.2.7 连续本体接枝共聚-共混法144

4.1.3 互穿聚合物网络法144

4.1.3.1 分步IPN145

4.1.3.2 同步IPN(SIN)146

4.1.3.3 胶乳IPN(LIPN)147

4.2.2 工艺条件的影响148

4.2.2.1 流动参数的影响148

4.2.1 制备方法的影响148

4.2 制备方法和工艺条件对形态结构的影响148

4.2.2.2 溶剂的影响157

4.2.2.3 温度的影响158

4.2.3 共混物组成的影响158

4.2.4 相分离机理的影响160

4.2.4.1 旋节分离机理160

4.2.4.2 成核-生长机理162

4.2.4.3 共晶167

4.2.4.4 附生结晶170

4.2.5 成型加工技术的影响175

4.2.5.1 高分子材料的自增强175

4.2.5.2 通过剪切作用下的液-液相分离控制共混物的形态187

4.2.5.3 共混改性层状阻隔制品形态结构的控制192

4.2.5.4 共混改性塑料原位成纤复合193

4.2.6 热固性塑料/热塑性塑料共混体系形态结构的影响因素203

4.2.6.1 橡胶增韧增强环氧树脂203

4.2.6.2 热塑性树脂增韧增强环氧树脂204

4.2.6.4 液晶性聚合物增韧增强环氧树脂206

4.2.6.3 原位聚合物增韧增强环氧树脂206

4.2.6.5 核壳聚合物增韧增强环氧树脂208

4.2.6.6 影响相结构、相尺寸的因素208

第5章 共混改性塑料的力学性能212

5.1 影响共混改性塑料力学性能因素的分析212

5.1.1 影响力学性能的结构因素212

5.1.1.1 组分聚合物的化学结构212

5.1.1.2 组分聚合物高分子的柔顺性214

5.1.1.3 组分聚合物高分子的聚集态结构215

5.1.2 影响力学性能的环境因素220

5.1.2.1 温度220

5.1.2.2 外力作用速度228

5.2 共混改性塑料性能与组分性能间的关系230

5.2.1 均相共混体系231

5.2.2 单相连续形态结构的共混体系231

5.2.3 两相连续形态结构的共混体系234

5.3.1 高分子材料的弹性模量和泊松比235

5.3 共混改性塑料的弹性模量235

5.3.2 共混改性塑料弹性模量的估算237

5.3.3 共混改性塑料弹性模量的力学模型238

5.4 共混改性塑料的力学强度241

5.4.1 聚合物的力学状态与转变241

5.4.1.1 线型非结晶(性)聚合物242

5.4.1.2 线型结晶(性)聚合物243

5.4.1.3 交联聚合物244

5.4.1.4 线型非结晶的结晶(性)聚合物245

5.4.2 聚合物的大形变246

5.4.2.1 聚合物单轴拉伸应力分析246

5.4.2.2 剪切带的特征249

5.4.2.3 银纹的特征250

5.4.3 共混改性塑料的大形变257

5.4.3.1 弹性体分散相的应力集中效应257

5.4.3.2 共混改性塑料的拉伸性能259

5.4.3.3 影响银纹化和剪切屈服比例的因素260

5.4.4.1 增韧塑料的制备方法261

5.4.4 塑料增韧261

5.4.4.2 热塑性塑料增韧机理262

5.4.4.3 热固性塑料增韧机理275

5.4.4.4 影响增韧效果的因素277

第6章 共混改性塑料的其他性能290

6.1 共混改性塑料的熔体流变特性290

6.1.1 聚合物熔体的黏性流动290

6.1.1.1 剪切流动的特点290

6.1.1.2 剪切黏度及影响因素292

6.1.1.3 黏性流动的弹性效应300

6.1.1.4 拉伸流动303

6.1.2 共混改性塑料熔体的黏性流动304

6.1.2.1 熔体的分散状态305

6.1.2.2 熔体的黏度305

6.1.2.3 熔体流动中的弹性效应314

6.2 共混改性塑料的透气性和可渗性321

6.2.1 高阻隔性塑料包装材料321

6.2.1.1 多层复合薄膜323

6.2.1.2 共混复合容器324

6.2.1.3 涂覆复合324

6.2.2 聚合物的透气性和可渗性326

6.2.2.1 气体的渗透系数326

6.2.2.2 影响聚合物气体渗透性的因素327

6.2.2.3 蒸气和液体对聚合物的渗透性336

6.2.3 共混改性塑料的透气性337

6.2.4 多层复合包装材料的透气性339

6.2.5 共混改性塑料的可渗性341

6.3 共混改性塑料的密度以及光学、电学、热性能343

6.3.1 共混改性塑料的密度343

6.3.2 共混改性塑料的电性能344

6.3.3 共混改性塑料的光学性能345

6.3.4 共混改性塑料的热性能346

参考文献352

第二部分 塑料填充改性364

7.1.1 树脂366

第7章 填充改性塑料的结构366

7.1 填充改性塑料的组成366

7.1.2 填充材料367

7.1.2.1 填充材料的性质367

7.1.2.2 主要填充材料424

7.1.3 助剂479

7.1.3.1 偶联剂及其他类型的表面处理剂480

7.1.3.2 增塑剂522

7.1.3.3 稳定剂530

7.1.3.4 其他助剂559

7.2 填充改性塑料中填充材料的分散状态及其形成564

7.2.1 粉粒状填充材料的分散状态及其形成565

