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课问题解答【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沈阳化工学院马列主义教研室编 著
- 出版社:
- ISBN:
- 出版时间:1984
- 标注页数:265页
- 文件大小:11MB
- 文件页数:288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课问题解答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1
第一部分中国共产党历史1
什么是中共党史1
2 我党六十多年经历了哪些历史时期1
3 我党经历了哪几次历史性的转变1
4 为什么说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封建主义的压迫是造成中国贫穷落后的根源?2
5 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主要矛盾以及革命的主要任务2
6 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3
7 为什么只有中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3
8 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和历史意义4
9 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4
10 党的“一大”召开的时间和主要代表5
11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伟大意义5
13 第一次工人运动的高潮及其“二七”惨案的教训6
12党的“二大”提出的革命纲领及其意义6
14党的“三大”着重讨论和决定了什么7
问题?7
15我党同孙中山国民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7
必要性与可能性7
16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标志和意义8
17新三民主义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8
基础8
18党的“四大”主要内容及其意义8
19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的历史意义9
20一九二六年蒋介石篡夺革命领导权的二件9
阴谋活动9
21毛泽东等关于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思10
想的提出10
23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的主要11
思想及其意义11
22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及其意义11
24 北伐战争性质、战略方针和胜利原因12
25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的错误及其危害12
26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的原因及其经验13
教训13
27大革命失败后的国内政治形势和党的任务13
28党的“八七”会议的历史功绩14
29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及其14
意义14
30三湾改编的历史功绩15
31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是怎样建立的?15
32红五军是怎样建立起来的?15
33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的伟大意义15
34党的“六大”的历史功绩16
35古田会议决议的主要内容和意义16
存在的原因17
37在四周白色政权的包围中,红色政权能够17
36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17
市,武装夺取城市的道路的必要性17
38 “工农武装割据”的内容及其相互关系18
39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的土地革命路线…(19 )40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党创建了哪些农村革命根据地19
41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和规律20
42王明“左”倾冒险主义主要错误及危害20
43党内连续出现三次“左”倾错误的原因和21
教训21
44遵义会议及其伟大历史意义22
45红军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23
46张国焘右倾分裂主义错误的性质、内容、23
危害和教训23
47一二、九运动及其历史意义23
主义为什么是错误的?24
一战线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及“左”倾关门24
48瓦窑堡会议的主要内容、建立抗日民族统24
49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的意义25
50抗日战争爆发的标志26
51抗日战争中两条不同的抗战指导路线的内26
容、根本分歧和实质26
52党的洛川会议历史功绩和意义26
53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特点27
54为什么说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胜利属28
于中国的?28
55我军在抗日游击战争中的战略方针28
56党必须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29
主原则29
57 抗战初期王明右倾投降主义主要错误及其29
危害29
对顽固势力进行斗争的策略原则30
58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总方针以及30
59平型关战役及其意义31
60对百团大战如何评价?31
61 国民党顽固派在抗战期间发动的第一次反32
共高潮的标志32
62简释皖南事变32
63 《新民主主义论》基本内容和意义32
64整风运动的必要性、内容、方针和34
意义34
65主观主义是“左”右倾机会主义的思想根35
源,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列主义35
的思想原则35
66大生产运动的重大意义35
68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及其主要的历史36
经验36
67党的“七大”主要内容及其重大意义36
69抗战胜利后国内主要矛盾、党的任务和策37
略方针37
70抗战胜利后党为争取和平民主而斗争的客37
观依据及其意义37
71全面内战爆发的标志38
72如何理解“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38
老虎”的论断38
73 党战胜国民党反动派的政治方针和军事39
原则39
74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的标志和意义40
75 毛泽东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报告40
中所规定的党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纲领40
76解放战争时期我党组织的三大战役起、止41
时间及其意义41
意义42
77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基本内容和重大42
78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历史必然性以及民主43
和专政的关系43
79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伟大意义44
80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44
81二十八年斗争历史发展的三个必然44
结论44
82建国初期的形势和党的任务45
83建国初期我国社会的性质45
84党的七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46
85建国后的头三年党所领导的重大运动和社47
会改革47
86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特点、实48
质是什么?为什么说这条总路线反映了历48
史的必然性?48
任务49
87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49
88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主要内容及其50
意义50
89我国农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51
的基本经验51
90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意义51
91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历史功绩52
92 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53
题》一文的主要内容和意义53
93 对一九五七年反有派斗争的评价55
94 对党的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的评价55
96纠正“大跃进”错误的四次中央会议和措56
施56
误的主要原因56
95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发动和失56
97一九五九年“反右倾”斗争的严重后果57
98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基本58
精神及其意义58
99 “阶级斗争扩大化的理论”形成、发展、58
及其危害58
100对一九五七~一九六六年这十年的历史应59
如何评价?59
101“文化大革命”的性质和过程60
102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的主要60
论点60
103党和人民在“文化大革命”中同“左”倾62
错误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进行了哪62
些斗争?62
的错误63
104怎样正确认识毛泽东在“文化大革命”中63
原因64
105“文化大革命”发生并持续十年之久的64
106“文化大革命”的历史教训65
107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的罪行及其66
特点66
108党的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错误66
109党的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的错误67
110粉碎“四人邦”后的头两年,出现党的工67
作在徘徊中前进局面的主要原因67
111“两个凡是”方针是错误的68
114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我党历史69
上的伟大转折69
113如何评价党的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69
112关于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重要意义69
115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改革、整顿、提71
高”是一个积极的方针71
116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71
117应当怎样科学地认识毛泽东的历史72
地位72
118什么是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内72
容和活的灵魂是什么?72
119在对待毛译东思想问题上必须反对两种错73
