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武功县志【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武功县志
  • 武功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 著
  • 出版社: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 ISBN:7224057231
  • 出版时间:2001
  • 标注页数:923页
  • 文件大小:59MB
  • 文件页数:968页
  • 主题词:武功县(学科: 地方志) 武功县 地方志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武功县志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序1

凡例1

概述1

大事记9

第一编 行政建置63

第一章 位置及建置沿革63

第一节 位置境域63

第二节 建置沿革63

第二章 行政区划65

第一节 区划演变65

第二节 乡镇概况74

第二编 自然环境79

第一章 地质、地貌79

第一节 地质79

第二节 地貌81

第二章 气候83

第一节 光照83

第二节 气温85

第三节 积温88

第四节 风89

第五节 降水89

第六节 物候91

第三章 水文91

第一节 河流91

第二节 地下水92

第三节 肥水93

第四章 土壤94

第一节 土壤类型94

第二节 土壤分布100

第五章 动植物101

第一节 兽101

第二节 禽102

第三节 虫102

第四节 鱼102

第五节 植被103

第三编 自然灾害105

第一章 干旱105

第二章 洪涝110

第三章 风灾115

第四章 霜冻、冰雹117

第五章 其他灾害118

第四编 人口、计划生育121

第一章 人口源流、规模121

第一节 人口源流121

第二节 人口规模122

第三节 人口分布124

第四节 人口密度126

第二章 人口变动130

第一节 出生、死亡130

第二节 迁入、迁出131

第三节 自流人口133

第三章 人口构成133

第一节 性别构成133

第二节 年龄构成134

第三节 文化构成141

第四节 职业142

第五节 民族144

第六节 姓氏145

第四章 人口管理、调查146

第一节 管理146

第二节 普查147

第五章 婚姻、家庭148

第一节 婚姻148

第二节 家庭149

第六章 计划生育150

第一节 机构150

第二节 宣传教育151

第三节 政策与规定152

第五编 农业158

第一章 农业生产关系变革158

第一节 封建土地所有制158

第二节 土地改革158

第三节 农业合作化159

第四节 人民公社161

第五节 农业生产责任制162

第二章 管理机构163

第三章 农业区划164

第一节 下塬粮、菜、畜高产示范区166

第二节 中塬粮、油、辣、畜发展区166

第三节 上塬粮、油、烟、畜开发区167

第四章 作物种植167

第一节 粮食作物168

第二节 经济作物173

第五章 耕作制度177

第六章 农业机具179

第一节 传统农具179

第二节 农具改良与农业机械化181

第七章 畜牧业184

第一节 大家畜185

第二节 小家畜186

第三节 其他禽、畜187

第八章 林果业188

第一节 建国前林业188

第二节 建国后林业189

第三节 果树190

第四节 竹、桑192

第六编 土地194

第一章 土地调查194

第一节 土地详查194

第二节 耕地等级195

第三节 土地权属197

第二章 土地利用197

第一节 建国前利用简况197

第二节 建国后利用类型198

第三节 耕地分区利用200

第三章 耕地与人口202

第四章 土地管理204

第一节 管理机构204

第二节 土地征用204

第三节 土地监察207

第七编 水利209

第一章 管理机构209

第一节 行政机构209

第二节 事业机构210

第二章 引水工程211

第一节 古代工程212

第二节 近代工程213

第三节 新中国引水工程214

第三章 提灌工程221

第一节 人、畜力井灌221

第二节 动力井灌221

第三节 抽水站223

第四章 蓄水、排涝工程226

第一节 水库226

第二节 排涝231

第五章 河道治理232

第一节 渭河233

第二节 漆水河235

第六章 农田建设235

第一节 水土保持236

第二节 土地平整236

第八编 工业240

第一章 管理机构240

第二章 工业体制240

第一节 全民所有制工业241

第二节 县属集体工业241

第三节 乡镇工业241

第三章 工业门类243

第一节 机械制造243

第二节 化工245

第三节 纺织、制革247

第四节 锅炉制造248

第五节 造纸、印刷249

第六节 医药250

第七节 铸造251

第八节 服装、鞋帽加工252

第九节 建材253

第十节 木器加工254

第十一节 草编255

第十二节 食品、酿造255

第十三节 粮、油加工257

第十四节 家电材料258

第十五节 电力259

第十六节 其他260

