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砷与健康【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砷与健康
  • 张爱华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030220813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262页
  • 文件大小:60MB
  • 文件页数:318页
  • 主题词:砷中毒-防治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砷与健康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砷及其化合物的来源及体内代谢1

一、砷及其化合物的来源1

二、砷及其化合物的体内代谢2

第二节 砷及其化合物的生理及药理作用2

第三节 砷及其化合物的毒性作用2

一、砷及其化合物的一般毒性作用3

二、砷及其化合物的远期毒性作用3

第四节 砷毒作用机制研究进展4

第五节 砷对健康危害的预防和控制5

一、职业性砷中毒的预防和控制5

二、地方性砷中毒的预防和控制5

第六节 砷与健康研究的成就与展望7

一、砷与健康研究的成就7

二、砷与健康研究展望8

第二章 砷的地球化学及环境水平9

第一节 砷及砷化合物的物理化学性质9

一、元素砷9

二、砷的氧化物10

三、砷的硫化物11

四、砷的有机化合物11

第二节 自然环境要素中砷的存在状态与含量水平12

一、地壳、岩石及松散沉积物中的砷12

二、矿物中的砷14

三、土壤中的砷15

四、水中的砷16

五、煤中的砷17

六、空气中的砷19

七、生物体内的砷20

第三节 砷在环境中的迁移、富集与分布20

一、高砷地下水的分布与成因20

二、高砷煤的分布、成因与砷释放机制37

三、成矿作用和矿业开发导致的环境砷污染37

四、砷的环境地球化学与地方性砷中毒防治研究的关系39

第三章 砷的生物转运与转化40

第一节 无机砷的生物转运与生物转化40

一、吸收40

二、分布42

三、代谢转化43

四、排泄45

五、蓄积和转归45

六、砷与机体组织亲和力的差异45

第二节 有机砷化合物的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46

一、吸收46

二、分布47

三、代谢转化48

四、排泄49

五、蓄积和转归49

第四章 砷的毒作用机制50

第一节 毒作用机制50

一、砷的生物代谢作用50

二、砷干扰酶活性51

三、砷影响能量代谢51

四、砷诱导氧化损伤52

五、砷致染色体畸变53

六、砷致基因变异53

七、砷的细胞调控作用56

八、砷的免疫抑制作用59

九、有机砷化合物潜在的毒性机制60

第二节 阻断毒性作用61

一、减少砷暴露后峰值吸收61

二、减少体内负荷62

三、对砷毒作用机制的干扰63

第三节 PBPK模型63

一、PBPK模型概述63

二、模型讨论64

三、砷PBPK模型比较70

第五章 职业性砷中毒71

第一节 职业性砷中毒的流行病学71

一、职业性砷中毒简史71

二、砷的理化性质和职业接触72

三、工业生产中砷污染及生产环境砷浓度74

四、接砷工人临床表现及砷中毒检出情况76

五、职业性砷中毒的流行特征77

第二节 职业性砷中毒的毒理作用及病理改变78

一、毒物动力学78

二、砷的毒理作用79

三、砷中毒的毒作用机制81

四、砷中毒的病理改变81

第三节 职业性砷中毒的临床表现82

一、急性砷中毒82

二、慢性砷中毒84

第四节 职业性砷中毒的诊断86

一、适用范围86

二、诊断及分级标准87

三、诊断依据87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89

五、职业性砷中毒诊断要点89

第五节 职业性砷中毒的治疗与预防91

一、急性砷中毒的治疗91

二、慢性砷中毒的治疗93

三、职业性砷中毒的处理原则94

四、职业性砷中毒的预防94

第六节 职业性急性砷化氢中毒94

一、砷化氢的理化性质与职业接触94

二、砷化氢毒理作用95

三、砷化氢中毒机制96

四、急性砷化氢中毒的临床表现97

五、诊断及鉴别诊断98

六、治疗与处理原则99

七、预防100

第七节 非职业性砷中毒100

一、砷水源污染来源及含砷药物101

二、临床表现101

三、诊断与治疗102

四、预防103

第六章 饮水型地方性砷中毒105

第一节 饮水型地方性砷中毒的流行病学105

一、地理分布105

二、人群分布108

三、时间分布109

四、影响因素109

五、剂量反应关系110

六、病区的判定和划分111

第二节 饮水型地方性砷中毒的毒理作用研究112

一、砷的毒性112

二、砷对皮肤的损伤113

三、砷对血管、神经系统的损伤114

四、砷对肝脏的损伤114

五、其他115

第三节 饮水型地方性砷中毒的病理改变115

一、皮肤115

二、肝脏117

三、肾脏117

四、脑和神经组织117

五、心血管系统118

第四节 饮水型地方性砷中毒的临床表现118

一、临床表现118

二、实验室检查119

第五节 饮水型地方性砷中毒诊断120

一、临床诊断120

二、临床分度121

第六节 饮水型地方性砷中毒预防和治疗121

一、砷中毒的预防与控制121

二、砷中毒的治疗123

三、控制砷中毒面临的机遇与挑战124

第七章 燃煤污染型地方性砷中毒126

第一节 燃煤污染型地方性砷中毒的流行病学研究126

一、燃煤污染型地方性砷中毒的流行与分布126

二、燃煤污染型地方性砷中毒主要流行因素129

三、燃煤污染型地方性砷中毒流行病学特征131

四、燃煤污染型地方性砷中毒的砷暴露与流行132

第二节 燃煤污染型地方性砷中毒的毒作用机制研究134

一、燃煤砷暴露对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135

二、燃煤砷暴露对人体氧化及抗氧化系统的影响135

