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刑法基本问题【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刑法基本问题
  • 孙国祥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法律出版社
  • ISBN:9787503677632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597页
  • 文件大小:13MB
  • 文件页数:614页
  • 主题词:刑法-法的理论-中国-研究生-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刑法基本问题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刑法机能的悖论与协调1

一、刑法三种机能的蕴意2

(一)确定犯罪、惩罚犯罪(行为规制机能)2

(二)维护秩序、保护利益(社会保护机能)4

(三)规制司法、保障人权(人权保障机能)6

二、刑法社会保护与人权保障机能的悖论7

三、刑法机能的协调9

第二章 罪刑法定原则的沿革与发展16

一、罪刑法定原则的理论渊源16

二、罪刑法定原则的主要精神19

三、我国刑法中罪刑法定原则的体现23

四、相对罪刑法定原则的倡导24

(一)绝对罪刑法定原则的局限25

(二)相对罪刑法定原则的倡导27

五、罪刑法定原则视野下刑法溯及力的几个特殊问题31

(一)对“处刑较轻”的理解31

(二)跨法犯的法律适用问题32

(三)刑法司法解释和立法解释的溯及力33

(四)非刑事法律的溯及力36

(五)存在中间过渡法的法律适用问题36

第三章 刑法解释方法与选择39

一、刑法解释的分类39

(一)刑法的立法解释39

(二)刑法的司法解释40

二、刑法解释的内容43

三、刑法解释的方法46

(一)刑法解释方法理论46

(二)刑法的文义解释48

(三)刑法的论理解释49

四、刑法解释的效力53

五、罪刑法定与刑法解释55

第四章 犯罪概念中实质理性与形式理性的冲突及解决61

一、犯罪概念的类型61

(一)形式、实质及混合意义的犯罪概念62

(二)刑法学的犯罪概念和犯罪学的犯罪概念64

(三)定性的犯罪概念和定性加定量的犯罪概念65

二、我国刑法中的犯罪概念及其基本特征66

(一)刑法理论界对犯罪基本特征的争议66

(二)社会危害性的刑法地位问题68

三、社会危害性与刑事违法性的冲突与克服72

(一)社会危害性与刑事违法性的对立统一72

(二)社会危害性与刑事违法性冲突的克服74

第五章 犯罪构成理论与模式82

一、犯罪构成的概念和属性82

二、犯罪构成模式的比较83

三、我国刑法学中的犯罪构成模式及评价87

(一)我国刑法学中的犯罪构成理论87

(二)我国传统犯罪构成理论的评价88

四、犯罪构成要件的理论层次91

(一)具体要件、共同要件和选择要件91

(二)犯罪构成的客观要件和主观要件94

(三)基本的犯罪构成与修正的犯罪构成94

(四)封闭的犯罪构成和开放的犯罪构成95

第六章 危害行为、危害结果、因果关系及其展开97

一、危害行为概述97

(一)危害行为的概念和特征98

(二)危害行为的分类102

二、不作为犯罪的作为义务来源108

(一)不作为犯罪特定义务来源的理论概览108

(二)不作为犯罪作为义务的来源109

三、危害结果的若干问题117

(一)危害结果的界定117

(二)危害结果的特征118

(三)危害结果的种类119

四、刑法中的因果关系120

(一)因果关系的基本理论120

(二)我国刑法理论界有关因果关系的学说123

(三)刑法因果关系的认定126

第七章 刑事责任能力及其认定134

一、刑事责任能力概述134

(一)刑事责任能力的含义和本质134

(二)刑事责任能力的内容137

二、年龄与刑事责任能力139

(一)刑事责任年龄的阶段划分139

(二)相对刑事责任年龄负刑事责任的范围141

(三)对未成年人犯罪刑事政策的思考142

三、精神病人与刑事责任能力150

(一)精神病人刑事责任能力的沿革150

(二)精神病人责任能力的认定151

(三)限制责任能力的精神病人156

四、醉酒人与刑事责任能力157

(一)醉酒人犯罪的刑事责任根据157

(二)醉酒人犯罪的罪过形式162

(三)病理性醉酒的责任能力165

第八章 犯罪的故意和过失168

一、犯罪故意的概念和结构169

(一)犯罪故意的主要学说169

(二)犯罪故意的心理构造之一——认识因素170

(三)犯罪故意的心理构造之二——意志因素177

(四)犯罪故意的种类177

二、犯罪过失的概念、分类和结构180

(一)新旧过失论的理论分野180

(二)犯罪过失的分类183

(三)犯罪过失的认定185

(四)信赖原则与过失的认定190

三、复合罪过形式之否定192

(一)复合罪过的概念193

(二)复合罪过之否定194

