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著作权法论 1 第8版【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罗明通著 著
- 出版社: 台英国际商务法律事务所
- ISBN:9789574312788
- 出版时间:2014
- 标注页数:708页
- 文件大小:93MB
- 文件页数:776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著作权法论 1 第8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Ⅰ册1
第1章 绪论—智慧财产权与著作权之关系1
1.1智慧财产权之概念1
1.2智慧财产权之类型及相关法律规范2
1.3著作权与其他智慧财产权之比较5
1.3.1立法之目的5
1.3.2保护之标的或对象5
1.3.3保护要件6
1.3.4取得方式及程序6
1.3.5权利保护期间7
1.3.6侵权判定之基准7
1.4著作权及其他智慧财产权之管理8
第2章 著作权法概论11
2.1著作权法之意义及规范之对象11
2.2著作权法之立法目的12
2.3著作权法之解释与宪法对言论、讲学、著作及出版自由之保障—司法院大法官会议释字第445号之意涵14
2.3.1著作权法与宪法基本权之关系14
2.3.2宪法基本权冲突时法院之价值权衡与最适调和19
2.3.3司法实务对基本权冲突之论述20
2.3.4司法实务引用宪法第11条为合理使用范围及原创性有无之权衡依据22
2.4著作权法之基本原则25
2.4.1原创性原则26
2.4.2「著作权自动产生」原则(创作保护主义)27
2.4.3思想与表达区分原则28
2.4.4思想与表达合并原则29
2.4.5著作权与著作物所有权分离原则31
2.4.6权利耗尽原则(第一次销售原则)32
2.5著作权法之国际保护33
2.5.1有关著作权法之国际公约或协定33
2.5.1.1伯恩公约34
2.5.1.2世界著作权公约(又称万国著作权公约)36
2.5.1.3罗马公约37
2.5.1.4与贸易有关之智慧财产权协定40
2.5.1.5世界智慧财产组织著作权条约及世界智慧财产权组织表演及录音物条约41
2.5.2著作权之国际保护原则44
2.5.2.1互惠原则(The Principle of Reciprocity)44
2.5.2.2国民待遇原则(The Principle of National Treatment)45
2.5.2.3最低保护标准原则(The Principle of Minimum Standard of Protection)46
2.5.2.4最惠国待遇原则(The Principle of Most-Favored- Nation Treatment)47
2.5.2.5首次发行原则(The Principle of First Publication)48
2.5.2.6回溯保护原则(The Principle of Restoring Protection)49
第3章 著作权法之变迁及修正内容53
3.1我国著作权法制之形成53
3.1.1 1910年大清著作权律53
3.1.2 1915年北洋政府之著作权法54
3.1.3 1928年国民政府颁布之著作权法54
3.2我国早期之著作权法制55
3.2.1 1944年第1次修正著作权法55
3.2.2 1949年第2次修正著作权法56
3.2.3 1964年第3次修正著作权法56
3.2.4 1985年第4次修正之著作权法57
3.2.4.1增列著作权立法意旨58
3.2.4.2明定著作权法之主管机关及规定其职责58
3.2.4.3扩充著作范围及著作权内涵58
3.2.4.4著作权注册任意制58
3.2.4.5增列未经认许成立外国法人刑事诉讼能力之规定59
3.2.4.6适度延长著作权之期间59
3.2.4.7增列规定音乐著作之强制使用59
3.2.4.8详订合理使用范围,增列争议调解规定60
3.2.4.9规定侵害著作权民事赔偿之最低限额60
3.2.4.10适度提高侵害著作权之法定刑度60
3.3美国压力塑造之著作权法制60
3.3.1 1990年1月24日修正著作权法,增订第50条之1及修订公开上映权之定义60
3.3.1.1修正之背景60
3.3.1.2修正重点61
3.3.2 1992年6月10日修正著作权法63
3.3.2.1调整法条结构,增列章、节、款,厘清相互关系64
3.3.2.2厘清本法所称主管机关之涵义,落实著作权之保护64
3.3.2.3尊重国际条约、协定,采内外国人平等互惠之保护原则64
3.3.2.4增订著作人推定条文,以明权源65
3.3.2.5明定著作权之内涵包括著作人格权与著作财产权65
3.3.2.6延展著作权保护期间,以符国际立法趋势65
3.3.2.7充实著作合理使用之范围,以促进国家文化之发展66
3.3.2.8扩充强制授权项目,以应法制新趋势之需要66
3.3.2.9增订著作权仲介团体与著作权审议及调解委员会之规定,加强权利人、利用人、主管机关等相互间之协调与联系66
3.3.2.10增订著作权侵害行为态样及其救济之规定66
3.3.2.11增订刑罚规定,并酌予提高自由刑及罚金数额,以有效遏阻侵害67
3.3.2.12增订新旧法过渡条文,以明新旧法之适用67
3.3.3 1993年4月24日修正著作权法67
3.3.3.1修正之背景67
3.3.3.2中美谈判后修正之重点—「输入权」之创设70
3.3.4 1993年7月16日生效之中美著作权保护协定71
3.3.4.1中美著作权保护协定源起71
3.3.4.2中美著作权保护协定重要内容74
