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哲学原论 原道篇 上【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中国哲学原论 原道篇 上
  • 唐君毅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7500451911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423页
  • 文件大小:27MB
  • 文件页数:507页
  • 主题词:古典哲学-研究-中国;道家-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哲学原论 原道篇 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编1

一 导言 孔子以来言仁之思想之数变,并自述究心于此问题之经过,及本文宗趣1

第一章 孔子之仁道(上)1

原道篇自序——述作缘起、其宗趣、内容之限极,与论述之方式1

一 缘起1

二 宗趣3

三 内容之限极6

二 仁德、事功、及志于道之含义6

三 为仁之方、与忠、恕、信10

四 论述方式13

四 仁与礼敬16

五 余言16

导论上——道之名义及其类比18

一 中国哲学中之“道”与西方及印度哲学中之相类似之名言18

五 仁与智及勇、义19

二 “道”之名义与“物”、“事”、“生”、“命”、“心”、“性”、“理”、“气”等之名义21

三 道之字原之义与引申义、一道多名、道之交会,与存在即道22

六 孔子自心上说仁之旨、及孔颜乐处之问题之讨论22

四 道之远近、大小与曲直、非道之道、平行道、与相贯道25

五 发现道、创成道、目的道、手段道,与道不同之论争,其相容以并存,及哲学思想中之“道”之次第修建之历史27

第二章 孔子之仁道(下)27

一 天命思想之三型与孔子之说27

一 中国人文中之不言之道,及言中之道,与孔子之契在不言之道,而为言30

导论下——孔子所承中国人文之道30

二 天命、自命与义之同义及异义,与义命不二、及天命不已31

二 虞夏书商书中哲学性观念之次第生起32

三 殷周之际与周初之王道,及人文礼乐之道35

三 天与己及人之存在意义,及知天命、俟天命、畏天命之不同意义36

四 周之礼教及春秋时人之言文德、天道、人道,及孔子以后中国思想之尊道39

四 孔子之天与人格神40

五 如何理解孔子之言鬼神42

五 “中”国哲学与中和之道43

六 孔子言鬼神之含义,与礼与仁46

上下篇结论50

第三章 墨子之义道(上)53

一 略述墨学之演变,及本文宗趣53

二 由仁义之不同,辨墨子之兼爱为以义说仁之义道58

三 由墨子之言人当兼爱之理由,辩墨子之兼爱为客观之义道65

四 非攻、节葬、节用、非乐,与人民之生存及经济生活中之义道68

五 尚贤、尚同,与社会政治上的义道71

第四章 墨子之义道(下)71

六 天与鬼神之义道,及天鬼神及人交互关系之“宇宙的义道”77

七 非命,与外无限制之绝对的义道86

八 总论墨学中之义道之大88

第五章 孟子之立人之道(上)93

一 导言 述中国历代孟学之三变,及孟子之兴起人之心志以立人之道93

二 孟子言道与孔墨之不同,及孟子之人禽之辨95

三 仁义之心,与义外义内之辨100

四 孝弟与行义之道103

五 孟子言学者之志,及生与义108

第六章 孟子之立人之道(下)110

六 孟子言君子之所乐、所欲、与所性110

七 孟子言成德之历程113

八 孟子言尽心知性以知天、存心养性以事天、及立命之含义114

九 孟子之养气,与知言之学117

十 孟子之言王者之政与民之兴起,及圣贤豪杰与王者、学者之兴起121

第七章 道家之起原与原始型态126

