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高级软件工程【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高级软件工程
  • 方木云,刘辉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2257202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391页
  • 文件大小:40MB
  • 文件页数:410页
  • 主题词:软件工程-研究生-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高级软件工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理论篇3

第1章 软件工程新技术3

1.1 新的构建技术3

1.2 新的软件形态4

1.3 新的开发工具4

1.4 大规模的应用5

第2章 软件体系结构8

2.1 软件体系结构的形成8

2.1.1 无体系结构阶段8

2.1.2 萌芽阶段8

2.1.3 初级阶段9

2.1.4 高级阶段9

2.2 软件体系结构的概念10

2.3 软件体系结构的要素10

2.3.1 构件11

2.3.2 连接件13

2.3.3 约束14

2.4 软件体系结构的作用15

2.5 软件体系结构描述语言16

2.5.1 ACME16

2.5.2 Wright21

2.5.3 C224

2.5.4 UniCon24

2.5.5 其他比较有影响的ADL27

2.5.6 ADL分类与比较框架33

2.5.7 ADL之间的比较37

2.6 软件体系结构描述方法40

2.7 软件体系结构风格42

2.7.1 软件体系结构风格的概念42

2.7.2 软件体系结构风格的研究内容43

2.7.3 几种常见的软件体系结构风格45

2.7.4 新的软件体系结构风格的提出49

2.7.5 讨论软件体系结构风格时常见的问题50

2.8 软件体系结构评估50

2.8.1 软件体系结构评估的目的50

2.8.2 软件体系结构评估的方法与工具51

2.8.3 软件体系结构评估存在的问题55

2.9 基于体系结构的软件开发过程56

2.10 Windows体系结构介绍62

2.10.1 Windows系统的发展历史62

2.10.2 Windows系统的描述语言68

2.10.3 Windows NT体系结构简介68

思考题73

第3章 中间件技术74

3.1 中间件技术的形成74

3.2 中间件的基本概念75

3.2.1 中间件的定义75

3.2.2 中间件的分类75

3.2.3 中间件的新类型78

3.2.4 中间件的作用78

3.2.5 中间件面临的问题78

3.3 典型中间件79

3.3.1 消息中间件79

3.3.2 交易中间件83

3.3.3 对象中间件88

3.3.4 应用服务器92

3.3.5 安全中间件95

3.4 基于中间件的应用开发97

3.4.1 中间件基础技术97

3.4.2 基于中间件的软件开发过程99

3.5 中间件的现状99

3.6 中间件的发展趋势101

思考题103

第4章 在线演化技术104

4.1 软件演化的产生104

4.2 软件演化理论105

4.2.1 演化与维护的关系105

4.2.2 软件演化的分类106

4.3 构件运算的概念及其性质106

4.3.1 构件与软件复用106

4.3.2 构件软件系统的抽象描述107

4.3.3 构件运算的性质111

4.3.4 构件运算的完整性证明113

4.4 软件演化方法115

4.4.1 基于构件运算的软件演化115

4.4.2 基于体系结构的软件演化119

4.4.3 软件演化的核心算法119

4.4.4 构件运算表达式的体系结构化121

4.5 基于构件的软件在线演化实现122

4.5.1 基于构件的演化信息的捕获方法122

4.5.2 基于构件的软件在线演化框架实现125

4.6 软件演化研究现状132

思考题133

第5章 网构软件134

5.1 网构软件的产生134

5.2 网构软件的特征134

5.3 基于开放软件模型的网构软件模型135

5.3.1 开放软件模型135

5.3.2 网构软件模型137

5.3.3 网构软件中间件139

5.3.4 网构软件按需协同的实现模型140

5.4 基于Agent的网构软件模型140

5.4.1 开发协同模型框架的设计途径141

