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大福利视阈下的中国社会福利体系整合研究【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大福利视阈下的中国社会福利体系整合研究
  • 毕云天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516193723
  • 出版时间:2016
  • 标注页数:260页
  • 文件大小:51MB
  • 文件页数:274页
  • 主题词:社会福利-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大福利视阈下的中国社会福利体系整合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论1

一 研究背景1

二 文献回顾4

三 基本概念11

四 研究方法15

五 创新及意义18

第一章 中国社会福利体系整合的必然趋势20

第一节 普遍型社会福利体系的形成20

一 全面完整的教育保障体系20

二 涵盖全程的就业保障体系22

三 惠及全民的医疗保障体系26

四 全面覆盖的养老保障体系28

五 多层次的住房保障体系32

六 应保尽保的最低生活保障体系35

第二节 社会福利普遍化中的碎片化37

一 社会福利碎片化的表现37

二 社会福利碎片化的危害41

第三节 加快社会福利体系整合的意义46

一 有利于增强社会福利公平46

二 有利于提高福利管理效率47

三 有利于提高制度统筹层次48

四 有利于深化户籍制度改革49

五 有利于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49

第二章 中国社会福利体系整合的理论基础51

第一节 社会建设理论51

一 社会建设理论的提出51

二 社会建设理论的基本内容53

三 社会建设理论的指导意义56

第二节 普遍福利理论57

一 普遍福利理论的提出58

二 普遍福利理论的基本内容59

三 普遍福利理论的指导意义61

第三节 底线公平理论62

一 底线公平理论的提出63

二 底线公平理论的基本内容64

三 底线公平理论的指导意义67

第四节 基础整合理论69

一 基础整合理论的提出69

二 基础整合理论的基本内容70

三 基础整合理论的指导意义73

第五节 适度普惠福利理论74

一 适度普惠福利理论的提出74

二 适度普惠福利理论的基本内容76

三 适度普惠福利理论的指导意义78

第三章 中国社会福利体系整合的政策基础80

第一节 教育保障体系整合政策80

一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策80

二 覆盖全程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83

第二节 就业保障体系整合政策87

第三节 医疗保障体系整合政策92

一 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整合政策92

二 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门诊统筹政策94

三 城乡医疗救助制度整合政策95

四 流动就业人员基本医疗保障关系转移接续政策96

五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跨省就医费用核查结报政策97

六 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整合政策97

第四节 养老保障体系整合政策99

一 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整合政策99

二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整合政策102

三 职工与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整合政策104

四 军人退役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政策105

第五节 住房保障体系整合政策106

第六节 最低生活保障整合政策107

第四章 中国社会福利体系整合的实践基础108

第一节 重庆市社会福利体系整合实践108

一 重庆市经济社会发展概况109

二 建立城乡统筹的基础教育体系110

三 建立城乡统筹的就业保障体系111

四 健全城镇职工社会保险体系112

五 建立一体化的城乡居民社会保险制度113

六 建立一体化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114

七 整合基层社会保障服务经办机构114

第二节 厦门市社会福利体系整合实践115

一 厦门市经济社会发展概况116

二 推进市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117

三 健全统筹城乡就业保障体系118

四 完善城镇职工社会保险体系119

五 整合城乡居民社会保险制度120

六 整合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122

第三节 苏州市社会福利体系整合实践123

一 苏州市经济社会发展概况123

二 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均衡发展124

三 建设城乡一体化的就业创业制度125

四 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会救助体系126

五 实现城乡一体化居民社会保险制度127

六 不断扩大职工社会保险覆盖面129

第四节 红河州社会福利体系整合实践130

一 红河州经济社会发展概况130

二 在缩小“双重差距”中推进社会保障整合131

三 扶贫开发与完善低保“双管齐下”132

四 健全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133

五 建立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134

六 扩大城镇职工社会保险覆盖面135

七 建设统筹城乡的就业保障体系136

第五节 城乡居民基本保险制度整合实践137

一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整合实践137

二 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整合实践139

第五章 中国社会福利体系整合的民意基础141

第一节 义务教育保障整合意愿141

一 对义务教育阶段的看法141

二 对义务教育经费主要承担者的看法143

三 对义务教育城乡生均经费标准的看法143

四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的接纳144

第二节 就业保障制度整合意愿146

一 就业歧视现象的判断146

二 对政府和社会提供就业服务的期望147

三 对公务员缴纳失业保险金的意见150

第三节 养老保障制度整合意愿151

一 农民工适合参加的养老保险制度151

二 失地农民适合参加的养老保险制度152

三 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整合的态度153

四 对公务员与事业单位人员养老保障制度整合的态度154

五 对事业单位人员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整合的态度155

第四节 医疗保障制度整合意愿156

一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整合的意愿156

二 整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与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意愿159

三 对取消城镇职工医保个人账户的态度160

第五节 住房保障制度整合意愿161

第六节 社会救助制度整合意愿162

一 对农村五保标准统筹层次的态度162

二 对城乡最低生活保障统筹的态度163

三 城乡医疗救助统筹的意愿166

第七节 社会服务体系整合意愿169

一 养老社会服务整合的意愿169

二 儿童社会服务整合的意愿171

三 妇女社会服务整合的意愿172

四 残疾人社会服务整合的意愿173

第六章 中国社会福利体系整合的制约因素175

第一节 经济因素175

一 国内生产总值175

二 财政收支状况177

三 居民收入水平179

第二节 人口因素181

一 人口流动181

二 人口就业结构182

三 人口年龄结构183

四 人口城乡结构185

五 人口收入结构186

第三节 体制因素188

第四节 法制因素189

第五节 政策因素190

一 外部政策因素190

二 内部政策因素191

第六节 人才因素192

第七节 技术因素193

第八节 思想因素194

第七章 中国社会福利体系整合的基本任务197

第一节 社会福利制度整合197

一 教育保障制度整合197

二 就业保障制度整合198

三 养老保障制度整合199

四 医疗保障制度整合201

五 住房保障制度整合202

六 生活保障制度整合203

第二节 社会福利管理整合204

一 管理职能整合204

二 主管部门整合206

三 经办机构整合206

四 信息系统整合207

五 统筹层次整合208

第三节 社会福利政策整合209

一 社会福利政策整合的必要性209

二 社会福利政策的纵向整合210

三 社会福利政策的横向整合210

第四节 社会福利主体整合211

一 始终坚持政府的主导地位211

二 充分发挥非政府主体作用214

第五节 社会福利类型整合217

一 坚持货币福利的基础地位217

二 发挥实物福利的辅助作用218

三 加快服务福利的体系建设219

四 社会福利类型的整合模式220

第六节 社会福利机制整合220

一 责任机制整合220

二 供求机制整合221

三 调节机制整合222

四 监控机制整合223

第八章 中国社会福利体系整合的实施对策227

第一节 整合的基本原则227

一 民生为本原则227

二 政府主导原则228

三 统筹城乡原则229

四 利益平衡原则229

五 持续发展原则230

六 循序渐进原则231

第二节 整合的支撑条件232

一 思想条件232

二 经济条件233

三 法制条件234

四 政策条件235

五 队伍条件236

六 技术条件237

第三节 整合的发展阶段238

一 低度整合阶段238

二 中度整合阶段241

三 高度整合阶段243

结束语245

主要参考文献248

后记25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