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环境影响评价 培训教材【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中国环境影响评价 培训教材
  •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监督管理司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 ISBN:750252729X
  • 出版时间:2000
  • 标注页数:467页
  • 文件大小:27MB
  • 文件页数:486页
  • 主题词:环保科学基础理论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环境影响评价 培训教材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1.1.基本概念1

1.1.1.环境与环境质量1

1.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概论1

1.1.2.环境的基本特性2

1.1.3.环境影响3

1.1.4.环境影响评价4

1.2.中国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7

1.2.1.中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建立7

1.2.2.中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发展8

1.2.3.中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特点11

1.2.4.中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法规体系12

1.2.5.我国环境影响评价的管理程序13

1.2.6.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14

1.2.7.环境影响报告书17

1.3.1.项目准备与审查26

1.3.国际金融组织贷款项目的管理26

1.3.2.环境审查的目的28

1.3.3.环境审查,政策和原则29

1.3.4.项目环境审查与项目周期29

1.3.5.环境审查程序30

1.3.6.我国关于加强贷款项目环评管理的要求33

2.污染源调查与工程分析36

2.1.污染源调查36

2.1.1.污染源与污染物36

2.1.2.污染源调查内容36

2.1.3.污染源调查程序与方法38

2.2.工程分析39

2.2.1.概述39

2.2.2.工程分析应遵循的技术原则40

2.2.3.工程分析的方法41

2.2.4.工程分析的工作内容42

2.3.工程分析专题报告51

2.3.1.污染影响型大中型建设项目工程分析专题报告的编写要点51

2.3.2.环境破坏型大型水利水电建设项目工程分析专题报告的编写要点52

2.3.3.交通运输类(铁路与公路)建设项目工程分析专题报告的编写要点53

3.清洁生产评价55

3.1.清洁生产概述55

3.1.1.清洁生产的基本概念55

3.1.2.国际清洁生产的发展55

3.1.3.国内清洁生产的发展57

3.2.环境影响评价与清洁生产的关系57

3.2.1.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存在的问题57

3.3.1.清洁生产指标的选取原则58

3.3.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58

3.2.3.环评和清洁生产存在着很好的结合界面58

3.2.2.清洁生产概念引入环评中的好处58

3.3.2.清洁生产评价指标60

3.4.清洁生产评价方法61

3.4.1.评价等级61

3.4.2.评价方法62

3.5.三个行业典型工艺清洁生产指标63

3.5.1.造纸行业清洁生产指标63

3.5.2.电镀行业清洁生产指标65

3.5.3.啤酒行业清洁生产指标68

3.6.案例分析69

3.6.1.指标数据70

3.6.2.指标评价70

3.7.3.注意事项72

3.7.2.内容72

3.7.1.原则72

3.6.3.评价结论72

3.7.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中清洁生产分析的编写要求72

4.大气环境影响评价73

4.1.概论73

4.1.1.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任务73

4.1.2.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特点73

4.1.3.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73

4.2.评价等级的划分74

4.2.1.评价等级的划分目的和判据74

4.3.1.大气环境调查的含义和目的76

4.3.2.大气环境调查的主要内容76

4.3.3.大气环境调查的注意事项76

4.3.大气环境调查76

4.2.2.各种等级的评价范围76

4.4.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调查77

4.4.1.收集地理地形图77

4.4.2.自然环境调查77

4.4.3.社会环境概况调查77

4.5.大气污染源调查77

4.5.1.污染因子的筛选及大气污染源调查对象77

4.5.2.大气污染源调查方法78

4.5.3.建设项目污染源调查内容81

4.5.4.其他污染源调查81

4.6.评价区大气环境质量状况调查82