一 道家思想之起原与杨朱之说126

二 陈仲史之忍性情、与它嚣魏牟之纵性情之说129

三 田骈、彭蒙、慎到之弃知去己之论及其意义与价值130

四 老庄对知与己之观念,及老子之道与田骈、彭蒙、慎到之道之异同之分际136

五 庄子之道与老子之道及田骈、彭蒙、慎到之道三者之分途140

第八章 老子之法地、法天、法道,更法自然之道(上)144

一 老学简史,及吾论述老学之经过144

二 人法地,与地上之物势中之道150

三 地法天,与人由法天以法道之义156

第九章 老子之法地、法天、法道,更法自然之道(下)161

四 天之道、与道、及人之直接法道义161

五 修道者之安久于道、与道之常、及道法自然义166

六 老子言道、德、仁、义、礼之层面,与法道之四层面之对应关系之讨论170

七 老子通贯四层面之言、与正反相涵之四义、及道之诸性相172

八 余论:老子之道是否为实体之问题,与本文之宗趣177

第十章 庄子内篇中之成为至人神人真人之道(上)179

一 庄子之道,与老子田骈慎到之道不同,与其关连之际179

二 庄子之至人、真人、天人、圣人、及内七篇中之问题182

与其关连182

三 逍遥游之无名、无功、无己之义184

四 齐物论中之齐物我是非义186

五 养生主中之生命舆心知共流行义188

第十一章 庄子内篇中之成为至人神人真人之道(下)195

六 人间世之“乘物以游心、托不得已以养中”义195

七 德充符之“才全而德不形”义199

八 大宗师中之“天人不相胜”、及真人之生活200

九 应帝王所归之“未始出吾宗”义215

第十二章 综述庄子外杂篇之义,并附论韩非子及管子中之道家言218

一 综述庄子内七篇大旨218

二 外杂篇言天地万物之道之义220

三 道之超知义、不可言说义,及通言默义223

四 遗世忘世义225

五 生死义226

六 凝神于物义226

七 外杂篇言“主于内以应外”之同于内篇者,及其“内顺外俱运”,所成立之人道治道228

八 世愈降而政愈衰之说230

九 任性之自然之说231

十 扬老抑孔之说之衍成232

附论 韩非子解老喻老及管子心术内业中之道家言234

一 韩非子解老喻老篇言道与理之义及不制于虚之虚234

二 管子心术与内业言心中之心、及精气神之修养236

第十三章 荀子之成人文统类之道(上)241

一 荀学简史241

二 总述荀子之道之别于墨孟庄之道242

三 荀子言天与人分职之学243

四 荀子言心与道之关系246

五 荀子如何辨人心与道心253

六 治心之道、与所知之事物之道、及知道与行道之关连258

第十四章 荀子之成人文统类之道(中)262

七 道、人道、圣王之道、贯于古今历史之道、及荀子何以非斥诸子所言之道262

八 为学以“备圣心”、而“化道”之义267

九 修身以学圣之道及荣辱之义269

第十五章 荀子之成人文统类之道(下)274

十 圣学与王道274

十一 王者之政制、富国之道、及王道、霸道之分277

十二 君道、臣道、致士之道、师术、及用兵强国之道?HT?280

十三 荀子礼论、乐论大义及其论礼乐之要旨282

第十六章 韩非子之治道(上)287

一 韩非子所感之政治问题287

二 韩非子言人君之虚静之功291

三 韩非子与申不害之言术与儒家之用贤之关系292

四 韩非子与商鞅之言法及墨家言法之关系294

五 韩非与慎到之言势与权297

第十七章 韩非子之治道(下)299

六 韩非言权当独制之理由,与其对人性之各自为计之观察299

七 用“人自计虑其利害之私”,以使人弃私曲、行公法之道301

八 韩非对他家之治道之抨击303

九 韩非之治道之性质,与其解老之道306

十 余论:韩非思想之效用与其悲剧命运307

附论 韩非子以后之治道,及管子书中言治道之方向309

第十八章 周秦诸子对“名言”之道(上)313