3.4世界贸易组织协定影响之著作权法制76
3.4.1 1998年1月21日修正著作权法76
3.4.2 2001年11月12日修正著作权法82
3.5美国压力影响及因应网际网路环境所为之著作权法修正83
3.5.1 2003年7月9日修正之主要内容83
3.5.1.1明列「暂时性重制」属于「重制」之范围,并增订「重制权」之排除规定84
3.5.1.2增订公开传输权、散布权、录音著作公开演出之报酬请求权、表演人之出租权等权利,并修正公开播送之定义84
3.5.1.3增订权利管理电子资讯保护规定85
3.5.1.4厘清专属授权之疑义85
3.5.1.5修正合理使用规定85
3.5.1.6增订制版权之让与或信托登记规定86
3.5.1.7强化著作权或制版权争议调解之效力并明定调解不成立时之强制仲裁条款86
3.5.1.8修订使用盗版电脑程式著作为营业用之责任86
3.5.1.9修正侵害著作权及制版权之民、刑责任规定,并明定非意图营利而侵害著作财产权者,以侵害超过5份或5件或其侵害市价超过3万元者方构成刑事罪责87
3.5.1.10将以光碟侵害著作权之行为加重罚金刑之处罚并列为公诉罪87
3.5.1.11增订没收、没入规定88
3.5.1.12增订回溯保护过渡期间应支付使用报酬及过渡期满不得再行销售88
3.5.1.13厘清本法主管机关及著作权专责机关之权责89
3.5.1.14将著作人格权侵害及输入权侵害除罪化89
3.5.1.15修订表演人之定义,并增订表演人出租权、散布权及公开传输权90
3.5.2 2004年9月1日修正之主要内容90
3.5.2.1明订防盗拷措施之定义及相关处罚规定91
3.5.2.2将原网路上重制权之排除条款中语意不清之处予以修正91
3.5.2.3删除调解不成立时之强制仲裁条款91
3.5.2.4恢复人格权侵害之刑事责任并加强人格权之保护92
3.5.2.5修正侵害著作财产权之刑事罚则92
3.5.2.6增订海关对于有证据显示侵害智慧财产权之货品,得依职权主动采取措施之相关规定92
3.5.2.7删除前次有关制版权之立法错误及于第93条第3款加列但书条款93
3.5.2.8删除有关录音著作之著作人得与表演人共同请求支付使用报酬之规定93
3.6配合刑法废除常业犯所为之修正—2006年5月30日之修正内容93
3.7因应网路业者提供电脑程式或技术供网友非法交换著作所为之修正—2007年7月11日之修正公布之内容94
3.8增订网路服务提供者之责任避风港条文—2009年5月13日修正增订之内容95
3.9为著作权仲介团体正名及将公开播送之二次利用与著作授权重制于广告后之利用行为附条件除罪化—2010年2月10日之修正增订内容97
3.9.1将第37条原第6项移列第6项第1款,并酌作文字调整。原条文第6项所定「著作权仲介团体」改为「著作权集体管理团体」97
3.9.2在第37条第6项增列第2款及第3款,使公开播送之二次利用有条件免除刑事责任97
3.9.3增列第37条第6项第4款,使著作经授权重制于广告后,由广告播送人就该广告为公开播送或同步公开传输,向公众传达者有条件免除刑事责任98
3.9.4修正著作权法第53条,使一般之学习障碍者得以合理使用著作99
3.9.5修正第五章之章名及第81条与第82条中有关「著作权仲介团体」之名称,均改为「著作权集体管理团体」修正理由如第37条第6项第1款99
3.10加强对视听觉障碍者之保护及修正合理使用及真品平行输入禁止之条文—2014年1月22日修正公布99
第4章 著作权之基本观念101
4.1著作权包含「著作人格权」及「著作财产权」101
4.1.1著作人格权(著作人及表演人)101
4.1.2著作财产权102
4.2著作权之本质在理论及立法上之差异—财产价值观及人格价值观之不同取向103
4.2.1普通法系国家之财产价值观取向104
4.2.2大陆法系国家之人格价值观取向105
4.2.2.1二元论(Die dualistische Theorie)106
4.2.2.2一元论(Die monistische Theorie)107
4.2.2.3一元论及二元论在法律效果之差异108
4.3著作人格权与著作财产权之关系110
4.4著作与著作物之关系111
4.5著作权与著作物所有权之关系114
4.6著作权与版权之异同116
4.7著作权与著作邻接权118
4.7.1著作邻接权之概念118
4.7.2著作邻接权建立之目的119
4.7.3著作邻接权之国际保护120
4.7.4著作邻接权与著作权之关系及区别121
4.7.4.1著作邻接权与著作权关系121
4.7.4.2著作邻接权与著作权之区别122
4.7.5我国关于著作邻接权之保护123
4.7.5.1 1992年以前著作权法有关规定123
4.7.5.2 1992年著作权法有关规定124
4.7.5.3 1998年著作权法有关规定125
4.8著作权与商标权之关系127
4.8.1著作权与商标权之区别127
4.8.2未经授权即重制或改作他人著作作为商标申请注册并使用时,著作权人之救济途径128
4.8.3著作权人将其本人创作著作作为商标使用,而与他人商标相同或近似时之法律评价131
4.9著作权与专利权之关系134
4.9.1著作权与设计专利权之区别134
4.9.2著作权与设计专利权之竞合134
4.9.3著作权与发明专利权或新型专利权之竞合136
4.10著作权法与工业设计法之关系136
4.10.1工业设计及工业设计法之定义136
4.10.2工业设计法发展之沿革137
4.10.3 TRIPS有关工业设计保护规定138
4.10.3.1有关工业设计之权利保护要件138
4.10.3.2有关工业设计权利人之权利及其限制138
4.10.3.3有关工业设计之权利保护期间139
