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哲学与执政 立党为公 执政为民【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哲学与执政 立党为公 执政为民
  • 赵文鹤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 ISBN:7503531304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541页
  • 文件大小:35MB
  • 文件页数:566页
  • 主题词: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研究-中国;中国共产党-执政-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哲学与执政 立党为公 执政为民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领导干部要注重学习哲学(代序) 白克明 1

目录1

第一篇 哲学与领导哲学2

第一章 哲学2

第一节 什么是哲学2

自序 赵文鹤 3

第二节 哲学的基本问题3

第三节 哲学发展历史5

一、中国哲学8

第四节 中外主要哲学流派及其观点8

二、外国哲学16

第五节 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25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25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观点28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31

第六节 哲学同具体科学的关系40

第七节 哲学与领导哲学的关系41

一、群众决定性原理43

二、领导者能动性原理43

第一节 领导哲学的根本原理43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领导哲学基本原理43

三、关键在领导原理44

第二节 领导活动的一般内涵44

一、本质属性44

二、主要特点45

三、基本要素48

四、基本规律48

五、行为原则49

第三章 中外优秀领导思想的继承与借鉴50

第一节 中国传统优秀领导思想及继承50

一、先秦时期51

二、秦汉时期61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63

四、隋唐时期64

五、宋元明清时期65

六、近现代时期69

第二节 西方领导思想及借鉴75

一、西方近现代管理思想简述76

二、西方现代领导理论述要84

第四章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思想及对哲学的创新与发展90

第一节 毛泽东的领导思想及对领导哲学的创新与发展90

一、根本观点90

二、基本方法98

三、根本任务102

第二节 邓小平的领导思想及对领导哲学的创新与发展104

一、将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相结合相统一,丰富和发展了领导活动的思想指导原则104

二、明确提出“领导就是服务”的命题,为领导活动准绳提供了领导哲学依据104

三、通过领导体制和制度改革,规范和制约权力滥用104

四、邓小平最重要的领导方式和工作原则之一是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这是辩证法思想在领导哲学中的重要体现105

