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山河全书 上【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中国山河全书 上
  • 张立汉主编 著
  • 出版社: 青岛:青岛出版社
  • ISBN:9787543627280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1634页
  • 文件大小:708MB
  • 文件页数:1687页
  • 主题词:山(地理)-地理志-中国-河流-地理志-中国-湖泊-地理志-中国-海洋-地理志-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山河全书 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卷一 中国山河湖海总论3

第一章 中国山河湖海研究史3

第一节 中国古代山河湖海研究史3

一、中国古代山河湖海研究史的萌芽阶段3

二、中国古代山河湖海研究史的奠基阶段8

三、中国古代山河湖海研究史的发展阶段19

第二节 中国近代山河湖海研究史31

一、中国山河湖海研究史近代期形成的背景31

二、近代期的山河湖海研究33

第三节 中国现代山河湖海研究史44

一、山系研究45

二、河流研究48

三、湖泊研究52

四、海洋研究56

第二章 中国山河湖海地质背景与中国山河湖海的划分60

第一节 关于中国地学大十字构造60

一、中国地学大十字构造的提出60

二、关于提出中国地学大十字构造的依据60

三、关于中国两个地学带和四个地学区80

第二节 中国山河湖海地质背景80

一、贺兰山—龙门山构造带地质概况80

二、昆仑山—秦岭构造带地质概况84

三、东北地学区地质概况90

四、东南地学区地质概况97

五、西北地学区地质概况103

六、西南地学区地质概况111

七、中国海域地质概况120

第三节 中国山河湖海的划分126

一、中国古代先民对山河湖海的认识126

二、中国古代关于山河湖海的划分127

三、近现代关于中国山河湖海划分的论述130

四、中国山河湖海的划分154

第三章 中国山河湖海地理概况167

第一节 中国山河湖海地貌特征167

一、地貌的基本特征167

二、地貌的形成条件174

第二节 中国山河湖海气候特征182

一、中国气候的基本特征182

二、几种重要的天气气候变化及其影响188

三、我国气候的总体评价190

四、气候的演变趋势192

第三节 中国山河湖海水文特征195

一、河流水文195

二、湖泊213

三、地下水219

第四节 中国山河湖海生物及土壤地理特征226

一、陆栖脊椎动物地理特征226

二、中国动物地理区划231

三、中国陆栖脊椎动物生态地理群234

四、中国土壤地理特征237

第五节 中国山河湖海人文地理特征251

一、人口251

二、民族257

三、文化260

四、经济267

五、交通298

第四章 中国山河湖海主要资源现状及开发前景310

第一节 中国山河矿产资源的现状及开发前景310

一、中国矿产资源的意义和特性310

二、中国矿产资源的地理分布特点313

三、中国矿产资源开采利用中的问题314

四、中国矿产资源的开发前景探讨317

第二节 中国山河生物资源的现状及其开发前景320

一、生物资源的价值320

二、森林资源的现状及其开发前景324

三、草场资源329

四、野生动物资源的概况和特点336

五、生物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前景342

第三节 中国的气候资源现状及其开发前景348

一、光能资源现状及其开发前景349

二、热量资源现状及其开发前景353

三、水分资源现状及其开发前景357

四、合理开发利用气候资源问题的探讨364

第四节 中国山河水能资源现状及其开发前景367

一、电力工业发展概述367

二、水能资源的开发条件367

三、各地区水能资源的开发条件368

四、水能资源的开发前景与发展规划372

五、对中国水能资源开发问题的建设374

第五节 中国山河湖海的旅游资源现状及其开发前景377