4.10.4工业设计法与著作权法之关系139
4.10.5我国现行法制对工业设计之保护及未来之展望139
4.11著作权法与竞争法及权利滥用原则之关系140
4.11.1依著作权法行使权利之「非正当行为」应受公平交易法之规范—兼论公平交易法豁免条款适用之范围140
4.11.2行使「权利」之内涵及「正当行为」之判断基准—兼论是否应以事业具有一定之市场地位为判断要件及「市场地位」之界定方式142
4.11.3著作权授权行为非属「正当行为」而违反公平交易法实例145
4.11.4著作权集体管理团体之权利行使时是否属于「正当行为」或违反公平交易法之判断—公平交易委员会之警示内容及其评析147
4.11.5寄发著作权侵害警告函是否属于「正当行为」之判断150
4.11.6著作权之行使与权利滥用原则153
4.11.6.1权利滥用原则(misuse)之意义及其法律效果153
4.11.6.2权利滥用原则之起源、确立及与竞争法之关系155
4.11.6.3权利滥用原则适用之范围156
4.11.6.4权利滥用原则与竞争法之差异157
4.11.6.5权利滥用原则在我国法制之运用158
第5章 著作保护要件161
5.1原创性—著作保护要件之一161
5.1.1原创性之内涵161
5.1.1.1原始性(独立创作)162
5.1.1.1.1独立创作之精义162
5.1.1.1.2独立创作与新颖性无关165
5.1.1.2创作性165
5.1.1.2.1著作仅须具有「少量程度创意」165
5.1.1.2.2创作性须系基于人类之精神作用,以表达思想及感情168
5.1.1.2.3创作性应限于足以表现作者之个性者始足当之170
5.1.1.3标题之原创性要求172
5.1.1.4原创性不等同于艺术上或美学上之价值173
5.1.1.5判断是否具有足够之创作高度时,与专利法之发明高度、进步性(inventive step)或非显著性(non-obviousness)无关174
5.1.1.6原创性与辛勤原则(或额头挥汗原则)之关系174
5.1.1.6.1辛勤原则之比较法观察174
5.1.1.6.2辛勤原则在我国司法实务之观察176
5.1.1.7事实(facts)与创作性之关系178
5.1.1.7.1事实与表达二分法178
5.1.1.7.2我国司法实务—事实之描述或选择、编排如具有少量创意之表达仍可受保护180
5.1.2「原创性」涵义之广义与狭义之别182
5.1.2.1广义之原创性与狭义原创性之差异182
5.1.2.2智慧财产局对于原创性意义之函释184
5.1.2.3我国法院对原创性之阐释185
5.1.3德国著作权法之个性、独特性与「创作高度」、「小硬币理论」187
5.1.3.1德国著作权法之著作保护要件188
5.1.3.2德国著作权法之个性、独特性重在人格特征之展现188
5.1.3.3德国著作权法上之著作创作性程度因著作性质而有不同要求189
5.1.4原创性(originality)之内涵在美国著作权法上之观察190
5.1.5问题评析191
5.2须具有一定之外部表现形式(即客观化之表达)—著作保护要件之二193
5.2.1「一定之外部表现形式」之意义193
5.2.2所保护之「一定之外部表现形式」仅限于「表达」之保护,不包含所表达之「思想」194
5.2.3「一定之外部表现形式」包含「非文字之结构、布局或造型」195
5.2.3.1概说195
5.2.3.2实务上分歧之见解196
5.2.3.3问题之评析196
5.2.3.4非文字成分保护之范围197
5.3须属于文学、科学、艺术或其他学术范围—著作保护要件之三204
5.3.1著作之范围204
5.3.2色情录影带205
5.4须非不得为著作权标的之著作—著作保护要件之四206
5.4.1宪法、法律、命令或公文207
5.4.2中央或地方机关就宪法、法律或命令作成之翻译物或编辑物208
5.4.3标语及通用之符号、名词、公式、数表、表格、簿册或时历209
5.4.4单纯为传达事实之新闻报导所作成之语文著作209
5.4.5依法令举行之各类考试试题及其备用试题209
第6章 著作之类型—著作之种类或形态213
前言—著作之类型不以著作权法例示者为限213
6.1语文著作214
6.1.1语文著作之意义214
6.1.1.1文字著作214
6.1.1.2语言著作214
6.1.2语文著作之立法沿革215
6.1.3语文著作之具体实例215
6.1.3.1漫画中人物对白215
6.1.3.2小说之结构及人物造型215
6.1.3.3口述整理215
6.1.3.4书信216
6.1.3.5电视政见发表216
6.1.3.6药品仿单(即说明书)216
6.1.3.7电视广告词或名人之名言218
6.1.3.8棋谱218
6.1.3.9教师讲课219
6.2音乐著作219
6.2.1乐曲220
6.2.2乐谱221
6.2.3歌词222
6.3戏剧、舞蹈著作223
6.4美术著作224
6.4.1美术著作之定义224
6.4.2美术著作之名称及范围之沿革225
6.4.3美术著作之种类225
6.4.4美术著作保护之客体226
6.4.5美术工艺品之范围227
6.4.5.1美术工艺品在著作权法上地位之沿革及立法经过227
6.4.5.2主管机关对美术工艺品之定义227
6.4.5.3实务上对于美术工艺品范围之见解229
6.4.5.4美术工艺品与应用美术之关系231
6.4.5.5伯恩公约有关应用美术保护之规定231
6.4.5.6应用美术之广狭两义232
6.4.5.7美国与日本对于应用美术之保护232
6.4.5.8问题评析235
6.4.6美术著作之特殊实例238
6.4.6.1漫画角色之对白与美术著作之关系238
6.4.6.2漫画之角色造型之可受著作权法保护239