第九章 规范责任中的期待可能性、严格责任196

一、期待可能性196

(一)期待可能性的概念和源流196

(二)期待可能性的理论基础197

(三)期待可能性的性质200

(四)期待可能性在犯罪论体系中的地位202

(五)期待可能性的判断标准204

(六)期待可能性的借鉴206

二、严格责任209

(一)严格责任犯罪的概念和特点209

(二)我国刑法中严格责任犯罪的地位211

第十章 刑法中的认识错误216

一、违法性认识错误216

(一)关于违法性认识的基本理论216

(二)相关立法例的立场220

(三)对“违法性认识不要说”和“违法性认识必要说”的反思222

(四)对违法性认识错误的处理223

二、对象错误226

(一)对象错误刑事责任的理论比较227

(二)对象错误对刑事责任影响的具体分析228

三、打击错误232

(一)打击错误性质之争议232

(二)打击错误的处理原则233

(三)打击错误与对象错误的区别236

(四)共同犯罪中的打击错误认定237

第十一章 单位犯罪239

一、单位犯罪的刑事责任概述240

(一)法人犯罪的刑事责任基础240

(二)单位犯罪的责任范围243

(三)单位犯罪刑事责任的实现方法245

二、单位犯罪的构成特征247

(一)单位犯罪的主体247

(二)单位犯罪的客观方面252

(三)单位犯罪的主观方面254

三、单位犯罪与自然人犯罪的区别259

(一)“公司设立瑕疵”的主体性质259

(二)公司的法人格否定与主体性质261

(三)非法人型企业的主体性质263

(四)境外公司、企业的主体性质264

(五)单位分支机构的主体性质265

(六)个人承包、租赁企业的主体性质266

(七)单位犯罪后公司、企业资产重组(分立、合并)或者破产267

(八)一人公司的主体性质268

第十二章 正当防卫270

一、防卫权的性质270

二、正当防卫的起因272

(一)不法侵害的含义、范围272

(二)正当防卫与假想防卫278

三、正当防卫的时间282

(一)关于不法侵害的开始282

(二)关于不法侵害的结束283

(三)正当防卫与防卫不适时284

(四)正当防卫与防卫设置285

(五)正当防卫与自救行为287

四、正当防卫的主观要件290

(一)防卫认识291

(二)防卫目的291

(三)正当防卫与相互侵害292

(四)正当防卫与防卫挑拨293

(五)偶然防卫(偶合防卫)293

五、正当防卫的对象294

(一)对单位实施的不法侵害能否进行防卫294

(二)对共同不法侵害人的防卫295

(三)动物能否成为防卫的对象296

六、正当防卫的限度务件296

(一)防卫限度的历史发展296

(二)我国刑法理论中关于正当防卫“必要限度”的基本观点298

(三)必要限度和防卫过当的具体判断299

(四)防卫过当的罪过形式302

七、特殊防卫304

(一)特殊防卫名称之争304

(二)对特殊防卫制度的评价305

(三)特殊防卫的构成306

(四)特殊防卫认定中若干争议问题辨析307

第十三章 犯罪未遂、中止形态的理论及相关问题312

一、犯罪未遂认定中的相关问题研究313

(一)犯罪未遂的概念辨析313

(二)关于犯罪“着手”的理论与认定314

(三)犯罪未得逞的认定标准322

(四)“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之原因分析325

(五)犯罪既遂类型与犯罪未遂认定327

(六)不能犯336

(七)间接故意犯罪有无未遂341

二、中止犯及其认定345

(一)刑法设立中止制度的原因345

(二)中止自动性的含义及不具有自动性的情况345

(三)中止的分类353

(四)危险犯防止实害结果发生的性质355

(五)不能犯的中止问题358

(六)个别共犯中止及认定360

第十四章 共同犯罪基本问题研究367

一、“共谋”的共犯性质367

(一)理论渊源及分歧367

(二)分析和立场369

二、实行过限及其责任认定371

(一)实行过限的理论分析及立法沿革371

(二)实行过限行为的主要表现形式373

(三)非实行过限的几种情况375

三、共同过失犯罪377

(一)共同过失犯罪的理论和立法378

(二)共同犯罪与共同过失犯罪的区别380

(三)共同过失犯罪的构成要件380

(四)共同过失犯罪的刑事责任384

四、“片面共犯”的性质与处理385

(一)“片面共犯”的理论争议386

(二)“片面共犯”的成立范围388

五、对合犯与共同犯罪389

(一)对合犯的共同犯罪性质辨析389

(二)对合犯刑事责任类型与共同犯罪390

(三)对合犯中的居间行为的定性395

六、教唆犯的性质397

(一)关于教唆犯性质的理论分歧397

(二)教唆犯定罪的独立性和量刑的从属性398

七、间接正犯的性质399

(一)间接正犯的基本理论399

(二)间接正犯的特征401

(三)间接正犯的范围402

(四)教唆未达到刑事责任年龄者犯罪之性质403

八、身份犯与共同犯罪的认定406

(一)有身份者与无身份者共同实施犯罪的定罪406