第四章 驻县工业企业260

第九编 交通263

第一章 管理机构263

第一节 行政机构263

第二节 事业机构263

第二章 公路264

第一节 省道265

第二节 县乡公路266

第三节 乡村道路267

第四节 专用线268

第五节 运输268

第六节 管理270

第三章 铁路273

第一节 过境线273

第二节 专用线273

第三节 火车站273

第四节 客货流量274

第四章 渡口274

第一节 渭河渡口274

第二节 漆水、湋河渡口275

第五章 桥梁275

第十编 邮电277

第一章 机构277

第二章 邮政279

第一节 邮路279

第二节 设备281

第三节 业务281

第三章 电信284

第一节 线路284

第二节 设备286

第三节 业务287

第四章 管理290

第十一编 商业291

第一章 管理机构291

第二章 体制292

第一节 私营292

第二节 公私合营294

第三节 集体294

第四节 国营295

第三章 对外贸易302

附:名优产品303

一、名优土特产303

二、手工业产品303

第十二编 粮油305

第一章 管理机构305

第二章 购销307

第一节 征购307

第二节 议购309

第三节 销售312

第三章 储运314

第一节 储存314

第二节 调拨316

第三节 加工318

第四章 管理319

第一节 价格319

第二节 财务320

第十三编 供销合作325

第一章 机构325

第一节 权力机构325

第二节 行政机构326

第二章 经营网点327

第一节 县级公司328

第二节 基层供销合作社329

第三节 代购、代销店332

第三章 经营332

第一节 棉花购销332

第二节 农、副产品购销333

第三节 生产、生活资料购销334

第四节 废旧物资回收337

第四章 管理338

第一节 业务338

第二节 财务340

第十四编 财政、税务343

第一章 财政343

第一节 机构343

第二节 体制343

第三节 收入345

第四节 支出350

第五节 管理352

第六节 债券发行356

第二章 税务357

第一节 机构357

第二节 建国前税种358

第三节 建国后税种359

一、农业税359

二、工商税360

三、其他税361

第十五编 金融363

第一章 机构363

第一节 建国前金融机构363

第二节 建国后金融机构365

第二章 货币367

第一节 货币种类367

第二节 货币流通368

第三节 货币管理370

第四节 金、银收兑372

第三章 存款372

第一节 对公存款373

第二节 农村存款373

第三节 城镇存款374

第四章 信贷375

第一节 工商信贷375

第二节 农村信贷377

第三节 固定资产投资380

第四节 农业拨款380

第五节 豁免与核销381

第五章 信用合作381

第一节 农村信用社381

第二节 城市信用合作社382

第六章 保险383

第一节 业务383

第二节 险种384

第三节 理赔384

第十六编 经济管理385

第一章 计划管理385

第一节 机构385

第二节 体制386

第三节 计划编制与执行387

第二章 物资管理388

第一节 机构388

第二节 购进390

第三节 供应390

第四节 税利390

第三章 物价管理391

第一节 机构391

第二节 价格管理391

第三节 检查监督394

第四章 统计管理395

第一节 机构395

第二节 统计调查395

第三节 统计监督396

第五章 计量管理397

第一节 机构397

第二节 计量管理397

第六章 工商行政管理398

第一节 机构398

第二节 企业登记399

第三节 合同监证、仲裁400

第四节 商标注册400

第五节 广告审发401

第六节 集市管理401

第七章 审计管理404

第一节 机构404

第二节 财经纪律审计405

第十七编 城建环保407

第一章 机构407

第二章 县城408

第一节 旧县城408

第二节 新县城410

第三章 乡镇415

第一节 建制镇415

第二节 集镇416

第四章 村落418

第一节 农舍民居418

第二节 公共设施418

第五章 房地产管理419

第六章 建筑业420

第一节 概况420

第二节 县建筑公司421

第七章 环境保护421

第一节 环境污染422

第二节 污染治理422

第十八编 地方国家机构425

第一章 权力机关425

第一节 民国时期的县参议会425

第二节 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426

第三节 县人民代表大会428

第四节 县人大常务委员会437

第五节 乡镇人民代表大会441

第二章 行政机关442

第一节 清代县署442

第二节 民国县政府447

第三节 县人民政府450

第三章 检察机关461

第一节 机构461

第二节 刑事检察461

第三节 经济检察462

第四节 法纪检察462

第五节 监所检察463

第六节 控告、申诉检察463

第四章 审判机关464

第一节 机构464

第二节 刑事审判465

第三节 民事审判466

第四节 经济审判466

第五节 行政审判467

第六节 案件复查467