6.4.6.3舞台装置之可受著作权保护239
6.4.6.4电脑绘制美术作品(含绘画、法书或字型绘画)之可受著作权法保护240
6.4.6.5利用电脑字型软体输出列印、制作海报等行为,应不属侵权行为245
6.5摄影著作246
6.5.1摄影著作之意义246
6.5.2摄影著作之著作人及集锦著作、编辑著作247
6.5.3摄影著作原创性之阐释248
6.5.4稀少性、特殊性或不可预测性非原创性判断之唯一因素250
6.5.5摄影著作之保护不及于思想之抄袭例示251
6.6图形著作252
6.6.1图形著作之定义252
6.6.2图形著作范围之立法变迁252
6.6.3图形著作之内容253
6.7视听著作254
6.7.1视听著作之意义254
6.7.2视听著作之立法变迁254
6.7.3视听著作之内容255
6.7.4视听著作之著作财产权归属—兼论制作人权利之变迁255
6.7.5视听著作中版式之性质257
6.8录音著作258
6.8.1录音著作之意义258
6.8.2录音著作与邻接权258
6.8.3录音著作与既有著作之录音259
6.9建筑著作260
6.9.1建筑著作之意义260
6.9.2建筑著作之立法沿革260
6.9.3建筑著作之内容261
6.10电脑程式著作262
6.11改作著作(衍生著作)264
6.11.1「改作」之意义264
6.11.2改作著作之保护264
6.11.3未经原著作财产权人授权而改作是否受著作权法之保护264
6.11.3.1前内政部著作权委员会之见解265
6.11.3.2司法实务之见解265
6.11.3.3比较法之观察266
6.11.3.4问题评析—一个折衷之观点269
6.12编辑著作(二次著作)270
6.12.1编辑著作之意义270
6.12.2编辑著作之资料选择及编排须具有原创性270
6.12.3资料库是否受保护应以资料之选择及编排是否具有原创性而定271
6.12.4编辑著作与原著作之关系272
6.12.5未经原著作财产权人授权而编辑是否受著作权法之保护273
6.12.6节目广告之插播与编辑著作之侵害—广告与节目之联结行为本身是否构成编辑著作之争议274
6.12.6.1认为广告与节目之联结整体本身已构成「编辑著作」之判决274
6.12.6.2认为广告与节目之联结本身非属「编辑著作」之判决276
6.13版式279
6.14共同著作280
6.14.1共同著作之意义280
6.14.1.1教师与学生之关系是否共同著作人282
6.14.2共同著作人间内部之权利与义务282
6.14.3共同著作之著作人格权之行使283
6.14.4共同著作之立法沿革284
6.14.5德国著作权法上之共同著作285
6.15结合著作286
6.15.1结合著作之意义286
6.15.2结合著作之著作权之行使287
6.15.3德国著作权法上之结合著作288
6.16多媒体289
6.16.1多媒体之定义289
6.16.2多媒体之特征290
6.16.3多媒体定性之法律意义290
6.16.4美国著作权局对于多媒体定性之态度291
6.16.5我国实务上之态度292
6.16.6多媒体之能否出租应依其主要内容而定293
6.16.7多媒体宜以单一著作保护,并明定为「数位著作」294
6.17特技、魔术、马戏之活动非著作294
第7章 著作人身分之确定297
7.1著作「完成」之时点297
7.2确定「著作人」身分之法律上利益298
7.2.1著作人身分取得之利益298
7.2.2著作人身分取得制度之沿革300
7.3法人得为著作人300
7.4著作人身分认定之基本原则305
7.5雇用关系中职务著作之著作人身分之取得—例外之一307
7.5.1著作在1992年6月11日(含本日)之前完成者308
7.5.2著作在1992年6月12日(含本日)迄1998年1月22日(含本日)之间完成者308
7.5.3著作在1998年1月23日(含本日)以后完成者308
7.6出资聘人完成著作之著作人身分取得—例外之二309
7.6.1著作在1992年6月11日(含本日)之前完成者309
7.6.2著作在1992年6月12日(含本日)迄1998年1月22日(含本日)之间完成者309
7.6.3著作在1998年1月23日(含本日)以后完成者309
7.6.4出资人聘请法人完成著作时之著作财产权归属310
7.6.4.1智慧财产局之见解310
7.6.4.2智慧财产局见解之商榷311
7.7著作人身分举证之目的及方法312
7.7.1著作人举证之目的312
7.7.1.1证明著作人身分312
7.7.1.2证明著作完成之时间313
7.7.1.3证明系独立创作,非出于抄袭314
7.7.1.4证明仅模仿著作中不受著作权法保护之思想等公共财产部分,不及于表达方法之模仿314
7.7.1.5向海关或司法警察机关释明以要求查扣著作权侵害物315
7.7.2著作人之举证责任之分配及证明方法315
7.8著作人身分之推定(兼含著作财产权人之推定)320
7.9著作人身分与著作财产权人之关系322
第8章 著作权之发生、归属、存续、回溯与过渡325
8.1著作权(著作人格权及著作财产权)之发生—创作自动保护主义325
8.2著作权之归属(原始取得)326
8.2.1著作权归属之基本原则—除依著作权法特别规定之情形外,原则上归属著作人326
8.2.2著作权归属之推定327
8.2.3雇用关系中职务著作之著作权归属—如雇用人与受雇人间无特别约定,其权利归属依各时期之法律而有不同328
8.2.3.1著作在1992年6月11日(含本日)前完成者—如无特别约定,雇用人为著作人,取得著作人格权及著作财产权329