4.6.1.现有例行监测资料分析82

4.6.2.大气质量现状监测82

4.6.3.大气质量现状分析83

4.7.污染气象调查84

4.7.2.现有大气边界层平均场和大气湍流扩散资料的收集和统计85

4.7.1.建设项目所在地附近气象台站现有常规气象资料的统计分析85

4.7.3.大气边界层平均场参数的观测86

4.7.4.湍流扩散试验87

4.7.5.特殊气象场观测91

4.8.大气环境影响预测93

4.8.1.大气环境影响预测的目的93

4.8.2.大气环境影响预测方法93

4.9.大气扩散模式94

4.9.1.瞬时单烟团正态扩散模式94

4.9.2.点源烟羽扩散模式94

4.9.3.小风和静风扩散模式97

4.9.4.熏烟模式98

4.9.5.海岸线熏烟模式100

4.9.6.长期平均浓度计算公式102

4.9.7.日均浓度计算公式103

4.9.8.线源模式104

4.9.9.多源、面源和体源模式108

4.9.10.非正常排放模式110

4.9.11.丘陵、山区扩散模式111

4.9.12.对高架源热浮力烟羽的修正113

4.9.13.干沉积(颗粒物)模式114

4.9.14.湿沉积及化学迁移的修正115

4.9.15.烟气抬升公式115

4.9.16.大气边界层(或混合层)高度116

4.10.大气稳定度分类及扩散参数117

4.10.1.大气稳定度分类方法117

4.10.2.扩散参数经验公式120

4.11.大气环境容量及总量控制122

4.11.1.大气环境容量及总量控制的意义122

4.11.2.工作步骤123

4.11.3.平权削减法123

4.11.4.反演法124

4.11.5.逐级削减法126

4.12.评价建设项目对大气环境的影响127

4.12.1.评价参数127

4.12.2.评价内容129

4.12.3.大气环境质量影响评价结论(小结)130

4.13.大气环境专题报告书编写的要求131

4.14.3.均方误差及符合度133

4.15.法规大气扩散模式的新进展133

4.14.4.用浓度累积频率分布(P-C)曲线比较 P和 O133

4.15.1.现有法规大气扩散模式的问题133

4.14.2.应用相关分析检验模式的有效性133

4.14.1.应用预测值(P)与观测值(O)之比(P/O)检验模式的有效性133

4.14.模式的有效性检验133

4.15.2.湍流参数和大气稳定度的常规参数化方法134

4.15.3.混合型烟羽扩散模式(HPDM)137

5.地面水环境影响评价140

5.1.概论140

5.1.1.地面水环境的基本概念140

5.1.2.地面水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思路141

5.1.3.地面水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任务141

5.1.4.地面水水质模型使用原则142

5.1.5.国家环境标准体系143

5.2.地面水环境影响评价等级148

5.2.1.划分评价等级的依据148

5.2.2.划分等级的方法149

5.3.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150

5.3.2.调查内容151

5.3.1.调查范围和时间151

5.3.3.水质调查与监测152

5.3.4.地面水环境现状评价155

5.4.地面水环境影响预测156

5.4.1.预测的基本原理156

5.4.2.预测方法157

5.4.3.达标分析158

5.5.水质模型的应用159

5.5.1.零维水质模型159

5.5.2.点源一维水质模型162

5.5.3.点源二维水质模型168

5.5.4.面源污染模拟模型170

5.6.1.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目标的确定174

5.6.2.水污染控制管理措施174

5.6.建设项目的环境管理174

5.7.编制地面水环境影响评价报告175

5.7.1.报告书编写原则175

5.7.2.项目可行性结论175

6.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176

6.1.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概述176

6.1.1.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任务176

6.1.2.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原则176

6.1.3.地下水污染177

6.1.4.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类型177

6.1.5.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内容和程序178

6.2.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的划分181

6.2.1.评价等级划分的依据181

6.2.2.不同等级评价的基本要求181

6.3.3.现状调查的主要内容182

6.3.2.调查原则182

6.3.4.调查的范围和时间182

6.3.现状调查182

6.3.1.调查目的182

6.3.5.调查方法183

6.3.6.污染源调查188

6.3.7.地下水水质监测189

6.3.8.地下水资源调查190

6.4.地下水水量估算模式190

6.4.1.概述191

6.4.2.几种常用的水量计算方法191

6.4.3.地下水渗透速度的计算196

6.5.污染物在地下水中浓度增量的估算196

6.5.1.地下水污染途径分析196

