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社会主义和谐发展的哲学辨思【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社会主义和谐发展的哲学辨思
  • 顾玉平著 著
  • 出版社: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 ISBN:7206047831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425页
  • 文件大小:24MB
  • 文件页数:438页
  • 主题词:社会主义-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社会主义和谐发展的哲学辨思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矛盾同一性与社会主义和谐发展的动力机制1

一、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2

(一)对立统一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基原2

(二)同一性和斗争性地位与作用的辩证性7

(三)同一性是事物量变状态下的发展主轴12

(四)和谐是矛盾同一性的表现形式与价值特质15

二、社会主义矛盾动力论的形成与发展20

(一)社会主义矛盾动力论的基本定位21

(二)社会主义矛盾动力论的创造性发展29

(三)斗争性是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与巩固的主旋律35

三、历史的转折与和谐哲学的诞生43

(一)历史的转折45

(二)系统共进的构建52

(三)和谐哲学的诞生57

(四)和谐哲学的人类学意义61

第二章 阶层合作是协调社会成员矛盾的基本对策70

一、阶级社会阶级合作的形式与作用72

(一)阶级社会阶级合作的形式72

(二)阶级社会阶级合作的作用79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阶级阶层合作83

(一)列宁阶级合作的理论与实践84

(二)毛泽东阶级阶层合作的理论与实践85

(三)邓小平阶级阶层合作的理论与实践91

(一)我国当前社会阶层的新变化99

三、我国现阶段阶层结构分析99

(二)正确认识现阶段我国社会阶层结构的新变化106

四、协调社会阶层矛盾的基本对策108

(一)正确处理社会阶层矛盾已成为政治生活的主题108

(二)当前我国社会阶层矛盾的基本特点110

(三)阶层合作是协调社会阶层矛盾的基本对策113

第三章 公有制为主体是和谐发展的经济基础120

一、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石120

(一)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120

(二)公有制是社会主义和谐发展的价值支柱125

(三)社会主义所有制探讨中存在的不足129

(四)私有制本质上与和谐发展相悖133

(一)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生成主体139

二、社会主义公有制主体性的三个观念139

(二)生产力与人的发展标准的双重合一144

(三)自在与外在的兼容共进150

三、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协作发展之路158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必然选择158

(二)公有制经济是非公有制经济的引领者164

(三)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必然性与多样性169

第四章 程序民主:和谐社会国家观的核心环节174

一、和谐社会国家观的逻辑起点174

(一)传承与超越174

(二)批判与借鉴181

(三)把握与决断188

(一)和谐社会国家观的程序本质194

二、和谐社会国家观的本体诉求194

(二)和谐社会国家观的制度内涵200

(三)和谐社会国家观的动力机制207

三、和谐社会国家观的实践理念214

(一)必须强化国家的社会管理观念214

(二)正确处理一元与多样的关系219

(三)科学协调国家与社会的关系224

第五章 意识形态和谐整合的现实路径232

一、当代中国意识形态面临的困惑与挑战232

(一)市场经济转轨中传统均衡观念的失落232

(二)全球化时代意识形态战略与文化的碰撞239

(三)偏离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因素依然存在246

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客观逻辑251

(一)以人本的真实性消解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虚假性252

(二)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257

(三)树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观264

三、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两种方法269

(一)坚持与突破的统一269

(二)指导与引导的统一276

第六章 宏观调控下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方式283

一、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理论与实践285

(一)马克思恩格斯对计划经济的设想285

(二)列宁对计划经济的探索290

(三)斯大林的计划经济模式294

(四)中国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实践296

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基础上的计划重建297

(一)资本主义计划经济的发生298

(二)新自由主义的兴起与后凯恩斯主义混合经济制度的产生304

(三)资本主义计划经济的重建311

三、宏观调控是市场经济运行的主导315

(一)经济建设进程中计划淡化的原因315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构建320

(三)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作用324

第七章 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时代导向338

一、以人为本:执政党的执政基础与价值旨归339

(一)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340

(二)中国共产党的价值旨归346

二、求真务实:执政党思想路线的时代要求356

(一)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357

(二)与时俱进是党的思想路线前行的动力363

(三)求真务实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时代要求368

三、独立自主:执政党精神的内在品质371

(一)独立自主的理论渊源371

(二)毛泽东奠定了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的精神377

(三)邓小平独立自主精神的返本与开新387

(四)弘扬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393

四、民主政治:执政党凝聚力的支撑点396

(一)党内民主是推进民主政治的前提397

(二)从制度上驱除新官僚主义402

(三)扩大公民的政治参与411

主要参考文献415

后记42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