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最新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与思想素质教育及现代道德观培育全书【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最新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与思想素质教育及现代道德观培育全书
  • 刘建华主编 著
  • 出版社: 中国教育出版社
  • ISBN:9889788680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364页
  • 文件大小:60MB
  • 文件页数:385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最新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与思想素质教育及现代道德观培育全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现代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3

第一章 大学生就业形势与人才需要分析3

第一节 大学生的就业形势3

第二节 社会需求状况6

第二章 高校人才培养现状与就业难原因分析10

第一节 专业、规模与布局10

第二节 教师队伍11

第三节 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12

第四节 教师和学生最重视的质量因素13

第五节 生源质量和培养质量13

第六节 就业率14

第七节 主要问题15

第八节 基本结论16

第九节 政策建议17

第三章 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与素质要求19

第一节 近三年来招聘本类专业毕业生的情况19

第二节 今后几年内招聘本类专业毕业生的意愿22

第三节 对本类专业毕业生的学历层次需求25

第四节 对本类专业毕业生学习院校的层次需求29

第五节 对本类专业毕业生的具体专业需求32

第六节 对本类专业毕业生供求关系的估计36

第七节 用人单位招聘本类专业毕业生时的重视因素39

第八节 对本类专业毕业生的评价42

第九节 对重点院校和一般院校的本类专业毕业生区别的认识44

第十节 对本类专业教育所存在的主要问题的认识47

第十一节 对本类专业学生最应该加强的方面的认识51

第十二节 小结56

第四章 现代学校专业设置、生源规模与就业率比对分析61

第一节 目前本类专业本科学生规模61

第二节 近3年来本类专业本科新生生源状况64

第三节 四个专业的招生规模发展变化状况68

第四节 师资状况79

第五节 教授上课情况83

第六节 本类专业的培养目标86

第七节 双语授课率89

第八节 四类专业近3年的就业率和深造率92

第九节 就业单位性质发展变化状况101

第十节 小结117

第五章 专业课程与大学生能力对就业影响119

第一节 本类专业教师状况119

第二节 本类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状况121

第三节 本类专业设置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适应状况122

第四节 本类专业课程结构状况125

第五节 对本类专业本科学生最重要的八门基础课程的认识128

第六节 最值得本类专业本科学生重视的五个方面134

第七节 本类专业本科学生在综合素质、知识结构、专业知识、外语水平、计算机水平、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方面的状况139