一、旅游资源的价值377

二、旅游资源概述379

三、中国旅游资源的分区382

四、中国的旅游资源开发前景展望382

第六节 中国海域资源的现状及其开发前景385

一、海域资源的价值385

二、海域环境的主要特点386

三、海域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390

四、海域资源的开发前景396

第七节 中国湖泊资源的现状及其开发前景400

一、中国湖泊的概况400

二、湖泊资源403

三、湖泊资源开发利用前景展望408

第五章 中国山河湖海自然灾害及减灾对策412

第一节 中国主要自然灾害及其与山河湖海的依存关系412

一、中国主要自然灾害412

二、中国自然灾害与山河湖海的关系417

第二节 岩石圈灾害418

一、地震灾害419

二、中国近代火山活动与潜在的火山灾害435

三、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441

四、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地裂缝457

五、矿井突水、冲击地压、冒顶、煤矿瓦斯突出、煤自燃、矿井热害、矿震490

六、黄土、膨胀土、淤泥质软土的工程地质病害516

七、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土地盐碱化525

八、冻土及冻融544

九、环境型地方病549

第三节 水圈灾害568

一、洪涝灾害568

二、海洋灾害594

第四节 气圈灾害611

一、干旱611

二、热带气旋(台风)618

三、风雹灾害622

四、寒潮及低温冷冻627

五、其他气象灾害630

第五节 生物灾害631

一、农林牧生物灾害631

二、海洋生物灾害——赤潮634

第六节 中国自然灾害综合分析与区别638

一、中国自然灾害综合灾变分析638

二、中国自然灾害综合灾度分析641

三、中国自然灾害综合区划645

四、中国减灾事业发展的宏观对策建议648

第六章 中国山河湖海环境总论656

第一节 中国山河湖海环境概论656

一、中国自然灾害概况657

二、中国山河湖海主要环境问题668

第二节 中国山河湖海环境污染现状685

一、中国江河污染686

二、中国湖泊污染690

三、中国海洋环境状况691

第三节 环境污染防治与环境保护对策704

一、中国江河湖海环境污染的危害704

二、环境污染防治与保护对策705

第四节 中国山河湖海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战略710

一、概述710

二、中国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712

卷二 中国的山系719

第七章 阿尔泰山山系719

第一节 阿尔泰山山系简介719

第二节 阿尔泰山区域地质发展史720

第三节 阿尔泰山区及山前地区地理概况724

一、自然地理特征724

二、经济、人文地理特征748

第四节 资源现状及开发前景765

一、资源现状765

二、资源开发前景及发展方向773

第五节 灾害及减灾对策774

一、灾害类型774

二、减灾对策776

第八章 天山—阴山山系780

第一节 山系的范围、结构与分布780

第二节 山系地质发展简史784

一、古生代褶皱隆起阶段785

二、中生代和老第三纪剥蚀夷平阶段786

三、晚第三纪—第四纪断块隆升阶段787

第三节 山系的地理条件及其特点789

一、山系的自然条件及其特点789

二、山系对区域的地理影响797

三、山系人文状况与经济发展798

第四节 山系的资源及其开发前景802

一、地表资源803

二、地下资源805

第五节 山系灾害及减灾对策807

一、地质灾害807

二、气象灾害809

三、土地盐碱化与沙漠化810

四、山系的生态环境812

五、减灾对策813

附录1 天山南北麓新生代地理环境演变816

附录2 天山山间盆地的形成及实际意义826

第九章 阿尔金山—祁连山山系835

第一节 山系的范围、具体划分及名称沿革835

一、阿尔金山835

二、祁连山836

