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法国释意理论 译介、批评及应用【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刘和平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 ISBN:9787500128878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263页
- 文件大小:125MB
- 文件页数:297页
- 主题词:意译-翻译理论-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法国释意理论 译介、批评及应用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论翻译学研究方法1
1.1 方法论1
1.1.1 “人文”派的研究方法2
1.1.1.1 比较科学在翻译学研究中并不是最古老的方法2
1.1.1.2 将观察思考结果广泛传播2
1.1.2 “科学派”研究方法3
1.1.2.1 实验3
1.1.2.2 观察研究5
1.2 方法论之间的沟壑5
1.3 翻译学的认识论地位7
1.4 展望9
1.4.1 “人文”派研究的优势和缺陷9
1.4.2 实证研究的优势和缺陷11
1.5 结论14
第二章 法国释意理论概览19
2.1 简介19
2.1.1 语言翻译20
2.1.2 篇章翻译20
2.1.3 释意程序21
2.1.4 意义22
2.1.5 意义单位22
2.1.6 脱离原语语言外壳23
2.1.7 表达23
2.1.8 释意理论的普遍性24
2.2 释意学派的翻译理论24
2.2.1 产生背景25
2.2.2 翻译的性质与目的:翻译是交际行为;其目的是传递交际意义26
2.2.2.1 翻译的三个层次26
2.2.2.2 翻译对象26
2.2.2.3 交际意义的产生27
2.2.3 翻译过程:听清语言符号,理解它们所表达的思想内容,摆脱语言外壳,表达思想内容29
2.3 翻译释意理论辨——与塞莱斯科维奇教授谈翻译32
2.4 释意学派理论对翻译学的主要贡献——献给塞莱斯科维奇教授37
2.4.1 释意学派理论的诞生38
2.4.2 释意学派理论特点38
2.4.2.1 口译——双语交际行为的观察哨所39
2.4.2.2 脱离原语语言外壳——思维过程和意义的产生40
2.4.2.3 释意学派的“忠实意义”41
2.4.2.4 翻译理论研究同翻译教学实践的结合42
2.4.3 从释意学派理论研究领域的拓展看其发展方向42
2.5 法国释意理论:质疑与探讨45
2.5.1 法国释意理论的诞生、发展和基本观点45
2.5.1.1 释意理论产生的背景和发展45
2.5.1.2 主要研究成果和涉及的领域(一览表)48
2.5.2 质疑的核心与回答49
2.5.2.1 经验论:缺乏实证与认知研究50
2.5.2.2 语言与翻译的关系53
2.5.2.3 特殊语言与翻译的关系54
2.5.2.4 “意义”与翻译55
2.5.3 结论56
第三章 释意理论基本思想60
3.1 释意是翻译的基本表现60
3.1.1 口语的先决存在性60
3.1.2 口语、笔语不同的存留时间61
3.1.3 口语踪迹62
3.1.4 笔语踪迹62
3.1.5 笔译、口译:同一种程序63
3.1.6 两种不同的结果64
3.2 “Deverbalization”概念:认识论和方法论66
3.2.1 引言66
3.2.2 单语交际中的“脱离原语语言外壳”67
3.2.2.1 文学作者的看法67
3.2.2.2 心理语言学与认知科学的看法69
3.2.3 翻译中的“脱离原语语言外壳”71
3.2.3.1 历史71
3.2.3.2 能否放弃词语73
3.2.3.3 明喻与暗喻74
3.2.3.4 是否存在脱离语言的思想?75
3.2.3.5 “脱离原语语言外壳”有益于教学,但没有经过科学的验证77
3.2.3.6 支持“脱离原语语言外壳”的看法78
3.2.4 “脱离原语语言外壳”对翻译的影响79
3.2.4.1 “脱离原语语言外壳”永远不是彻头彻尾的80
3.2.4.2 “脱离原语语言外壳”可能导致重新表达中的“随意性”81
3.2.4.3 “脱离原语语言外壳”——翻译中的创造性因素82
3.2.5 结论83
3.3 口译认知过程中“deverbalization”的认知诠释88
3.3.1 Deverbalization溯源88
3.3.2 国内外研究现状90
3.3.3 “deverbalization”所面对的实质性问题92