6.5.2.污染物迁移机制198

6.5.3.污染物在地下水中浓度增量的估算模式200

6.6.2.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方法205

6.6.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概要205

6.6.1.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目的205

6.6.3.污染源评价模式206

6.6.4.水质评价模式207

6.6.5.地下水环境影响报告书编写207

6.7.地下水污染防治207

6.7.1.法规要求207

6.7.2.防治原则208

6.7.3.防治措施208

6.7.4.防治的代价-效益分析209

6.8.应用实例:古交矿区开发对地下水污染影响评价209

6.8.1.环境条件概述209

6.8.2.评价的指导思想210

6.8.3.矿区裂隙岩溶水的补给、径流和排泄条件及泉域问题210

6.8.5.评价方法211

6.8.4.古交矿区地下水污染途径预测211

7.海洋环境影响评价217

7.1.海洋环境影响评价概述217

7.1.1.海洋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任务217

7.1.2.海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内容217

7.2.海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的划分217

7.3.海洋环境现状调查219

7.3.1.海域自然环境概况调查219

7.3.2.污染源调查220

7.3.3.海洋环境调查220

7.4.海洋环境现状评价222

7.4.1.评价参数的选择与确定222

7.4.2.评价标准222

7.5.2.水质预测方法的选择223

7.5.1.资料筛选与整理223

7.5.海洋环境影响预测223

7.4.4.现状评价的主要内容223

7.4.3.评价方法223

7.5.3.预测项目和内容要求224

7.5.4.海洋环境影响预测常用的水质数值模型224

7.5.5.电厂煤码头落海煤屑、煤尘预测235

7.5.6.几种简单的预测方法237

7.5.7.海洋环境影响综合评价241

7.6.海洋环境影响评价中的污染防治措施和建议241

7.7.国内外有关海洋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面的动态241

8.固体废弃物环境影响评价244

8.1.固体废弃物分类及源项调查244

8.2.固体废弃物有毒有害特性鉴别245

8.3.固体废弃物中有毒有害物的释放和环境污染246

8.3.1.有毒有害物的浸出和对水体的污染246

8.3.2.有毒有害气体的释放246

8.4.1.固体废弃物回收利用、资源化248

8.3.3.固体废弃物其他污染248

8.4.固体废弃物的处理处置和防治措施248

8.4.2.分类处置249

8.4.3.固体废弃物处置应遵循的原则249

8.5.固体废弃物管理新概念250

9.环境噪声影响评价252

9.1.概述252

9.1.1.环境噪声的主要特征252

9.1.2.噪声源及其分类252

9.1.3.噪声的影响252

9.1.4.噪声的限值标准253

9.2.1.噪声的物理量254

9.2.环境噪声评价基础254

9.2.2.环境噪声评价量257

9.2.3.噪声在传播过程中的衰减259

9.2.4.机械设备的噪声估算262

9.3.环境噪声影响评价的工作等级265

9.3.1.评价工作等级划分265

9.3.2.评价工作深度266

9.4.典型工程项目环境噪声影响评价266

9.4.1.工矿企业环境噪声影响评价266

9.4.2.铁路、公路噪声环境影响评价269

9.4.3.飞机场环境噪声影响评价的技术原则与方法272

10.1.2.健康的基本含义274

10.1.1.环境健康影响基本概念274

10.环境健康影响评价274

10.1.环境健康影响概述274

10.1.3.亚健康状态275

10.1.4.健康危害判定276

10.2.环境健康影响评价的方法与内容277

10.2.1.评价项目的筛选278

10.2.2.不同行业建设项目与发展政策健康危害的筛选278

10.2.3.影响范围的确定279

10.2.4.健康影响现状评价279

10.2.5.健康影响估计280

10.2.6.误差来源的陈述280

10.3.1.资料收集281

10.2.7.预防措施的建议281

10.3.环境污染的健康危险评价方法281

10.3.2.危害判定方法282

10.3.3.剂量-反应评估284

10.3.4.接触量评估286

10.3.5.危险表征288

10.3.6.危害管理291

10.4.上海石油化工总厂三期工程环境健康影响评价实例292

10.4.1.上海石油化工总厂三期工程对人群健康影响评价概述292

10.4.2.死亡率变化分析293

14.2.6.承受能力分析294

10.4.3.上海石化总厂及其周围地区人群健康影响现状评价294

产生的影响298

10.4.5.石化总厂及其周围地区飘尘和石化总厂生活饮用水水质致突变性分析299

11.生态环境影响评价301

11.1.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概述301

11.1.1.生态环境某本概念301

11.1.2.生态环境保护基本任务305

11.1.3.指导思想与原则要求310

11.1.4.评价标准311

11.2.生态环境影响识别与评价等级312

11.2.1.影响识别312

11.2.2.评价范围和等级313

11.3.1.生态环境调查314