一 论名言之道为一义上之高一层次之道313

二 名字、名谥、孔子正名之教、及墨子之“言”“义”之义314

三 道家对名闻及以名言成辩之态度与儒墨之异同317

四 惠施之辩与其归趣322

第十九章 周秦诸子对“名言”之道(下)328

五 公孙龙之名实论328

六 公孙龙之白马论、坚白论332

七 公孙龙之通变论336

八 公孙龙之指物论339

九 公孙龙至墨辩及荀子正名、法家言名、至尹文子言名之发展344

第二十章 庄子天下篇之内圣外王之道与大学之明明德于天下之道348

一 晚周之学术融合之趋向,及圣王之名义之变迁348

二 天下篇论道术之规模350

三 圣王之道术之全352

四 礼记之成书,与对其前儒家思想之承继354

五 大学之兼摄孟荀义,而以本末、终始,贯儒家之内圣外王之道356

六 大学之始终本末相贯义358

一 中庸之道之兼横通内外,与纵通天人义,及首章所谓天命与性、道、教之义361

第二十一章 中庸之诚道361

二 中庸之诚道,及圣德与天德义365

三 中庸本书所言之义理在思想史上之价值369

第二十二章 礼记中之礼乐之道与天地之道(上)373

一 礼运大同章之问题,及其在礼运篇中之本旨373

二 礼之原始378

三 礼运言“内顺于己、外顺于道”之祭祀之礼、“天不爱道”之义,与中庸言道之旨379

四 礼运及礼记他篇,论祭祀中之报本返始与道福380

五 礼之用、与人义、及人对生命之始终之尊重,礼仪中人与天地万物之德之表现、与用物中之德性383

六 礼之行为之本质388

第二十三章 礼记中之礼乐之道与天地之道(下)并论孝经之孝道388

七 乐与礼之关系,及乐在中国文化中之原始地位391

八 乐记言乐所重之义,与孟荀言乐所重之义之不同393

九 礼乐之道,与天地万物鬼神之道395

十 论孝经以孝为天经、地义、民行之道396

第二十四章 易传之即易道以观天之神道(上)401

一 易经一书之起原401

二 无思、无为、至有思有为之心境,及其含义404

三 一阖一辟之道,与知来之神407

四 卜筮所预设神明之知,及其含义408

五 人之观“感应变化”,以形成人之神明之知之道410

第二十五章 易传之即易道以观天之神道(下)413

六 神明之知与德行之关系413

七 易传中即得失、利害、以修德之义414

八 略说卦与爻之象征意义——物、事、文、与爻之相应,及爻所以当变之理由,与变则通,及道与神415

九 物之具德、天地之心,与人之观自然物以修德之道417

第二编425

第一章 阴阳家与秦汉学者顺天应时之道及其历史演变意识425

一 阴阳家之顺天应时之道425

二 阴阳与五行之名义,及五德终始说之起源428

三 秦汉时人之历史时代意识432

四 天时与人事历史中之节度意识436

第二章 秦汉学者之言学术之类别与节度,以形成学术人文之领域之道439

一 汉世学者之历史精神,及司马谈、班固对学术思想之类别与节度之论述,及学术、人文领域之形成439

二 汉世经学思想中礼制之道,见于白虎通义者445

三 汉世学者之摹拟为学之道,见于扬雄者450

四 汉世学者以批评为学之道,见于王充者452

第三章 秦汉至魏晋学者之法天地以设官分职之道,及对人之才性之品类之分别与对人物之品鉴之道456

一 秦汉学者及董仲舒之言法天地之政道456

二 董仲舒书及周礼之言官职之类别459

三 秦汉学者之辨人物之才德才性之品鉴之道,与魏晋人对才德才性之表现所成之人物风度之品鉴之道463

一 神仙意识之原始及方术内学之流469

第四章 秦汉之神仙思想与炼养精气神之道,与道教思想之发展469

二 儒家之内心之学,与道家之内心之学,及先秦儒道之家言精、气,与神之意义473

三 董仲舒与淮南子之重精为气神之本之义478

四 淮南子,与汉以后之道教之发展482

第五章 春秋学中之对善恶是非之褒贬之道486

一 春秋书之性质问题486

