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物理化学 第2版【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范康年主编;陆靖,唐颐,王文宁,曹勇,周鸣飞,夏永姚,蔡文斌等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ISBN:7040167670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981页
- 文件大小:74MB
- 文件页数:998页
- 主题词:物理化学-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物理化学 第2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量子力学基础1
(一)旧量子论3
1-1 量子论的诞生3
(二)波粒二象性6
(三)不确定关系9
(一)波函数及其性质11
1-2 实物粒子运动状态——波函数11
(二)态叠加原理及其应用13
(一)算符理论初步14
1-3 波函数的求解14
(二)量子力学的基本假定16
(三)微观粒子的运动规律——薛定谔方程17
1-4 简单体系18
(一)势箱中的粒子19
(二)简谐振子22
(三)刚性转子24
习题28
附录Ⅰ 线性谐振子方程的解30
附录Ⅱ 刚性转子方程(即角动量本征方程)的解31
第二章 原子结构和原子光谱37
(一)方程的建立39
2-1 单电子原子的薛定谔方程及其解39
(二)方程的一般解40
(三)解的讨论43
(四)轨道的空间分布47
(一)多电子原子的薛定谔方程及原子单位54
2-2 多电子原子的薛定谔方程及其解54
(二)单电子独立模型与轨道近似55
(三)中心力场近似56
(四)屏蔽模型57
(五)自洽场方法60
2-3 电子自旋和核外电子排布规则61
(一)电子自旋62
(二)全同粒子和保里原理64
(三)核外电子排布规则68
(一)多电子原子状态72
2-4 原子状态和原子光谱项72
(二)原子光谱项74
(三)原子光谱78
习题86
附录 R(r)方程的解89
第三章 共价键理论和双原子分子结构93
(一)价键理论对?分子的处理95
3-1 价键理论95
(二)解的讨论100
(三)价键理论的要点和应用104
(四)杂化轨道理论105
(一)分子轨道理论对?的处理112
3-2 分子轨道理论112
(二)解的讨论114
(三)分子轨道理论的要点118
(四)分子轨道理论和价键理论的比较123
3-3 双原子分子结构124
(一)分子轨道的符号和能级125
(二)同核双原子分子结构127
(三)异核双原子分子结构129
(四)双原子分子光谱项131
习题134
第四章 分子对称性和点群137
(一)对称元素和对称操作的种类139
4-1 对称元素和对称操作139
(二)对称操作的乘法表140
(三)对称操作组合的若干规则141
(一)群的基础知识142
4-2 分子点群142
(二)分子点群及分类144
(二)分子所属点群的判断方法147
(四)分子的对称性和物理性质149
(一)对称操作的矩阵表示150
4-3 群表示理论150
(二)表示和特征标152
(三)不可约表示的性质155
(一)能量本征函数是不可约表示的基157
4-4 群论在化学中的应用157
(二)对称性匹配群轨道158
(三)投影算符及其应用159
(四)直积和非零矩阵元的检验162
习题164
第五章 多原子分子结构167
(一)离域分子轨道169
5-1 饱和多原子分子结构169
(二)定域轨道理论172
(三)离域轨道和定域轨道关系174
5-2 共轭分子结构175
(一)休克尔分子轨道法176
(二)HMO应用实例177
(二)共轭直链多烯和共轭环多烯179
(四)杂化原子和无机共轭分子180
(一)缺电子分子和多中心键182
5-3 缺电子分子和原子簇结构182
(五)共轭大π键的类型182
(二)硼烷(碳硼烷)的结构规则186
(二)原子簇化合物及其分类186
(四)多面体碳原子簇结构规则190
(五)过渡金属原子簇化合物结构规则192
5-4 配位化合物结构193
(一)晶体场理论194
(二)分子轨道理论200
(二)σ-π配键与有关的配位化合物204
(一)Ab initio方法206
5-5 量子化学计算方法和分子性质的计算206
(二)DFT方法208
(二)分子性质的计算209
习题213
第六章 分子间相互作用217
(三)色散力219
(二)诱导力219