第十九编 民政469

第一章 机构469

第二章 优抚470

第一节 拥军优属470

第二节 优待471

第三节 抚恤472

第三章 军人安置474

第一节 复退军人安置474

第二节 军队离、退休干部安置475

第四章 救济476

第一节 灾害救济476

第二节 社会救济478

第三节 扶贫478

第四节 生产自救479

第五章 社会福利480

第一节 民国以前480

第二节 建国后480

第六章 婚姻登记482

第一节 《婚姻法》宣传482

第二节 结婚、离婚登记482

第七章 地名管理484

第一节 地名普查484

第二节 地名志编纂484

第三节 地名普查资料更新485

第二十编 劳动人事487

第一章 机构487

第一节 行政机构487

第二节 事业机构488

第二章 管理488

第一节 劳动488

第二节 人事493

第三节 福利498

第四节 离休、退休、退职500

第五节 老干部工作501

第二十一编 信访、档案503

第一章 信访503

第一节 机构503

第二节 信访工作504

第二章 档案505

第一节 机构505

第二节 档案工作507

第三节 馆藏508

第四节 设施509

第二十二编 公安、司法行政第一章 公安511

第一节 机构511

第二节 剿匪512

第三节 国民党、团、特工人员登记513

第四节 镇压反革命513

第五节 取缔反动会道门514

第六节 刑事侦察514

第七节 人犯管教516

第八节 治安管理517

第九节 人民消防519

第二章 司法行政519

第一节 机构519

第二节 法制宣传520

第三节 人民调解520

第四节 律师事务521

第五节 公证522

第二十三编 党派、政协、群团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武功县组织523

第一节 党组织的建立与发展523

第二节 组织机构525

第三节 主要工作528

第四节 党的建设537

第二章 中国民主同盟会武功支部委员会542

第一节 机构542

第二节 主要活动542

第三章 中国国民党、三民主义青年团543

第一节 国民党武功县党部543

第二节 三青团武功县分团部544

第四章 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武功县组织545

第一节 人民政治协商会议545

第二节 政协常务委员会548

第三节 政治协商与民主监督549

第四节 学习宣传552

第五节 文史资料征集553

第五章 群众团体553

第一节 职工团体553

第二节 农民团体556

第三节 工商团体557

第四节 青少年团体559

第五节 妇女团体562

第二十四编 军事565

第一章 机构565

第一节 古代565

第二节 民国时期565

第三节 建国后566

第二章 驻军568

第一节 驻防568

第二节 驻军568

第三节 军事设施569

第三章 地方武装570

第一节 古代570

第二节 民国时期570

第三节 建国后572

第四章 人民防空576

第五章 差徭、军征、支前577

第一节 差徭577

第二节 军征578

第三节 支前579

第六章 兵役580

第一节 古代580

第二节 民国时期580

第三节 建国后581

第七章 主要战事583

第一节 古代及近代583

第二节 民国时期585

第八章 兵灾纪略586

第二十五编 教育589

第一章 机构589

第一节 建国前589

第二节 建国后590

第二章 县学、书院、私塾590

第一节 县学、书院590

第二节 社学、义学591

第三节 私塾592

第三章 学前教育593

第一节 幼儿园593

第二节 学前班593

第四章 小学教育594

第一节 清末及民国时期594

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596

第五章 中学教育600

第一节 民国时期600

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600

第六章 专业教育606

第一节 师范学校606

第二节 职业学校607

第七章 成人教育609

第一节 农民夜校609

第二节 职工业校610

第三节 函授611

第八章 学制、考试611

第一节 学制611

第二节 考试612

第九章 教师612

第一节 来源612

第二节 培训613

第三节 教师待遇614

第十章 教育经费617

第一节 建国前教育经费617

第二节 建国后教育经费618

第二十六编 科技621

第一章 机构621

第一节 管理机构621

第二节 研究推广机构621

第三节 科技团体625

第二章 科技人员625

第一节 科技人才来源625

第二节 科技人员结构626

第三节 专业技术职称评定627

第四节 科技人员待遇628

第三章 科普活动628

第一节 科技宣传628

第二节 科技推广及应用629

第四章 科技成果633

第一节 省级以上成果634

第二节 市级成果635

第三节 县级成果636

第二十七编 文化637

第一章 机构637

第一节 行政管理机构637

第二节 事业机构638

第二章 图书640

第一节 发行640