3.3.3.1 “deverbalization”在口译过程中的存在状态92
3.3.3.2 “deverbalization”与口译理解过程的界定93
3.3.3.3 “deverbalization”阶段“意义”的组织存在形式93
3.3.3.4 口译特殊交际环境对“deverbalization”的限定94
3.3.4 诠释“deverbalization”的理论框架94
3.3.5 同声传译及交替传译认知过程中“deverbalization”的认知诠释96
3.3.5.1 同声传译和交替传译理解过程中的语义表征模式96
3.3.5.2 “deverbalization”的存在形式、界定、定义和发生机制99
3.3.6 对“deverbalization”进行认知诠释的意义101
3.4 巴黎释意学派“脱离原语语言外壳”假说研究103
3.4.1 “脱离”假说溯源103
3.4.1.1 “脱离”假说的起源103
3.4.1.2 “脱离”假说的现实基础104
3.4.1.3 “脱离”假说的心理学基础105
3.4.2 “脱离”假说的内涵106
3.4.3 语言与思维的关系107
3.4.3.1 语言决定论(Linguistic Determinism)107
3.4.3.2 “认知”假说(Cognition Hypothesis)108
3.4.3.3 “思维语”假说(Language of Thought/Mentalese Hypothesis)109
3.4.4 “脱离原语语言外壳”假说评价110
3.4.4.1 “脱离”假说对语言的定义不够明朗110
3.4.4.2 “脱离”假说没有充分考虑到人类思维活动的复杂性110
3.4.4.3 “脱离”假说没有尝试回答意义的载体问题111
3.4.4.4 “脱离”假说对于意义在何种程度上脱离语言,语焉不详112
3.4.5结语113
3.5 简论理解和阐释的空间与限度117
3.5.1 理解行为是主体性投入的创造性行为117
3.5.2 阐释的“客观性”119
3.5.3 阐释的自由空间与限度120
3.6 简论翻译过程的实际体验与理论探索123
3.6.1 翻译“过程”124
3.6.2 翻译过程特征研究128
3.6.2.1 选取某一角度,对翻译过程的某种特征进行研究129
3.6.2.2 翻译过程模式化的探索129
3.6.2.3 翻译过程的理论概括与理性剖析131
3.6.3 理解与阐释132
3.7 斯坦纳和勒代雷的阐释翻译理论评介138
3.7.1 引言138
3.7.2 篇章翻译138
3.7.2.1 阐释翻译的理论基础138
3.7.2.2 阐释翻译的实践基础139
3.7.2.3 什么是阐释139
3.7.3 阐释翻译的辩证过程140
3.7.3.1 信赖释意140
3.7.3.2 入侵理解140
3.7.3.3 表达吸收141
3.7.3.4 对等补偿142
3.7.4 讨论143
3.7.4.1 实用价值143
3.7.4.2 局限性144
3.7.5 结束语144
3.8 论认知补充在释意翻译理论中的支柱作用145
3.8.1 翻译的释意理论概述145
3.8.2 认知补充成为释意翻译理论的支柱性概念146
3.8.3 认知补充是释意翻译理论的合理内核146
3.8.4 认知补充使翻译的释意理论在众多的翻译理论中独树一帜148
3.8.5 认知补充成为联系释意理论与翻译实践的重要纽带149
3.8.6 结语150
3.9 翻译中的“意义”单位150
3.9.1 意义单位之间的关系153
3.9.2 交际功能切分156
3.9.3 文体修辞标准157
3.10 记者招待会的口译和释意理论——兼谈释意训练160
3.10.1 口译的释意性160
3.10.2 记者招待会现场口译实例评析161
3.10.3 口译的释意训练方法165
3.11 忠实于意义:翻译学研究的新方向166
3.11.1 忠实于意义167
3.11.2 翻译等值的活力:对翻译学的挑战168
3.11.3 翻译:交际行为,语篇运行,译者的活动170
3.12 论释意理论的忠实概念170
3.12.1 一个争论了几千年的问题170
3.12.2 意义:忠实的归宿172
3.12.3 一个宽容而能动的“忠实”概念174
3.12.4 “意义忠实”的实质与局限176
3.13 文学翻译与释意理论178
3.13.1 文学交际178
3.13.2 意义理解179
3.13.3 形式至上181
3.13.4 意义理论指导下的翻译183
第四章 翻译教学理论186
4.1 语言教学中的翻译问题186
4.2 论口译教学与语言教学的差异及口译教学的系统化189
4.2.1 从能力与技能差异看语言教学与口译教学的差异190