5.4.2 基于移动Agent的协同程序设计技术143

5.4.3 多模式交互机制及基于Agent中间件模型146

5.4.4 面向体系结构的协同程序设计方法149

5.5 以体系结构为中心的网构软件开发方法151

5.5.1 ABC方法概览154

5.5.2 基于特征的网构软件需求建模156

5.5.3 基于体系结构的网构软件自适应性建模160

5.6 网构软件的实现和测试方法的研究163

5.6.1 网构软件163

5.6.2 软件测试165

5.7 网构软件带来的挑战167

思考题169

第6章 仿生学170

6.1 仿生学的定义及意义170

6.1.1 仿生学的定义170

6.1.2 仿生学的意义170

6.2 仿生学的现状及前景171

6.2.1 仿生学的现状171

6.2.2 仿生学的前景174

6.3 仿生学的学科特征及研究方法174

6.3.1 仿生学的学科特征174

6.3.2 仿生学的研究方法176

6.4 仿生学在计算机领域的应用177

6.4.1 计算机结构的仿生特性177

6.4.2 软件的仿生学生产方法179

思考题181

第7章 面向Agent的软件工程182

7.1 面向Agent的技术182

7.1.1 Agent的基本概念183

7.1.2 Agent的体系架构184

7.1.3 Agent的组织类型185

7.1.4 Agent与组件的对比186

7.1.5 语义复用的Agent和组件188

7.2 面向Agent的软件工程190

7.2.1 面向Agent的研究内容190

7.2.2 面向Agent的开发过程192

7.3 面向Agent的经典开发方法194

7.3.1 Gaia方法194

7.3.2 Tropos方法195

7.3.3 MASE方法196

7.4 按需定制的开发框架HDA199

7.4.1 HDA的定义200

7.4.2 HDA的使用规则200

7.4.3 元模型201

7.4.4 潜在的问题202

7.4.5 Agent建模阶段203

7.5 多Agent系统的基础设施204

7.5.1 MAS的基础设施205

7.5.2 基础设施的授权与协调205

7.5.3 授权型基础设施JADE206

7.5.4 MAS的协调基础设施209

7.5.5 协调对MAS工程化的影响210

7.5.6 MAS协调的行为理论框架210

7.5.7 制品与协调基础设施212

7.5.8 MAS工程中的协调平衡212

思考题213

第8章 面向服务架构技术215

8.1 面向服务体系架构的产生215

8.1.1 传统的软件体系结构215

8.1.2 基于组件的软件体系结构216

8.1.3 面向服务体系阶段216

8.2 SOA的基本概念218

8.2.1 SOA的定义218

8.2.2 SOA的架构219

8.2.3 SOA的优点221

8.3 支持SOA的Web Service技术222

8.3.1 SOA的基本原则222

8.3.2 基于SOA的解决方案223

8.3.3 Web Service技术225

8.3.4 SOA架构的不足227

8.4 适于SOA的建模方法228

8.4.1 MDA228

8.4.2 敏捷方法229

8.4.3 SOA的五视图法230

8.5 基于SOA架构的软件开发方法231

8.5.1 面向服务的架构231

8.5.2 基于SOA架构技术的优势232

8.5.3 SOA应用的构建步骤235

8.5.4 SOAD与传统软件开发的区别235

8.6 基于SOA架构的ERP系统236

8.6.1 SOA在ERP中的应用236

8.6.2 基于SOA的ERP系统总体设计237

8.6.3 基于SOA的ERP系统架构238

思考题239

第9章 柔性工作流240

9.1 柔性工作流的概念240

9.1.1 工作流的定义240

9.1.2 工作流的要素240

9.1.3 柔性工作流的概念241

9.2 工作流管理系统的参考模型242

9.2.1 工作流管理系统概述242

9.2.2 工作流管理系统的参考模型243

9.2.3 工作流管理系统的体系结构244

9.3 柔性工作流的描述247

9.3.1 柔性工作流模型的组成247

9.3.2 柔性工作流模型的形式化描述248

9.3.3 基于XML的组件式柔性工作流模型描述248

9.4 柔性工作流的建模249

9.4.1 基本模型单元249

9.4.2 模型扩展属性251

9.4.3 运行时的动态支持252

9.4.4 工作流角色253

9.4.5 柔性工作流引擎框架254

9.5 柔性工作流的应用255