6-1 分子间作用力219
(一)静电力219
(四)分子间作用能220
(五)分子间势能函数与范德华半径221
6-2 气体中的分子间相互作用223
(一)实际气体和范德华方程224
(二)临界点和超临界现象226
(三)对比态原理227
(一)液体结构特征和径向分布函数J(R)228
6-3 液体中的分子间相互作用228
(二)J(R)的测定和计算230
(三)氢键和疏水作用233
6-4 超分子结构化学及分子组装234
(二)分子识别和超分子自组装235
(一)形成稳定超分子的因素235
习题239
第七章 固态241
(一)周期性和点阵243
7-1 晶体结构周期性243
(二)点阵单位和晶胞244
(三)晶面表示方法246
(一)晶体中的对称元素247
7-2 晶体结构对称性247
(二)晶系和14种空间点阵250
(三)晶体的宏观对称性和32点群252
7-3 金属晶体254
(四)晶体的微观对称性和230空间群254
(一)三种典型金属单质结构255
(二)金属原子半径259
(三)合金结构259
(四)能带理论260
(一)几种典型的离子晶体结构266
7-4 离子晶体266
(二)点阵能268
(三)离子半径和离子极化272
(四)泡林规则和复杂离子化合物结构273
7-5 共价晶体和其他键型晶体276
(一)共价晶体——金刚石277
(二)混合键型晶体——石墨278
(三)氢键型晶体——冰279
(四)分子晶体——干冰280
(一)晶体缺陷281
7-6 实际固体281
(二)非晶态282
习题285
第八章 微观结构测定的基本原理(1)——分子光谱289
8-1 概论291
(一)刚性转子模型294
8-2 转动光谱294
(二)非刚性转子模型296
(三)多原子分子转动光谱298
(一)谐振子模型300
8-3 振动光谱300
(二)非谐振子模型301
(三)振动光谱的精细结构(振转光谱)305
(四)多原子分子振动模式306
8-4 电子光谱310
(一)电子能级和电子光谱选律311
(二)电子光谱的精细结构(电子振动光谱)312
(三)富兰克-康登原理313
(四)多原子分子电子光谱314
(一)拉曼散射和拉曼光谱选律315
8-5 拉曼光谱315
(二)转动和振动拉曼光谱316
习题319
第九章 微观结构测定的基本原理(2)——磁共振及其他323
(一)核磁矩及与外磁场的相互作用325
9-1 核磁共振325
(二)核磁共振现象327
(三)化学位移328
(四)核的自旋-自旋耦合333
(一)分子的磁性及与外磁场的相互作用334
9-2 顺磁共振334
(二)顺磁共振现象335
(三)g因子和超精细结构336
(一)电子能谱概述339
9-3 电子能谱339
(二)紫外光电子能谱341
(三)X射线光电子能谱345
(四)俄歇电子能谱348
9-4 X射线衍射350
(一)晶体对X射线的衍射351
(二)衍射方向353
(三)衍射强度355
(四)X射线的衍射谱358
(一)电子衍射362
9-5 电子和中子衍射362
(二)电子衍射测定气体分子的几何结构363
(三)低能电子衍射在表面分析中的应用364
习题366
(四)中子衍射366
第十章 统计热力学基础371
(一)概率373
10-1 基本概念373
(二)宏观态和微观态374
(三)热力学概率和熵376
(一)麦克斯韦-玻耳兹曼统计法378
10-2 麦克斯韦-玻耳兹曼统计378
(四)量子态能级和简并度378
(二)麦克斯韦-玻耳兹曼分布定律379
(一)配分函数的物理意义384
10-3 分子配分函数384
(二)分子配分函数与内能385
(一)系综的概念387
10-4 正则系综及配分函数387
(二)正则分布与分子配分函数388
10-5 配分函数的计算389
(三)独立等同可辨和不可辨粒子体系389
(一)平动配分函数390
(二)转动配分函数391
(三)振动配分函数394
(四)电子配分函数396
(六)粒子的全配分函数398
(五)核配分函数398
(一)玻色-爱因斯坦统计法399
10-6 量子统计399
(二)费米-狄拉克统计法400
(三)金属中自由电子的热容401
习题402
第十一章 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热化学405
(一)热力学常用的一些基本概念407
11-1 热力学第一定律407
(二)热力学第一定律的表述409
(三)内能U的概念410
(五)热力学第一定律的统计解释411
(四)功W和热量Q411
(六)功的计算和可逆过程412
(一)焓的概念416
11-2 焓和热容416