8.2.3.2著作在1992年6月12日(含本日)与1998年1月22日(含本日)间完成者—如无特别约定,以受雇人为著作人,取得著作人格权及著作财产权329
8.2.3.3著作在1998年1月23日(含本日)以后完成者—如无特别约定,以受雇人为著作人,享有著作人格权,著作财产权则归雇用人享有330
8.2.3.3.1最高法院之阐释331
8.2.3.3.2经济部智慧财产局所订「政府机关著作权约定文件范本及其使用说明」之商榷332
8.2.4出资聘人完成著作之著作权归属334
8.2.4.1著作在1992年6月11日(含本日)前完成者—如无特别约定,以出资人为著作权人,兼有著作人格权及著作财产权334
8.2.4.2著作在1992年6月12日(含本日)与1998年1月22日(含本日)间完成者—如无特别约定,以受聘人为著作人,享有著作人格权及著作财产权334
8.2.4.3著作在1998年1月23日(含本日)以后完成者—如无特别约定,以受聘人为著作人,享有著作人格权及著作财产权,出资人则得利用该著作335
8.2.5出资人得「利用」该著作之利用权意义、性质、利用范围及出资人利用权之变动337
8.2.5.1利用权之意义337
8.2.5.2利用权之性质337
8.2.5.3利用权之范围339
8.2.5.4出资人利用权之变动345
8.2.5.5出资人为政府部门之著作财产权归属345
8.2.5.6受聘人为法人之著作财产权归属347
8.2.5.7著作在1992年6月12日(含本日)与1998年1月22日(含本日)间完成,出资人是否有利用权之疑义349
8.2.5.8视听著作之著作财产权归属350
8.2.5.9智慧财产局对于历次修法变迁产生著作人格权及著作财产权归属变动之说明351
8.3著作财产权是否可时效取得352
8.4著作权之存续期间353
8.4.1著作人格权不因著作人死亡或著作财产权保护之期间届满即不予保护353
8.4.2著作财产权之存续期间354
8.4.2.1著作财产权存续期间之一般规定354
8.4.2.2著作财产权存续期间之特别规定354
8.4.2.3著作财产权存续期间终止日之特别计算方式355
8.5 1990年第50条之1之回溯及过渡条款355
8.5.1 1990年著作权法第50条之1增订之背景355
8.5.2第50条之1之内容357
8.6 1992年著作权法第106条及第107条之过渡条款359
8.6.1著作完成于1985年7月12日(含本日)以后者(第107条)359
8.6.2著作完成于1985年7月11日(含本日)以前者(第106条)359
8.6.2.1著作在1985年7月11日(含本日)前已完成注册者(第50条之1第1项)360
8.6.2.2著作在1985年7月11日(含本日)前完成但未经注册取得著作权者(第50条之1第2项)361
8.7 1998年著作权法第106条之过渡条款364
8.8 2002年1月1日加入WTO后,本国人著作之回溯保护及过渡365
8.8.1著作之回溯保护—著作权法第106条之1365
8.8.2一般著作之过渡条款366
8.8.2.1利用人对于受回溯保护之著作有2年之利用期间—著作权法第106条之2第1项367
8.8.2.2自2003年7月11日(含本日)起至2003年12月31日止,此利用人应就出租或出借以外之利用支付合理之使用报酬—著作权法第106条之2第2项367
8.8.2.3依此利用权所重制之著作重制物,自2004年7月11日(含本日)以后,利用人不得再行销售,但仍得出租或出借—著作权法第106条之2第3项368
8.8.2.4在2002年1月1日以后利用原著作另为创作之著作重制物于2004年7月11日以后仍得销售,不受2年期间之限制,但应支付合理之使用报酬—著作权法第106条之2第4项371
8.8.2.5第106条之2第4项利用受保护之著作「另行创作」与第106条之3第1、2项所规定之「衍生著作」之内涵及法律效果是否相同?亦即2002年1月1日至2003年12月31日间所改作之著作,自2004年1月1日以后,是否仍得为重制等利用行为而无刑事责任?372
8.8.3改作著作利用人之过渡条款—著作权法第106条之3374
8.8.3.1改作著作之利用人得继续利用,于2年期满后不受任何期间之限制—著作权法第106条之3第1项374
8.8.3.2但自2003年7月11日(含本日)起,在2001年12月31日前(含本日)已就原著作改作完成之改作著作之利用人,应对于原著作之著作财产权人支付合理之使用报酬—著作权法第106条之3第2项375
8.8.4特别施行日及生效日条款375
8.8.4.1为加入WTO而设之特别施行日条款375
8.8.4.2为过渡条款之修正所订之修正案特别生效日条款376
第9章 外国人著作之保护—含中国大陆、香港及澳门特区377
9.1外国人著作在台保护地位之变迁378
9.1.1 1985年以前之著作权法378
9.1.2 1985年修正之著作权法379
9.2著作权法对于外国人著作之保护380
9.2.1依据著作权法第4条第1款「首次发行」之保护380
9.2.2依据著作权法第4条第2款「依条约、协定或其本国法令、惯例,中华民国人之著作得在该国享有著作权者」之保护384
9.2.3依据著作权法第4条但书「立法院议决通过之条约或协定」保护之壹—「北美事务协调委员会与美国在台协会著作权保护协定」385
9.2.3.1「北美事务协调委员会与美国在台协会著作权保护协定」对外国人著作之保护385
9.2.3.2著作首次发行在协定生效日前,专有权利之取得在生效日之后之保护391
9.2.3.3著作首次发行及移转日期均在协定生效日前之回溯保护—主管机关见解之前后变迁391
9.2.3.4本协定对于我国人在我国管辖权范围内之保护—兼论日本人著作于首次发行后1年内转让或专属授权予我国国民效力之探讨396