二 春秋三传家对史事之态度,与他家之不同,及本义理以评断史事之态度之三型489

三 董仲舒之春秋学494

四 董仲舒之文质三统之更迭为用之道500

一 略说历代易学之多方及学易之兴趣之种种,与汉易之问题504

第六章 汉代易学中之易道及其得失与流变504

二 汉世今古文易学之演变507

三 汉代易学之用于占卜与释经文者之评论511

四 汉代易学之价值,在以易卦虚涵天地万物之变化,而提出种种观之之方式范畴,及汉易之二宗513

五 略说后世言象数之易学之流变,及其循汉易之道路,而更进之义517

第七章 五行之义、六十甲子义,及其用于易学之得失520

一 五行之概念,及其可成为普遍的思想方式之理由520

二 以五行言甲子之意义及其问题523

三 五行之哲学,及用五行释易经经文,与其他汉易之共同得失529

一 王弼易学之性质532

第八章 王弼之由易学以通老学之道(上)532

二 明彖与统宗会元之理533

三 明爻通变及位与情趣535

四 在整个之卦中,爻之适时之变538

五 象、言,与意之关系540

第九章 王弼之由易学以通老学之道(下)544

六 “复”、“无”、“感”及老、易之会通544

七 王弼之老学道路,及老学发展之诸道路547

八 王弼以虚通之境言老子之道之义,及无为之义549

九 物之由于虚通之境,即由于道之义与自然义551

十 道之名称,及“无名无称”之域553

十一 由道之无之虚涵物之有,及物凭之而定性,得其精、真、信之义556

十二 王弼之言道与德,及王弼与老子言道之论之高下与得失558

第十章 郭象庄子注中之言自然独化与玄同彼我之道562

一 魏晋之时代精神562

二 郭象之注庄在庄学中之地位563

三 玄学中之自然义与郭象自然、自生、独化义566

四 郭象之超因果义,与无无义569

五 各据性分,物冥其极义,及与化为体义572

六 郭象言逍遥、齐物、养生等与庄子之本义574

一 文学艺术之所以可能在反省的观照,与玄理中之虚无寂寞义580

第十一章 魏晋之玄理与文学艺术中之道580

二 陆机言文学形成之心意历程584

三 刘彦和论文学中之“神思”与“志气”586

四 “心生、言立、文明”之道之涵义588

五 言意之内外问题,及文学中之道家义与儒家义之会通590

六 嵇康论声音之道与“宣和情志”义593

七 宗炳之以“澄怀味像”论画道,及其言“应会感神,神超理得义”596

第三编601

第一章 中国固有哲学中之道与佛道之交涉(上)601

一 印度佛学之根本问题与其思想方向601

二 佛学之传入中国与般若之教606

三 僧肇之物不迁义与玄学义608

四 不真空论言有无、真俗义,及王弼、郭象之有无义612

第二章 中国固有哲学中之道与佛道之交涉(下)616

五 般若无知论言心知,与中国固有思想中言心知之同异616

六 执见之起源,一般艺术、哲学之观照心,与佛家之观照心、悲悯心623

七 佛学之工夫论,与道生之学626

八 佛家之境地论与果德论,及中国佛学之分流629

第三章 成实论、中论,至成实宗之中道论632

一 成实论之辨假名有与实有632

二 成实论与不空假名、空假名及假名空638

三 中论与成实论之异同640

四 中论之破生灭等范畴之哲学意义642

五 关系与关系项之宛然有而实际空义646

六 中论言性空,与成实论、僧肇言空之异同649

七 附论:法相唯识宗对“假”、“实”、“空”、“有”之分别,与般若宗之义之不相违653

第四章 般若三论宗之二谛义与吉藏之中道义及佛性义(上)659

一 二谛之根据问题659

二 二谛异体、同体之三家义661

三 吉藏言二谛是教、不二为理义664

四 吉藏言二谛之绝名义与不绝名义671

第五章 般若三论宗之二谛义与吉藏之中道义及佛性义(下)676

五 吉藏之以中道说佛性义676

六 吉藏学在中国佛学思想中之地位之衡定684