(二)热容的概念417
(三)理想气体的热容418
(四)气体热容与温度的关系420
11-3 理想气体的热力学过程421
(五)等压热容和等容热容的关系421
(一)焦耳实验422
(二)绝热过程423
(三)理想气体的卡诺循环426
(一)焦耳-汤姆逊实验429
11-4 焦耳-汤姆逊效应429
(二)焦耳-汤姆逊系数430
(一)热化学方程式和标准态432
11-5 化学反应的热效应432
(二)反应进度433
(三)恒压反应热和恒容反应热及其相互关系434
(四)盖斯定律435
(五)反应焓变与温度的关系436
(一)燃烧焓437
11-6 几种重要的焓变计算437
(二)生成焓438
(三)溶解焓和稀释焓441
(四)从键焓估算反应焓变和生成焓442
习题446
第十二章 热力学第二定律和热力学第三定律453
(二)自然过程的共同特点455
(一)热力学第二定律解决什么问题455
12-1 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引出455
(一)熵的引出457
12-2 过程方向性的判据——熵函数457
(二)克劳修斯不等式和熵增加原理459
(三)熵和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统计解释461
12-3 热力学第三定律462
(一)热力学第三定律的引出及表述463
(二)热力学第三定律的实验验证465
(三)热力学第三定律的统计解释466
12-4 熵变的计算468
(一)恒温过程的熵变469
(二)变温过程的熵变471
(三)相变过程的熵变473
(四)标准熵的计算474
(五)化学反应的熵变476
(一)亥姆霍兹自由能及等温等容过程方向的判断478
12-5 吉布斯自由能和亥姆霍兹自由能478
(二)吉布斯自由能及等温等压过程方向的判断480
(三)吉布斯和亥姆霍兹自由能的统计热力学计算482
(四)吉布斯自由能的计算483
(一)热力学的四个基本关系式487
12-6 热力学函数间的关系及其应用487
(二)麦克斯韦关系式488
(三)麦克斯韦关系式的应用489
(四)在纯物质两相平衡的应用494
(一)化学势概念的引出498
12-7 化学势498
(二)化学势与温度和压力的关系500
(三)化学势在相变和化学反应中的应用501
(四)气体化学势502
习题510
第三章 溶液体系热力学517
(一)偏摩尔量定义519
13-1 偏摩尔量519
(二)偏摩尔量的基本公式521
(一)理想溶液的经验定义和分子图像524
13-2 理想溶液及其性质524
(二)理想溶液的热力学定义525
(三)理想溶液的性质526
(一)稀溶液的经验定义和分子图像529
13-3 稀溶液及其性质529
(二)稀溶液的热力学定义530
(三)稀溶液的依数性532
(一)实际溶液及其化学势表达式539
13-4 实际溶液和活度539
(二)活度的测定544
(三)超额函数547
习题550
第十四章 化学平衡体系热力学555
14-1 化学反应的自由能降低原理557
(一)均相化学反应559
14-2 化学反应等温式和平衡常数559
(二)非均相化学反应562
(一)平衡常数的表达方式565
14-3 反应平衡常数的计算和测定方法565
(二)平衡常数的测定和计算568
(三)平衡转化率和平衡组成计算569
(一)能量零点的选择570
14-4 理想气体反应平衡常数的统计热力学计算570
(二)自由能函数的计算和应用举例571
(三)从配分函数直接计算平衡常数573
(一)平衡常数与温度的关系575
14-5 平衡常数与温度和压力的关系575
(二)平衡常数与压力的关系578
(一)常压气相反应580
14-6 气相反应条件分析580
(二)高压气相反应583
(一)液相反应585
14-7 液相反应和复杂反应条件分析585
(二)复杂反应588
习题590
第十五章 相平衡体系热力学597
(一)相、组分数和自由度599
15-1 相律599
(二)相律的推导600
(二)相图实例602
(一)单组分体系相图的理论基础602
15-2 单组分体系的相图602
(三)升华操作原理和水杨酸的升华提纯604
(四)二级相变605
(一)液固体系相图608
15-3 二组分液固体系608
(二)杠杆规则及其应用609
(三)溶解度曲线的计算611
(四)生成稳定和不稳定化合物的液固体系612
(五)生成完全互溶的固溶体的液固体系614
(六)生成部分互溶的固溶体的液固体系615
(一)理想溶液的气液体系616
15-4 二组分气液体系616
(二)完全互溶的实际溶液的气液平衡618