11.3.生态环境调查与现状评价314

11.3.2.生态环境现状评价315

11.3.3.物种评价315

11.3.4.群落评价317

11.3.5.栖息地(生境)评价318

11.3.6.生态系统质量评价320

11.4.生态环境影响评价321

11.4.1.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一般要求321

11.4.2.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321

11.4.3.污染的生态效应评价322

11.4.4.生态环境质量影响评价322

11.4.5.土壤污染影响评价323

11.4.6.土壤退化影响预测324

11.4.7.放射性核素的动植物污染影响预测325

11.4.8.生态环境影响综合分析与评价326

11.4.9.《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推荐的评价方法328

11.5.生态环境保护措施328

11.5.1.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的基本要求328

11.5.2.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的内容329

11.5.3.生态环境保护措施要点330

11.6.建设项目生态环境影响评价要点331

11.6.1.农业(含畜牧业)项目332

11.6.2.渔业项目332

11.6.3.林业开发项目333

11.6.4.水利水电建设项目334

11.6.6.航运和港口建设项目335

11.6.5.公路建设项目335

11.6.7.火力发电和输变电项目336

11.6.8.油气能源开发项目337

11.6.9.矿业开发项目338

12.1.1.国内外研究进展340

12.环境风险评价340

12.1.环境风险评价概述340

12.1.2.环境风险评价的基本概念341

12.1.3.环境风险评价的内容和程序342

12.1.4.环境风险评价(ERA)与环境影响评价(EIA)的主要区别344

12.2.源项分析345

12.2.1.危害识别345

12.2.2.事故源项分析346

12.3.有毒有害物质(包括放射性核素)在大气中的扩散348

12.3.1.扩散模式348

12.3.2.天气取样技术350

12.4.2.社会风险353

12.4.风险评价353

12.4.1.个人风险353

12.5.风险评价中的不确定性356

12.6.1.减少危害的措施356

12.6.减少危害的措施与应急计划356

12.6.2.应急计划357

12.7.实例:上海石化“九五”项目风险评价357

12.7.1.源项357

12.7.2.计算模式357

12.7.3.事故发生时的天气条件358

12.7.4.浓度计算及事故风险初步分析359

13.区域环境影响评价364

13.1.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概论364

13.1.1.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364

13.1.2.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特点364

13.1.3.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类型365

13.1.5.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原则366

13.1.4.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发展状况366

13.1.6.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目的及意义367

13.1.7.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其他有关问题367

13.2.1.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368

13.2.2.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内容368

13.2.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程序与内容368

13.2.3.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370

13.3.区域开发的环境制约因素分析371

13.3.1.区域环境承载力分析371

13.3.2.土地使用和生态适宜度分析373

13.4.环境战略对策分析377

13.4.1.技术路线377

13.4.2.区域总体发展趋势及资源需求分析377

13.4.3.能源供需平衡与能流分析378

13.4.4.水资源平衡与水流分析379

13.5.区域环境总量控制381

13.5.1.区域环境总量控制分类381

13.5.3.区域环境总量控制的分析方法和要点382

13.5.2.技术路线和工作程序382

13.6.区域环境管理计划385

13.6.1.机构设置与监控系统的建立385

13.6.2.区域环境管理指标体系的建立386

13.6.3.区域环境目标可达性分析387

14.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评价389

14.1.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评价总论389