第二节 山系地质发展简史839

一、地层839

二、岩浆岩845

三、变质作用847

四、大地构造及地质演化概况847

五、岩石圈结构特征849

六、新生代构造活动850

第三节 山系地理概况863

一、地貌特征863

二、气候866

三、冰川869

四、土壤872

五、植被872

六、动物874

七、人口概况875

八、城镇876

第四节 山系资源现状及开发前景880

一、矿产880

二、地下水885

三、旅游资源889

四、动植物资源及自然保护区892

五、其他资源894

第十章 昆仑山—秦岭山系896

第一节 昆仑山—秦岭山系的范围、内部划分及名称沿革896

一、范围896

二、内部划分及山系分支情况896

三、名称含义及其沿革902

第二节 昆仑山—秦岭山系地质发展简史907

一、西昆仑山地质发展简史908

二、东昆仑山地质特征与地质发展简史909

三、秦岭—大别山区域构造基本特征及地质发展简史913

四、郯—庐断裂带对秦岭造山带东延的影响919

第三节 昆仑山—秦岭山系地理概况920

一、西昆仑地理概况920

二、东昆仑地理概况923

三、西秦岭地理概况927

四、东秦岭地理概况930

五、大别山地理概况940

第四节 昆仑山—秦岭山系资源现状及开发前景942

一、西昆仑的资源与开发前景942

二、东昆仑的资源与开发前景944

三、西秦岭的资源与开发前景945

四、东秦岭的资源与开发前景948

五、大别山的资源与开发前景963

第五节 昆仑山—秦岭山系环境、灾害现状及其对策967

一、昆仑山的环境、灾害及其对策967

二、秦岭的环境、灾害及其治理对策972

三、大别山的环境、灾害及其治理对策980

第十一章 喀喇昆仑山—唐古拉山山系984

第一节 山系具体范围划分及名称沿革984

一、山系的区域范围984

二、名称的沿革985

第二节 山系地质发展简史985

一、大地构造发展史985

二、地层发育史986

三、构造变动史986

四、岩浆活动史988

五、变质作用史996

六、新构造运动及外力作用997

第三节 山系区域地理概况999

一、地貌999

二、气候1014

三、水文1017

四、土壤1021

五、植被1025

六、动物1028

七、人文地理环境1037

八、矿产、工业及农牧业1040

第四节 资源现状及开发前景1045

一、冰川资源1045

二、太阳辐射能资源1046

三、风能资源1047

四、旅游资源1047

第五节 灾害1048

一、地震1048

二、泥石流、滑坡1048

三、雪灾1048

四、冰雹1049

五、连续性大风1049

第十二章 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山系1051

第一节 山系划分范围及名称沿革1051

一、山系的划分范围1051

二、山系的名称沿革1052

第二节 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山系地质发展简史1052

一、地层1052

二、山系地质发展简史1057

第三节 山系的地理概况1068

一、自然地理概况1068

二、人文地理概况1129

第四节 山系资源与开发前景1152

一、气候资源1152

二、水资源1155

三、土地资源1157

四、森林及其他生物资源1161

五、能源与矿产资源1163

第十三章 喜马拉雅山山系1170

第一节 山系名称和具体范围1170

第二节 山系的地质发展简史1173

一、山系的地质发展史1173

二、山系隆起成山以来的演变史1182

第三节 山系地理概况1185

一、地貌1186

二、水文1188

三、气候1188

四、土壤、植被1192

五、矿产1196

六、工业、农牧业1197

七、科学、文化1198

八、人口、民族、城市、交通1198

第四节 山系资源、环境与灾害1199

一、自然资源1200

二、自然灾害1209

三、资源环境问题1215

第十四章 横断山脉(系)1219

第一节 横断山脉区域范围1219

一、沿革1219

二、横断山脉范围的探讨1221

三、各列山脉分述1224

第二节 横断山脉地质发展历史1227

一、区域构造基本特征1227