(三)蒸馏(或精馏)原理621
(一)部分互溶体系623
15-5 二组分液液体系623
(二)完全不互溶体系625
15-6 三组分体系626
(一)部分互溶的三液体系627
习题629
(二)固-固-液盐水体系629
第十六章 界面现象和胶体分散体系635
16-1 表面自由能和表面张力637
(一)表面自由能及其定义638
(二)表面张力639
(一)弯曲液面的附加压力640
16-2 弯曲液体的表面现象640
(二)附加压力与曲面的曲率半径和表面张力的关系641
(三)表面曲率与液体蒸气压的关系642
(二)接触角与润湿的关系644
(一)黏附功644
16-3 润湿和铺展644
(一)表面相和表面过剩量645
16-4 表面相热力学645
(二)吉布斯吸附方程式647
(一)表面活性剂的分类及其定向排列功能648
16-5 表面活性剂648
(二)表面活性剂的作用650
(一)胶体体系的分类654
16-6 胶体分散体系654
(三)表面活性剂的结构与其性能间的关系654
(二)胶体体系的不稳定性及其电化学性质655
习题662
第十七章 气体的吸附和表面化学665
(二)吸附势能曲线667
(一)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667
17-1 气体在固体表面的吸附667
(三)朗格缪尔吸附等温式669
(四)费罗因德利希和捷姆金吸附等温式671
(五)BET吸附等温式及比表面测定原理672
(一)表面组成的研究673
17-2 现代表面化学的研究内容673
(三)表面反应的研究674
(二)表面结构的研究674
(一)表面组成和价态的影响676
17-3 表面性质对表面反应性能的影响676
(二)表面结构的影响678
(一)热脱附方法研究表面吸附态681
17-4 表面吸附态和表面反应机理681
(二)用表面能谱研究表面吸附态683
(三)用隧道扫描探针研究表面吸附态685
习题687
第十八章 传递过程和非平衡态热力学689
(一)热传导691
18-1 传递过程基本规律691
(二)黏度692
(三)扩散693
(一)熵产生原理695
18-2 非平衡态热力学695
(二)昂萨格倒易关系698
(三)最小熵产生原理699
习题700
第十九章 化学动力学基本规律703
(一)化学反应速率707
19-1 化学反应的速率方程707
(二)质量作用定律708
(三)反应级数和反应分子数709
19-2 具有简单级数的反应710
(二)一级反应711
(一)零级反应711
(三)二级反应714
(四)三级反应716
(五)速率方程的确定717
(一)温度和反应速率之间的经验关系式720
19-3 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720
(二)活化能对反应速率的影响722
(三)活化能的物理意义723
(一)对峙反应724
19-4 典型的复杂反应724
(二)平行反应725
(三)连续反应726
(二)稳态近似729
(一)反应机理729
19-5 反应机理和近似处理方法729
(三)平衡态近似730
(一)微观可逆性原理和仔细平衡原理731
19-6 化学反应中的动态与平衡731
(二)速率常数与平衡常数的关系732
习题734
第二十章 各种反应体系的动力学741
(一)直链反应743
20-1 链反应743
(二)支链反应746
(一)遭遇对748
20-2 液相反应748
(二)扩散控制的反应750
(三)液相中的快速反应751
(四)化学振荡反应754
(一)催化剂的特性756
20-3 催化反应756
(二)均相催化反应759
(二)气固相催化反应760
(四)络合催化反应765
(五)不对称催化反应767
(六)酶催化反应769
20-4 流动体系反应770
(一)连续管式反应771
(二)连续釜式反应773
20-5 光化学反应775
(一)光化学基础775
(二)光化学反应的类型779
习题781
第二十一章 基元反应的速率理论787
21-1 双分子反应的简单碰撞理论789
(一)硬球碰撞模型789
(二)反应硬球碰撞模型791
(三)反应碰撞模型与实验结果比较792
21-2 反应速率的过渡态理论794
(一)过渡态理论794
(二)过渡态理论的热力学处理798
21-3 单分子反应理论801
(一)林德曼理论802
(二)RRKM理论804
21-4 分子轨道对称守恒原理805
(一)实验事实806
(二)能量相关原理807
(三)前线轨道理论810
习题812
第二十二章 分子反应动力学817