第二节 阅览641

第三章 戏剧642

第一节 建国前主要班、社642

第二节 县人民剧团644

第三节 业余戏班(团)645

第四节 戏剧学校646

第五节 剧院、剧场646

第四章 电影647

第一节 电影放映647

第二节 幻灯宣传648

第五章 报纸、广播、电视649

第一节 报纸649

第二节 广播649

第三节 电视651

第六章 文学艺术652

第一节 文艺创作652

第二节 绘画、书法、音乐、摄影653

第三节 群众文艺655

第四节 传世名著658

一、苏蕙织锦回文《璇玑图》658

二、康海《中山狼》杂剧663

三、诗选673

第二十八编 文物684

第一章 古遗址684

第一节 新石器时代遗址684

第二节 周遗址689

第三节 秦、汉遗址691

第四节 其他遗址692

第二章 古墓葬693

第一节 帝王陵寝693

第二节 名人墓694

第三节 传说墓695

第三章 古建筑696

第一节 祠祀类696

第二节 释家类697

第三节 道家类698

第四章 馆藏文物699

第一节 陶器、石器699

第二节 青铜器700

第三节 金、银、玉器702

第四节 铁器704

第五节 其他705

第五章 碑版石刻706

第一节 祠庙碑706

第二节 墓碑711

第三节 墓志713

第四节 记事碑715

第五节 功德碑716

第六节 御制碑717

第七节 题刻717

附1:马京墓碑内载明圣旨四道718

附2:周大将军瑯琊定公司马裔墓志铭720

附3:明将仕郎平阳府经历司知事赠儒林郎翰林院修撰康长公墓志铭721

第二十九编 卫生、体育723

第一章 卫生机构723

第一节 行政管理机构723

第二节 医疗机构724

第二章 医疗、医药727

第一节 公费医疗727

第二节 合作医疗728

第三节 药品管理729

第三章 防疫 保健730

第一节 预防接种730

第二节 传染病防治731

第三节 妇幼保健733

第四章 爱国卫生运动734

第五章 体育735

第一节 学校体育735

第二节 群众体育737

第三节 运动会739

第三十编 宗教、民俗745

第一章 宗教745

第一节 佛教745

第二节 道教746

第三节 天主教747

第四节 基督教747

第五节 伊斯兰教748

第二章 民俗749

第一节 礼节749

第二节 生活754

第三节 节日756

第四节 娱乐758

第五节 仪礼759

第三章 旧风陋习760

第一节 迷信760

第二节 陋习761

第四章 方言761

第一节 语音762

第二节 词汇768

第三节 语法773

第五章 谣谚、歇后语、民间传说777

第一节 歌谣777

第二节 谚语779

第三节 歇后语784

第四节 民间传说787

第三十一编 人物793

第一章 人物传793

第二章 人物录821

第一节 革命烈士英名录821

第二节 建国后副地师级以上党、政、军人物录828

第三节 副高级职称以上专业技术人才录832

第三章 人物表839

武功县获省政府以上表彰的模范、先进人物表839

武功县1980~1990年留学国外人名表841

武功县旅居台湾及海外人名表(至1990年)842

武功县社会名人表844

武功县历代进士表846

专载849

专载一:“文化大革命”和拨乱反正纪略849

第一章 发端849

第一节 “5·16”通知849

第二节 “红卫兵”运动851

第二章 内乱852

第一节 派性、“造反”、夺取852

第二节 打、砸、抢、武斗853

第三章 革命委员会854

第一节 大联合854

第二节 “造神”运动855

第三节 “清理阶级队伍”856

第四节 “一打三反”运动857

第四章 拨乱反正858

第一节 批林批孔858

第二节 平反冤、假、错案859

第三节 清理“三种人”860

专载二:校正武功县志(明浒西康 海撰 清孙景烈孟扬校注)861

校正武功县志卷之一861

地理志第一861

建置志第二866

祠祀志第三869

校正武功县志卷之二872

田赋志第四872

官师志第五873

人物志第六882

选举志第七893

附录899

一、文献辑存899

(一)寄庄里讼案899

总督鄂海之判决碑文900

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驻陕总司令部判决碑文903

(二)武功县治迁址有关文件904

武功县人民委员会关于再次报请迁县址的报告904

关于凤县、武功县级行政机关驻地不宜迁移的批复905

关于将武功县址设在普集镇的请示的批复905

(三)武功、周至县间渭河滩地纠纷的有关处理文件905

陕西省民政厅关于武功、周至两县之间渭河滩地纠纷处理原则的通知905

关于武功、周至两县渭河滩地纠纷划界纪要908

关于处理周至、武功两县三处纠纷问题的纪要909

二、文章选录910

(一)县丞厅壁记&唐·柳子厚910

(二)重修县厅壁记&宋·游靖911

(三)绿野亭记&明·吴宽912

(四)武民代表吁请救济书&民国·马镇烜913

(五)为西北农专在武功设立和河道民生小学焦易堂给武功县长张道芷的一通电文915

三、武功县旧志编修简介916

四、武功县旧志序、跋选录918

五、编后语922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