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壮医针刺学【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中国壮医针刺学
  • 林辰著 著
  • 出版社: 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 ISBN:9787555103080
  • 出版时间:2014
  • 标注页数:251页
  • 文件大小:60MB
  • 文件页数:265页
  • 主题词:壮族-民族医学-针刺疗法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壮医针刺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概述1

第二节 壮医针刺疗法的起源4

一、文献、文物考证壮医针刺疗法的起源4

二、地理环境对壮医针刺疗法起源的影响8

第三节 壮医针刺疗法的发展10

一、社会进步促进壮医针刺疗法的发展10

二、民俗文化促进针刺实践的发展11

三、政权更替对壮医针刺疗法发展的影响12

第二章 壮医针刺基础15

第一节 壮医针刺的基本特点15

一、壮医针刺的生命观15

二、壮医针刺的自然观16

三、壮医针刺取穴的基本特点17

四、壮医针刺穴位的基本特点17

五、壮医针刺手法的基本特点18

第二节 壮医针刺疗法的特色和优势19

一、壮医针刺疗法的特色19

二、壮医针刺疗法的优势20

第三节 壮医针刺的治疗机理和特征21

一、壮医针刺的治疗机理21

二、壮医针刺的特征23

第四节 壮医针刺的功效和禁忌证24

一、壮医针刺的主要功效24

二、壮医针刺的禁忌证26

第三章 壮医针刺的穴位与取穴27

第一节 壮医针刺穴位的发现和发展27

第二节 壮医针刺穴位的分布和命名29

一、穴位的分布情况29

二、穴位的命名方法30

三、穴位的命名规律32

第三节 壮医针刺穴位的体表定位方法33

第四节 壮医针刺取穴特点34

一、取穴简便34

二、以点带面35

三、善求于本35

第五节 壮医针刺的取穴规律和取穴原则35

一、取穴规律36

二、取穴原则37

第六节 壮医针刺的取穴方法38

一、以环为穴的取穴方法39

二、以应为穴的取穴方法50

三、以痛为穴的取穴方法51

四、以灶为穴的取穴方法52

五、以边为穴的取穴方法52

六、以间为穴的取穴方法52

七、以验为穴的取穴方法52

第四章 壮医针刺的治疗方法54

第一节 壮医针刺手法54

第二节 壮医针刺的处方原则56

第三节 壮医针刺的“8”字环针法58

第五章 天部穴位61

第一节 头部穴位62

一、头部环穴62

二、头部经验穴67

第二节 面部穴位70

一、面部环穴70

二、面部经验穴76

第三节 颈项部穴位77

一、颈项部环穴77

二、颈项部经验穴78

第四节 手部穴位79

一、手部环穴79

二、手部经验穴92

第六章 人部穴位101

第一节 胸部穴位102

胸部经验穴102

第二节 腹部穴位102

腹部环穴102

第三节 背部穴位111

一、背三区111

二、背部经验穴114

第四节 腰部环穴115

第七章 地部穴位120

第一节 腿部穴位121

一、腿部环穴121

二、腿部经验穴123

第二节 足部穴位149

一、足部环穴149

二、足部经验穴153

第八章 壮医针刺技法157

第一节 壮医针具157

一、概述157

二、壮医针具的演变157

三、壮医针具159

第二节 毫针疗法160

一、概述160

二、操作方法162

三、注意事项163

四、应急处理164

第三节 其他针疗法166

一、壮医针挑疗法166

二、壮医陶针疗法172

三、壮医星状针疗法173

四、壮医刺血疗法175

第九章 壮医针刺的临床应用178

第一节 内科疾病178

一、感冒(得凉)178

二、咳嗽(埃)179

三、痧病181

四、中暑184

五、胃痛(胴尹)185

六、消化不良(东郎)187

七、呃逆(沙呃)189

八、便秘(屙意卡)190

九、泄泻(屙泄)191

十、淋证(幽扭)193

十一、汗证(病汗)194

十二、疟疾(瘴疟)196

十三、眩晕(兰奔)197

十四、不寐(年闹诺)199

十五、面神经麻痹(哪呷)201

十六、头痛(巧尹)202

十七、痹病(发旺)204

十八、消渴(屙幽甜)206

十九、瘿病(苯埃)207

二十、肢体麻木(麻抹)208

二十一、心悸(心跳)210

二十二、胸痹(阿闷)211

二十三、中风(坞勒乱)212

二十四、偏枯(麻邦)214

二十五、遗精(漏精)215

二十六、阳痿(委哟)217

二十七、虚劳(涸耐)218

第二节 外伤科疾病220

一、乳癖(乳腺增生病)(嘻缶)220

二、乳痈(呗嘻)221

三、胁痛(日胴尹)222

四、腰痛(核尹)223

五、落枕(笃绥)225

六、颈椎病(活邀尹)226

七、肩周炎(旁巴尹)227

八、脚扭伤(扭相)228

第三节 妇科、儿科疾病230

一、月经不调(约京乱)230

二、痛经(经尹)233

三、阴痒(歇唅)234

四、不孕症(卟佷裆)235

五、症瘕(培嘻病)236

六、更年期综合征(病更年期)237

七、小儿发热(勒爷发得)238

八、疳积(喯疳)239

九、小儿厌食症240

十、小儿夜啼(勒爷降痕哋)241

十一、小儿遗尿(濑幽)241

第五节 皮肤科、五官科疾病243

一、痤疮(叻仇)243

二、湿疹(能唅能累)244

三、牛皮癣(痂怀)245

四、鼻炎(楞涩)247

五、咽炎(货烟妈)249

六、耳鸣(惹茸)、耳聋(惹努)250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