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产业转移承接力建设概论【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产业转移承接力建设概论
  • 展宝卫等著 著
  • 出版社: 济南:泰山出版社
  • ISBN:7806345655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393页
  • 文件大小:26MB
  • 文件页数:409页
  • 主题词:企业-产业结构-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产业转移承接力建设概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一、问题的提出1

二、本书研究的目标、技术路线和主要内容3

三、本书的特色与创新点7

第一章 产业转移承接力建设提出的背景及意义10

第一节 关于产业转移承接力的理论范畴11

一、产业与产业转移11

二、产业转移承接力的定义及构成18

三、承接力与相关概念的联系与区别19

第二节 承接力建设的定义及提出背景22

一、承接力建设的定义22

二、承接力建设提出的背景25

第三节 加强承接力建设的意义29

一、加强承接力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29

二、加强承接力建设是提升区域产业竞争力的需要30

三、加强承接力建设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31

四、加强承接力建设是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的需要32

五、加强承接力建设是提高地方党委政府执政能力的需要33

第二章 产业转移的理论与实践35

第一节 产业转移的理论、动因及类型35

一、产业转移的理论来源35

二、产业转移的经济动因39

三、产业转移的类型41

第二节 产业转移的规律及特性44

一、产业转移的规律44

二、产业转移的特性46

第三节 国际产业转移的演变历程及新特点47

一、国际产业转移的演变历程47

二、当前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特点49

第四节 国际产业转移的正负效应54

一、国际产业转移对承接方即发展中国家的影响54

二、国际产业转移对转移方即发达国家的影响58

第五节 国际产业转移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存在的问题59

一、积极影响59

二、消极影响61

三、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存在的主要问题65

第三章 产业转移承接力的形成机理68

第一节 承接力的内涵68

一、凝聚产业的吸引力69

二、准确选择产业的鉴别力70

三、顺利接纳产业的支撑力71

四、科学发展产业的发展力72

第二节 承接力的影响因素75

一、吸引力的影响因素75

二、鉴别力的影响因素79

三、支撑力的影响因素81

四、发展力的影响因素85

第三节 承接力的形成机理88

一、承接力形成的理论框架89

二、承接力形成机理剖析92

第四章 承接力建设的评价体系103

第一节 承接力评价原理与流程104

一、承接力评价原理104

二、承接力评价体系106

三、承接力评价流程108

第二节 承接力建设评价指标体系设计110

一、指标体系设计原则110

二、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111

第三节 承接力建设评价模型构建117

一、单项指标评价值的确定117

二、指标权重的确定122

三、综合评价结果的确定及分析124

第五章 国内承接力建设的现状127

第一节 承接力建设的优势127

一、经济实力持续快速增强128

二、市场前景非常广阔128

三、外交政策坚定务实129

四、发展模式独特有效129

五、资源配置相对充裕130

六、中华文明博大精深130

第二节 承接力建设取得的主要成绩131

一、对承接产业转移的认识比较一致131

二、市场化程度逐步提高132

三、以开发区为龙头的载体建设大大加强137

四、产业结构不断优化138

五、投资环境得到有效改善139

第三节 承接力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143

一、承接力建设缺乏战略规划143

二、产业结构对接不够到位146

三、自主创新能力不强150

四、基础硬件设施的支撑力不够强153

五、体制机制不适应155

六、人力资源素质不够高158

第六章 承接力建设的基本内容160

第一节 产业体系建设160

一、合理进行产业规划布局161

二、加快培育主导产业体系161

三、提升产业创新水平,增强科学发展产业的能力162

四、做好产业集群引资,增强产业配套能力163

第二节 硬件体系建设164

一、加快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164

二、搞好开发区建设,为投资者提供坚实的发展平台164

三、加快现代物流设施建设166

第三节 市场体系建设168

一、现代市场体系的含义168

二、现代市场体系的特征169

三、市场体系建设的意义170

四、市场体系建设的内容171

第四节 技术创新体系建设181

一、技术创新体系的含义181

二、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意义183

三、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要求185

第五节 政策体系建设188

一、政策体系的含义188

二、产业政策体系建设的意义189

三、产业政策体系建设的要求190

第六节 人才队伍建设196

一、人才队伍建设的内涵196

二、人才队伍建设的意义197

三、人才队伍建设的要求198

第七节 比较优势建设200

一、比较优势和比较优势理论的发展200

二、比较优势建设的意义203

三、比较优势建设的要求205

第八节 人文环境建设208

一、人文环境的含义208

二、人文环境建设的意义209

三、人文环境建设的内容210

第九节 风险防范与控制能力建设212

一、风险防范与控制的含义212

