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城镇化发展战略【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胡顺延等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 ISBN:7503525045
- 出版时间:2002
- 标注页数:417页
- 文件大小:15MB
- 文件页数:429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城镇化发展战略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城镇的涵义与设置标准1
第一节 城镇的涵义1
一、 什么是城、镇1
二、 对城市定义的几种不同解说3
第二节 城镇的设置标准8
一、 世界各国设置城镇的标准8
二、 中国设置市镇的标准10
第二章 城镇的发展动力和社会作用16
第一节 城镇的发展动力16
一、 城镇发展的基本动力16
二、 不同阶段推动城镇发展的主要动力不同19
三、 城镇发展的主要阻力22
第二节 城镇的社会作用24
一、 城镇的积极作用24
二、 城镇的消极作用30
第三章 世界城镇化的基本历程34
第一节 古代城镇34
一、 古代城镇的产生34
二、 古代城镇及其特点35
三、 中国的古代城镇36
第二节 中世纪城镇37
一、 欧洲中世纪城镇及其特点37
二、 中国封建城镇及其特点39
一、 工业革命与城镇化的发展41
第三节 近代城镇41
二、 中国近代城镇及其特点43
第四节 现代城镇44
一、 现代城镇及其特点44
二、 城镇发展的主要规律47
第四章 世界城镇化的主要模式50
第一节 同步城镇化50
一、 同步城镇化模式及其特点50
二、 不同国家同步城镇化的不同特点53
第二节 过度城镇化55
一、 过度城镇化模式及其特点55
二、 过度城镇化的主要问题57
一、 滞后城镇化的测量59
第三节 滞后城镇化59
二、 中国城镇化滞后的原因61
第五章 世界城镇化的主要经验和发展趋势64
第一节 世界城镇化的主要经验和问题64
一、 世界城镇化的主要经验64
二、 世界城镇化面临的主要问题68
第二节 21世纪世界城镇化的新趋势、新特点71
一、 高新技术成为推动城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71
二、 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增长速度超缓72
三、 大都市连绵带成为占主导地位的城镇空间形态73
四、 多层次世界城镇网络体系形成74
五、 城镇生活方式变化快捷并日趋多样化75
七、 人文生态城镇成为21世纪城镇建设的奋斗目标76
六、 城镇建筑风格更趋多元化76
八、 城乡差别不断缩小并逐步走向一体化77
第六章 中国城镇化的历史进程79
第一节 艰难赴阶段(1840-1949)79
一、 中国城镇化的历史起点79
二、 中国城镇化的屈辱开端81
三、 中国城镇化的艰难起步84
第二节 曲折前进阶段(1049-1978)88
一、 恢复和初步发展时期(1949-1957)89
二、 冒进和被迫调整时期(1957-1965)93
三、 停滞和缓慢发展时期(1966-1978)95
一、 1978-2000年城镇化的发展进程99
第三节 改革发展阶段(1978-2000)99
二、 1978-2000年城镇化的主要特点103
第七章 中国城镇化的发展现状108
第一节 中国人口城镇化的发展水平108
一、 显性人口城镇化水平低于实际人口城镇化水平108
二、 人口城镇化水平滞后于经济非农化水平110
第二节 中国城镇体系的等级规模112
一、 中国城镇行政等级结构和人口规模结构的演变112
二、 中国城镇行政等级结构和人口规模结构的现状115
第三节 中国城镇体系的空间分布118
一、 中国城镇体系空间分布的演变118
二、 中国城镇体系空间分布的现状123
一、 国家独立是保证129
第一节 中国城镇化的基本经验和教训129
第八章 中国城镇化的发展趋势129
二、 思想正确是先导130
三、 规划科学是前提132
四、 经济发展是基础134
五、 体制改革是动力135
六、 政策引导是关键137
七、 对外开放是条件138
八、 以人为本是核心139
第二节 21世纪的中国城镇化142
一、 21世纪中国城镇化面临的机遇和挑战142
二、 21世纪中国城镇化的发展趋势144
一、 什么是城镇化157
第一节 城镇化及其发展战略157
第九章 中国城镇化的发展战略157
二、 城镇化与农村城镇化158
三、 城市发展方针和城镇化发展战略161
第二节 中国城镇化发展战略的选择164
一、 关于中国城镇化发展战略的不同观点164
二、 中国城镇化发展战略的正确选择166
第十章 中国城镇化的战略重点175
第一节 “小城镇、大战略”175
一、 如何理解“小城镇、大战略”175
二、 “发展小城镇”,为什么是“一个大战略”177
第二节 对几种诘问的回答183
一、 关于“大城市超前增长的规律”问题184
二、 关于经济效率问题188
三、 关于浪费土地问题193
四、 关于污染环境问题195
第十一章 改革行政体制,修订设置标准198
第一节 改革行政体制198
一、 “市管县”的历史发展及其主要弊端198
二、 现行设市模式及其利弊204
三、 积极探索“县管市”、“乡管镇”为重点的新行政体制206
第二节 修订设置标准211
一、 现行市、镇设置标准的主要缺陷211
二、 修订市、镇设置标准的原则和具体建议214
第十二章 明确指导思想和原则,完善发展规划219
第一节 明确城镇化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原则219
一、 明确城镇化规划的指导思想219
二、 明确城镇化规划的基本原则221
第二节 完善区域性城镇化发展规则225
一、 城-镇-乡体系及其相互关系225
二、 完善区域性城-镇-乡体系规划227
第三节 修订城、镇、乡建设总体规划233
一、 规划的主要类型233
二、 认真修订城、镇、乡建设总体规划234
第十三章 培育经济基础,打造新型城镇241
第一节 培育小城镇经济基础241
一、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241
二、 调整经济发展战略244
三、 整顿市场经济秩序247
四、 扩大对内对外开放250
一、 树立“经营城镇”的新理念252
第二节 搞好小城镇城(镇)建设252
二、 搞好住宅房地产开发255
三、 加强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建设259
四、 提高小城镇建设的质量和品位264
第十四章 改变城市偏向,调整有关政策267
第一节 改变向大、中城市倾斜的偏向267
一、 大、中城市人口仍在继续膨胀267