9.2.4依据著作权法第4条但书「立法院议决通过之条约或协定」保护之贰—「世界贸易组织设立协定及附属协定」410
9.2.4.1「与贸易有关之智慧财产权协定」(TRIPS)即为著作权法第4条所称之「协定」,伯恩公约第1条至第21条同时对我国生效410
9.2.4.2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WTO会员国内可受著作权法第4条但书受著作权法保护之「著作人」范围411
9.2.4.3依据伯恩公约及TRIPS,我国应提供保护之著作类型412
9.2.4.4依据TRIPS协定,我国应提供之保护之著作邻接权及著作财产权413
9.2.4.5 WTO入会承诺与双边协定互惠优惠扩大适用于所有会员国—「北美事务协调委员会与美国在台协会著作权保护协定」中超国民待遇之普遍援用414
9.2.4.6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对「非WTO会员国」之外国人著作之保护416
9.3外国人著作之回溯保护及过渡条款416
9.3.1加入WTO以前(即2001年12月31日(含本日)以前),外国人著作保护之回溯效力及过渡条款(翻译书612大限)416
9.3.1.1 612大限之源起416
9.3.1.2内政部著作权委员会之「说帖」419
9.3.1.3违反612大限之刑事责任422
9.3.2 2002年1月1日加入WTO以后,外国人著作之回溯保护及过渡条款422
9.3.2.1回溯保护条款—著作权法第106条之1426
9.3.2.2一般著作之过渡条款—加入WTO前就原著作已著手利用或已进行重大投资之利用人之过渡条款(著作权法第106条之2)431
9.3.2.3改作著作之过渡条款—2001年12月31日前(含本日)已就原著作改作完成之改作著作利用人之过渡条款(著作权法第106条之3)437
9.3.2.4回溯及过渡条款之具体适用441
9.3.2.5特别施行日条款442
9.4香港及澳门居民及法人著作之保护443
9.4.1香港居民及法人著作443
9.4.2澳门居民及法人著作之保护444
9.5中国公民及法人著作之保护445
9.5.1中国公民(自然人)著作之保护445
9.5.2中国法人或政府机关著作之保护—中国公法人著作权445
9.5.3中国非法人团体著作之保护446
9.5.4中国公民、法人能否在台湾提出民事诉讼、刑事告诉或自诉447
9.5.5中国公民或法人著作财产权让与或专属授权予美国人或我国人之告诉或自诉权问题452
9.5.6中国公民或法人之著作财产权让与或专属授权予我国人或美国人时,其授权或让与效力判断之准据法—授权或让与是否须经过审批455
9.5.7台湾地区人民在大陆地区侵害台湾地区人民之著作权时,我国法院之管辖权及侦查之发动460
9.5.8台湾地区人民在大陆地区侵害台湾地区人民之著作权时,我国法院审理时之准据法461
9.5.9中国公民或法人著作进入台湾地区是否属于「输入」462
9.6特殊问题465
9.6.1未受著作权法保护之外国人著作之翻译465
9.6.1.1主管机关之见解466
9.6.1.2司法实务之见解466
9.6.1.3比较法之观察467
9.6.2未受保护之外国人著作转让予本国人或与我国有互惠关系国家之国民享有469
9.6.2.1早期司法院之见解469
9.6.2.2前内政部著作权委员会及经济部智慧财产局之见解470
9.6.3受我国保护之外国人著作,让与与我国无互惠关系或非WTO会员国之国民享有472
9.6.3.1 1992年6月11日(含本日)以前—不得申请注册取得保护472
9.6.3.2 1992年6月12日(含本日)以后—受我国著作权法保护472
9.6.4国际法人之著作之保护473
第10章 著作人格权之内容475
10.1著作人格权之意义475
10.2著作人格权之特性476
10.2.1一身专属—著作人格权是否得约定不行使或限制其行使476
10.2.1.1一身专属之意义及问题之源起476
10.2.1.2主管机关意见476
10.2.1.3学者之见解477
10.2.1.4问题评析479
10.2.2著作人格权不因著作人死亡或著作财产权保护之期间届满即不予保护—兼论著作人死亡后得请求保护著作人格权之人及其行使顺序480
10.2.3著作人生存时,侵害其著作人格权有刑事责任;著作人死亡以后,侵害其著作人格权则无刑事责任483
10.2.3.1侵害著作权法第15条至第17条规定之著作人格权者,应负刑事责任483
10.2.3.2违反著作权法第18条对于著作人格权保护之规定者,仅有民事救济方法483
10.3著作人格权之内容484
10.3.1公开发表权484
10.3.2姓名表示权486
10.3.3禁止不当改变权(同一性保持权)489
10.3.3.1禁止不当改变权之意义489
10.3.3.2 1998年修正后之现行著作权法与1992年著作权法之差异489
10.3.3.3节目广告插播与禁止不当改变权之侵害492
10.3.3.4禁止不当改变权与合理使用之关系492
10.4公务员著作人格权之限制492
10.5表演人之著作人格权493
10.6 2003年7月10日(含本日)以前侵害著作人格权应判决免诉493
10.7著作人格权与合理使用之关系494
第11章 著作财产权之内容—即著作财产权之权能或种类495
11.1重制权496
11.1.1重制权概说—兼论「本法别有规定」之意义496
11.1.2「重制」之意义497
11.1.2.1重制系指将著作之同一内容「附著」于「有体物」497
11.1.2.2重制指以印刷、复印、录音、录影、摄影、笔录或其他方法重复制作—「重制」之定义与数位化网路科技之关系499