误倾向73
120为什么毛泽东晚年错误不属于毛泽东思想74
科学理论体系?74
121为什么在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坚持四74
项基本原则?74
124党的“十二大”提出新的历史时期的总任75
意义75
务是什么?75
123党的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成就和重大75
统一的?75
122为什么说解放思想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75
125八十年代我国人民的三大任务是76
什么?76
126我国经济建设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和战76
略步骤76
127到本世纪末的二十年内我们要抓紧的四项76
工作76
128从党的“十二大”到下次代表大会的五年内,实现哪三个根本好转?77
129什么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什么说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一个战略方针?77
130党的十二届二中全会主要内容和意义77
第二部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79
1 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79
3 经济规律及其客观性和特点80
2 学习政治经济学的重要意义80
4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内容81
5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规律82
6 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必须从分析商品83
开始83
7商品的二因素及商品使用价值与价值的83
关系83
8 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84
9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生85
产的基本矛盾85
10商品的价值量及其与劳动生产率的86
关系86
11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重大意义86
12货币的起源和本质87
13货币的职能88
14价值规律及其表现形式89
16商品拜物教和货币拜物教的产生90
15在私有制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的作用90
17 当作商品流通媒介的货币同当作资本的货91
币的本质区别91
18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92
提、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92
19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93
20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93
基石94
21 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94
22 资本的本质及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95
23资本家高提剥削程度(或剩余价值生产)95
的两种基本方法95
24二次大战后资本主义提高剥削程度的新96
特点96
25机器人不能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97
26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和形式98
始的重要性99
27研究资本主义再生产从分析简单再生产开99
28资本积累的客观必然性和实质100
29 资本有机构成及其提高的必然性100
30相对人口过剩是资本积累的必然产物又是101
资本主义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101
31 无产阶级贫困化的根源及其表现101
32资本的原始积累及其作用103
33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103
34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和三种职能104
形式104
35资本周转及资本周转速度105
36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划分106
37 马克思关于资本循环和资本周转的理论对106
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意义106
38社会总产品的实现是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107
关键107
39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107
条件108
40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和实现108
41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的原理109
42 马克思关于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原理对我国110
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意义110
43 剩余价值怎样转化为利润、利润转化为平110
均利润110
44生产价格及价值规律作用形式的发展111
45马克思关于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的革112
命意义112
46什么是商业利润、借贷利息、银行利润和112
资本主义地租112
47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113
48 资术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和后果114
49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特点114
50帝国主义的五个基本经济特征115
52垄断利润的来源116
51 垄断是帝国主义的最深厚的经济基础116
53 怎样看待帝国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的117
资本输出?117
54混合联合公司出现的原因118
55跨国公司形成和发展的原因118
56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式和实质119
57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原因120
58帝国主义时期银行的新作用120
59帝国主义本性是侵略掠夺和战争121
60帝国主义是寄生的或腐朽的资本主义121
61帝国主义是垂死的或过渡的资本主义122
62列宁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可以首先在一国或123
几国胜利的理论123
和特殊的历史条件124
64 中国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客观必然性124
公有制建立的前提124
63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是社会主义124
65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全民125
所有制125
66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的基本特征(性质)、126
地位和作用126
67对农业、手工业个体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127
造,建立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127
68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的基本特征(性质)、128
地位和作用128
69如何理解目前我国农村普遍出现的生产责128
任制128
70 坚持国营经济主导地位和发展多种经济130
形式130
步骤131
经济建设战略目标,战略重点和战略131
71党和国家在现阶段的总任务和今后二十年131
72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32
73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和实现目的的手段及其132
客观性132
74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主要特点和133
要求133
75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作用和不断提高134
经济效益134
76 “一要吃饭、二要建设”是指导我国经济134
工作的一项基本原则134
77 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是社会主义经135
济规律,其主要内容和要求135
78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特征136
79国民经济主要比例关系136
例关系的确定137
80影响国民经济比例关系的因素以及最优比137
81 指令性计划是国民经济计划管理的主要的138
基本的形式138
82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的内容和任务138
83社会主义制度下商品生产存在的原因和139
特点139
84商品流通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地位140
和作用140
85价值规律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作用、特点140
及对它的利用140
86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141
87社会主义国民收入及决定国民收入增长的142
因素142
88社会主义国民收入初次分配142
途径143
89社会主义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的原因和143
90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积累和消费关系144
的原则144
91社会主义制度下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144
的客观必然性144
92按劳分配的历史进步性及其作用145
93按劳分配的历史局限性145
94社会主义国民经济管理的必要性和146
任务146
95国民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改革的146
基本方向146
96 国民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目的和方针147
97国民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性质、意义和148
标准148
98社会主义责任制的实质和必要性148
99社会主义经济核算制的实质和必要性149
100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特征及优越性150
101社会义社会与共产主义社会的联系151
和区别151
102实现共产主义需要具备的条件151
103其产主义必然在全世界实现152
第三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154
1 什么是哲学?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的154