(二)不同性质的身份犯共同实施犯罪的定罪409

(三)无身份者能否成为身份犯的实行犯411

九、单位犯罪与共同犯罪415

(一)单位共同犯罪的认定415

(二)单位与自然人共同犯罪的认定与处理417

第十五章 罪数形态420

一、罪数判断标准的理论420

(一)罪数判断的一般标准之争420

(二)罪数认定的综合标准421

(三)对罪数认定标准的思考422

二、继续犯423

(一)继续犯的特征423

(二)继续犯的处理424

(三)继续犯与状态犯的区别425

三、想象竞合犯426

(一)想象竞合犯的罪数性质426

(二)想象竞合犯的特征428

(三)想象竞合犯的处理429

四、法条竞合与法条竞合犯430

(一)法条竞合犯的特征430

(二)法条竞合的类型431

(三)法条竞合的原因432

(四)法条竞合犯的处理433

五、结果加重犯436

(一)结果加重犯的基本特征437

(二)结果加重犯的刑事责任440

六、转化犯441

(一)转化犯的特征441

(二)转化犯认定中的几个争议问题443

七、合并犯447

(一)合并犯的立法例448

(二)合并犯的罪数性质辨析449

(三)合并犯的特征451

(四)合并犯的刑事责任452

(五)对合并犯立法的评价453

八、连续犯455

(一)连续犯的特征455

(二)我国现行刑法对连续犯的处理458

(三)连续犯的存废之争460

九、牵连犯463

(一)牵连犯的特征463

(二)牵连犯的立法和存废争议465

(三)现行刑法中牵连犯的处断模式466

第十六章 刑罚目的的中国选择469

一、刑罚目的的概念469

(一)刑罚目的的概念469

(二)刑罚功能与刑罚目的470

(三)刑罚属性与刑罚目的471

二、中外刑法理论关于刑罚目的的学说471

(一)报应主义、目的主义和折中主义的刑罚目的理论472

(二)我国刑法理论界关于刑罚目的之争478

三、刑罚报应主义和预防主义的理性思考479

(一)报应是刑罚目的的应有之义479

(二)预防是刑罚目的的积极追求483

四、报应与预防统一的基础与选择486

(一)报应与预防统一的基础487

(二)统一论下我国刑罚目的的应然选择488

第十七章 死刑存废之争与我国废除死刑的路径491

一、死刑存废的主要观点及理论依据491

(一)废除死刑的主要观点和依据491

(二)保留死刑的主要观点和依据494

二、我国刑法理论界关于死刑存废的争论496

(一)我国死刑的立法及死刑存废的理论之争497

(二)我国尚不具备废除死刑的基础498

三、我国现行刑法对死刑的限制500

四、我国废除死刑之路前瞻502

(一)关于彻底废除死刑的时间表503

(二)关于立法废除死刑的先后顺序和步骤504

(三)司法严格控制死刑适用的途径507

(四)废除死刑与民智的启迪和超越510

第十八章 自首与立功513

一、自首制度的理论与实务认定513

(一)自首的本质513

(二)自动投案的认定514

(三)“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认定523

(四)余罪自首(准自首)的认定525

(五)共犯自首的认定529

(六)单位自首的认定531

二、“坦白从宽”的适用533

三、立功的认定536

(一)立功制度的沿革和价值评述536

(二)立功的条件538

(三)立功的分类541

(四)立功司法认定中的几个争议问题542

(五)犯罪单位的立功546

第十九章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与刑罚制度改革553

一、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553

(一)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的基本含义553

(二)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的运用555

二、对“严打”刑事政策的反思557

(一)“严打”的法理基础557

(二)“严打”的价值评判559

(三)对“严打”的基本态度561

三、非刑罚化563

(一)非刑罚化的理论基础564

(二)非刑罚化的途径567

(三)非刑罚化在我国的实践与思考569

四、恢复性司法572

(一)恢复性司法与犯罪本质的认识572

(二)恢复性司法与刑罚的目的和种类574

(三)恢复性司法与刑事诉讼程序575

(四)恢复性司法之倡导577

五、社区矫正579

(一)社区矫正的理念基础580

(二)我国现阶段社区矫正的主要方法581

(三)我国现阶段社区矫正存在的主要问题582

(四)推进社区矫正应注意协调的关系584

六、刑事和解587

(一)刑事和解的价值冲突及评述587

(二)刑事和解的制度架构590

主要参考文献594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