二、地质构造分区1228

三、古、中生代地质演化简史1231

四、喜马拉雅运动1232

五、新构造运动1233

第三节 横断山脉地貌1234

一、地貌在平面分布上呈带状排列1234

二、地貌在垂向上呈层状分布1235

三、地貌组合上的区域分异1238

第四节 气候、水文和冰川1242

一、气候1242

二、水文1247

三、冰川分布1249

第五节 生物和土壤1250

一、植被1250

二、动物1254

三、土壤1255

第六节 自然资源及其开发保护1258

一、矿产资源1258

二、水资源1259

三、土地资源1259

四、草地资源1260

五、森林资源1260

六、旅游资源1261

七、资源开发的环境问题1261

第七节 自然灾害1262

一、地震灾害1262

二、泥石流1263

三、崩塌、滑坡1264

四、气象灾害1265

五、横断山脉自然灾害特征和减灾对策1266

第十五章 贺兰山—龙门山山系1269

第一节 贺兰山脉1269

一、山脉范围及名称沿革1269

二、地质发展史1271

三、地理概况1272

四、资源现状及开发前景1281

五、环境1285

六、灾害与防灾减灾1288

第二节 六盘山脉1291

一、山脉范围及名称沿革1291

二、地质发展史1293

三、地理概况1295

四、资源现状及开发前景1304

五、环境1310

六、灾害与防灾减灾1313

第三节 龙门山脉1317

一、前龙门山的地质概况及具体划分1317

二、后龙门山的地质概况及具体划分1327

三、龙门山的气候、土壤和植被1329

四、龙门山的珍稀动物1331

五、龙门山的矿藏资源1332

六、龙门山的旅游资源1333

七、龙门山的自然灾害1334

八、龙门山的社会经济建设1335

第四节 川西南山脉1336

一、峨眉山1336

二、大相岭1339

三、大凉山1341

四、牦牛山1346

五、锦屏山1347

六、白林山1348

第五节 滇东山脉1351

一、中甸雪山1352

二、玉龙山1352

三、点苍山1353

四、鸡足山1354

五、百草岭1355

六、三台山1356

七、珙(拱)王山1357

八、梁王山1358

九、五莲峰1358

十、牛首山1359

十一、六诏山1359

十二、滇东山脉资源概况1360

十三、滇东山脉灾害概况1364

第十六章 大兴安岭—太行山山系1368

第一节 山系名称、区域范围和主要山脉(峰)1368

一、大兴安岭名称、区域范围和主要山峰1368

二、太行山脉名称、区域范围和主要山峰1370

第二节 大兴安岭—太行山山系地质发展史1376

一、大兴安岭构造特征及地质发展史1376

二、太行山脉构造特征及其演化1382

第三节 气候、土壤、生物与水文1394

一、大兴安岭自然条件分析1394

二、太行山脉自然条件分析1402

第四节 自然资源及其开发利用1420

一、大兴安岭自然资源及其开发利用1420

二、太行山自然资源及其开发利用1433

第五节 自然灾害与减灾1471

一、大兴安岭自然灾害与减灾1471

二、太行山自然灾害与减灾1475

第十七章 长白山—泰山山系1484

第一节 山系具体划分范围及名称沿革1484

一、长白山地的区域范围1484

二、长白山地名称沿革1486

三、泰山划分范围及名称沿革1488

第二节 长白山—泰山山系地质发展史1490

一、长白山地地质发展简史1490

二、泰山地质发展简史1505

第三节 长白山—泰山山系地理概况1509

一、地形1509

二、气候1521

三、水文1530

四、土壤1538

五、植被1550

六、动物1565

第四节 山系资源现状及开发前景1574

一、长白山地的资源及开发前景1574

二、泰山的资源及开发前景1598

附录 泰山析考1614

第十八章 武陵山—乌蒙山山群1635

第一节 山群的具体划分范围及名称沿革1635

一、雪峰山脉1635

二、武陵山脉1636

三、大娄山脉1636

四、苗岭山脉1637

五、乌蒙山脉1637

第二节 山群的地质发展简史1639

一、断裂西侧(地台部分)地质发展简史1639

二、断裂东侧(地槽部分)地质发展简史1641

第三节 山群地区的地理概况1642