三、燃煤砷暴露致人体细胞遗传学改变136

四、燃煤砷暴露致人体分子遗传学改变136

五、燃煤砷暴露与遗传多态性138

六、燃煤砷暴露与DNA甲基化138

七、其他139

第三节 燃煤污染型地方性砷中毒的病理改变139

一、皮肤组织病理学及超微结构改变140

二、肝脏组织病理学及超微结构改变140

三、肺脏组织病理学及超微结构改变141

四、肾脏组织病理学及超微结构改变141

五、神经肌肉组织病理学及超微结构改变141

第四节 燃煤污染型地方性砷中毒的临床表现141

一、症状与体征142

二、实验室检查与其他辅助检查144

第五节 燃煤污染型地方性砷中毒的诊断与鉴别诊断146

一、诊断146

二、鉴别诊断146

第六节 燃煤污染型地方性砷中毒的预防和控制147

一、燃煤污染型地方性砷中毒的预防与控制147

二、燃煤污染型地方性砷中毒的药物与手术治疗149

第七节 燃煤污染型地方性砷中毒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150

一、建立组织机构,加强领导与部门配合150

二、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查清本底和需求150

三、召开启动会,进行社会动员和逐级培训150

四、制定健康教育传播策略和传播材料151

五、预防与控制的主要健康教育传播活动152

六、健康教育活动资料规范化收集与归档管理155

七、评估155

第八章 砷暴露与实验动物和体外系统效应156

第一节 实验动物的砷毒性效应156

一、急性和亚急性毒性效应156

二、亚慢性和慢性毒性效应156

三、砷的遗传毒性效应160

四、其他毒性效应163

第二节 体外系统中的砷毒性效应163

一、不同形态砷细胞毒性研究163

二、砷对细胞染色体、基因及其表达的影响165

三、砷对细胞蛋白质的影响167

四、砷对细胞的氧化损伤168

五、砷对肿瘤细胞的影响168

第九章 砷及其化合物毒性作用的影响因素170

第一节 砷及其化合物的理化特性170

一、砷的价态、形态170

二、溶解度170

三、浓度171

四、挥发性171

第二节 环境因素171

一、气候环境/气象条件171

二、自然环境条件172

三、暴露季节172

四、暴露途径、水平及时间172

五、毒物的联合作用173

第三节 机体因素174

一、种属差异174

二、基因的多态性175

三、修复功能的个体差异175

四、宿主其他因素176

五、其他177

第十章 砷暴露与生物学标志178

第一节 暴露生物学标志178

一、尿砷178

二、发砷179

三、指(趾)甲砷179

四、血砷179

五、卟啉179

第二节 效应生物学标志180

一、生化酶学标志180

二、氧化损伤标志180

三、细胞遗传学标志181

四、分子遗传学标志181

第三节 易感性生物学标志182

一、代谢酶基因多态性182

二、DNA修复酶基因多态性182

第四节 生物学标志的选择与验证183

一、生物学标志的选择183

二、生物学标志的验证184

第五节 生物学标志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应用展望185

一、生物学标志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185

二、生物学标志在砷中毒研究中的应用展望185

第十一章 砷与其他化学物的交互作用187

第一节 砷与氟的交互作用187

一、砷与氟的交互作用毒性与代谢187

二、砷与氟的交互作用对组织器官的影响189

三、砷与氟的交互作用对子代的影响192

四、砷氟联合中毒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92

第二节 砷与镉的交互作用193

一、镉、砷联合毒性实验研究193

二、镉、砷联合毒性体外染毒研究195

三、镉、砷联合作用的可能机制195

第三节 砷与硒的交互作用197

一、砷与硒间的拮抗作用197

二、砷和硒之间的互补作用199

第四节 砷与其他元素的交互作用199

一、砷与铅的交互作用199

二、砷与锌的交互作用200

三、其他201

第十二章 砷的人类健康危险度及环境效应评价202

第一节 人类健康危险特征和评价202

一、人类健康危险特征202

二、砷暴露及其定量危险评价204

第二节 环境效应评价206

一、暴露206

二、效应208

三、毒性的环境修饰210

四、危险性评价210

第三节 变异性和不确定性211

一、变异性与不确定性211

二、变异性的来源212

三、不确定性的来源216

四、信息资料评价220

五、小结和建议220

第十三章 砷及砷化合物的检测分析222

第一节 样本准备和处理222

一、常见样本的采集与保存222

二、样本前处理方法224

第二节 常见分析方法225

一、铜片法——煤砷含量简易测定方法226

二、比色法227

三、光谱法229

四、电化学分析法232

五、放射化学方法235

六、砷形态的分离与富集237

七、联用技术239

第十四章 砷中毒研究的质量控制241

第一节 实验设计中质量控制241

一、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241

二、实验设计的基本内容242

第二节 环境流行病学调查的质量控制242

一、现场问卷调查243

二、样本采集和保存243

第三节 实验室的质量控制244

一、实验室管理和人员管理244

二、分析方法245

三、校准曲线246

四、平行样的分析和人员对比分析246

五、试剂空白和样品空白246

第四节 数据管理的质量控制247

一、数据的获取247

二、数据的整理247

三、数据的储存247

四、数据的分析247

主要参考文献248

附录254

附录1 英汉名词对照索引254

附录2 砷中毒诊断标准257

附录3 部分砷及砷化合物标准检测方法(GB、WS)及限值26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