7.2.1.1 分散状态565

7.2.1.2 聚合物/无机纳米粒子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567

7.2.2 长/径比较大的填充材料的分散状态及其形成577

7.2.2.1 填充材料的取向577

7.2.2.3 聚合物/纳米纤维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579

7.2.2.2 填充材料的分散状态579

7.2.2.4 聚合物/无机纳米薄片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580

7.2.2.5 聚合物/无机纳米薄片复合材料的结构584

7.2.2.6 聚合物/无机纳米薄片复合材料的一些基础理论586

7.2.3 连续纤维、织物状填充材料填充塑料的复合结构588

及其形成588

7.2.3.1 复合结构的基本类型588

7.2.3.2 增强热固性塑料的成型加工方法589

7.2.3.3 增强热塑性塑料的成型加工方法596

7.3 填充改性塑料中树脂基体的结构特征600

7.3.1 填充材料对结晶性基体树脂结晶行为与形态的影响601

7.3.2 填充材料对热固性基体树脂固化反应的影响605

7.4 填充改性塑料中填充材料与树脂基体的界面608

7.4.1 界面的形成608

7.4.2 界面区的组成和结构609

7.4.2.1 界面区树脂的密度610

7.4.2.2 界面区树脂的交联度610

7.4.2.3 界面区树脂的结晶行为与形态611

7.4.2.4 界面区的化学组成616

第8章 填充改性塑料的界面设计618

8.1 填充改性塑料的界面工程618

8.2 界面作用及作用机理619

8.2.1 界面的作用619

8.2.2 界面作用机理620

8.2.2.1 化学键理论620

8.2.2.2 界面润湿理论621

8.2.2.3 减弱界面局部应力作用理论621

8.2.2.4 变形层理论623

8.2.2.5 抑制层理论624

8.2.2.6 摩擦理论624

8.3 填充改性塑料界面的优化624

8.3.1 影响界面黏结强度的因素624

8.3.1.1 界面反应性对界面黏结强度的影响625

8.3.1.2 浸润性对界面黏结强度的影响625

8.3.1.3 纤维形态对界面黏结强度的影响626

8.3.1.4 界面残余热应力对界面黏结强度的影响627

8.3.2 界面黏结强度与填充改性塑料力学性能的关系631

8.3.2.1 无机粒子填充改性塑料631

8.3.2.2 薄片状填充材料填充改性塑料634

8.3.2.3 层状结构的填充改性塑料641

8.3.2.4 混杂纤维填充改性塑料645

8.3.3 填充改性塑料界面优化的方法648

8.3.3.1 基体树脂改性648

8.3.3.2 填充材料表面改性653

8.3.4 界面优化效果的表征680

8.3.4.1 填充材料表面改性效果的表征680

8.3.4.2 填充改性塑料界面的表征690

第9章 填充改性塑料的性能704

9.1 填充改性塑料的力学性能704

9.1.1 刚性704

9.1.1.1 复合法则704

9.1.1.2 粉粒填充改性塑料弹性模量的估算705

9.1.1.3 影响粉粒填充改性塑料模量几个因素的分析707

9.1.1.4 纤维填充改性塑料弹性模量的估算及影响因素分析709

9.1.2 拉伸强度与断裂伸长率714

9.1.2.1 粉粒填充改性塑料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的估算714

及影响因素分析714

9.1.2.2 纤维填充改性塑料拉伸强度估算及影响因素分析720

9.1.2.3 片状填充材料填充塑料拉伸强度估算723

9.1.3 冲击强度723

9.1.3.1 填充改性塑料冲击性能的特征723

9.1.3.2 影响层叠复合材料冲击强度的因素725

9.1.4 蠕变728

9.1.5 疲劳729

9.1.5.1 疲劳损伤机理730

9.1.5.2 影响纤维填充改性塑料疲劳性能的因素733

9.1.6 摩擦与磨损735

9.1.6.1 填充材料对填充改性塑料摩擦学性能的影响735

9.1.6.2 填充材料的作用机理739

9.2.1.1 热基础物性740

9.2 填充改性塑料的热性能、电学性能、燃烧性能740

9.2.1 热性能740

9.2.1.2 耐热性747

9.2.2 电学性能762

9.2.2.1 填充改性塑料导电性的一般规律762

9.2.2.2 导电机理及影响导电性的因素765

9.2.3 燃烧性能775

9.2.3.1 阻燃塑料的技术途径775

9.2.3.2 阻燃机理786

9.2.3.3 阻燃塑料优化设计795

9.3 填充改性塑料的成型性能801

9.3.1 填充改性塑料熔体的流变性能801

9.3.1.1 黏度与填充改性塑料组成的关系802

9.3.1.2 黏度与剪切应力、剪切速率的关系803

9.3.1.3 黏度与温度的关系811

9.3.2 成型加工特性812

参考文献814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