第六章 智?在中国佛学史中之地位与其判教之道(上)688

一 智?与中国固有之哲学688

二 智?之学之规模,与其判教论之特色691

三 智?言本迹、权实义,与其言权实智之进于吉藏者695

四 本迹之十妙之开合,与四教之判分698

五 智?对化法四教之形式的分别,其七种二谛义与吉藏四重二谛义之对比,及其依三谛、四谛以判教义699

六 四教之实质的分别,与小乘藏教704

第七章 智?在中国佛学史中之地位与其判教之道(下)704

七 大乘教与通教义706

八 智?之言别教义708

九 智?之言圆教义714

第八章 智?之圆顿止观论718

一 观心成不思议境与一心三观718

二 破法遍与三观722

三 一念三千义724

四 观当前一念心之意义726

五 对无明与法性之圆观728

六 圆观中之上下二层义,及无明即法性、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与不脱而脱义730

第九章 法相唯识宗之佛学道路735

一 法相唯识学之渊源735

二 法相唯识宗与般若宗之思想道路方向之同异739

三 境不离识义,及三性义之契入741

四 法相唯识宗对心理之反省的分析与追溯之态度743

五 赖耶识之存在之契入745

六 末那识之存在之契入747

七 末那识与人我执、法我执,及不善心所与善心所750

八 转识成智之可能与缘生正理753

一 大乘起信论之时代与其宗趣及内容759

第十章 大乘起信论之佛学道路759

二 心真如门763

三 心生灭门与本觉、始觉、究竟觉义765

四 不觉义769

五 无明熏习相应染、与染净心法之熏习773

六 对治邪执、及止观方便、与发心775

第十一章 华严宗之判教之道及其法界观(上)779

一 导言779

二 法藏判五教十宗之大旨781

三 法藏所传唯识、般若二宗之判教论,及其论“破”“立”,与论护法、清辨立义之相违中之相顺785

四 法藏对唯识宗之三性义,及般若宗之二谛义之融通787

五 总述法藏融摄般若二谛与唯识三性之根本旨趣792

六 法藏对大乘起信论之重释,及事理无碍、真如随缘不变义793

第十二章 华严宗之判教之道及其法界观(中)796

七 唯识宗之重缘生义,及法藏对缘生与种子义之重释796

八 圆融的缘起论之应用,及佛性真如之随缘不变义、及本觉始觉义804

第十三章 华严宗之判教之道及其法界观(下)809

九 顿教之地位809

十 华严之圆教义与天台之圆教义812

十一 佛法十义及理事无碍观、事事无碍观817

十二 法藏言十玄、六相、及华严法界观820

第十四章 宗密论禅原与禅宗之道824

一 导言824

二 禅宗之三宗与三教825

三 禅定、禅观、与教义关系之理解830

四 禅宗之言说方式,与华严之事理无碍、事事无碍义835

五 禅宗之言说与超言说,及道之通流839

第十五章 湛然以后之天台宗之佛道与他宗佛道之交涉841

一 湛然以后之天台学中之论争,及湛然之学与智?之学之不同841

二 湛然之心色不二义、依正不二义,及草木成佛义844

三 以一念理具三千说体用、因果义845

四 佛不断性恶义846

五 天台宗山家、山外所争之问题,与山家、山外在中国佛学中之地位848

六 山家山外之论义之相反与相成852

附说:天台山家、山外之争后之中国佛学之一方向858

第十六章 略论佛学以外之南北朝至隋唐学术中之道,及宋以后学术中之重守道及辨道862

一 佛学以外之南北朝至隋唐之哲学文学中之道862

二 五代宋以后中国哲学中之守道精神866

三 宋以后讲学之重宗旨,及学术之辩争869

四 清之文字训诂等学之本原,及宋以后学者之守道、辨道精神之价值872

附录876

本书作者其他著作938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