第八节 本类专业本科教育中存在的五个主要问题140

第九节 本类专业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状况144

第十节 社会用人单位对本类专业本科人才的满意度147

第十一节 学校对本类专业的重视程度151

第十二节 小结154

第六章 大学生视角的就业分析评价157

第一节 是否以第一志愿被录取157

第二节 学生把所学的专业作为未来的职业方向的愿望161

第三节 学生对本专业培养目标的看法166

第四节 学生对本专业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实际需要的评价172

第五节 学生对本专业课程结构合理性的评价178

第六节 学生对各门专业课重要性的评价183

第七节 学生对各方面素质重要性的评价189

第八节 学生对本类专业教授讲授专业课的比例的评价196

第九节 学生对本类专业任课老师的评价201

第十节 学生对本类专业培养质量的评价207

第十一节 学生对自己的评价213

第十二节 学生对专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的看法217

第十三节 学生的深造意愿220

第十四节 未来希望的就业单位性质225

第十五节 小结233

第二篇 大学生就业能力要求239

第一章 时代特征与人才要求239

第一节 职业的含义239

第二节 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246

第二章 大学生就业心理要求252

第一节 职业意识252

第二节 择业心态254

第三节 职业适应255

第三章 大学生创新能力257

第一节 创新概述257

第二节 创新意识260

第三节 创新思维262

第四节 创新学习264

第四章 就业专业能力268

第一节 专业概述268

第二节 专业的选择272

第三节 专业学习的方法276

第五章 就业人际沟通能力281

第一节 人际交往、人际关系与大学生成才281

第二节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障碍及克服283

第三节 提高交往能力,建立良好人际关系289

第六章 就业团结合作能力296

第一节 获得友谊296

第二节 维护友谊298

第三节 学会与人友好相处303

第四节 注重与人相处的细节310

第七章 就业自信力315

第一节 自信的内涵与作用315

第二节 自信的表现与维护319

第三节 增强自信心的方法及途径325

第八章 挫折承受能力330

第一节 挫折心理及其表现330

第二节 挫折心理分析334

第三节 挫折心理的调节338

第九章 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342

第一节 核心能力的测试342

第二节 核心能力的培养354

第三篇 大学生创业能力要求361

第一章 创业教育内容与趋势361

第一节 创业教育的科学内涵361

第二节 加强创业教育是时代的呼唤365

第三节 创业教育的基本任务368

第四节 创业教育的发展态势372

第二章 创业意识准备375

第一节 审视财富的正确观念375

第二节 渴望成就的强烈欲望379

第三节 迷恋创新的热切梦想383

第四节 充分自信的健康心态387

第三章 创业精神391

第一节 独立自主的个性人格391

第二节 开拓进取的勇气胆略397

第三节 百折不挠的顽强毅力401

第四章 创业知识积累406

第一节 科学的理性思维406

第二节 宽厚的文化功底411

第三节 必备的相关知识416

第五章 创业能力要求430

第一节 预测市场、把握商机的能力430

第二节 投资选项、科学决策的能力436

第三节 策划营销、开拓市场的能力442

第四节 运筹组合、经营管理的能力447

第六章 创业环境塑造458

第一节 经济自然环境458

第二节 政治法制环境463

第三节 人文科教环境467

第七章 创业模式选择472

第一节 白手起家——实践积累型472

第二节 市场导向——需求拉动型477

第三节 知识密集——智力开发型483

第四节 资本运作——资源整合型489

第八章 创业教育改革494

第四篇 大学生就业创业素质要求509

第一章 大学生政治素质509

第一节 政治素质的基本内涵509

第二节 大学生政治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514

第三节 大学生政治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517

第二章 大学生科学素质520

第一节 科学素质的基本内涵520

第二节 提高科学素质的重点是弘扬科学精神525

第三节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关系529

第四节 大学生科学素质教育有关问题讨论532

第三章 大学生文化素质536

第一节 文化及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536

第二节 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文化素质教育的政治原则541

第三节 大学生人文精神教育546

第四节 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有关问题讨论551

第四章 大学生创新素质555

第一节 创造力与创新素质555

第二节 创新技法562

第三节 创新的评判原则565

第五章 大学生审美素质568

第一节 美学理论综述568

第二节 美的存在与欣赏572

第三节 审美能力的培养580

第六章 大学生情商素质589

第一节 情商素质概述589

第二节 非智力因素594

第三节 交际素质601

第七章 大学生思维素质611

第一节 思维的性质611

第二节 创造思维的性质613

第三节 强化大学生创造性思维教育的重要意义618

第四节 发展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方法、途径620

第八章 大学生非智能素质625

第一节 非智能因素的性质625

第二节 动机的培养628

第三节 兴趣的培养632

第四节 情感的培养637

第五节 意志的培养641

第六节 性格的培养646

第九章 大学生身体素质652

第一节 从体育到身体素质教育652

第二节 大学生身体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653

第三节 身体素质教育的意义657

第四节 实施身体素质教育应注意的几个问题660

第十章 大学生劳动技能素质664

第一节 劳动意识的培养664

第二节 职业素质的培养667

第三节 理财能力的培养671

第十一章 大学生就业创业素质教育677

第一节 大学生素质教育与教师队伍建设677

第二节 大学生素质教育与校园环境建设693

第五篇 大学生择业能力707

第一章 大学生择业途径和方法707

第二章 自我认知与职业生涯设计能力711

第一节 自我性格探索711

第二节 自我价值观探索725

第三节 自我能力探索737

第四节 自我兴趣及特长探索744

第五节 自我职业性向探索756

第六节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778

第三章 个人履历制作能力795

第一节 简历制作的内容795

第二节 简历制作的要求802

第三节 大学生的就业技巧803

第四章 职业选择与择业技巧808

第一节 职业选择与误区避免808

第二节 成功择业技巧812

第三节 女大学毕业生求职择业813

第四节 求职者类型与择业策略分析815

第五章 协议签订能力817

第六篇 大学生应聘能力821

第一章 应聘心理素质821

第一节 心理素质的性质821

第二节 心理素质教育的性质826

第三节 心理素质教育的基本原则830

第四节 大学生的心理特征832

第五节 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中有关问题探讨836

第二章 求职能力准备841

第一节 求职的阶段841

第二节 能力的准备842

第三章 求职思想准备846

第一节 思想的准备846

第二节 心理的准备851

第四章 自我推荐能力855

第一节 推荐的方式855

第二节 自荐的方式856

第三节 推荐与自荐的技巧856

第五章 应聘沟通能力858

第一节 同用人单位沟通的方式及技巧858

第二节 同用人单位沟通的种类859

第六章 笔试与面试应聘能力862

第一节 笔试的种类与应试技巧862

第二节 面试的种类及技巧871