五、健全法制105

六、高度重视人才问题,着力干部制度改革105

七、立足中国、面向世界,通过对外开放,学习和借鉴一切对我们有益的东西105

一、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领导观的深化106

八、邓小平领导哲学中具有决定性意义是他的工作方法和领导策略106

第三节 江泽民的领导思想及对领导哲学的创新与发展106

二、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方略107

三、把改进领导方式和提高执政水平作为新时期的历史性课题107

四、作风问题关系人心向背109

第二篇 哲学与执政能力112

第一章 哲学与执政的关系112

第一节 哲学理论指导执政实践112

第二节 执政实践丰富哲学117

第一节 政党与执政党119

一、政党119

第二章 执政党与执政观119

二、执政党122

第二节 执政观124

一、执政观的内涵124

二、执政观的外延125

第三节 当今世界不同国家执政党的执政观与执政方式127

一、执政观与执政方式127

二、不同类型的政党制度128

三、不同类型国家执政党的执政观与执政方式132

四、不同执政党的执政观与执政方式的启示140

第三章 独具特色的中国共产党执政142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观143

一、“与时俱进”的世界观143

二、人民至上的价值观148

三、第一资源的人才观152

四、为民务实的政绩观159

五、以人为本的发展观165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目的、内容和方式172

一、执政目的172

二、执政内容174

三、执政方式178

一、什么是党的执政能力186

第一节 党的执政能力与地方党委的执政能力186

第四章 地方党委执政能力建设186

二、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基本要求188

第二节 加强地方党委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194

第三节 地方党委执政能力的主要内容197

一、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197

二、发展和创新的能力197

三、科学决策能力198

四、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198

五、协调各方的能力199

六、控制复杂局面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199

七、发展民主政治和依法执政的能力200

八、增强活力和自我净化能力201

九、选人用人的能力201

十、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202

第四节 地方党委执政能力建设的基本途径203

一、增强执政意识203

二、提高理论素养204

三、强化实践锻炼205

四、优化班子结构206

五、夯实执政基础207

六、改革执政方式208

二、整体局势与局部局势的内涵及其关系212

一、什么是局势212

第三篇 哲学与执政实践212

第一节 全面观察局势212

第一章 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不断提高驾驭局势的能力212

三、局势与哲学的关系214

四、如何全面观察局势214

第二节 科学判断局势224

一、判断局势的依据224

二、判断局势的方法229

三、认识局势的规律235

一、把握宏观局势239

第三节 准确把握局势239

二、把握微观局势244

三、把握局势的发展变化246

第二章 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推进地方经济发展247

第一节 发展在执政中的地位248

一、生产力的提高是社会进步的原动力248

二、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248

三、以经济工作为中心是执政党工作的主题249

第二节 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经济发展249

一、马克思哲学与经济发展的关系250

二、用辩证思想处理经济发展中的若干关系252

三、克服制约因素,增强发展信心254

四、抓住主要矛盾,促进经济发展256

五、用普遍联系的思想指导经济结构调整258

第三节 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经济体制改革261

一、经济发展与经济体制改革的关系261

二、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方面264

三、经济体制改革应处理好几个关系267

第四节 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改善经济发展环境271

二、经济发展环境的主要内容272

一、用哲学分析经济发展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272

三、改善发展环境应采取的措施和注意的问题274

第三章 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276

第一节 哲学与民主政治的关系276

一、什么是民主和民主政治276

二、哲学与民主政治的关系277

第二节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意义277

一、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277

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278

三、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278

四、着力解决党在执政能力方面存在的不适应问题279

一、推进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280

第三节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途径280

二、坚持依法执政286

三、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291

第四章 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295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先进文化的关系296

一、什么是文化296

二、什么是先进文化296

三、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297

第二节 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性298

一、建设先进文化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298

三、建设先进文化是实现执政兴国的重要途径299

二、建设先进文化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299

第三节 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主要任务300

一、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300

二、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301

三、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302

四、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304

第四节 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工作原则和基本要求309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309

二、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不断创新309

三、坚持社会效益第一,努力实现经济与社会效益相统一310

六、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311

五、重在建设,加强管理311

四、服务中心,团结鼓劲311

七、处理好普及与提高的关系312

第五章 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313

第一节 什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313

一、和谐与和谐社会313

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313

第二节 为什么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314

一、巩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的必然要求314

二、适应新形势、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的必然要求315

五、进一步加强社会管理和提高社会服务水平,不断满足人们物质文化需要的必然要求316

三、完成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316

四、为社会全面发展创造有利环境和条件的必然要求316

六、正确处理社会矛盾,保持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317

第三节 哲学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317

一、社会的发展为哲学的发展提供实践基础317

二、哲学为人们认识社会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318

三、哲学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作用318

第四节 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320

一、弄清不和谐的主要现象321

二、找准影响和谐的因素323

三、着力解决影响和谐的突出问题327

第一节 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武装各级领导干部340

一、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必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武装头脑340