二、 向大、中城市倾斜的偏向268
三、 城市偏向的严重危害275
第二节 改革有关制度,调整有关政策279
一、 改革户籍管理制度279
二、 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280
三、 改革财政体制和投融资体制282
四、 改革劳动就业制度和工资制度284
五、 建立必要的社会保障制度286
第十五章 改革管理体制 精干管理队伍289
第一节 改革小城镇管理体制289
一、 现行管理体制的主要弊端289
二、 改革管理体制的目标、原则和要求291
第二节 精干小城镇管理队伍298
一、 小城镇管理队伍的现状298
二、 努力精干小城镇管理队伍302
第十六章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历史回顾309
第一节 什么是农村劳动力转移309
二、 什么是劳动力资源和劳动力310
一、 什么是农村和农村人口310
三、 什么是人口流动、人口迁移和劳动力转移312
第二节 新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历史回顾313
一、 曲折发展时期(1949-1979)313
二、 健康发展时期(1979年至今)318
第三节 “民工潮”综述322
一、 “民工潮”是自下而上的农村劳动力转移323
二、 “民工潮”是现阶段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劳动力转移324
三、 “民工潮”加快了社会变革的进程326
第十七章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原因及影响328
第一节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原因328
一、 世界各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原因328
二、 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原因333
第二节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341
一、 对输入地的影响341
二、 对输出地的影响343
三、 对整个社会的影响345
第十八章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方式和途径349
第一节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方式349
一、 就地转移(离土不离乡)350
二、 就近转移(离土不背乡)351
三、 异地转移(离土又离乡)353
四、 整体转移(农村社区城镇化)356
五、 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方式不同358
第二节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途径360
一、 农村劳动力的自发转移361
二、 农村劳动力的自组织转移362
三、 农村劳动力的正式组织转移365
第十九章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规模和方向371
第一节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规模371
一、 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测算371
二、 未来十年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预测372
三、 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的因素分析374
第二节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方向377
一、 拓展农业内部就业空间377
二、 发展农村第二、三产业378
三、 加快城镇化步伐379
四、 向国际劳务市场进军381
一、 结构性障碍384
第二十章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障碍与对策384
第一节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障碍384
二、 体制性障碍386
三、 市场性障碍388
四、 素质性障碍389
第二节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对策390
一、 调整经济结构,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经济390
二、 改革管理体制,彻底打破城乡二元社会结构393
三、 培育劳务市场,建立全国城乡统一的劳动服务体系394
四、 加强教育培训,提高整体素质396
附录398
后记414
热门推荐
- 1654451.html
- 2933908.html
- 472610.html
- 904455.html
- 706467.html
- 564741.html
- 1623224.html
- 3602110.html
- 1037777.html
- 245465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23985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5610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57301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26840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47102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2194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45887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17205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8598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7189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