9.5.1 柔性工作流应用的必要性255

9.5.2 柔性工作流实现的技术255

9.5.3 柔性化应用系统的特征256

思考题257

第10章 统一建模语言258

10.1 UML概述258

10.1.1 UML产生的背景258

10.1.2 UML定义259

10.2 UML的研究内容260

10.2.1 UML语言的定义260

10.2.2 UML的图形表示法260

10.3 UML建模264

10.3.1 UML建模过程264

10.3.2 UML在RUP中的应用265

10.4 基于UML的集成化CASE平台的模仿设计265

10.4.1 CASE的起源和发展266

10.4.2 集成CASE环境268

10.4.3 参考模型——Rational Rose269

10.4.4 模型检查271

10.4.5 平台的设计原则272

10.4.6 平台设计的关键技术274

10.4.7 平台的功能设计277

10.4.8 平台的具体实现279

思考题285

第11章 云计算287

11.1 云计算的基本概念和主要特征287

11.1.1 云计算的基本概念287

11.1.2 云计算的主要特征288

11.1.3 云计算的分类290

11.1.4 云计算与网格计算291

11.1.5 云计算的现状和发展趋势294

11.2 云计算的原理与关键技术296

11.2.1 云计算的原理296

11.2.2 云计算的实现机制297

11.2.3 Google云计算技术298

11.3 云计算与移动Internet320

11.3.1 移动Internet的发展概况320

11.3.2 云计算助力移动Internet发展321

11.3.3 移动Internet的“端”—“管”—“云”322

11.4 云计算与物联网324

11.4.1 物联网的定义324

11.4.2 物联网的三大特征325

11.4.3 物联网的前景325

11.4.4 物联网的关键技术326

11.4.5 物联网云计算326

11.4.6 物联网云计算运营平台的构建328

思考题330

实验篇333

第12章 用VB实现的UDP通信333

12.1 网络开发基本概念333

12.1.1 TCP/IP协议体系333

12.1.2 网络编程术语334

12.1.3 Socket介绍335

12.2 Socket网络编程原理335

12.2.1 面向连接的套接字的编程模式335

12.2.2 无连接协议的套接字的编程模式336

12.3 用VB实现的UDP编程方式337

12.3.1 WinSock控件的使用337

12.3.2 WinSock API的使用338

12.3.3 总结比较343

12.4 在VB下使用WinSock控件开发UDP聊天室344

第13章 WindowsAPI函数347

13.1 Windows API简介347

13.2 API函数分组347

13.3 传统类库、控件在软件开发中的不足348

13.4 在VB中调用API函数348

第14章 端口的禁用350

14.1 端口的定义350

14.2 端口的分类350

14.3 常用的端口351

14.4 常被黑客利用的端口352

14.5 端口的禁用353

第15章 用VB写DLL文件359

15.1 DLL的简单介绍359

15.2 用VB做一个DLL文件359

15.3 对ActiveX DLL的测试360

15.3.1 在VB上的测试360

15.3.2 在VC上的测试361

15.3.3 注意事项362

第16章 用VB写OCX控件363

16.1 OCX控件的介绍363

16.2 用VB做一个OCX控件363

16.3 对OCX控件的测试364

16.3.1 在VB上的测试364

16.3.2 在VC上的测试365

16.3.3 注意事项367

第17章 COM、COM+、DCOM368

17.1 COM368

17.1.1 COM组件的特点368

17.1.2 COM接口和组件类型369

17.1.3 COM组件的设计和应用370

17.2 COM+376

17.2.1 COM+简介376

17.2.2 COM+的特点376

17.3 DCOM377

17.3.1 DCOM的使用377

17.3.2 DCOM的特点378

17.3.3 DCOM的灵活配置和扩展机制380

17.3.4 在应用间共享连接管理382

17.3.5 DCOM的安全性设置384

参考文献390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