一、自然地理概况1642

二、人文地理概况1648

第四节 山群资源现状及开发前景1672

一、土地资源及农业的全面发展1672

二、水系发育,水能资源极为丰富1672

三、生物资源丰富,种类繁多,开发利用价值大1673

四、矿产资源丰富,矿种较多,地域组合好1674

附录 武陵源峰林地貌成因及其开发与保护1683

第十九章 南岭山群1695

第一节 南岭山群的位置1695

第二节 南岭山群地质概况1696

第三节 南岭山群自然地理概况1697

一、东西延展的山地1697

二、温和多雨的山地气候1701

三、山地的水文特征1704

四、南岭山群的土壤1709

五、南岭山群的植被1711

六、南岭山群的动物界1715

第四节 南岭山群的经济地理概况1721

一、人口、民族、语言和风俗习惯1721

二、开发历史沿革1722

三、工业发展现状1722

四、农业经济概况1724

五、交通运输概况1729

六、各有特色的南岭山地1729

第五节 南岭山群资源概况1732

一、有色金属的宝库1732

二、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1735

第二十章 武夷山—戴云山山系1737

第一节 山系具体划分范围及名称沿革1738

一、武夷山脉1738

二、戴云山脉1740

三、怀玉山—天目山、黄山—九华山1744

第二节 山系地质发展简史1745

一、武夷山脉和戴云山脉1746

二、怀玉山—天目山和黄山—九华山1752

第三节 山系地理环境1754

一、自然地理环境1754

二、人文地理环境1768

第四节 山系资源现状及开发前景1795

一、土地资源1796

二、矿产资源1806

三、气候资源1811

四、土壤资源1811

五、生物资源1813

六、旅游资源1816

第五节 山系灾害现状及减灾对策1817

一、灾害特征及其类型1817

二、防灾减灾对策1822

附录1 幕阜山—罗霄山山脉1824

附录2 黄山旅游资源新释1828

第二十一章 台湾中央山系1890

第一节 山系地质概况1890

一、台湾岛的组成物质1890

二、台湾岛地形的形成1890

第二节 山系综述1894

一、中央山脉1894

二、玉山山脉1895

三、阿里山山脉1897

第三节 山系地貌1899

一、台湾山地的第四纪冰川地形1899

二、山地河谷地形1903

三、台湾北部火山地形1907

第四节 山系自然地理概况1911

一、我国最大最丰富的森林区之一1911

二、台湾中央山系的气候1925

三、台湾中央山系的水文1934

四、台湾岛的土壤1950

第五节 资源概况1960

一、水力资源1961

二、煤炭资源1961

三、矿产资源1961

四、旅游资源及旅游业1961

卷三 中国的河流1967

第二十二章 黑龙江及邻近小流域1967

第一节 黑龙江流域概况1967

一、黑龙江的名称与流域位置、范围1967

二、黑龙江水系的形成1968

三、黑龙江河道特征1971

四、黑龙江水文特征1973

五、主要支流及分布1976

第二节 流域地理概况1996

一、自然概况1996

二、社会经济概况1998

第三节 流域资源与开发2002

一、水资源2002

二、渔业资源2006

三、土地资源2007

四、森林资源2007

五、草场资源2008

六、野生动、植物资源2008

七、矿产资源2009

八、旅游资源2009

第四节 灾害与对策2010

一、灾害2010

二、治理对策2021

第二十三章 辽河及邻近小流域2025

第一节 辽河流域地理位置及历史沿革2025

一、辽河流域地理位置2025

二、辽河流域历史沿革2026

第二节 辽河干流地质成因2026

第三节 辽河流域自然地理及社会经济概况2028

一、地形地貌2028

二、水文2029

三、气候2030

四、土壤与植被2031

五、矿产2033

第四节 辽河水系2034

一、老哈河2034

二、西拉木伦河水系2039

三、西辽河水系2042

四、教来河水系2045

五、新开河水系2047

六、乌力吉木伦河2048

七、辽河干流中下游水系2049

八、浑太河、大辽河水系2067

