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儒家政治理论及其现代价值【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儒家政治理论及其现代价值
  • 傅永聚,任怀国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华书局
  • ISBN:9787101081473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508页
  • 文件大小:20MB
  • 文件页数:527页
  • 主题词:儒家-政治思想-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儒家政治理论及其现代价值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儒家对王道政治蓝图的构想1

一 儒家的大一统思想1

(一)大一统释义1

(二)先秦儒家的大一统主张2

(三)《公羊传》的大一统思想13

(四)春秋公羊学派的大一统思想15

(五)儒家大一统思想评价23

二 儒家的理想国27

三 儒家政治哲学的精髓——和41

四 儒家天人合一的政治学阐释49

(一)天人合一释义49

(二)政治学意义上的天人合一50

五 儒家伦理政治的理想境界——“内圣外王”55

六 儒家的王霸之辨62

(一)王霸之辨释义62

(二)孔子论“有道”和“无道”64

(三)孟子与王霸之辨65

(四)荀子与王霸之辨67

(五)宋明儒家学者与王霸之辨70

第二章 儒家政治理论中的宗法精神与鬼神观念72

一 亲亲、尊尊——儒家宗法理论的主旋律72

(一)宗法释义72

(二)先秦儒家的宗法理论75

(三)汉代以后儒家的宗法理论78

二 祭祖先以崇孝道——儒家祭祀理论的真谛80

(一)祭祀释义80

(二)慎终追远81

三 儒家的鬼神观——敬鬼神而远之84

(一)鬼、神释义84

(二)孔子对鬼神的态度85

(三)“敬鬼神而远之”的传承与异化92

第三章 儒家的家国理论99

一 儒家家国理论的演变历程99

二 儒家家国理论的基本内容101

三 儒家对君与臣民关系的剖析105

(一)立君为民105

(二)君心民体107

(三)君臣一体108

(四)君臣之义112

第四章 儒家的君主集权理论114

一 儒家的正名思想114

(一)孔子的“正名”主张115

(二)制名以指实116

(三)正名号,严等级117

(四)深察名号119

二 儒家的尊君论122

(一)器、名君主独操122

(二)一正君而国定123

(三)隆礼义,尊君师124

(四)《礼记》中的君主专制思想127

(五)董仲舒的君权至上理论128

三 儒家统一思想的理论132

(一)先秦儒家对思想统一的认识133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36

(三)存天理,灭人欲137

第五章 儒家的君权运作理论141

一 儒家的权变理论141

(一)释“经”与“权”141

(二)孔子的权变思想143

(三)孟子的权变思想146

(四)汉儒的经权理论149

(五)宋儒的经权理论152

二 儒家的中庸之道154

(一)释“中庸”154

(二)孔子的“中庸之道”156

(三)孔子后学的中道思想161

(四)汉儒的中道思想165

(五)宋明儒者对“中”的解说166

三 儒家的礼治思想171

(一)礼的源流171

(二)克己复礼173

(三)礼的功用177

(四)礼治思想评析183

第六章 儒家的德政理论186

一 儒家的忠恕之道186

(一)孔子与忠恕之道186

(二)后儒论忠恕之道189

(三)儒家的忠恕之道评析192

二 儒家的公忠思想197

三 儒家的贵智理论200

(一)释“智”201

(二)“仁且智”的理想人格203

(三)学而知之204

(四)在朝则美政,在下位则美俗206

四 儒家“以德治国”理论的渊源流变208

(一)儒家德政理论的历史渊源208

(二)为政以德211

(三)仁政理论215

(四)汉初以仁义治国理论的渐兴219

(五)董仲舒的德治理论221

(六)理学诸子的德治理论222

(七)儒家德治思想评析224

第七章 儒家的纲常理论232

