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数字通信 原理、技术及其应用【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数字通信 原理、技术及其应用
  • 郭世满等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 ISBN:7115054118
  • 出版时间:1994
  • 标注页数:400页
  • 文件大小:17MB
  • 文件页数:413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数字通信 原理、技术及其应用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1

第一章 概论1

1.1 信息与信息量1

1.2 数字与模拟通信2

1.3 数字通信系统3

1.4 数字通信系统的有效与可靠性表示5

习题与思考题6

第二章 语声信号的波形编码7

2.1 概述7

2.2 脉冲编码调制8

2.2.1 抽样——时间量化8

2.2.2 带通型信号抽样9

2.3 幅度量化11

2.3.1 量化噪声13

2.3.2 均匀量化的信噪比16

2.3.3 对数压缩——μ律和A律19

2.3.4 分段量化——A律13折线压缩律23

2.3.5 A律特性的量化信噪比24

2.4 编码27

2.4.1 概述27

2.4.2 逐次反馈编码原理29

2.4.3 逐次反馈编码器30

2.4.4 单片PCM编解码器33

2.5 自适应差分脉码调制的原理及其算法36

2.5.1 差值脉码调制37

2.5.2 量化的自适应41

2.5.3 预测的自适应45

2.5.4 32kbit/s ADPCM编解码系统49

2.5.5 60路PCM-ADPCM变换编码终端的帧结构52

2.5.6 ADPCM的计算机模拟结果54

2.6 增量调制56

2.6.1 线性增量调制56

2.6.2 自适应增量调制57

2.6.3 单片集成化增量调制60

2.7 子带编码62

2.7.1 基本工作原理62

2.7.2 主要参数的选择63

2.8 矢量量化技术64

2.8.1 矢量量化的基本原理65

2.8.2 矢量量化器的数学描述65

2.8.3 失真测度66

2.8.5 码书生成算法68

2.8.4 最佳量化器的必要条件68

2.8.6 搜索算法69

习题与思考题70

第三章 数字复接原理72

3.1 概述72

3.2 同步时分复用75

3.2.1 多路复用的基本原理75

3.2.2 TDM的码元排列76

3.2.3 同步复用的帧格式77

3.2.4 实际的一次群PCM系统77

3.2.5 子群系统81

3.2.6 循环冗余校验方式及其应用82

3.3 异步信号的同步化方法83

3.4 码速调整原理84

3.4.1 复接器与分接器的组成85

3.4.2 帧结构86

3.4.3 正/负调整87

3.4.4 帧结构变换89

3.4.5 CCITT G.742建议的二次群准同步复接系统92

3.5 塞入抖动分析96

3.5.1 正码速调整过程分析96

3.5.2 候时抖动的分析与计算100

3.5.3 减小候时抖动的几种方法103

3.6 数字数据传输系统107

3.6.1 概述107

3.6.2 系统构成108

3.6.3 数据复用方式109

3.7.1 基本概念110

3.7 统计时分多路复用器110

3.7.2 性能112

3.8 同步数字系列114

3.8.1 概述114

3.8.2 SDH的复用原理115

3.8.3 SDH的接口结构117

3.8.4 同步复用和映射方法119

3.8.5 SDH网络管理与应用等方面问题的几点说明127

习题与思考题131

第四章 数字信号的基带传输133

4.0 概述133

4.1 基带波形的形成133

4.1.1 理想低通滤波器的波形形成134

4.1.2 滤波器幅度特性的滚降135

4.2.1 第一类部分响应编码136

4.2 部分响应136

4.2.2 第四类部分响应编码138

4.2.3 部分响应一般原理139

4.2.4 模拟及软件使用方法141

4.3 时域均衡原理143

4.3.1 横向滤波器的基本结构143

4.3.2 峰值失真准则和迫零算法144

4.3.3 均方误差准则和均方误差算法148

4.4 基带传输系统举例148

4.4.1 均衡放大149

4.4.2 时钟提取151

4.4.3 识别和再生151

4.5.1 信噪比和误码率152

4.5 传输系统的性能分析152

4.5.2 码间干扰和眼图155

4.5.3 传输抖动特性157

4.6 传输对PCM通信质量的影响160

4.6.1 脉冲抖动对PCM通信质量的影响160

4.6.2 信道误码对PCM通信的影响161

习题与思考题162

第五章 线路编码164

5.1 概述164