九、辽河干流河道的历史变迁2074

十、国际界河及独流入海的诸河流2074

十一、湖泊2076

第五节 辽河流域资源现状及开发远景2079

一、水资源开发利用2079

二、土地资源2081

三、气候资源2082

四、旅游资源2083

五、矿产资源2084

六、森林资源2086

七、经济作物2087

第二十四章 海河及附近小流域2090

第一节 流域范围水系特征及名称沿革2090

一、地理位置及流域范围2090

二、水系特征2090

三、名称沿革2097

第二节 流域地质、地貌发育史及水系变迁史2100

一、地质发育史2100

二、地貌发育史2102

三、水系变迁史2105

第三节 自然地理环境及演变2118

第四节 流域工程概况2147

一、水库工程2147

二、河道防洪工程2147

三、除涝治碱工程2149

四、水资源保护工程2151

五、水土保持工程2153

六、灌溉工程2154

七、水力发电工程2156

第二十五章 黄河2159

第一节 黄河水系主要特征与发展沿革2159

一、河源段2161

二、上游段2163

三、中游段2164

四、下游段2169

五、河口段2171

第二节 黄河地质成因2172

一、黄河流域地质基本特征2172

二、黄河形成发展的地质机理2178

三、下游黄河河道稳定性的地质控制机制2179

四、黄河河源问题的探讨2180

第三节 黄河流域地理概况2181

一、黄河流域自然地理概况2182

二、黄河流域人文地理概况2199

第四节 黄河治理开发与水利工程建设2205

一、古代治水与河防工程的发展沿革2206

二、古代黄河水利开发与河渠工程建设2212

三、现代黄河的治理与开发2218

第五节 黄河流域资源概况与开发利用2226

一、黄河流域的水资源2226

二、黄河流域的能源资源2230

三、黄河流域的固体矿产资源2234

四、黄河流域的农林牧业资源2239

附录 黄河下游河道地质特征与古地理环境2247

第二十六章 淮河2264

第一节 流域和水系2264

一、流域范围与水系构成2264

二、水系演变2266

三、干流地质成因2269

第二节 自然地理特征2271

第三节 资源与开发2279

一、矿产资源2279

二、气候资源2282

三、水资源2285

四、生物资源2287

五、土地资源2289

六、海洋资源2291

七、旅游资源2292

第二十七章 长江2297

第一节 长江水系2297

一、长江干流2297

二、江源汇流2299

三、左岸支流2299

四、右岸支流2303

五、沿江主要湖泊2307

第二节 长江地质与地貌2309

一、地质构造2309

二、地貌2314

第三节 长江发育史2321

一、长江中下游的沟通2321

二、金沙江上段的东流2322

三、金沙江下段W曲折的衔接2323

四、川江的倒流2323

五、长江三峡的贯通2324

第四节 气象、气候2325

一、气象2325

二、气候2338

三、大气环境2340

第五节 水文、泥沙2341

一、水文2341

二、水环境2354

三、泥沙2358

第六节 长江流域资源2364

一、光热资源2365

二、水资源2365

三、土地资源2370

四、生物资源2371

五、能源2375

六、矿产资源2375

七、长江流域的旅游资源2377

第七节 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与自然灾害2410

一、土壤2410

二、植被2411

三、自然保护区及其保护物种2412

四、自然灾害2416

五、湖泊萎缩2427

第八节 长江主要支流流域环境及水体理化特征2428

一、河源区水系2428

二、金沙江干流与北岸水系2432

三、金沙江南岸水系2439

四、乌江水系2441

五、岷江水系2447

六、清江水系2449

七、赤水水系2452

八、沱江水系2454

九、汉水水系2456

十、洞庭湖水系2461

十一、鄱阳湖水系2465

十二、长江下游水系2470

第九节 长江流域的重大工程建设2474

一、古代的水利工程2476

二、综合水利枢纽建设2477

三、防洪工程2480

四、引水工程2484

五、航运工程2488