关系?154
2哲学基本问题及与实际工作的关系154
3 唯物主义及其发展形态155
4唯心主义及其产生根源、表现形式155
5 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产生的历史条件156
质结构理论的关系157
9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同自然科学的物157
观的关系157
7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同树立共产主义人生157
和方法论157
6 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157
8什么是物质?列宁的物质定义的意义?158
10世界的物质统一性159
11 什么是运动?物质和运动的关系?159
12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160
13相对静止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161
14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及各种运动形式之间161
的关系161
15辩证唯物主义时空观的基本内容,坚持辩162
证唯物主义时空观的意义162
16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162
17 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163
18唯物辩证法和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164
地位165
20对立统一规律及其在唯物辩证法中的165
斗争焦点165
19哲学上的两种对立的发展观及其主要分歧、165
21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166
作用166
22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167
23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167
灵魂167
24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及其167
意义167
25运用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说168
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客观168
必然性168
26利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169
说明我国工作重点转移问题169
28质、量、度及掌握质量度的意义170
和“重点论”170
27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以及“两点论”170
29质量互变规律的基本内容171
30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171
31量变和质变的形式172
32什么是肯定和否定,辩证否定观及173
其意义173
33形而上学否定观的主要错误173
34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174
35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175
36 唯物辩证法的范畴和范畴在认识中的175
作用175
37原因和结果及其辩证关系175
38必然性和偶然性及其辩证关系176
39可能性和现实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177
40内容和形式及其辩证关系178
握本质179
41本质和现象的辩证关系,如何通过现象把179
42认识论和认识论上两条对立的路线180
43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反映论,180
它同旧哲学的区别180
44实践和实践的特点、形式181
45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181
46认识过程的两次能动飞跃和实现条件182
47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183
48人类认识运动的总规律183
49人类认识是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过程184
50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与党的群众路线的184
一致性184
51科学思维方法和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185
52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185
54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86
53真理和真理的客观性186
55实践标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187
56 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原理,批判“共187
产主义没有经过实践检验”的观点187
57从认识论上分析人们犯错误的原因188
58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及其辩证关系,运用189
这一原理说明坚持和发展马列主义、毛泽189
东思想的必然性189
59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党的思想路线的一190
致性190
60历史观及历史观的基本问题191
61 马克思主义以前历史观的根本缺陷191
62历史唯心主义两种基本理论形态191
63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为什么唯心史观能够192
长期占统治地位192
65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193
意义193
64历史唯物主义及历史唯物主义创立的重大193
66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94
67人口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94
68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194
69人类社会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195
70生产力、生产关系及其辩证关系196
71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规律及认197
识和把握这一规律的意义197
7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198
73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199
74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及其特点199
75阶级、阶级的产生和阶级划分的标准200
76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201
77 社会主义时期的阶级斗争特点及其202
原因202
78国家的实质和职能203
79国体和政体204
80无产阶级专政是完全新型的国家204
81发扬社会主义民主与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205
关系205
82阶级消灭和国家消亡的条件206
83社会革命的实质、根源及其历史作用207
84社会革命的条件207
85社会意识的一般特点208
86政治思想、法律思想及其在意识形态中的210
主导作用210
87道德和法的关系211
88共产主义道德是人类历史上最高尚的道德212
89科学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212
90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213
91 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214
92如何评价杰人物的历史作用215
93 群众、阶级、政党和领袖的关系及无产阶216
级领袖的作用216
94马克思主义的“人的价值”观217
95历史唯物主义是“人是目的”和“人是手219
段”统一论219
96摈弃作为历史观的人道主义,提倡伦理道220
德的人道主义220
97 社会进步、社会进步的标志及同人类解放221
的关系221
98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及其相互关系222
99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及对“社223
会主义异化论”的批判223
题答案要点225
1980年全国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理论课试225
治理论课试题答案要点………………………225
1984年和文科1983、1984年研究生入学考试政225
理、工、农、医各科1980、1981、1982、1983、225
附:225
1981年全国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230
政治理论课题答案要点230
1982年全国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236
政治理论课试题答案要点236
1983年全国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242
政治理论课试题答案要点242
1984年全国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247
政治理论课试题答案要点247
文科卷251
1983年全国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251
政治理论课试题答案要点251
1984年全国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258
政治理论课试题答案要点258
热门推荐
- 442538.html
- 2053601.html
- 3046484.html
- 2201359.html
- 1723420.html
- 1000456.html
- 748006.html
- 2240443.html
- 2373421.html
- 25638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13834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00872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18347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56409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54801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63252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50017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480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84090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2737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