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唐君毅全集 第21卷 中国哲学原论 原道篇 中国哲学中之”道“之建立及其发展 2【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唐君毅全集 第21卷 中国哲学原论 原道篇 中国哲学中之”道“之建立及其发展 2
  • 唐君毅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九州出版社
  • ISBN:7510841033
  • 出版时间:2016
  • 标注页数:422页
  • 文件大小:52MB
  • 文件页数:431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唐君毅全集 第21卷 中国哲学原论 原道篇 中国哲学中之”道“之建立及其发展 2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三编3

第一章 中国固有哲学中之道与佛道之交涉(上)3

一 印度佛学之根本问题与其思想方向3

二 佛学之传入中国与般若之教9

三 僧肇之物不迁义与玄学义11

四《不真空论》言有无、真俗义,及王弼、郭象之有无义16

第二章 中国固有哲学中之道与佛道之交涉(下)22

五《般若无知论》言心知,与中国固有思想中言心知之同异22

六 执见之起原,一般艺术、哲学之观照心与佛家之观照心、悲悯心31

七 佛学之工夫论,与道生之学35

八 佛家之境地论与果德论,及中国佛学之分流39

第三章《成实论》《中论》,至成实宗之中道论42

一《成实论》之辨假名有与实有42

二《成实论》与不空假名、空假名及假名空50

三《中论》与《成实论》之异同52

四《中论》之破生灭等范畴之哲学意义55

五 关系与关系项之宛然有而实际空义60

六《中论》言性空,与《成实论》、僧肇言空之异同63

七 附论:法相唯识宗对“假”“实”“空”“有”之分别,与般若宗之义之不相违69

第四章 般若三论宗之二谛义与吉藏之中道义及佛性义(上)76

一 二谛之根据问题76

二 二谛异体、同体之三家义79

三 吉藏言二谛是教、不二为理义83

四 吉藏言二谛之绝名义与不绝名义91

第五章 般若三论宗之二谛义与吉藏之中道义及佛性义(下)97

五 吉藏之以中道说佛性义97

六 吉藏学在中国佛学思想中之地位之衡定107

第六章 智?在中国佛学史中之地位与其判教之道(上)112

一 智?与中国固有之哲学112

二 智?之学之规模,与其判教论之特色116

三 智?言本迹、权实义,与其言权实智之进于吉藏者120

四 本迹之十妙之开合,与四教之判分124

五 智?对化法四教之形式的分别,其七种二谛义与吉藏四重二谛义之对比,及其依三谛、四谛以判教义127

第七章 智?在中国佛学史中之地位与其判教之道(下)132

六 四教之实质的分别,与小乘藏教132

七 大乘教与通教义135

八 智?之言别教义138

九 智?之言圆教义145

第八章 智?之圆顿止观论150

一 观心成不思议境与一心三观150

二 破法遍与三观155

三 一念三千义157

四 观当前一念心之意义160

五 对无明与法性之圆观162

六 圆观中之上下二层义,及无明即法性、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与不脱而脱义166

第九章 法相唯识宗之佛学道路171

一 法相唯识学之渊源171

二 法相唯识宗与般若宗之思想道路方向之同异176

三 境不离识义,及三性义之契入179

四 法相唯识宗对心理之反省的分析与追溯之态度181

五 赖耶识之存在之契入183

六 末那识之存在之契入187

七 末那识与人我执、法我执,及不善心所与善心所190

八 转识成智之可能与缘生正理194

第十章 《大乘起信论》之佛学道路201

一《大乘起信论》之时代与其宗趣及内容201

二 心真如门207

三 心生灭门与本觉、始觉、究竟觉义208

四 不觉义213

五 无明熏习相应染与染净心法之熏习219

六 对治邪执,及止观方便与发心221

第十一章 华严宗之判教之道及其法界观(上)225

一 导言225

二 法藏判五教十宗之大旨228

三 法藏所传唯识、般若二宗之判教论,及其论“破”“立”,与论护法、清辨立义之相违中之相顺232

四 法藏对唯识宗之三性义,及般若宗之二谛义之融通235

五 总述法藏融摄般若二谛与唯识三性之根本旨趣241

六 法藏对《大乘起信论》之重释,及事理无碍、真如随缘不变义242

第十二章 华严宗之判教之道及其法界观(中)246

七 唯识宗之重缘生义,及法藏对缘生与种子义之重释246

八 圆融的缘起论之应用,及佛性真如之随缘不变义,及本觉始觉义256

第十三章 华严宗之判教之道及其法界观(下)263

九顿教之地位263

十 华严之圆教义与天台之圆教义267

十一 佛法十义及理事无碍观、事事无碍观273

十二 法藏言十玄、六相及华严法界观277

第十四章 宗密论禅原与禅宗之道282

一 导言282

二 禅宗之三宗与三教284

三 禅定、禅观与教义关系之理解290

四 禅宗之言说方式与华严之事理无碍、事事无碍义296

五 禅宗之言说与超言说,及道之通流300

第十五章 湛然以后之天台宗之佛道与他宗佛道之交涉303

一 湛然以后之天台学中之论争,及湛然之学与智?之学之不同303

二 湛然之心色不二义、依正不二义,及草木成佛义306

三 以一念理具三千说体用、因果义308

四 佛不断性恶义310

五 天台宗山家、山外所争之问题,与山家、山外在中国佛学中之地位312

六 山家山外之论义之相反与相成317

附说:天台山家、山外之争后之中国佛学之一方向324

第十六章 略论佛学以外之南北朝至隋唐学术中之道,及宋以后学术中之重守道及辨道328

一 佛学以外之南北朝至隋唐之哲学文学中之道328

二 五代宋以后中国哲学中之守道精神333

三 宋以后讲学之重宗旨,及学术之辩争336

四 清之文字训诂等学之本原,及宋以后学者之守道、辨道精神之价值341

附录346

前言346

一 宋明理学家自觉异于佛家之道349

二 由朱子之言理先气后,论当然之理与存在之理(上)364

三 由朱子之言理先气后,论当然之理与存在之理(下)39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