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实验动物学【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卢耀增主编;马晓彤等编写 著
- 出版社: 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
- ISBN:7810345737
- 出版时间:1995
- 标注页数:311页
- 文件大小:20MB
- 文件页数:327页
- 主题词:实验动物(学科: 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实验动物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实验动物学绪论1
第一节 实验动物学的发展史1
一、国外实验动物学的发展史1
二、我国实验动物学的发展史3
第二节 实验动物学的范围,它的使命和其它学科的关系5
一、实验动物学的范围5
二、实验动物学的发展方向和任务5
三、实验动物学和其它学科的关系6
第三节 实验动物的法规6
一、国际实验动物法规7
二、我国实验动物法规和管理条例7
第四节 实验动物学的学术团体和组织7
第二章 常用实验动物的生物学特性9
第一节 小鼠和大鼠的生物学特性9
一、小鼠9
二、大鼠10
第二节 兔的生物学特性11
一、生物学特性11
二、兔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的应用12
第三节 豚鼠的生物学特性12
第四节 地鼠的生物学特性12
一、地鼠的生物学特性12
二、解剖学特点12
第五节 食肉类实验动物的生物学特性14
一、狗14
二、猫15
第六节 灵长类实验动物的生物学特性16
第七节 偶蹄类实验动物的生物学特性16
一、猪16
二、羊17
第八节 两栖爬行类及其它实验动物的生物学特性17
一、两栖类17
二、爬行类18
三、鸟类18
四、其它18
第三章 实验动物病毒学21
一、实验动物病毒学的研究内容和应用范围21
二、实验动物病毒学的发展和未来22
第一节 实验动物常见的病毒22
一、痘病毒科23
二、细小病毒科24
三、疱疹病毒科25
四、腺病毒科27
五、冠状病毒科28
六、呼肠病毒科29
七、副粘病毒科30
八、反录病毒科31
九、其它33
第二节 实验动物病毒学的监测34
一、血清学诊断方法36
二、病原学检查方法37
三、其它检查病毒存在的方法38
第四章 实验动物细菌学40
一、实验动物细菌学概念40
二、实验动物细菌学的研究内容40
三、细菌与动物机体的关系40
第一节 细菌的分离培养、鉴定和分类41
一、细菌的培养41
二、细菌的鉴定和分类41
第二节 实验动物细菌性疾病的特点41
第三节 实验动物细菌学监测42
一、监测目的42
二、监测项目42
三、监测方法42
四、送检要求42
第四节 常见实验动物致病菌对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的危害43
一、沙门氏菌43
二、巴氏杆菌45
三、支原体45
四、鼠棒状杆菌45
五、泰泽氏病原体46
六、绿脓杆菌46
七、志贺氏菌46
八、分枝杆菌47
第五章 实验动物的病原真菌学48
第一节 真菌学概论48
一、形态学特点48
二、生理学特点48
三、致病性特点49
四、真菌毒素的影响49
第二节 主要的实验动物病原真菌及其致病性49
一、浅部真菌感染49
二、深部真菌感染49
三、条件致病性真菌感染50
第三节 实验动物真菌学检查方法50
第六章 实验动物寄生虫学52
第一节 实验动物的寄生虫及寄生虫病52
一、体内寄生虫52
二、体外寄生虫61
第二节 实验动物寄生虫的检查方法62
一、寄生虫标本的采集与保存62
二、检查方法62
第七章 实验动物细胞遗传学64
第一节 遗传的细胞学基础64
一、染色体64
二、细胞周期65
三、有丝分裂65
四、减数分裂66
第二节 骨髓及细胞培养和染色体技术68
一、染色体标本直接制备方法68
二、细胞和组织培养70
三、染色体技术71
第三节 染色体识别及核型分析72
一、中期染色体72
二、Lyon假说74
第四节 实验动物细胞遗传学分析在医学实验中的应用75
一、遗传背景75
二、基因突变的分析75
三、定向培育新的实验动物品系76
附录:DNA指纹分析77
第八章 实验动物的遗传育种及遗传质量控制83
第一节 实验动物育种和遗传质量控制83
一、实验动物育种的概念和近况83
二、育种过程中的几个要点84
三、实验动物的遗传分类87
四、实验动物品系的维持和亚系分化88
五、实验动物的遗传监测88
六、实验动物品系的命名89
第二节 群体的遗传组成90
一、表型频率、基因型频率和基因频率90
二、Hardy-Weinberg 定律91
三、影响平衡的因素92
第三节 远交类型品系95
一、基本概念95
二、远交类型动物的培育95
三、交配系统97
四、突变原种中突变基因的培育和维持100
五、远交类型品系的命名101
六、远交类型品系的应用102
第四节 近交系102
一、基本概念102
二、近交系的培育102
三、亚系和亚群107
四、近交系的命名108
五、维持和生产108
六、应用110
第五节 杂种一代和重组近交系111