11.1.2.3重制不以「有形」为要件502
11.1.2.4重制包括「暂时性」之重制503
11.1.3排除于「重制权」范围之「重制」—专为网路合法中继性传输之重制及合法使用著作,属技术操作过程中必要之过渡性、附带性而不具独立意义之暂时性重制均排除于重制权范围之外506
11.1.4超连结与重制权及其他著作权之争议510
11.1.5平面与立体或立体与立体间之互转重制与重制权之侵害513
11.1.5.1问题之所在—立法变迁造成混淆513
11.1.5.2内政部著作权委员会之见解514
11.1.5.3传统实务之态度521
11.1.5.4最高法院最近之见解526
11.1.5.5比较法之观察530
11.1.5.6问题评析—兼评「依建筑图建造建筑物」是否包括依「建筑结构图」建造之法律疑义533
11.2公开口述权536
11.2.1公开口述权概说536
11.2.2「公开口述」之定义537
11.2.3公开口述权之限制538
11.3公开播送权539
11.3.1公开播送权概说539
11.3.2「公开播送」之定义540
11.3.3「公开播送」定义变迁之经过542
11.3.3.1公开播送定义历经二次增修,以符合伯恩公约之规定542
11.3.3.2公开播送之定义扩张及于原来公开传输之内容544
11.3.4以扩音器将接收之电台音乐节目传送各营业场所应构成公开播送或公开演出?545
11.3.4.1问题缘起—1998年错误之立法546
11.3.4.2依现行公开演出之条文,以扩音器传达音乐著作于公众,不当解释为「公开演出」,而与电视节目之传送于各营业场所属公开播送有别548
11.3.4.3公共场所业主以扩音器将接收之电台音乐节目传送各营业场所应构成公开播送548
11.3.5系统业者(第四台)同步传送卫星节目是否构成公开播送—兼论2010年2月10日著作权法修正之除罪化549
11.3.5.1 1998年修法之前549
11.3.5.2现行著作权法之规定552
11.3.5.3 2010年2月10日著作权法修正之除罪化553
11.3.5.4问题之评析553
11.3.6旅馆业者(含各类营业场所)之经营者以线缆系统(例如分线器)或其他器材将原播送之声音或影像传送至其他营业场所房间收视设备者,是否构成公开播送—兼论2010年2月10日著作权法修正之除罪化555
11.3.6.1前内政部著作权委员会及智慧财产局函释555
11.3.6.2司法实务见解565
11.3.6.3 2010年2月10日修正著作权法,使公共场所业主二次利用之公开播送行为有条件除罪化576
11.3.6.4问题评析—公共场所业主使用分线器、转接器(即将线缆内传送之电视节目信号分歧至多端点输出之元件)等器材将讯号传达至客房,其行为是否构成「公开播送」?577
11.3.7公共场所(例如医疗院所)单纯开机—即单纯摆放单一收音机或电视供公众收听或收视与公开播送之关系—兼论2010年2月10日著作权法修正之有条件除罪化583
11.3.7.1经济部智慧财产局之见解584
11.3.7.2前内政部著作权委员会之见解592
11.3.7.3司法实务之见解594
11.3.7.4伯恩公约指南之解释594
11.3.7.5 WTO争端解决小组对于系争问题之意见596
11.3.7.6 2010年2月10日修正著作权法,使公开播送之二次利用有条件除罪化,亦即就未由著作权集体管理团体管理之著作,免除单纯开机刑事责任,但应与本项争议无关598
11.3.7.7问题评析600
11.4公开上映权602
11.4.1公开上映权概说602
11.4.2「公开上映」之定义602
11.4.3旅馆业者以放大器、混音器及转接器将第四台节目传送至各营业房间是否公开上映604
11.4.3.1内政部著作权委员会之见解604
11.4.3.2实务之见解604
11.4.4伴唱带与公开上映—兼论KTV业主之公开演出606
11.4.4.1伴唱带之著作类别及著作财产权内容606
11.4.4.2伴唱带「家用」与「播映用」之区别606
11.4.4.3伴唱带制作业者之法律地位—伴唱带为结合著作或共同著作607
11.4.4.4 KTV顾客唱歌之法律性质608
11.4.4.5 KTV业主以机器播放视听著作之法律性质—音乐或语文著作著作财产权人与公开上映之关系609
11.4.4.6 KTV业主「公开演出」与著作权之侵害610
11.4.4.7电脑伴唱机利用人公开演出行为刑事免责之例外立法613
11.5公开演出权—兼论「录音著作公开演出时之报酬请求权」615
11.5.1公开演出权概说615
11.5.2「公开演出」之定义616
11.5.3录音著作公开演出之使用报酬请求权617
11.5.3.1公开演出之使用报酬请求权之意义618
11.5.3.2公开演出之使用报酬请求权之立法目的618
11.5.3.3公开演出之使用报酬请求权之性质619
11.5.4唱片行播放录音带或唱片之法律性质—兼论「其他方法」之定义619
11.5.5在亲友租用或供公众使用之游览车上演唱之法律性质622
11.5.5.1亲友租用之游览车622
11.5.5.2供公众使用之游览车624
11.5.6智慧财产局及前内政部著作权委员会有关「公开演出」定义之解释625
11.5.6.1经济部智慧财产局2007年6月22日智著字第09600051740号函称:625
11.5.6.2经济部智慧财产局2005年06月14日智著字第09400048580号函625
11.5.6.3经济部智慧财产局2005年6月07日智著字第09416002430号函625
11.5.6.4经济部智慧财产局2005年5月31日智著字第09416002300号函626
11.5.6.5经济部智慧财产局2002年8月22日智著字第0910007605号函626