第三节 面试过程的透析873

第七章 求职心理误区879

第一节 择业的心理误区879

第二节 面试的心理误区882

第三节 消除心理误区的对策884

第七篇 大学生增强就业能力的途径893

第一章 参加职业资格考试893

第二章 打工积累工作经验894

第一节 打工积累经验分析894

第二节 打工经验推荐894

第三章 职前培训与求职技巧掌握898

第一节 职前培训898

第二节 求职技巧898

第八篇 现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时代要求909

第一章 新时期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909

第一节 德育的定义909

第二节 德育的过程910

第三节 德育环境912

第四节 德育的意义与作用915

第五节 原则与内容917

第二章 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内涵928

第一节 道德的定义928

第二节 道德素质及其特点928

第三章 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时代要求930

第一节 大学生要做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楷模930

第二节 大学生的社会公德建设932

第三节 大学生的家庭美德建设与职业道德建设936

第四章 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方法途径941

第一节 掌握道德素质培养的方法941

第二节 创造良好的环境加强道德教育942

第三节 道德修养是培养良好品德素质的决定因素943

第四节 大学生道德思想素质教育有关问题探讨945

第五章 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管理954

第一节 德育管理概述954

第二节 德育管理的内容956

第三节 德育管理的原则958

第四节 德育管理的方法961

第五节 教育者队伍与建设966

第六章 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创新971

第一节 德育内容的创新971

第二节 变革传统的德育方法974

第三节 德育管理改革的思考976

第九篇 大学生德育教育与人生取向981

第一章 大学生德育与心理健康981

第一节 心理健康的概念981

第二节 心理健康的标准981

第三节 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982

第四节 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985

第五节 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与提高986

第二章 大学生德育与人文精神988

第一节 人文精神988

第二节 自由精神与人权意识989

第三节 民主与法治精神993

第四节 环境意识与世界意识998

第三章 大学生德育与道德品质1003

第一节 品德心理概述1003

第二节 品德的形成与发展1007

第三节 品德的教育与培养1014

第四章 大学生德育与生命的价值1020

第一节 以人为本的德育1020

第二节 生命的价值1021

第五章 大学生德育与网络心理1023

第一节 网络时代信息传播的特征1023

第二节 网络对学生心理行为的影响及冲击1025

第三节 网络时代学校德育的对策1031

第六章 大学生德育与审美心理1037

第一节 审美心理概述1037

第二节 审美心理与审美教育1043

第三节 审美心理素质的培育1047

第七章 大学生德育与人生价值1052

第一节 德育与人生1052

第二节 高校德育的价值取向1056

第三节 高校德育的使命与途径1058

第八章 大学生德育与法制观念1064

第一节 大学生法制观念亟待加强1064

第二节 德育与法制观念1066

第十篇 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1071

第一章 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分析1071

第一节 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社会环境1071

第二节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积极进展1080

第三节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1089

第二章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1100

第一节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1100

第二节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1107

第三章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1119

第一节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方法1119

第二节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方法1127

第四章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1144

第一节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构建1144

第二节 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1149

第三节 民族精神教育1157

第四节 公民道德教育1164

第五节 素质教育1171

第五章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教育途径1179

第一节 “两课”教学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1179

第二节 形势政策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1186

第三节 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负有重要的职责1191

第四节 高校教育教学体系整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1197

第六章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非课程教育途径1202

第一节 认清新形势,努力解决大不学的实际问题1202

第二节 紧跟时代步伐,深入开展社会实践1207

第三节 弘扬主旋律,大力建设校园文化1211

第四节 叩启心灵之扉,深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1217

第五节 充分发挥党团组织在政治思想教育中的重要作用1223

第七章 加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建设1228

第一节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建设的背景1228

第二节 加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建设1234

第三节 加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1242

第八章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保障机制1247

第一节 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保障机制的基本状况1247

第二节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保障机制关联要素的分析与对策1255

第九章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与奖惩机制1263

第一节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机制1263