一、杂种一代的培育和应用111
二、重组近交系的培育111
三、重组近交系的应用113
第六节 突变同源近交系、同源近交系和分离近交系114
一、基本概念114
二、同源近交系的培育115
三、分离近交系的培育115
四、命名118
五、应用119
第七节 选择培育119
一、基本概念119
二、选择培育和近交120
三、某些较困难性状的选择培育120
第八节 新技术在实验动物育种中的应用121
第九节 实验动物的遗传监测122
一、基本概念122
二、可用于遗传监测的遗传特征123
三、遗传监测常用方法和技术的比较124
四、分子生物学技术在遗传监测中的应用127
五、遗传监测工作的实施128
第九章 实验动物的品系特征和应用133
第一节 实验动物的选择133
一、文献资料133
二、预实验134
三、动物的种类和品系134
四、动物年龄、性别和体重等参数134
五、实验动物的微生物状态、营养、环境和实验操作135
第二节 实验动物的一般遗传特征及应用136
一、实验动物遗传育种和遗传分类136
二、近交类型品系和远交类型原种遗传特征的差异及应用136
第三节 常见小鼠和大鼠近交系和突变基因的特征140
一、常用小鼠近交系140
二、常用大鼠品系144
三、常见小鼠和大鼠突变基因简介145
第十章 实验动物环境及监测149
第一节 环境学概论149
一、环境的定义149
二、环境卫生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149
三、环境因素的分类149
四、环境污染的来源149
五、实验动物饲养环境卫生学的研究方法150
六、环境对实验动物的影响150
第二节 环境监测方法153
一、噪声的监测154
二、照明度的监测154
三、空气中落下菌的测定155
四、粉尘的监测156
五、臭气的监测157
六、温度/湿度监测159
七、气流,风速和换气次数测定159
第三节 实验动物的环境标准161
一、实验动物环境的设施标准161
二、实验动物饮水的水质标准163
第十一章 实验动物营养及营养监测165
第一节 实验动物营养原理165
一、蛋白质营养165
二、脂肪营养166
三、碳水化合物营养168
四、能量代谢与动物营养168
五、矿物质营养170
六、维生素营养172
七、水与动物营养176
八、各种营养素之间的相互关系176
第二节 各种实验动物的营养需要及其特点178
一、大鼠的营养需要及其特点178
二、小鼠的营养需要及其特点178
三、豚鼠的营养需要及其特点178
四、沙鼠的营养需要及其特点179
五、地鼠的营养需要及其特点179
六、实验鱼的营养需要及其特点179
七、实验兔的营养需要及其特点179
八、狗的营养需要及其特点179
九、实验猫的营养需要及其特点179
十、非人灵长类动物的营养需要及其特点179
第三节 营养因素对动物试验结果的影响181
一、非营养研究181
二、营养研究182
第四节 实验动物的营养监测183
一、原料监测183
二、成品监测183
三、人员要求185
第十二章 悉生动物186
第一节 已知菌动物的基本概念186
第二节 无菌动物的人工培育188
第三节 悉生动物的代乳与药物净化190
一、悉生动物的代乳净化190
二、悉生动物的药物净化191
第四节 悉生动物的饲育管理191
一、悉生动物的营养191
二、悉生动物的饲育管理192
第五节 无菌动物的生物学特征195
一、无菌动物(GFA)的一般生物学特征195
二、形态机能特征195
第六节 无菌动物的应用197
一、在实验动物学方面的应用197
二、免疫学方面的应用197
三、微生物学方面的应用198
四、肿瘤学方面的应用199
五、老年学方面的应用199
六、在放射生物学方面的应用200
七、在营养学方面的应用200
八、在毒理药理学方面的应用200
九、在口腔医学方面的应用201
十、在其它学科方面的应用201
第七节 悉生动物和SPF动物202
一、悉生动物202
二、SPF动物202
三、悉生动物的运输203
第十三章 实验动物传染病及预防204
第一节 感染与免疫204
一、造成感染的条件204
二、机体的抵抗力204
三、抗原与抗体205
四、抗原与抗体反应206
第二节 实验动物疾病概念和特点207
第三节 实验动物传染病207
一、病毒性疾病207
二、细菌性疾病213
三、病原真菌感染218
四、支原体感染219
五、衣原体感染219
六、立克次氏体感染220
七、钩端螺旋体感染220
八、寄生虫病221
第五节 实验动物卫生与防疫222
一、卫生222
二、防疫223
第十四章 实验动物非传染性疾病228
第一节 肿瘤228
一、小鼠肿瘤228
二、大鼠肿瘤231
三、豚鼠肿瘤233
四、兔肿瘤234
五、非人灵长类动物肿瘤234
六、金黄地鼠肿瘤235
七、禽类肿瘤235
第二节 营养及代谢性疾病235
一、维生素缺乏症235
二、矿物质缺乏或代谢障碍237
第三节 遗传性疾病238
一、小鼠遗传病238
二、大鼠遗传病240
三、兔遗传病240
第四节 普通病242
第十五章 实验动物外科243
第一节 手术用动物的选择和体验243
一、手术用动物的选择243
二、手术用动物的体检243
第二节 实验动物麻醉244
一、术前准备244
二、麻醉前给药244
三、麻醉药品244
四、常用的急救药245
第三节 实验动物外科基本技术246
一、动物的固定246