14.1.1.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评价的目的389

14.1.2.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评价中的项目筛选389

14.1.3.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及敏感区390

14.1.4.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评价因子识别391

14.2.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评价内容392

14.2.1.社会经济环境影响及主要环境问题392

14.2.2.社会经济效果393

14.2.3.对拟建项目的需求分析393

14.2.4.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分析393

14.2.5.收入分配的合理性394

14.2.7.美学及历史学环境影响分析394

14.3.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评价程序394

14.3.1.确定评价目的和范围394

14.3.2.评价因子识别与筛选395

14.3.3.社会经济环境现状评价395

14.3.4.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评价395

14.3.5.社会经济环境保护措施395

14.4.2.调查评价法396

14.4.1.专业判断法396

14.4.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评价方法396

14.4.3.费用-效益分析法397

14.4.4.费用-效果分析法399

14.4.5.环境经济学方法401

14.5.社会经济环境保护措施与管理402

14.5.1.社会经济环境保护措施402

14.5.2.社会经济环境管理与监测计划402

14.5.3.补偿措施403

15.环境监测404

15.1.环境监测概述404

15.1.1.环境监测的概念404

15.1.2.环境监测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地位和作用404

15.1.3.我国建设项目的环境保护管理现状405

15.2.1.环境监测计划的目的406

15.2.2.环境监测计划的基本内容406

15.2.环境监测计划406

15.2.3.环境监测计划的损益分析407

15.3.主要环境要素监测方案408

15.3.1.制订监测方案的基本原则409

15.3.2.大气环境监测方案409

15.3.3.水环境监测方案414

15.3.4.土壤调查方案418

15.3.5.环境噪声监测方案419

16.公众参与概论422

16.1.公众参与概述422

16.1.1.公众参与发展背景422

16.1.2.公众参与思想的提出422

16.1.3.公众参与的含义425

16.1.4.中、西方国家运用公众参与的不同形式425

16.2.1.理论基础426

16.1.5.公众参与势在必行426

16.2.实施公众参与的基本理论426

16.2.2.我国实施公众参与的法律基础428

16.2.3.哲学认识论基础429

16.2.4.生态学理论基础430

16.2.5.经济理论基础431

16.2.6.科技理论基础431

16.3.公众参与的类型与方法432

16.3.1.公众参与的两种类型432

16.3.2.公众参与中有关公众的定义434

16.3.3.公众参与的基础方法434

16.3.4.公众参与在环评程序和项目周期中的位置435

16.3.5.建立符合国情的公众参与机制436

16.4.公众参与的重要作用439

17.1.计算机应用概述440

17.计算机技术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440

17.2.数值计算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441

17.2.1.数值计算在环境影响评价的应用现状441

17.2.2.误差的概念441

17.2.3.算法的选择443

17.2.4.程序的选择443

17.3.数据库系统444

17.3.1.数据库系统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444

17.3.2.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系统444

17.3.3.数据库系统的设计过程445

17.4.地理信息系统447

17.4.1.地理信息系统的概念447

17.5.专家系统448

17.5.1.专家系统在环评中的现状和前景448

17.4.2.地理数据产品448

17.4.3.地理信息系统工具软件和应用实例448

17.5.2.专家系统概述450

17.5.3.水资源保护专家系统POW452

17.6.应用程序设计中的几个问题454

17.6.1.程序使用手册454

17.6.2.用户界面454

17.6.3.Windows应用程序455

附录1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457

附录457

附录2 采样分析方法及污染气象观测仪器459

附录3 危险废物名录461

附录4 易燃性废物463

附录5 腐蚀性废物464

附录6 反应性废物464

附录7 急性毒性名录465

参考文献466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