六、湖区开发与治理2489

第十节 人文地理2492

一、人口、城市、行政区划2492

二、民族2500

三、古人类古文化2509

四、历史文化2510

五、古建筑2515

第二十八章 珠江2520

第一节 珠江水系2520

一、珠江及其名称的由来2520

二、珠江源2524

三、西江水系2525

四、北江水系2533

五、东江水系2535

六、珠江三角洲水系2537

第二节 珠江流域自然地理2542

一、地貌、地质2542

二、气候、水文2551

三、珠江的形成和演变2557

四、土壤、植被、动物2560

第三节 流域社会经济2566

一、行政、土地、人口2566

二、农业、工业、交通2572

三、城市2577

四、名胜古迹2581

第四节 流域资源现状及开发利用2588

一、土地资源2588

二、矿藏资源2588

三、动、植物资源2589

四、水资源2589

五、水力资源2592

六、渔业资源2594

七、旅游资源2594

第五节 重点水利水电工程及航运概况2594

一、历代珠江水利发展的特点2594

二、珠江流域整治开发规划2596

三、重要堤防2598

四、主要水闸工程2604

五、河口治理2605

六、水库及水力发电2606

七、航运2617

八、灌溉2620

九、供水2622

第六节 珠江流域的灾害2626

一、水灾2626

二、山地灾害2632

三、台风灾害2633

四、旱灾2634

五、水土流失2637

六、其他灾害2637

第二十九章 浙闽台琼诸流域2641

第一节 浙闽台琼地区河流概述2641

一、浙闽丘陵的河流2641

二、两大海岛的河流2644

第二节 钱塘江2646

一、流域范围及地理概况2646

二、各江段名称与河道特征2649

三、钱塘潮2651

四、资源开发与灾害防治2653

第三节 台湾浊水溪2656

一、浊水溪的名称、位置及范围2656

二、浊水溪的地质概况2656

三、浊水溪扇形平原的形成2658

四、浊水溪地理概况2659

五、浊水溪资源概况及开发前景2670

六、浊水溪流域灾害概况2674

第四节 南渡江和万泉河2675

一、南渡江2675

二、万泉河2681

第三十章 澜沧江、怒江及元江2685

第一节 流域范围及名称沿革2685

一、流域地理位置2685

二、干流概况2686

三、支流概况2689

四、流域主要特征2690

第二节 流域地质概况2692

一、流域地层概况2692

二、流域地质构造特征2693

三、流域地质发展史2694

四、干流地质成因2696

第三节 流域自然地理概况2697

一、强烈的新构造运动2697

二、山河相间的地貌形态2698

三、干湿分明的气候2699

四、流域水文特征2701

五、生物土壤特征2703

第四节 流域社会经济特征2704

一、流域人口与民族2704

二、农林牧结合的农业区2706

三、发达的食品工业区2708

四、重要的有色金属工业区2709

五、以公路为主的交通运输2710

六、主要经济中心2711

第五节 灾害及减灾对策2713

一、灾害现状2713

二、减灾对策2716

第六节 流域资源现状及开发前景2717

一、流域资源现状2717

二、流域开发前景2724

第三十一章 雅鲁藏布江及邻近流域2729

第一节 流域范围、支流及名称沿革2729

一、世界最高的大河2729

二、藏民族母亲之河2730

三、一条不对称的大河2731

四、名称沿革与主源之争议2731

第二节 河流干流地质成因2732

一、一条适应地缝合线发育的典型构造河2732

二、一条先成河及对“袭夺说”之否定2733

三、河流发育历史2735

第三节 流域地理概况2736

一、流域地理环境2736

二、干流分段论述2772

三、关于世界最大峡谷——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的地理发现2780

第四节 五大支流2784

一、拉萨河2784

二、年楚河2799

三、尼洋曲(尼洋河)2816

四、帕隆藏布2824

五、多雄藏布2833

第三十二章 额尔齐斯河2839

第一节 河流流域范围、支流及名称沿革2839