二、被毛的去除法246
三、消毒法246
四、组织分离法247
五、缝合法247
六、止血法248
第四节 术后护理248
第十六章 人类疾病的动物模型250
第一节 自发性人类疾病动物模型250
一、免疫缺陷动物疾病模型251
二、遗传性高血压大鼠疾病模型251
三、糖尿病动物疾病模型252
四、癫痫疾病动物模型252
五、自发肿瘤疾病动物模型252
第二节 诱发性人类疾病动物模型252
一、心血管疾病动物模型253
二、泌尿系统疾病动物模型254
三、呼吸系统疾病动物模型254
四、消化系统疾病动物模型255
五、造血系统疾病动物模型255
六、神经系统疾病动物模型255
七、肿瘤疾病动物模型255
第三节 疾病转基因动物模型256
一、转基因动物模型的复制256
二、动物转基因动物模型的发展256
第四节 动物疾病模型的比较医学257
一、动物疾病模型的识别、鉴定257
二、比较医学及人兽共患疾病的应用257
三、开拓实验动物疾病新模型257
第五节 人类疾病动物模型的选择和运用258
一、选择与人类疾病特点相近似的动物疾病模型258
二、选用遗传背景明确动物或悉生动物258
三、注意所选疾病动物模型的实用性259
四、熟悉环境对模型动物的影响259
五、如何评定实验结果259
第十七章 动物实验的基本操作技术261
第一节 实验动物的抓取和固定方法261
第二节 实验动物编号的标记方法262
第三节 实验动物的被毛去除方法263
第四节 实验动物的给药途径和方法264
第五节 实验动物的取血方法269
第六节 实验动物的处死方法271
第十八章 实验动物设施273
第一节 空气的净化处理273
一、大气中尘埃的状况及洁净度标准273
二、过滤器273
三、空气过滤在实验动物设施中的应用274
第二节 空气调节277
一、动物房的冷、湿负荷及通风量277
二、空气调节的基本方法278
三、空气调节在实验动物设施中的应用279
第三节 动物房的布置与装修280
一、动物房的布置280
二、动物房的装修281
第四节 动物房的装备282
一、动物房的笼架具282
二、特殊装备282
三、通风机282
第十九章 实验动物的选择和应用284
第一节 选择实验动物的原则284
第二节 常用实验动物的选择和应用285
一、小鼠选择与应用285
二、大鼠的选择和应用286
三、兔的选择与应用287
四、豚鼠的选择与应用287
五、地鼠的选择与应用288
六、狗的选择与应用288
七、猫的选择与应用289
八、非人灵长类动物的选择与应用289
九、猪的选择与应用290
十、羊的选择与应用290
十一、两栖类的选择与应用290
十二、爬行动物的选择与应用290
十三、鸽的选择与应用290
十四、鸡和选择与应用290
十五、长爪沙鼠的选择与应用290
十六、棉鼠的选择与应用291
十七、树?的选择与应用291
第二十章 影响实验动物和实验研究的因素293
第一节 理化因素293
第二节 生物学因素295
一、微生物和寄生虫295
二、遗传296
三、其他296
第三节 精神神经因素297
第二十一章 实验动物胚胎的冷冻保存298
第一节 胚胎冷冻保存机理299
一、冷冻损伤机制299
二、低温保护剂的分类及作用机制300
三、冷冻速度及诱发结晶303
四、解冻速度及保护剂的清除304
五、胚胎贮存温度及保存时间305
六、胚胎移植305
第二节 胚胎冷冻保存方法306
一、胚胎冷冻设备306
二、胚卵的选择307
三、慢速冷冻低温保存法307
四、快速冷冻法307
五、玻璃化低温保存方法308
第三节 冷冻胚胎活力的判定309
热门推荐
- 50080.html
- 268848.html
- 220346.html
- 2903892.html
- 636208.html
- 432089.html
- 3017769.html
- 1755661.html
- 3872408.html
- 67442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51124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84205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50259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98587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57749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70443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45468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25902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05618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1100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