11.5.6.6经济部智慧财产局2000年6月27日(89)智著字第89005349号函626
11.5.6.7前内政部著作权委员会于1996年12月3日,针对著作权人协会要求百货公司、餐厅、量贩店、便利商店等公众场所,支付音乐使用费一节,表示意见627
11.5.6.8前内政部著作权委员会于认识著作权一书中之解释627
11.5.7智慧财产局及前内政部著作权委员会有关公开演出定义之商榷627
11.5.7.1著作之公开演出时原本无「广播」之行为,现行著作权法何来「原播送」?628
11.5.7.2公众场所调频音乐之转播与录放音机之播放性质应有不同,现行著作权法何能无视于其差异?630
11.5.7.3公开播送之讯号经公共场所经营者以扩音器转播时构成公开演出之见解,不仅违反国际条约,与北美事务协调会与美国在台协会著作权保护协定不符,且影响告诉权之行使631
11.5.7.4公开演出本身仅为著作内容之单纯再现,演技及舞蹈属之;「传达」系公开演出权之附随权利,具有公开传播之性质,无线电、有线电或扩音器属之。著作权法何能混为一谈?632
11.5.7.5公共场所以扩音机播放调频音乐,依2003年著作权法及主管机关之向来见解,就其定性,仍有混淆之可能633
11.6公开传输权—兼论「对公众提供」633
11.6.1「公开传输权」之意义633
11.6.2「公开传输」之内涵—兼论「向公众提供」634
11.6.3传统上公开传输与公开播送区别635
11.6.4智慧财产局对公开传输与公开播送区别之新解释及其商榷636
11.6.5「公开传输权」之缘起—WIPO因伯恩公约历史之缺陷而创设公开传播权638
11.6.6 WIPO著作权条约「公开传播权」之内容及法律效果640
11.7公开展示权643
11.7.1公开展示权概说643
11.7.2公开展示之客体643
11.7.3公开展示权之限制645
11.7.4公开展示权与公开发表权之关系646
11.7.4.1著作财产权人与公开发表权646
11.7.4.2美术著作或摄影著作之原件或重制物所有人与公开发表权647
11.8改作权648
11.8.1改作权概说648
11.8.2改作权与衍生著作权(改作著作之著作权)之区别648
11.8.3「改作」之定义及改作权之内涵649
11.8.4改作权之限制650
11.8.4.1改作权不能侵害「禁止不当改变权」650
11.8.4.2改作权适用于电脑程式时之限制651
11.9编辑权652
11.9.1编辑权之意义652
11.9.2编辑权与编辑著作权之区别652
11.9.3未取得编辑权之编辑作品是否受著作权法保护653
11.10散布权653
11.10.1散布权之意义653
11.10.2散布权立法之沿革654
11.10.3散布权之立法目的及其法律效果655
11.10.4散布权与散布之异同657
11.10.5散布权与发行之异同657
11.10.6有关「散布权」之范围之检讨—散布权之侵害是否必然以物之交付为必要?658
11.10.7散布权以有体物为规范之客体—著作权法第28条之1文字之商榷659
11.10.8表演人散布权之限制662
11.10.9散布权与权利耗尽原则663
11.10.10散布权耗尽与输入权之关系664
11.11出租权666
11.11.1出租权之意义666
11.11.2出租权与散布权之关系666
11.11.3出租权以有体物之著作原件或重制物为规范客体667
11.11.4出租权之限制—出租权耗尽668
11.12输入权669
11.12.1输入权之意义669
11.12.2输入权立法之经纬669
11.12.3输入权性质之疑义—输入权是否著作财产权并得让与670
11.12.4输入权应于著作权法第四节独立创设,以符准物权之性质672
11.12.5输入权侵害之除罪化与散布权之关系674
附录一、中文名词索引679
附录二、法条索引703
热门推荐
- 742871.html
- 1525108.html
- 1069725.html
- 3893956.html
- 2669562.html
- 3895211.html
- 903530.html
- 2465761.html
- 2330427.html
- 345179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37028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39905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25303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46902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79031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47747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1252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3420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16215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3175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