一 “三纲五常”释义232

二 纲常存在的社会基础235

三 先秦儒家的人伦学说238

四 董仲舒的纲常说242

(一)王道之三纲242

(二)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245

五 《白虎通义》对三纲五常的神圣化250

六 三纲五常与天理人心254

七 传统政治中的纲常影响257

(一)政治权力体制中的纲常影响257

(二)法律制度中的纲常影响258

(三)文教举措中的纲常影响260

第八章 儒家的人才思想262

一 孔子的人才思想262

(一)举直错诸枉262

(二)贤才标准264

(三)不拘一格选拔贤才265

(四)善任必先知人267

(五)无求备于一人,因材任使270

二 孟子的人才思想272

(一)尊贤使能,俊杰在位272

(二)人皆可以为尧舜273

(三)进贤必慎与用贤必信275

三 荀子的人才思想276

(一)尚贤使能276

(二)贤能不待次而举,唯诚能是求277

(三)论德定次,量能授官277

(四)无私人以官职事业279

(五)取人之道,用人之法280

四 贵得贤而同心——汉儒的人才理论283

五 择才而用在君,以身许国在己——宋明儒家的人才理论284

第九章 儒家的谏议理论287

一 儒家“限制君权”的思想287

(一)先秦诸子论君主的操行287

(二)董仲舒挟天威说以令天子288

(三)朱熹要求君主收拾身心去其私念289

(四)黄宗羲等启蒙思想家限制君权的理论291

二 释“谏”294

三 言路者,国之命也299

四 智者不惑302

(一)闻过则喜与择善而从302

(二)听政于国人304

(三)兼听齐明304

(四)君主必须为民而贤明305

五 纳谏之道306

第十章 儒家的忧患意识312

一 忧患意识的生发312

二 君子忧道不忧贫314

三 君子有终身之忧317

四 居安思危319

五 心系天下,悲天悯人321

六 忧劳可以兴国325

第十一章 儒家的臣道观329

一 以道事君,不可则止329

二 唯大人为能格君心之非333

三 从道不从君335

四 臣道有为340

五 褒争臣绌谀臣342

六 忠君爱国343

(一)释“忠君爱国”344

(二)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349

(三)以礼待君,忠顺不懈352

(四)移忠为孝,忠孝合一354

(五)儒家忠君爱国理论评析360

七 敦厚谦让362

(一)宽厚待人362

(二)礼让三先369

(三)谦恭思敬373

八 奉公忘私375

九 见利思义381

(一)儒家事实层面上的义利观382

(二)儒家人格修养(价值)层面上的义利观393

(三)儒家治国层面上的义利观394

十 进退荣辱397

(一)儒家进退出处的主张397

(二)儒家的荣辱观401

十一 行己有耻404

(一)释“耻”德404

(二)耻者,百行所从出也407

(三)知耻近乎勇408

(四)廉洁知耻410

十二 自强不息412

十三 修己慎独416

(一)修己安人与内圣外王416

(二)君子必慎其独也422

第十二章 儒家的民本思想429

一 “民本”与“民主”概念辨析430

(一)民本与民主的内涵之比较430

(二)民本与民主的社会作用之比较433

二 儒家“取信于民”的理论437

(一)信与诚437

(二)民无信不立443

三 儒家的贵民思想444

(一)贵民思想的渊源445

(二)仁者爱人448

(三)民贵君轻449

(四)民水君舟与立君为民452

(五)儒家后学的贵民主张454

(六)儒家贵民思想评析458

四 儒家的养民思想460

(一)先秦儒家的养民思想460

(二)汉唐时期儒家的养民主张462

(三)宋元明清时期儒家的养民主张463

五 儒家的富民思想466

(一)富民足君466

(二)制民之产468

(三)以政裕民471

(四)汉唐时期儒家的富民主张477

(五)宋元明清时期儒家的富民主张482

六 儒家的教化学说489

(一)道(导)德齐礼489

(二)善教得民491

(三)化性起伪493

(四)汉唐时期儒家的教民主张495

(五)宋元明清时期儒家的教民主张501

参考书目503

跋50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