二、我国经济风险的影响因素214

三、风险防范与控制能力建设的主要内容216

第十节 领导者的人格魅力建设219

一、领导者人格魅力的内涵219

二、地方党政领导者的人格魅力建设的作用222

三、领导者人格魅力建设的基本要求224

第七章 地方党委和政府加强承接力建设的主要对策231

第一节 统一思想认识,强化承接力建设的自觉性231

一、加强承接力建设是各级党委政府的新使命、新职责231

二、加强承接力建设是促进区域经济健康发展的新思路、新方法233

三、加强承接力建设是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运行质量的新途径、新手段235

四、加强承接力建设是对各级领导班子和广大干部的新课题、新考验236

第二节 转变政府职能,实现对承接力建设的正确领导236

一、承接力建设中政府的基本职能236

二、政府职能转变的含义、原则及措施240

第三节 科学合理规划,确保承接力建设的实效性241

一、地区总体规划241

二、产业发展规划245

三、阶段性实施计划251

第四节 完善法规政策,实现承接力建设的规范化和法制化253

一、严格的市场准则253

二、规范的国际规则254

三、健全的国家法规256

四、合理的地方政策257

第五节 培植产业集群,提升承接力建设的能力262

一、产业集群与地区经济增长的相互促进262

二、产业集群的演化作用力模型265

三、产业集群的培植和发展266

第六节 加强载体建设,形成承接力建设的强大磁场269

一、做大做强中心城市,培育承接产业转移的增长极269

二、突出开发区的龙头地位和作用,发挥产业聚集效能271

三、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为承接产业转移提供硬件保障275

第七节 整合优势资源,形成承接力建设的整体优势和特色277

一、整合资源要素,共同承接277

二、组合优势亮点,共同打造承接品牌280

三、联合宣传促销,共同开拓市场282

四、汇合人才智力,共同发展经济283

第八节 创新体制机制,增强承接力建设的活力284

一、经济管理体制284

二、行政管理体制286

三、内部运行机制289

四、人事任用机制290

五、利益分配机制294

第八章 在承接力建设中要高度重视群众问题296

第一节 理性认识新形势下的群众问题297

一、在新形势下群众工作仍然是党最大的政治优势和战胜困难的法宝297

二、在新形势下人民群众仍然是做好各项工作的依靠力量299

三、在新形势下人民群众在承接力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301

四、在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核心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利益302

第二节 当前党群干群关系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成因304

一、党群干群关系矛盾的性质304

二、党群干群关系矛盾表现形式305

三、党群干群关系矛盾的成因307

第三节 承接力建设中处理好群众问题的基本原则309

一、决策要正确309

二、政策要合理310

三、工作要到位310

四、群众要实惠311

第四节 在承接力建设中要注意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312

一、解决好热点、难点问题312

二、解决长远发展问题312

三、教育提高问题315

第五节 不断探索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新方法316

一、在总体思路上,把握规律性与突出时代性相结合317

二、在工作机制上,把建立长效工作机制与经常性工作相结合318

三、在工作重点上,把做好思想工作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318

四、在工作方法上,把依法办事与带着感情做工作相结合319

五、在教育方式上,把灌输教育与率先垂范相结合320

第九章 企业在承接力建设方面应采取的主要对策322

第一节 做好发展战略平台322

一、企业发展战略的内涵及类型323

二、提高战略规划能力324

三、科学制定企业的发展战略325

第二节 做好产品嫁接平台328

一、搞好产品规划328

二、搞好产品研发331

三、实施品牌战略333

四、搞好产品管理337

第三节 做好技术吸收平台339

一、借助外力,提高吸收消化能力339

二、选准助力,搞好产学研结合341

三、聚合内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343

第四节 做好市场扩充平台344

一、一定的市场份额和一定程度的市场潜力,是承接力建设的重要条件344

二、产品市场扩充是企业承接力建设的重要任务345

三、发挥市场优势,搞好产业对接348

第五节 做好管理创新平台349

一、注重管理创新349

二、管理创新的类型350

三、管理创新的主要内容352

第六节 做好合作共赢平台354

一、企业发展由竞争走向竞合354

二、企业应强化协作意识355

三、竞合的主要模式355

四、谨防合作阴谋:技术受控品牌消失356

五、合作的对策:争取主动回避陷阱357

第七节 做好产业配套平台358

一、集聚可以提高效益358

二、企业按产业链、价值链组织生产经营359

三、中小企业如何进入全球产业链360

第八节 做好跨国公司平台363

一、跨国公司与经济全球化363

二、全球生产系统与地方生产系统365

三、做大做强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365

四、防范跨国公司的过度收购和垄断性并购366

五、加快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发展368

附录:美国国际产业转移及山东省承接力建设浅论371

一、美国国际产业向中国转移的现状及特点372

二、美国国际产业转移对山东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及评价378

三、加强山东省产业转移承接力建设的措施建议381

参考文献386

后记392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