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哲学的脉络构造理论分析【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中国哲学的脉络构造理论分析
  • 欧崇敬著 著
  • 出版社: 洪叶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 ISBN:986755308X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415页
  • 文件大小:16MB
  • 文件页数:424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哲学的脉络构造理论分析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中国哲学的历程与脉络构造1

第一章 中国哲学史写作方法论3

〈前言〉3

第一节 哲学史的史观与解释方法研究4

第二节 中国哲学史的新分类方式与哲学文献的当代价值20

第三节 哲学史观与史料诠释方法的选取问题析论27

〈结语〉33

第二章 中国哲学与知识体系的构成基础35

第一节 从一种新的方向去看待商周文明与思想发展35

第二节 从文明构成的各种基础考察观念产生的源头45

第三节 中国文字与中国哲学的首度转化时代49

第四节 从生命内涵思考的哲学源头56

第五节 中国知识与学术形构过程中的基础内涵65

第三章 中国哲学史的第二个时代,以及两汉到明清的文明史观79

第二篇 先秦哲学的脉络构造理论分析127

第四章 从《庄子·内篇》的概念与字词使用脉胳论其哲学架构中的两重特质129

〈前言〉129

一、从〈内篇〉引用的国别、人物看各篇的叙述背景131

二、从句法与叙述习惯说明〈内七篇〉的两重向度135

三、从内七篇各篇的动植物名、数词、自然物名看其间的关系140

四、〈内篇〉中各别存在的特殊概念143

五、其他概念在〈内篇〉中的相关讨论144

六、从〔有、无、忘、化、用、一、通、待〕看〈内篇〉的特质151

七、由十四组概念在〈内篇〉中的使用习惯分析其与各派哲学的关系158

八、由生命存在问题探究分析〈内篇〉文本165

〈结语〉175

第五章 《文子》古今本之哲学脉络构造与稷下学派的承继关系177

第一节 第一个老子学派的创造转化哲学家177

第二节 老学中的首度社会存有论建造者:《文子》及其知识学的贡献185

第六章 稷下黄老的脉络构造理论分析191

第一节 范蠡与黄老学派的开创191

第二节 《黄帝四经》的哲学价值:社会存有论的《老子》发展195

第三节 〈太一生水〉特殊概念的创造转化205

第四节 《申子》与宋荣的政治哲学209

第五节 《尹文子》的哲学当代价值213

第六节 彭蒙与田骈、邹衍的哲学思想217

第七节 《慎子》由存有学、社会存有论到政治哲学的体系建构221

第八节 〈伊尹·九主〉的出土价值226

第九节 《鶡冠子》的哲学价值及其转化叙述229

〈结语〉235

第七章 《易》的发展历程与脉络构造:237

〈前言〉237

第一节 作者与时代的争论及解决238

第二节 今本《易传》与帛书本的哲学涵意252

第三节 《周易古经》与《易传》的创作者之流派归属及其可被诠释的理论基础方向——并对《易》属「儒道」争议作一、反省及突破地论述264

第三篇 中国佛学的基础脉络构造分析269

第八章 中国佛学的脉络构造与诠释方法——创造转化说及文本形成编制脉络与构造的讨论271

〈前言〉271

第一节 「主流发展结构」与「主要诠释文本编制的形成」274

第二节 中国佛学的发展结晶成就与诠释方法论的二个较大的分期281

第三节 大乘佛学创造转化的内在原因探索289

第四节 第五个时期的创造转化诠释方法论之研究294

〈结语〉301

第九章 魏晋南北朝佛学的脉络发展构造与历程:中国佛学的基础形构303

〈前言〉303

第一节 东汉明帝到东晋中期304

第二节 自鸠摩罗什到慧远、僧肇及《起信论》309

第三节 反省两晋南北朝影响中国佛学建构的主要经典与原创的中国佛教哲学源头330

第四节 《维摩诘经》、《阿弥陀经》、《观无量寿经》、《无量寿经》、《阿含经》、《成实论》及论师、《阿毗昙论》及论师的佛教哲学发展脉络构造348

第五节 《十地经》、《十地经论》、《摄大乘论》与《楞伽经》、《金刚经》的内涵及其在中国佛学的地位364

第六节 中观哲学在中国的存有学发展脉络构造377

〈结语〉中国式佛教哲学出现的时代389

参考书目39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