5.2 二元码165

5.2.1 CMI码165

5.2.2 DMI码166

5.2.3 Miller码166

5.2.4 双相码与2B1Q码167

5.3.1 mBnB码168

5.3 二元分组码168

5.3.2 mB1C码175

5.4 三元码178

5.4.1 AMI码178

5.4.2 HDBn码179

5.5 mBnT码179

5.6 线路码的主要参数183

5.6.1 编码效率与冗余度183

5.6.2 运行数字和及其变化184

5.6.3 误码增殖系数185

5.7 编译码器185

5.7.1 码表存储法185

5.7.2 布线逻辑(组合逻辑)法186

5.7.3 缓存插入码法188

5.7.4 HDB3码编解码器189

5.8 误码检测方法192

习题与思考题196

附录 随机序列功率谱计算198

第六章 数字调制技术205

6.1 概述205

6.2 数字调制的一般问题206

6.2.1 二进制数字调制206

6.2.2 键控信号的等效基带法212

6.3 多相移相键控215

6.3.1 四相相移键控215

6.3.2 八相PSK218

6.3.3 QPSK与8PSK的带宽估计221

6.3.4 实际的技术问题224

6.3.5 多相移相键控信号的功率谱密度227

6.4 偏移四相相移键控229

6.5 正交振幅调制232

6.5.1 8QAM与16QAM232

6.5.2 QAM的调制与解调方法236

6.5.3 部分响应正交幅度键控239

6.5.4 正交幅度键控信号的功率谱密度242

6.6 最小频移键控243

6.7 其他恒包络调制251

6.8 各种调制系统的误比特率255

6.8.1 移相键控的误比特率255

6.8.2 差分运算的差错扩散256

6.8.3 正交幅度键控系统的误比特率258

6.8.4 最小移频键控的相干检测和误码性能259

6.9 各种数字调制的比较260

习题与思考题263

第七章 同步264

7.1 概述264

7.2 载波同步264

7.2.1 锁相环的一些基本概念265

7.2.2 多相移相键控信号的载波跟踪268

7.2.3 多电平正交移幅键控信号的载波跟踪273

7.2.4 基带数字处理载波跟踪环274

7.2.5 插入导频法276

7.2.6 相干载波相位误差的影响279

7.3 位同步280

7.3.1 位同步的性能指标280

7.3.2 实现位同步的方法281

7.4.1 概述288

7.4 帧同步288

7.4.2 帧同步码的选择290

7.4.3 PCM一次群的帧同步电路293

7.4.4 帧同步系统性能的近似分析299

习题与思考题307

第八章 差错控制编码309

8.1 概述309

8.1.1 编码的理由309

8.1.2 差错控制方式310

8.2 纠错编码的原理与分类311

8.2.1 纠错编码的基本原理311

8.2.2 常用的检错码312

8.3 线性分组码312

8.3.1 线性分组码的基本概念313

8.3.2 校验矩阵与生成矩阵314

8.3.3 汉明码318

8.4 循环码319

8.4.1 循环码的基本概念319

8.4.2 循环码的生成多项式和生成矩阵321

8.4.3 循环码的编码器323

8.4.4 循环码的译码器325

8.5 卷积码328

8.5.1 卷积码的基本概念328

8.5.2 树图、状态图和距离331

8.5.3 卷积码的最佳译码——维特比算法332

8.6 自动请求重传335

8.6.1 发送等候ARQ方式335

8.6.2 退N步ARQ方式(连续ARQ)336

8.7 编码与调制合一技术——网格编码调制337

8.6.3 选择重传ARQ方式337

习题与思考题341

第九章 数字传输系统和若干新技术343

9.1 数字传输系统343

9.1.1 系统组成343

9.1.2 系统设计应考虑的问题346

9.1.3 假想参考数字链路和假想参考数字段348

9.1.4 系统的性能参数及指标350

9.2 提高传输效率的几种主要技术358

9.2.1 回波抵消359

9.2.2 时间压缩复用363

9.2.3 线路集中364

9.2.4 数字话音插空367

9.3.1 概述371

9.3 数字用户环路371

9.3.2 系统构成372

9.3.3 时分复用方案372

9.3.4 自适应数字混合方案373

9.3.5 ISDN用户环路实现框图375

9.3.6 纤数字化的用户系统377

9.3.7 MC145472在U接口倍增系统中的应用380

9.4 综合业务数字网390

9.4.1 概述390

9.4.2 ISDN的国际标准化工作392

9.4.3 功能结构模型392

9.4.4 ISDN用户—网络接口393

9.4.5 宽带ISDN396

习题与思考题399

参考文献400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