4.2.2 从认知特点看习得语言与口译学习的异同191
4.2.3 从口译技能培养的特点看口译教学的系统化193
4.3 笔译教学理论196
4.3.1 笔译推理教学法的理论基础197
4.3.1.1 什么是翻译?197
4.3.1.2 翻译什么?198
4.3.1.3 译者应具备怎样的条件?199
4.3.2 笔译推理教学的原则与方法200
4.3.3 笔译推理教学的课程设置和训练进度201
4.3.3.1 教材选择202
4.3.3.2 理解分析203
4.3.3.3 译语表达204
4.3.3.4 译文评价205
4.3.4 关于母语译成外语的技能训练208
4.3.5 跨文化异语交际的对策210
4.3.5.1 如何找到翻译的最佳途径210
4.3.5.2 如何检测翻译的质量211
4.3.5.3 如何使翻译雇主认识到翻译质量的重要性212
4.3.6 翻译教学师资的培训212
4.3.6.1 培训专家应具备的条件213
4.3.6.2 培训应当遵循的程序213
4.3.6.3 训练效果214
4.4 翻译的动态研究与口译训练215
4.4.1 交际本身处于动态中215
4.4.2 双语交际的动态特点216
4.4.2.1 从翻译程序看翻译的动态特点216
4.4.2.2 双语交际的文化动态特点217
4.4.2.3 双语交际中的语言动态特点217
4.4.2.4 译员的心理动态特点218
4.4.3 口译教学法218
4.4.3.1 培训者与学员218
4.4.3.2 口译内容219
4.4.3.3 口译训练方法220
4.4.3.3.1 口译理解技能训练220
4.4.3.3.2 口译记忆训练221
4.4.3.3.3 口译笔记技能训练221
4.4.3.3.4 意义的产生与口译表达技能训练221
4.4.3.3.5 口译译前准备222
4.4.3.3.6 口译训练与语言提高222
4.4.4 结论222
4.5 再论教学翻译与翻译教学——从希拉克信函的翻译谈起223
4.5.1 翻译对象与翻译层次224
4.5.1.1 翻译词的本义225
4.5.1.2 翻译话语或句子225
4.5.1.3 翻译文本(语篇)意义226
4.5.2 教学翻译与翻译教学对比228
4.5.2.1 培养目标228
4.5.2.2 学员229
4.5.2.3 思维模式和心理因素229
4.5.2.4 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230
4.5.3 关于翻译教学原则的思考231
4.5.3.1 语言教学阶段的翻译课改革问题231
4.5.3.2 翻译教学大纲的制定231
4.5.3.3 翻译教师的培训231
4.5.3.4 学员的筛选和考试232
附录233
1.巴黎释意理论研究丛书目录233
2.D.Seleskovitch专著/论文目录238
3.巴黎高等翻译学校博士论文目录243
4.释意派理论术语概念提示248
5.本书论文所涉学者姓名(外汉对照)256
热门推荐
- 2363647.html
- 1636076.html
- 2448332.html
- 472295.html
- 1506185.html
- 3783200.html
- 2819341.html
- 3712028.html
- 1334504.html
- 246736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94629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72171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10544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86470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51623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65422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85398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61722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31748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092344.html