第二节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奖惩机制1274

第十一篇 现代大学生不良心理教育1281

第一章 大学生自杀心理教育1281

第一节 自杀概述1282

第二节 职业院校大学生自杀原因的分析1284

第三节 职业院校大学生自杀行为的预防1286

第二章 大学生择业心理教育1295

第一节 职业院校大学生择业心理概述1296

第二节 职业院校大学生择业心理特点1305

第三节 职业院校大学生常见的择业心理问题及其调适1309

第四节 职业院校大学生良好择业心理的培养1313

第三章 大学生挫折心理教育1317

第一节 挫折感的含义及形成因素1317

第二节 如何战胜挫折感1318

第四章 大学生恋爱心理教育1321

第一节 爱情心理概述1322

第二节 职业院校大学生恋爱心理特点1328

第三节 职业院校大学生常见的恋爱心理问题及其调适1330

第五章 大学生性心理教育1340

第一节 大学生性心理特征1340

第二节 大学生性教育的对策1341

第十二篇 现代大学生健全人格塑造1347

第一章 人格与健全人格标准1347

第一节 人格的概念与结构1347

第二节 人格的特征1350

第三节 健全人格的标准1352

第二章 大学生人格发展特点1354

第一节 大学生的人格特点1354

第二节 影响职业院校大学生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因素1358

第三节 人格特征的测量和鉴定1360

第三章 大学生人格发展中存在的问题1362

第一节 人格障碍的概念1362

第二节 人格障碍的类型1362

第三节 职业院校大学生人格障碍发生的原因1364

第四章 大学生健全人格塑造1365

第十三篇 现代大学生道德观教育1369

第一章 新时期道德观念转变1369

第一节 德法兼治下大学生道德人格的现状及发展1369

第二节 我国经济转型期大学生道德1372

第三节 三个代表与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1375

第二章 大学生健康向上道德观内涵1377

第一节 心理健康标准1377

第二节 健康道德与社会责任1377

第三节 性心理健康1380

第三章 大学生健康道德观塑造1384

第一节 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基本思路1384

第二节 大学生价值观的转变与高校德育工作的新思路1387

第三节 大学生跨文化素质教育1390

第四节 新时期大学生道德教育有效途径1392

第五节 “八荣八耻”重铸道德观1398

第六节 政治辅导员要求在大学生健康道德观塑造的作用1398

第四章 不良道德观的抵制1403

第一节 加强教育引导抵制不良文化1403

第二节 大学生先进性保持1409

附录1415

关于进一步做好服务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1415

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意见1417

关于进一步做好大学生勤工助学工作的意见1423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1425

抢抓机遇 乘势而上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1429

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学习贯彻落实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的通知1445

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的意见1447

教育部、卫生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1450

国家教委关于印发《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及《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实施办法》的通知1453

关于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制度的通知1456

财政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对从事个体经营的下岗失业人员和高校毕业生实行收费优惠政策的通知1458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采取措施,进一步推动以国家助学贷款为重点的高校贫困家庭学生资助工作的通知1460

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引导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意见的通知1462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住宿管理的通知1464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管理工作会议纪要》的通知1466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直属高校资金安全管理的若干意见1473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统计报告工作的通知1476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开展高校毕业生职业技能鉴定试点工作的通知1478

教育部、公安部关于加强高校学生管理禁止学生参与非法传销活动的紧急通知1481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通知1483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若干意见1485

教育部关于印发《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的通知1487

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1487

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全国学联关于进一步做好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意见1490

教育部、公安部关于加强高校安全保卫工作的通知1492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校网络教育学院管理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1495

国家计委、教育部关于制止向普通高校毕业生乱收费的通知1498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05年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重点工作的通知1499

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通知若干问题的意见1501

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实现职业教育的快速健康持续发展1511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及队伍建设的几点意见1523

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有关问题的意见1525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1528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若干意见1533

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1536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公共课)教材建设及管理问题的通知1540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