第六章 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抓好地方党建工作340

二、提高党的执政水平,必须坚持不断提高理论思维和战略思维水平341

三、提高党的执政水平,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342

第二节 以哲学思想为指导,抓好党的组织建设343

一、加强党员队伍建设343

二、加强党的干部队伍建设344

三、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349

一、民主集中制的内涵和基本原则352

第三节 加强党的民主集中制建设352

二、民主集中制原则的基本制度及内容354

三、民主集中制的发展和完善356

四、坚持民主集中制要正确处理几个关系358

第四节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359

一、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认识腐败问题359

二、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指导反腐败斗争363

第七章 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不断提高领导艺术365

第一节 领导艺术与执政能力建设365

一、什么是领导艺术365

三、执政与领导艺术366

二、哲学与领导艺术366

第二节 常用的几种领导艺术367

一、用权艺术367

二、决策艺术374

三、协调艺术378

四、语言艺术381

五、激励艺术382

六、用人艺术384

二、公道正派388

一、勤奋学习388

第三节 提高领导艺术应具备的基本条件388

三、开拓创新390

四、求真务实391

五、以身作则393

第四篇 哲学与执政规律396

第一章 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396

第一节 一切从实际出发397

一、正确把握实际397

二、尊重客观规律398

三、坚持与时俱进398

一、坚持求实的态度400

第二节 搞好调查研究400

二、坚持科学的方法401

三、把握原则和程序402

第三节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403

一、不断提高理论素养404

二、深刻把握客观实际405

三、在“联系”上下功夫406

第四节 坚持实践第一的标准408

一、实践的本质及其特征408

二、在实践中检验真理408

三、以“三个有利于”标准检验改革发展的实践409

第五节 大力推进思想解放411

一、抓准思想实际411

二、掌握思想武器413

三、在实际工作中推进解放思想413

四、形成“四种风气”,促进思想解放414

第二章 坚持党的群众路线415

第一节 领导与群众相结合415

一、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416

二、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417

三、要注意发挥领导与群众两个积极性419

第二节 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相结合419

二、个别指导420

一、一般号召420

三、具体指导421

第三节 民主与集中相结合422

一、正确处理民主与集中的关系422

二、高度发扬民主423

三、集中群众的正确意见424

四、坚持集体领导425

第四节 民主决策426

一、了解民情426

二、掌握民意426

三、集中民智427

第三章 坚持矛盾分析与现代科学方法428

第一节 时时处处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429

一、矛盾分析429

二、运用矛盾的不平衡性解决矛盾432

三、运用对立面结合方法解决矛盾433

四、运用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原理解决矛盾436

五、胸中有“数”,把握好“度”438

六、正确对待前进道路上的曲折439

第二节 用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观点看问题441

一、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441

二、透过现象看本质443

三、可能性与现实性的辩证统一444

四、内容与形式的辩证统一446

五、全局与局部的辩证统一448

六、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统一449

第三节 运用逻辑思维方法452

一、归纳与演绎452

二、综合与分析453

三、抽象与具体455

四、逻辑与历史457

第四节 坚持现代科学方法458

一、系统论方法459

二、控制论方法463

三、信息论方法466

第四章 树立和坚持科学发展观471

第一节 科学发展观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471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472

二、当代中国的科学发展观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472

第二节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基本要求473

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473

二、正确把握“五个统筹”474

三、坚持“以人为本”476

四、树立正确的政绩观477

一、实施新型工业化战略478

第三节 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选择和工作重点478

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479

三、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481

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482

五、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484

第四节 提高执政能力,落实科学发展观484

一、新的发展阶段和任务对党的执政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485

二、着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486

三、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执政素质和能力487

一、从我国国情出发,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我国具体实践相结合,走自己的路488

第五章 坚持独立自主与对外开放相结合488

第一节 坚持独立自主的方针488

二、立足于本国和本地实际,把方针建立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489

三、树立和发扬民族自尊、自信、自强的爱国主义精神489

四、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490

第二节 坚持独立性与统一性相结合491

一、在统一性原则下,创造性地开展工作492

二、坚持统一性与独立性相结合,自觉同中央保持一致493

第三节 坚持自主性与开放性相结合494

一、对外开放是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494

二、对外开放必须以独立自主作为立足点495

三、坚持开放性与封闭性相统一的原则和方法496

第五篇 哲学与应用范例简析500

范例之一:田忌赛马500

范例之二:商鞅变法500

范例之三:景帝削藩503

范例之四:文景之治505

范例之五:轮台颁诏508

范例之六:隆中运筹509

范例之七:赤壁之战511

范例之八:厉行法治513

范例之九:巧布空城514

范例之十:隋朝平陈515

范例之十一:严纪安民517

范例之十二:统一台湾519

范例之十三:四渡赤水522

范例之十四:决胜辽沈523

范例之十五:围战平津526

范例之十六:决策三峡528

范例之十七:改革开放531

范例之十八:应对非典534

主要参考文献资料537

后记54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