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论士衡史【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论士衡史
  • 余英时著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 ISBN:7532118444
  • 出版时间:1999
  • 标注页数:471页
  • 文件大小:16MB
  • 文件页数:486页
  • 主题词:余英时 社会科学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论士衡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一 知识分子的特性1

二 霍夫斯塔德论知识分子1

三 康菲诺论知识分子4

四 “士”的传统6

五 “士”在历代的不同面貌8

六 明道救世9

七 中国知识分子的缺点12

八 从士大夫到知识分子14

九 知识分子的政治边缘化18

一○ 知识分子的文化边缘化20

一一 思想的自觉24

一二 新思想建设之艰难26

一三 坚守学术文化岗位29

一四 文化之于人31

一五 文化危机33

一六 高级文化与大众文化34

一七 提高趣味38

一八 文化与世俗功利观念41

一九 工具理性与超越理性43

二○ 科技的负面价值48

二一 改造大学的教育和学风49

二二 推陈出新53

二三 排沙简金54

二四 重建中国的人文研究55

二五 “顺手乱抓”57

二六 “视西籍若神圣”58

二七 人文研究的泛政治化60

二八 关于文化评论62

二九 以哲学观点衡论文化传统的利弊63

三○ 比较的观点64

三一 中西文化内部的复杂性68

三二 脱离“格义”70

三三 外来观念72

三四 语言、文化的限制与翻译75

三五 学术著作的难译77

三六 翻译者的语言能力78

三七 中国文化西来说80

三八 文化价值的再发现80

三九 萨依德的文化观82

四○ 价值系统问题83

四一 关于“传统”84

四二 传统与现代86

四三 大传统与小传统88

四四 大小传统与上下层文化89

四五 传统的变与不变93

四六 内倾文化的特性95

四七 国家观念与民族意识96

四八 “天地君亲师”的起源99

四九 尊君卑臣103

五○ 君权传统缺乏理性基础106

五一 说鸿门宴的坐次109

五二 中国人的生死观119

五三 慎终追远的传统121

五四 家族意识与政治分裂123

五五 汉末以下的离心势力124

五六 三国人才之盛126

五七 “征服王朝”127

五八 隋唐统一的文化背景128

五九 中国法律的特殊性130

六○ 民主体制的文化基础131

六一 思想史的“内在理路”132

六二 老子的反智论134

六三 韩非的反智论136

六四 《商君书》的反智论138

六五 韩非与后世皇帝的分别141

六六 焚书143

六七 儒学的性质146

六八 儒学的命运147

六九 古代儒学的三次困境148

七○ 现代儒学的困境149

七一 儒家的日常人生化152

七二 人师与身教158

七三 儒家的刚毅进取精神160

七四 经世致用162

七五 借修身以取誉163

七六 枉道而从势的社会原因165

七七 以势驭道166

七八 叔孙通169

七九 公孙弘171

八○ 南朝清谈172

八一 唐、宋、明三帝《老子》注中之治术发微176

八二 刘歆伪造《周礼》说的由来187

八三 朱陆异同189

八四 理学中的个人与自我193

八五 明清以来中国的内在渐变197

八六 儒者的治生198

八七 明清儒学的反专制趋向200

八八 明代对知识分子的控制201

八九 《明大诰》204

九○ 废相与儒家上行路线的改变205

九一 儒学与君主专制209

九二 “道问学”与“尊德性”之间210

九三 王阳明212

九四 黄宗羲214

九五 王夫之216

九六 李颙216

九七 颜元与李塨217

九八 清初考证学者的思想动机221

九九 乾嘉学者的经世意识223

一○○ 戴震论义理、考据、词章225

一○一 戴震友人的反宋议论228

一○二 段玉裁论戴震231

一○三 段玉裁的自责235

一○四 章学诚的“六经皆史”说236

一○五 清代史学家的“独立宣言”243

一○六 道光时代的学术界与曾国藩245

一○七 曾国藩的成学过程250

一○八 曾国藩的“读书之道”258

一○九 曾国藩与“士大夫之学”265

一一○ 中学与西学271

一一一 近代中国文化危机的三个阶段274

一一二 儒学的内在批判280

一一三 康有为、章太炎与新思想运动285

一一四 《新学伪经考》289

一一五 “五四”与文化传统290

一一六 肯定“五四”超越“五四”292

一一七 病象与病因295

一一八 胡适思想上的“预备”296

一一九 新典范301

一二○ 青代考证学与《中国哲学史大纲》303

一二一 胡适与陈独秀312

一二二 陈独秀的悲剧314

一二三 陈独秀与传统315

一二四 “五四”领袖的群体意识316

一二五 “万恶之原”319

一二六 鲁迅与周作人320

一二七 林语堂321

一二八 闻一多324

一二九 郭沫若的古史研究325

一三○ 郭沫若与董作宾329

一三一 齐思和评《十批判书》331

一三二 陈寅恪学术成就的四大支柱332

一三三 陈寅恪与儒家传统336

一三四 陈寅恪追求的正面价值341

一三五 陈寅恪的终极关怀346

一三六 在“进步”与“保守”的两极之间348

一三七 学习世界史350

一三八 从东方学回到史学354

一三九 在史中求史识358

一四○ 考古以证今362

一四一 旧学与新知364

一四二 实证与诠释367

一四三 梁漱溟370

一四四 新儒家的心态372

一四五 洪业377

一四六 钱穆治史的动机与方向380

一四七 为故国招魂385

一四八 学术与门户389

一四九 专与通394

一五○ “第一流”与“第一线”397

一五一 “水中盐味”与“眼里金屑”398

一五二 误“浮云”为“树林”400

一五三 史学的基本纪律401

一五四 中国史学界的朴实楷模404

一五五 费正清的贡献412

一五六 费正清的“霸才”414

一五七 士大夫与小说417

一五八 “小说教”419

一五九 《庄子》、阮籍与曹雪芹421

一六○ 理想世界与现实世界426

一六一 黛玉葬花430

一六二 红学考证的流弊432

一六三 责任伦理与意向伦理433

一六四 治史者应有的严肃与尊严434

一六五 兰克与中国史学435

一六六 史学与时代441

一六七 方法论问题443

一六八 西方新方法445

一六九 一味趋新是浅薄的表现446

一七○ 论证与证据447

一七一 辨伪中的轻率断案450

一七二 “大胆的假设”450

一七三 大处着眼 小处着手452

一七四 关于通论455

一七五 怎样读中国书456

一七六 文墨是非461

一七七 我的思想史研究的立足点461

一七八 我研究戴震和章学诚的原因463

一七九 我所承受的“五四”遗产464

一八○ 我的中国情怀468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