第二节 河流水系地质成因2842

第三节 河流流域地理概况2843

第四节 流域资源现状及开发前景2847

第五节 流域环境、灾害及对策2852

一、额尔齐斯河流域环境变化2853

二、额尔齐斯河流域的灾害2855

第三十三章 中国内陆河流2860

第一节 中国内陆河流概况2860

第二节 塔里木河内陆水系2861

第三节 准噶尔盆地内陆水系2867

第四节 伊犁河内陆水系2870

第五节 哈密—吐鲁番盆地内陆水系2872

第六节 巴里坤—淖毛湖盆地内陆水系2873

第七节 河西走廊内陆水系2873

一、石洋河内陆水系2875

二、黑河内陆水系2877

三、疏勒河内陆水系2881

第八节 柴达木盆地内陆水系2885

附录 黑河流域水资源利用现状及保护对策2895

第三十四章 中国人工河流2935

第一节 中国古今人工河流概述2935

一、春秋、战国时期2935

二、秦汉时期2939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2941

四、隋、唐、宋时期2944

五、元、明、清时期2948

第二节 京杭运河与灵渠2952

一、京杭运河概况2952

二、京杭运河修筑史2954

三、京杭运河各段分述2964

四、京杭运河的历史作用与现代经济意义2976

五、灵渠2981

卷四 中国的湖泊和海域2987

第三十五章 中国的湖泊2987

第一节 中国湖泊的类型、特征与分布2987

一、中国湖泊的类型及特征2987

二、中国湖泊的分布及五大湖区概况3007

三、中国主要的湖泊和水库名录3016

第二节 湖盆成因与湖泊变迁3023

一、湖盆成因3023

二、湖泊变迁3025

第三节 湖泊资源与利用3033

一、水资源3034

二、生物资源3036

三、滩地资源3037

四、盐类资源3039

五、候鸟资源3041

六、旅游资源3042

第四节 中国主要湖泊简介3044

一、五大淡水湖3044

二、四大咸水湖3049

三、三大盐湖3051

第五节 湖泊富营养化3053

一、上海淀山湖3054

二、安徽巢湖3061

三、江苏太湖3075

四、内蒙古乌梁素海3080

五、新疆博斯腾湖3083

六、昆明滇池3085

七、杭州西湖3094

八、南京玄武湖3101

九、长春南湖3105

十、武汉东湖3109

第六节 创造符合自然规律的湖泊生态平衡3114

一、湖泊是一个独立的生态系统3114

二、人类经济活动的两重性3116

三、保持生态平衡,造福子孙后代3119

第三十六章 中国的海域3120

第一节 中国近海概况3120

一、中国近海概况3120

二、中国海洋国土3124

三、中国的海洋资源3126

四、中国海洋开发与海洋经济发展3131

第二节 渤海3134

一、海底地质地貌3134

二、渤海水文3135

三、海洋生物3138

四、渤海的海洋资源3141

五、渤海海洋资源开发利用3144

第三节 黄海3148

一、海底地质地貌3148

二、黄海水文3150

三、海洋生物3151

四、黄海海洋资源3155

五、黄海主要海洋产业发展3156

第四节 东海3159

一、概况3159

二、海底地质地貌3160

三、东海水文3161

四、海洋生物3164

五、东海沿岸地区的社会经济条件3169

六、海洋资源开发3169

第五节 南海3174

一、海底地质地貌3174

二、南海海洋水文3176

三、海洋生物3179

四、海洋资源开发3182

第六节 中国近海海洋灾害与减灾对策3186

一、海洋灾害及其危害3186

二、中国近海的海洋灾害3188

三、我国海洋减灾的对策和措施3199

第七节 中国近海环境状况与保护对策3202

一、中国近海的环境质量3202

二、中国近海的主要污染源3203

三、海域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严重问题3203

四、我国海洋环境的保护对策和措施3205

附录1 中国北方海岛县经济区及其划分的初步研究3208

附录2 20世纪90年代中国海洋经济的高速增长与新世纪的展望321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