(一)总包反应819
(二)基元反应819
22-1 化学反应的不同层次819
(三)态-态反应820
22-2 势能面及反应途径823
(一)势能面823
(二)反应体系在势能面上的运动826
(三)势能面的特征对反应的影响828
22-3 分子反应动力学实验830
(一)激光的基本原理和激光器831
(二)特定状态的反应物制备835
(三)反应的测量838
习题841
第二十三章 电解质溶液843
(一)金属导体和离子导体845
(二)法拉第定律845
23-1 电解质溶液的导电现象845
(三)电解质溶液的电导率848
(四)离子的电迁移和迁移数851
23-2 电解质溶液的活度和活度系数856
(一)离子强度和活度系数856
(二)强电解质的离子相互作用理论858
习题863
第二十四章 电化学热力学867
24-1 可逆电池的电动势869
(一)化学反应的吉氏自由能变化和可逆电池的电动势869
(二)可逆电池和不可逆电池871
(三)可逆电池的电动势测定872
(四)可逆电池电动势与物质活度的关系873
(五)可逆电池的电动势和温度关系875
24-2 电极电势和标准电极电势878
(一)电池电动势产生原因878
(二)电极电势表达式879
(三)标准电极电势880
(四)可逆电极的种类882
(五)电极电势和电池电动势的计算884
24-3 浓差电池和液体接界电势885
(一)浓差电池885
(二)液体接界电势886
(三)液体接界电势的计算887
24-4 离子选择性电极和膜电势888
(一)用氢离子选择性电极测溶液pH889
(二)离子选择性电极的一般工作原理890
24-5 电势-pH图及其应用891
(一)电势-pH图的涵义891
(三)膜电势891
(二)电势-pH图的构建及其应用892
习题894
第二十五章 电化学动力学及其应用901
25-1 电极极化903
(一)极化和超电势903
(二)氢超电势理论905
(三)超电势的测量方法及其应用907
25-2 电化学测量910
(一)循环伏安法910
(二)计时电流和计时电位法913
(三)交流阻抗法914
25-3 应用电化学916
(一)电解916
(二)金属的电沉积917
(三)金属的腐蚀和防腐919
(四)化学电源921
25-4 电化学中的若干现代研究课题926
(一)表面电化学926
(二)电极过程的时空分辨931
(三)光电化学933
习题935
附录939
Ⅰ一些单质及化合物的热容与温度的关系(101.325 kPa,298.15 K)939
Ⅱ一些有机化合物的标准燃烧焓(298.15 K)949
Ⅲ 国际单位制(SI)949
Ⅳ一些物理和化学的基本常数(1986年国际推荐值)950
Ⅴ常用的换算因数951
Ⅵ化学上重要点群的特征标表952
参考读物964
主题索引967
外国人名索引978
热门推荐
- 2535998.html
- 3273340.html
- 290068.html
- 885664.html
- 943455.html
- 2611355.html
- 2386155.html
- 3158045.html
- 414981.html
- 72526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90941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20495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61018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75515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58631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87714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74673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94035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06970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9306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